隨着可達志刀勢展開,他手中的神兵狂沙刀也露出了崢嶸,刀身寒芒爍動流轉,人刀合一,無盡風暴從刀身涌出,仿若流沙一般要把人吸入其中,撕成碎片。
嵩山派的快慢十七路劍法施展起來宛若長槍大戟,黃沙千里,可比起可達志刀法的蒼涼悲壯,簡直是天差地別,陽光被可達志吸引,可達志身邊彷彿多了一片黑沙漠,陽光暴曬,滴水無存,死寂到了極致。
死亡沙漠,可達志對於狂沙大漠的理解已經走入極端,無聲的殺戮,駭人的死寂,大風吹過,荒沙千里,鬱鬱蔥蔥的胡楊林扭曲的如同惡鬼的利爪,蒼翠的綠葉半點不存,僅有幾隻烏鴉唱起了喪樂。
這等酷熱卻又讓人心底發寒冷入骨髓的武道意念便是可達志的武道,作爲一次次殺戮之中崛起的強者,可達志雖然喜好美人,可以這只是一種色慾,或者說是佔有慾,一旦開戰,可達志不會對任何人手下留情。
面對這恐怖的幻象衝擊,紫雲把真氣輸送到寒龍劍之中,一股冷氣散發出來,讓人感覺如同在三伏天喝下冰鎮的肥宅快樂水,爽快的只想要叫喊出來。
寒龍劍是天龍三叉戟的器靈融合紫雲的雌雄雙劍所化,本質屬性是冰,冰是水的變種形態,也就是說,寒龍劍五行屬水,紫雲五行屬木,水生木,木護水,生生不息,循環不止,恰好是狂沙大漠的剋星。
沙漠最怕什麼?植樹造林!秦寒穿越之前,不管是國家工程三北防護林,還是企業公益螞蟻森林,都深深植入人心,經過億萬人的努力,某些沙漠已經變成了綠洲。
這些事情秦寒和紫雲說過,紫雲雖然沒有親眼見過什麼叫做數億人幾十年的大工程,但是對於秦寒的話,紫雲從來都是深信不疑,此時對戰可達志,紫雲心有所感,以水木屬性的氣息演化出了一片特殊的森林。
矮小但是生命力頑強的梭梭樹,結出富含營養的果實的沙棘,不懼東西南北風的樟子鬆,荒漠神樹胡楊,檸條、沙柳、花棒、紅柳、雲杉、華山鬆……各種防風固沙的樹木紛紛顯化,爲死寂的沙漠增添一份生命的活力。
功法相剋,武道意志互不相容,可達志想要讓荒漠吞噬紫雲,紫雲則仿若沙漠中的梭梭樹,雖然矮小,吸收不到多少陽光雨露,可根基牢牢紮在地下,藉助地底的水源頑強的生長。
狂風吹過,梭梭還在,狂風憤怒了,瘋狂的呼嘯,瘋狂的侵蝕,梭梭被吹得左搖右擺,比滔天巨浪中的一葉扁舟還要搖擺不定,梭梭傷了,半個身子都被吹沒了。
狂風得意的狂笑,等待梭梭投降,可風沙過後,梭梭頑強的擡起了頭,吸收微不足道的地下水源,重新成長了起來,甚至長成了一小片梭梭林。
狂風怒髮衝冠,一次又一次的瘋狂捲起砂礫,如同鋼刀子彈一般打向梭梭林,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可達志和紫雲的武道意志瘋狂的碰撞,刀氣劍氣已經分不清誰是誰,刀氣中有劍氣,劍氣之中也有刀氣,招式變化更是巧妙無比,每一秒鐘都有不同的招式碰撞,每一次碰撞都能演化出更加新奇的招式。
足足過了半刻鐘,可達志的狂沙刀氣籠罩了三丈方圓,紫雲看起來已經無處可躲,即將被荒漠吸成一具乾屍,可就在此時,紫雲長嘯一聲,從口中吐出一條白練。
白練飄散在空中,和紫雲的劍氣真氣交融在了一起,好似雲朵一般,水,木,雲形成了近乎完美的循環,甚至把可達志的土屬性都給吸收進來,把他的沙漠重新變成了綠洲。
可達志的刀氣轟然破碎,一道冰晶劍氣從刀氣之中突圍而出,刺向了滿臉都是驚懼連連後退的可達志。
武道交鋒輸了一籌,可達志的心靈也蒙上了一層陰影,出手不免弱了幾分,可越是如此,越激發了可達志的血性,作爲一個天賦悟性不輸雙龍的天才,臨陣突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達志的武功原本只有死亡殺意,是死之刀,如今和紫雲交鋒,雖然被紫雲以生機破了武道,可也讓他感悟到了刀法更進一步的機會,單憑死氣他已經難有進步,既然如此,不如由死轉生,生死融合。
紫雲的劍氣已經到了胸前,可達志心有所感,狂沙刀就勢一卷,以寶刀爲中心,龍捲狂風霎時風捲殘雲,仿若盾牌一般把可達志牢牢包裹。
大漠雖然恐怖肅殺,可與天爭,與地鬥,在死亡之地尋求活路,不也是一種另類的修行麼?
草原之上的武術傳承比不得中原,雖有武道高人,甚至是遠古神秘傳承和圖騰崇拜,可大部分不成體系,難以流傳,草原之上的高手除了佛門密宗傳承,大部分都是在殘酷的環境之中和自然搏殺激發潛力創出神功秘法。
可達志的武道也是如此,此時匆匆領悟“生機”武道,自然而然發出了死中求活的驚天一刀。
招式一改如同滾滾黃沙的變幻莫測,而是如同龍捲風一般狂暴無比,刀氣龍捲防禦住了紫雲的劍氣,甚至藉助旋轉之力防守反擊,紫雲連退三丈,刀氣竟然沒有絲毫減弱。
這一招結合了草原的狂風沙暴,看似是刀氣,實際上卻是以真氣催動自然偉力發動攻擊,別說三丈,便是再來三丈也不會減弱分毫。
烈日蒸乾了水分,使得戰場霧氣騰騰,結合掀起的沙塵,更是遮天蔽日,恍惚間,紫雲被可達志的刀氣一刀斬成兩半。
可達志立刻知道壞了,他不是傻子,若是紫雲真的被一刀斬殺,秦寒豈能無動於衷,很明顯,這是誘敵之計,果然,紫雲被斬成兩半的身影化爲水汽消失無蹤。
不等可達志回防,紫雲已經到了他的身後,手中寒龍劍刺穿了可達志的心臟:“大漠之上,既有狂沙風暴,又有海市蜃樓,我這一招蜃樓魔影,也是恰逢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