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衝擊

曹仁的兵開進濮陽城,正與城中縣令把臂穿過街道,便聽到城外嘈雜的混亂。實際上城外一直是嘈雜混亂的,濮陽的縣令是爲數不多沒有望風而降的縣令,因而曹仁對他感官很好。不過這縣令心頭也捏了把汗,幸虧先來的是曹仁,若先來的是趙王北的軍隊,他也會開城。

這是沒辦法的事,與氣節無關,普天之下到處是漢土,趙王北是朝廷的軍隊,就算王爵來得不正……可難道還沒有曹兗州的州牧來得正嗎?

到底是朝廷冊封的。

城外一直是嘈雜混亂的,曹仁部下步騎七千,夾裹着數萬民夫。既然是民夫就不能以軍紀來衡量,尤其在入城時人聲鼎沸,更是無法遏制。曹仁一路的安排都很合理也很穩妥,沒出什麼紕漏,七千步騎在有遠超平時的民夫輜重時保持着高昂的戰力,沿途遇山開道遇水架橋也是無往不利,何況步騎前後壓陣,即使過河時遇到敵軍突襲都不會慌亂。何況那些民夫也大多配發了粗劣的長矛與長戈,最次也有削尖的木棒,若真在半道遇襲,也並非毫無還手之力。

唯獨的漏洞,便是在進濮陽時,大部步騎率先入城,城外僅留千餘軍卒,指揮民夫挖掘壕塹佈下木壘……發兵之前曹仁就知道,這是一場比拼速度的戰事,在濮陽局部戰場上,誰先進駐濮陽城,誰便得到足夠優勢;而在整個兗北戰場,同樣也是這樣的道理,誰的部署先抵達預計位置,誰便得到更多的優勢。

搶先一步進駐濮陽,讓一路提心吊膽的曹仁有所放鬆,可他唯獨沒想到的便是燕軍派遣至濮陽的將領閻志慫了,大老遠地跑到濮陽卻不敢進城,率軍風餐露宿在鄉野的小山坳裡,冷眼盯着他進入城中。

大部步騎進入城中,後面的民夫也接連不斷地從城內城外搬運物件,閻志翻身上馬高舉硬弓,呼嘯間率四千烏桓騎直衝濮陽城。

烏桓騎兵打着胡騎呼哨,各自嗷嗷地衝向城外方纔結束長途行軍的民夫,根本不許思慮,戰果必然是一邊倒。胡騎還未衝至近前,城外上萬民夫便被這一幕驚駭到,片刻便自亂了陣腳。

哪怕是那些承擔監工責任的兗州兵也無法管制,民夫太多了,恐懼在城外傳染,恐慌沸騰。結陣是不可能了,大多數民夫哪怕持着兵刃,在看到大隊騎兵卷着土龍奔馳而來的景象也無法抑制自己心頭的恐懼,丟下兵器轉頭便朝人多的地方跑去,僅僅有少量民夫仍舊能保持冷靜,亦步亦趨地跟隨在周圍兗州兵的身邊……可這有什麼用?那些曹仁部下的兗州兵也不是將軍,勉強不讓自己害怕就已經是他們所能做的極限了,哪裡還能指揮這些民夫去抵禦敵軍。

哪怕他們多,胡騎少。

實際上在胡騎衝鋒的方向,兗州兵並不多。城外四處都是席地而坐的民夫,如果沒有胡騎襲擊,他們將會在休息兩個時辰後按照將軍曹仁的指派在四門之外挖掘壕塹、營造木壘,在護城河外增加能夠讓他們據守的營寨。但現在一切都尚未開始,他們無險可依,身後是濮陽的護城河,值此慌亂之時,閻志率先襲擊的南門外的民夫,因爲南門外是民夫最少的地方。

南門是凶門,閻志挑選這裡也是因爲他性格中不敢冒險的原因,這裡只有兩百餘兗州兵,餘下的盡數是民夫,他的戰法的也極其簡單。

“放箭,把他們向城門逼過去,分兵襲擊東西兩座城門!”

簡單,高效。

面對這些身上只有麻衣的民夫,胡騎像風一般自邊沿繞開,箭雨便如蝗般勁射而出。民夫太多,又無衣甲蔽體,縱馬疾馳的胡騎甚至不需要將弓開全滿,隔着二三十步便精準使其應聲而倒。

沒有弓弩的曹軍民夫對這樣來去如風的騎兵根本毫無應對之法,驚慌失措在城外好似瘟疫,讓成羣結隊的民夫衝擊城門,甚至不少人被擠着墜入護城河中,一時間濮陽城內都可耳聞淒厲的哭喊哀嚎。

閻志在此次作戰中唯一一次大膽舉措便是分兵而出,讓部下各首領率他們少則數十多則上百的部衆分開襲擊四門民夫,指使城外大亂,而城內的曹仁卻束手無策。

曹仁是真束手無策,就是換了曹操,也一樣無能爲力。聽到城外異動後,不等城上的斥候來報信曹仁便已飛奔上城,可登上城頭的他也沒有任何辦法來幫助城外的民夫,或者說是幫他們自己來挽回頹勢。

“我不該給民夫發下兵器啊!”

