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研究之正確的戰略

有關希特勒侵俄戰爭的著作數以千計,而每一本書都從某個角度出發把德軍的失敗至少部分地歸咎於後勤因素,主要是歸咎於因距離遙遠和道路惡劣而產生的困難,但是,對這次空前大規模的陸上戰爭,至今沒有人從後勤方面作過詳細的研究,這是中華軍當時研究的重點。

所以,當時定下了半年戰鬥半年休整的方針,加上沒有後勤供應充足的情況下不得進攻或者大踏步撤退的戰術方針,使得中華軍永遠處於主動的地位。

關於希特勒定下侵俄決心的準確時間,學者們有過許多爭論,但是,關於入侵俄國的第一批詳細研究報告,亦可視爲作戰計劃或緊急行動計劃,無疑是1940年8月寫出的,那時,陸軍總司令部和國防軍總司令部同時開始了這方面的計劃工作,在這兩級指揮機構的研究報告中,後勤因素自然而然地都佔有突出地位,但是,有趣的是,二者的着重點從一開始就大不相同。

在陸軍總司令部,最初負責制訂計劃的是第18集團軍參謀長馬爾克斯將軍,馬爾克斯所重視的主要是俄國的道路網,他考慮的問題是,普里皮亞特沼澤地以北地區,因道路較多,更宜於戰略運動,沼澤地以南地區則被認爲更有利於戰鬥行動。

德軍若在沼澤地以南進軍,即將進入烏克蘭,那裡雖然是極好的坦克戰場,但只有一條良好道路,由西向東,經過基輔。

另一方面,沼澤地以北雖然道路較多,但若沿這一方向挺進,德軍就會進入白俄羅斯的森林地帶,從而使自己的運動侷限於很少幾條彼此相隔很遠的軸線上,相互之間極難或根本不能保持接觸。

面對這種困難的抉擇,馬爾克斯躊躇猶豫,難以定下決心。

最後,他認定在戰術和戰略兩個方面都要最充分地利用有利條件,因而建議以相等的兵力在沼澤地的兩側同時發動進攻,力爭在同一時間到達莫斯科和基輔。

國防軍總司令部負責計劃工作的人是馮-羅斯貝爾格上校,他與馬爾克斯不同,重視的主要是鐵路,而不是公路。

他從一開始就認識到,一旦作戰行動離開德國統治下的波蘭邊境附近地區,進入廣袤無邊的俄羅斯大地,就只有依靠鐵路才能維持補給,他完全正確地得出結論:應當在鐵路最多最好的地方,亦即在從華沙到莫斯科的大型公路兩側發起進攻

他的結論也符合作戰開始前部隊展開的需要,因爲部隊展開這種大規模行動只有依靠鐵路才能完成,羅斯貝爾格並非不知道南面方向的優點,但是,在國防軍總司令部工作的人,看問題一般有較廣闊的視野,因而他所看到的沿這一方向進攻的優點,先是離羅馬尼亞油田較近,爾後是離東加利西亞油田較近。

馬爾克斯只看到烏克蘭的開闊平原便於坦克作戰,羅斯貝爾格與他不同,還預見到下雨可能使這一地區的土地變成泥淖,從而引起種種問題。

然而,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次要因素,當時認爲,德軍在戰術、戰役上均優於對手,主要問題是在補給方面,既然只有依靠鐵路才能維持補給,那就應當沿鐵路進軍。

事實上,在希特勒看來,所有這些因素都沒有決定意義,對於將領們從戰術、戰略和後勤角度提出的意見,他再加上經濟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考慮。

他首先斷定,如果德軍想要得到糧食,爾後再從高加索得到石油,就非進入烏克蘭不可。與此同時,列寧格勒是布爾什維克心目中的聖地,因此,奪取列寧格勒也被認爲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就必須沿兩條相隔數千英里的路線同時展開進攻,加之陸軍參謀長哈爾德要求進攻莫斯科,並在展開兵力時就作了相應的部署,從而使情況更加複雜,結果,作爲希特勒基本作戰命令的第21號訓令成了一個雜亂無章的文件,要求3個集團軍羣各按各的方向分別向基輔、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進軍,都要到達德維那河-斯摩棱斯克-德涅泊河一線。

在後勤方面,行動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從某幾點上說,從那時到現在也未曾再有過。

進軍的部隊將近350萬人,超過了1812年拿破崙渡過涅曼河時兵力的5倍,這一龐大軍隊及其數十萬馬匹和車輛都要行軍,行軍中都要保障,行軍的目的地從北到南分別離出發基地600、700和900英里,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道路數量少、質量差的國家,那裡的鐵路,每一碼都要改成標準軌距後才能利用。

此外,這個國家至今供應德國以相當數量的重要戰略物資,從石油到橡膠,一旦戰事發生,供應必然中斷。

怎樣才能獲得充足的戰略物資,這是侵俄戰爭計劃者們所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象通常一樣,第一個困難在於查明需要量,而需要量取決於許多無法預見的因素,包括作戰行動展開的速度,這影響油料需要量,敵人抵抗的程度,這影響彈藥需要量,當然,還取決於戰爭的持續時間

