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三封戰報

入冬之前,燕氏在天下南北發生三場戰役。分別是張遼入荊州的江夏之役、馬騰守備幷州的雲中之役,以及燕東主持幽州依靠邊塞以中烏桓部落對抗鮮卑入侵者的上谷之役。

三份戰報不分先後地送入邯鄲,儘管江夏之役發生的時間比之北方兩場戰役要稍早些,但最先送達的戰報卻是來自幽州薊縣的戰報。

烏桓人一直是燕氏並肩作戰的好朋友,他們在幽州擁有不亞於漢家百姓的權利,甚至烏桓商賈在上谷等地與漢家互市只需繳納漢地商賈三分之二的稅額,當然作爲歸附外族所肩負的義務也較之漢家百姓更加沉重。燕氏對烏桓的讓利政策是給予那些有能力組建商隊的部落首領、烏桓王及烏桓單于的,燕氏在他們這裡付出的代價,需要從烏桓百姓身上掠奪回來。

這便是烏桓對趙國的兵役。

由幽州牧燕東直接對烏桓單于樓班、烏桓王蹋頓、難樓等諸王下令,由他們召集自己的部衆,以克敵於境外爲目的兵發塞外,自上谷寧縣、代郡高柳發兵向北,於彈汗山下阻擊集結犯境的鮮卑東部落大人彌加,並大獲全勝,斬及數千而還。

燕東在戰報中並未提及烏桓人的傷亡,只是提了一句請示燕北能否准許他明年發烏桓徭役在彈汗山下建立城池,沿途設立九烽七十二燧,進一步擴大幽州對塞外的影響及控制力。

在這座燕東欲新築城池中,幽州的設想是以七成的烏桓百姓與三成漢人百姓雜居其中。燕東不應當頭腦壞到將城池的控制權交給烏桓人,因而燕北可以猜到,上谷之役烏桓兵損失應當超過鮮卑敵軍,儘管擊潰彌加的部衆達成戰略上的勝利,但若單論傷亡,上谷之役應當是他們輸了。

果不其然,在燕東戰報的最後,告知燕北極壞的消息——彌加部衆鮮卑騎兵戰力極其高昂,每個騎兵都能在坐騎上做出令人驚訝的躲閃動作,操持一石弓力的硬弓向烏桓軍隊射擊,並在接戰時用長矛與木盾進行衝陣,這給烏桓突騎帶來極大的傷亡。

在烏桓軍中,只有技藝最精湛的騎手才能堪堪與鮮卑騎兵持平,而像這樣的騎手,即便是每個烏桓王部下,也只有八百一千個這樣的勇士。

鮮卑人變得比前些年更難對付了。

而這樣的原因,在燕東戰報的最後也有所提及。在戰後鮮卑軍隊留下的馬屍上,他們找到了雙馬蹬與更高的馬鞍,能讓通曉騎術的騎手跨坐馬上如履平地,解放雙手進行作戰。

這種雙馬蹬並非新鮮物件,早在燕北尚在幽州時便曾在征討鮮卑人的路上發現這樣制式的馬鐙,後來應用於燕氏最精悍的燕趙武士身上。而被燕東稱作高橋鞍的馬鞍,對燕北而言則是個新鮮東西。

但不管新鮮不新鮮,這都足夠令燕北爲之警惕,根本便在於爲了避免燕氏弱小時預見敵對諸侯強勢的騎兵,燕北並未將雙馬蹬大量制式應用於所有部隊,大多數漢人騎兵都沒有,更不必說烏桓軍隊了……烏桓的重大傷亡,是因他而起。

更糟糕的是,幷州的馬騰,同樣沒有雙馬蹬。

果不其然,在燕東送來戰報後的一旬,來自幷州的馬騰同樣發現了這個問題,這位西涼強人引以爲豪的羌騎兵在鮮卑軻比能的主力軍隊中吃到了大苦頭,同等數量的並涼騎兵即便以更加優異的戰法襲擊鮮卑軍隊的側翼,仍舊無法與回過神來的鮮卑騎兵平分秋色,雲中郡吃了大敗仗。

隔着整個太行山脈,燕北都能透過戰報感受到馬騰守土無能的羞愧。

鮮卑人南下並未給幷州造成太大的損失,但面對以兇悍騎兵爲主力、大量步弓手爲從攻的鮮卑軍團,馬騰只能在各地固守城郭,放棄對鄉野的救援……他無法在傷亡慘重的代價下發兵與鮮卑人野戰。

儘管在戰事之前馬騰已收到鮮卑人在塞外集結兵馬的消息,並將雲中、五原等地的百姓收進城池,雲中郡仍舊爲鮮卑敵軍所大略。

大家都沒閒着,燕北在中原南掃諸侯,軻比能在北方草原厲兵秣馬,憋足了勁頭給燕北來了個大的,一雪軍都山之役的恥辱。

與北方面臨的困境相比,當張遼的戰報送到邯鄲,燕北都忍不住撫掌大笑:“這個天佑之人張文遠!”