狠狠地一拳擂在城垛上,曹仁咬緊牙關咒罵着。常年在中原作戰,不論是平定豫州還是南面荊州,敵我都無大量騎軍,這讓民夫鄉勇遇到烏桓弓騎時根本無法升起反抗之心,轉眼便堵塞了城門,剛纔他便聽到城北軍卒來報,他們想要派出城救援民夫的騎兵被堵在甕城,受到民夫衝擊,根本無法出城!

給他們發兵器有什麼用,難道就用來衝擊己方友軍嗎?

步騎出不去,弓弩射不着,只得讓軍卒撤下來開放四門任由民夫衝入城中……曹仁無法坐視他們被城外烏桓兵衝擊下自相踐踏損失殆盡。

在他原本的想法中,這些民夫將會在這裡受訓,在明年成爲郡國兵,繼而充入軍中。他們都是青壯啊,若在濮陽爲敵軍盡數殺絕,即便戰後兗州不丟,今後五年內都無法恢復元氣。

兗豫不是燕北的五州,擁有千萬生民。

而城外的閻志卻極爲喜悅,這場仗他們並未付出什麼,卻得到絕大的戰果。烏桓騎大多不過放兩三箭,便將這些民夫嚇得破膽,隨後零零散散的軍卒都不再發箭,不過是奔馳着掠過民夫陣線的邊沿,便使得他們自相踐踏。不過半個時辰,分散四門的數千烏桓騎並未受到什麼損失,卻讓城外的兗州民夫受損頗重,矛戈輜重丟了一地,紛紛朝護城河吊橋擁擠而去。

不過,糟糕的事情往往會發生在大喜之時,品嚐所向無敵滋味的烏桓兵在戰意鬆懈之後,紛紛望向散落在地上的兵器與輜重。

第二百三十一章 記下來第四十三章 徵人未還第六十三章 恆水滔滔『求訂閱』第一百四十七章 一個不留第四十一章 初平二年第三百二十九章 懦弱第二百九十五章 漢鬼第一百零九章 三足鼎立第三十章 汝水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兗豫大亂第一百五十章 圖個痛快第七十五章 幽揚通商第三百二十章 開市第二百零七章 依靠第二百九十五章 漢鬼第一百七十九章 矜持點第一百零三章 沙汰官吏第五十章 北方有變第四十六章 從長計議第三十八章 平鄉圍城第三百零九章 斷路第三十四章 太學通議第八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一百一十六章 事真事假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二百九十八章 大殺四方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一百一十九章 谷中舞第四十章 猛士佳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一百六十二章 諸侯必須死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第三十一章 山雨欲來第十一章 東萊失守 國慶快樂!第二百八十一章 衝撞第九十五章 宗室器物第九十一章 燕君救我第四十九章 王政所思第五十一章 遼東往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士家第三百零二章 諸生下鄉第一百七十六章 真過癮第二十七章 調離蒲陰第九十一章 燕君救我第八十一章 以正天下第四十九章 燕公之名第三十九章 平鄉之戰第二百三十章 晉兜第二百零四章 始祖第三十四章 旋門之戰第三十三章 平皋之戰第五十四章 只求一勝第五十九章 俱爲浮萍第一百一四章 不是伯圭第一章 非我即敵第二十六章 天造地設第五十九章 等候多時第六十三章 借道鮮卑第十一章 且戰且退二十三章 仲卿養驢第一百八十五章 關變第九十一章 青石橋之戰 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孤軍力戰第二百三十章 晉兜第六十九章 熊熊烈火第三十章 男兒碰撞第三十三章 幽兵出塞第四十九章 王政所思第四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零二章 船隊第十九章 但求心安第一百一十八章 夜襲營寨第六十三章 陽謀取勝第一百一十七章 得償所願第二十一章 分官認主第七十四章 大破五鹿第七十三章 殺敵破軍第二十五章 逃卒顏良第三百三十四章 跳起來第二百一十七章 草蓆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第一百八十九章 校尉部第一百三十五章 優柔寡斷第七十六章 涿縣廢墟第七十五章 輕兵亡命第三十九章 發兵幷州第三十八章 驕陽正烈第二十八章 汶土山之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汝南之戰 終第二章 且入座吧第一百五十九章 虎豹騎營第五十九章 俱爲浮萍第一百二十六章 將軍萬歲第四十二章 千萬生民第一百零九章 臥榻之側第十一章 東萊失守 國慶快樂!第七十章 狼窩虎穴第二十一章 拼死一搏第三十五章 洛陽大火第三章 時戰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