結果,有關的參謀人員作出了一系列高度樂觀的假設,例如認爲彈藥消耗量會同西歐戰局大體相同,俄國人會在德維納河-斯摩棱斯克-德涅泊河一線以西被打敗。

但是,儘管如此,有些物資仍然難以弄到,例如輪胎極爲短缺,甚至曾經考慮用包鋼的輪子來代替某幾種車輛的輪胎,同時,完全停止了橡膠鞋底的生產。

儘管當時把油料消耗量降到了陸軍的最低標準以下,但仍只能建立3個月的儲備量,而柴油僅僅爲1個月。

作戰行動定於6月發起,預計到7月就會出現油料短缺,當然,在那以後,因爲可以從羅馬尼亞油田直接向在俄國的德軍輸送油料,情況有希望改善,利用繳獲的油料希望是不大的,因爲俄國的汽油辛烷值太低,只有利用專門建設的裝置加入苯添加劑後,德國汽車才能利用。

由於在巴巴羅薩計劃的準備階段要大大擴展軍隊的規模,裝甲師從9個增至19個,各類師的總數從120個增至180個,以後又改成207個,所以現有部隊所需的修理配件很難弄到,加之德軍在俄國使用了多達2000種型號的車輛,問題就更加嚴重,僅中央集團軍羣地域內的車輛所需的配件就大大超過100萬種。

另一個問題是對彈藥消耗量的估計,最後的估計數字與其說是真正需要的數量,不如說是現有運力所能運載的數量。

結果,德軍進入俄國時,遠未能按後備集團軍司令官的要求,建立起可供12個月作戰之用的彈藥儲備,而是僅帶了2-3個基本攜運量,加上20個師的用途未定的儲備品。

物資如此短缺,照理說能使德國領導人重新考慮整個戰局是否合理,但是,實際情況與此相反,他們力圖說服自己,原來估計要5個月才能達成的目標,實際上只需要4個月,甚至1個月即可達成。

在這一點上,德軍總參謀部好象失去了理智,他們不是縮小目標以適應有限的手段,而且要自己相信原來的計算過於保守,達成目標比預料的要更容易一些。

第853章 開始有了爭論第848章 綱領文件第202章 還有多用途第153章 孫志武在忙碌第192章 閉門會議第323章 紮實的基礎第744章 天空戰記一百二十五第121章 碇泊場監第417章 中華軍的反擊第98章 國民飯店往事第146章 刺殺大戲第794章 天空戰記一百六十九第810章 唯一的優勢第587章 中尉日記十八第116章 軍糧城機米廠第384章 非常規戰術第821章 對戰的南路第871章 我的設想第754章 天空戰記一百三十五第44章 訂婚第783章 天空戰記一百六十四第118章 先榨後殺第579章 中尉日記十第709章 天空戰記八十第357章 南洋的安排第713章 天空戰記八十四第597章 停戰協議一第570章 中尉日記一第213章 製造無人區第441章 混亂的現狀第561章 後勤之無小事第767章 天空戰記一百四十八第470章 偉大的工作第159章 公大七廠二第162章 打破常規第586章 中尉日記十七第84章 意料中的事第114章 搶劫計劃第674章 天空戰記六十一第440章 大戰結束後的印尼第572章 中尉日記三第492章 西南之出戰失利第84章 意料中的事第783章 天空戰記一百六十四第536章 後勤之車輪第28章 頭批訂單第659章 天空戰記四十六第406章 王牌之爭越演越烈第210章 確定新基地第674章 天空戰記六十一第87章 英國人的觀點四第608章 天空戰記四第741章 天空戰記一百一十二第38章 婚禮需要禮花第156章 日軍譁變第83章 學生軍誕生第498章 對蘇最後一戰之雙方第877章 我們要準備的第263章 奠基戰第95章 南苑之戰五第344章 沒有問題第522章 後勤之最成功的的戰略第96章 整編依據第12章 協議的內涵第555章 研究之要統一指揮第92章 反思天津之戰第354章 歷史的地位第165章 橫濱正金銀行第308章 攻擊出發點第855章 最低限發展第493章 西南之大潰退第109章 視察一第182章 轉戰第750章 天空戰記一百三十一第63章 機關長睡着了第139章 戴奧特事件二第475章 行動基調第79章 德國的觀點二第275章 特別的要求第343章 不可間斷的宣傳第13章 食爲天的來歷第211章 整體說明第333章 這些土地上有兩個字第54章 溶洞完工第632章 中華後勤保障的理論來源第21章 義結金蘭第416章 勳章和認識第487章 西南之先解決簡單的第773章 天空戰記一百五十四第861章 海空軍的觀點第182章 轉戰第519章 後勤之嘲諷第425章 講話記錄第678章 痛擊印度二第576章 中尉日記七第189章 人圈解救隊第296章 我們的對手第764章 天空戰記一百四十五第137章 戴奧特事件一第466章 別緻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