從豫州進攻荊州的驍騎將軍部在張遼的統帥下已成功進駐江夏,張遼傳信來給趙王報喜,今年冬天他要率軍在江夏過年了,希望趙王能派人給賞賜給他一些家鄉的酥酪,聊以慰藉離家千里爲國而戰的孤單。

書信裡張遼直言,在江夏他就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隔着很遠城郭見到飄着燕趙大旗的重重軍陣便早早地開城投降,甚至當張遼進駐西陵後向周邊傳信,一封書信出去諸多城池便聞風而降,紛紛懸掛燕趙旗幟。

當然,信裡少不了的便是誇讚薛州在江上擊敗曹操的事,以不滿編的校尉部在水戰中衝擊七千之衆十數艘大船、數十艘小船的曹軍陣勢,將曹操擊潰嚇跑,還搶到了兩艘大船三十餘艘走軻,這樣的功勳只怕是趙國水戰中最大的功績了。

張遼還給燕北送來一套甲冑,分別是人甲與馬甲,在信裡說這套甲冑屬於曹軍部下最精銳的騎兵虎豹騎,張遼認爲這些東西能夠應用在燕氏北方的騎兵軍隊中。

對於張遼的要求燕北當然不會拒絕,非但派人快馬前往幷州尋找雁門最出名的酥酪給張遼快馬加鞭地送去,還對張遼住在邯鄲的妻兒大加賞賜,張遼十來歲的兒子被燕北授予七級爵位公大夫,授田九頃,入趙王宮學,成爲他這個年紀的‘首富’。

“傳令幽冀並涼司,傳送雙馬鐙、高橋鞍,加緊打製,着太史將軍部騎兵出關前盡數裝備,以待來年戰事。另傳信幽州牧,安撫烏桓諸將,北新城以漢人六成、烏桓四成以住,此戰烏桓傷兵戰死者,皆爲幽州撫卹。”

第六十二章 徐州兵至第四十八章 來將通名第十八章 勝軍祝酒第一百一十一章 興和元年第九十四章 烏桓被搶第二百五十六章 響鼻第五十九章 武庫密室第五十章 切莫負我第六十八章 不必再見第二百二十六章 內亂第二百二十五章 廣陵第六十四章 絕戶鮮卑第一百四十九章 常山火第六十八章 少牢之禮第一百六十二章 諸侯必須死第二百七十一章 睚眥必報第一百一十三章 調兵西南第一百一十章 回馬襄平第十二章 漢軍武備第三章 質子難樓第五十五章 夜襲曹營第五十六章 戰勝謀勝第九十七章 西州泯滅第八十九章 故漢官儀第八章 不懼一戰第二十章 並立於世第一百二十三章 向大王賀喜第五十二章 開疆闢土第一百零四章 兵伏安市第五十一章 遼東往事第六十章 中平略記第三章 受人恩惠第六十七章 鮮卑素利第二百四十三章 靜待天命第九十五章 抄掠各地第四十五章 各有所長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五十三章 拔奇繼位第一百四十八章 寺衆郎第二十七章 兌下離上第四十五章 各有所長第三章 質子難樓第一百六十三章 陣前邀戰第九十三章 定計哄騙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師西走第二百六十章 脊樑骨第五十九章 等候多時第四十一章 虛僞與真第九十八章 關防要政第一百章 改良弓弩第一百二十五章 孤軍力戰第二十五章 聞風色變第二十五章 蹋頓讓位第九十三章 減稅兩年第一百九十四章 暴怒第二百一十一章 次室亭之戰第三十章 度遼戰敗第二百九十一章 重整第一百零二章 張繡躍潁第五章 窮且益堅第二百八十二章 南奔第二十八章 一番大業第一百零二章 張繡躍潁第三十八章 長安兵亂第六十九章 熊熊烈火第一百四十五章 滔天巨浪第二十四章 東征句麗第六十六章 田豫北走第五十一章 好爲人師第二百三十七章 汝南之戰 五第一百七十章 命不久矣第一百一十六章 有所動作第九十九章 母子平安第四十四章 伯圭北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劍下留人第八十一章 徐庶石韜第九十六章 樂浪噩耗第五十六章 言盡於此第八十二章 鳩佔遼東第七十八章 張燕遣使第九十二章 進退之道第十八章 田豫勸北海第二十九章 裁撤五校第六十九章 一劍光寒第四十九章 王政所思第二十章 田豫國讓第八十四章 意氣之爭第一百一十八章 飲若鳩酒第一百八十一章 智與力第三百一十五章 五斗米第六十三章 借道鮮卑第三十九章 心神不寧第十五章 惡性循環第十章 再度寇邊第四十六章 亂戰不歇第二白七十二章 怕不怕第四十二章 以胡制胡二百零六章 十七畝地第二十九章 裁撤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