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魏無忌

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約前300年—前243年,姬姓,魏氏,名無忌,號信陵君,戰國魏國人(今河南開封)。

信陵君和魏安釐王在下棋。侍從突然跑進來。

“大王,趙國帶兵來打我們,已經快到邊界了。”

魏安釐王嚇一跳,扔了棋子就往大殿跑。跑了兩步,覺得不對勁,回頭一看,信陵君還在低着頭看棋,根本沒反應。

魏安釐王急了:“王弟,趕緊呀,一起找人抄傢伙去呀。”

信陵君擡起頭,悠哉悠哉地說:“沒事沒事,那是趙王(應該是趙惠文王)去那邊打獵。”

“王弟怎麼知道?”

“趙王身邊有我的人,早把消息告訴我了。來,來,繼續,繼續。”

魏安釐王心裡一哆嗦:趙王那邊都能安插上人,那我這邊更不用說了。難怪我老覺得,周圍有一對一對色迷迷,哦不是,是不良的眼睛看着我。沒想到,這小子還有這一手,還能不能好好做兄弟呀;幸好我也沒把相國封給他——唉,爲什麼我的心,突然隱隱作痛呢?

選自《史記•魏公子列傳》。

魏無忌也是含着銀鑰匙出生的,不過純度分量沒平原君足。他是當時魏國國君魏安釐王的同父異母弟弟。

魏安釐王是魏國倒數第三個國君。雖然在位時間挺長(三十四年,只比他曾爺爺魏惠王少),但真沒什麼可說的。他除了和信陵君有交集,唯一能被有些人津津樂道的,是戰國有名的帥哥、網絡上一直被熱捧的龍陽君,就是他的男寵(男寵呀!)。

在魏安釐王上位第二年,他就封魏無忌爲信陵君,封地在信陵(今河南寧陵)。

當時信陵君應該才二十來歲。爲了緊跟時代潮流之風,也爲了給魏國撐門面,他學已故的孟嘗君和鄰國的平原君,尊賢禮士,廣收人才,也養了三千多號門客。

要說一下戰國的“養士之風”了。

戰國後期盛行的養士風氣,源自於春秋時產生的士人。

“士”在上冊說過一些。就是他們比較窮,又沒什麼門路,所以一般都愛投奔或寄居在王公貴族家裡,成爲門客。這樣不僅出頭機會更多,吃飯還不要錢。

門客,也叫食客、舍人等,是指那些寄食在有權有勢人物家裡的人。他們在王公權臣的門下,沒事時就喝酒打屁,啥都不做,有事時則出謀劃策,義不容辭,甚至充當起敢死隊(孟嘗君和信陵君都這麼做過)。

這種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生活,好吧,真不值得嚮往。當然,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有關。

另外,門客是有等級的,分三種,上客(即上等食客)、中客和下客,待遇當然也不同。上客有魚呀、肉呀等肉食吃,還有專車接送;中客只有肉食;而下客就只能吃菜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門客包含了士,但並不都是士。因爲士一般都有一定能力的,而門客則是雞鳴狗盜,濫竽充數,什麼鳥都有。

wωω ▪тt kán ▪C〇

在春秋時,由於世襲制度,士沒什麼出場機會。到了戰國,他們纔開始大展身手。而到了戰國後期,因爲秦國太過強大,爲了對付秦國或增強個人實力,各國國君或高官權臣,開始四處收羅人才,招賢納士,於是就形成了這種大規模的養士風氣。

當時比較著名的,就是戰國四公子,另外還有呂不韋、燕太子丹等。這種風氣還延續到漢代,尤其西漢早期時的諸侯王,也都學他們競相養士。

養士的好處多多,既可以擴大本國(或本人)勢力,又能展示個人的能力財力,還能留下好名聲。所以在那些養士的權貴之間,也常相互攀比較勁,這也是當時養士之風盛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平原君跑了一半的門客(還兩次),心情會那麼鬱結。

當然,養士首先靠的是地位和財力,其次,養士者的品德修養也很關鍵。因爲當時士人的流動性很大,來去自由,想到哪家就哪家。所以,品德好、修養高的權貴,才更能吸收士人。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很多門客,是看誰家吃得好、給的錢多才去的。

同時,非國君人物養士,還有着巨大的風險呢。畢竟肥的是個人,一旦勢力太強,就會讓國君忌諱,搞不好連命都沒了。這也是孟嘗君和信陵君,被本國君主排擠厭惡的重要原因。

而信陵君招的人中,還有很多專門搞情報的。就像開篇所說的,在趙王等重要人物身邊安插人手,這就更細思極恐了。雖然信陵君可能沒對魏安釐王下手,但卻是從那時起,魏安釐王對信陵君開始忌憚防範。

不過,信陵君對門客真的不錯,真的是禮賢下士,比平原君要好太多了。

據說他爲了結交一個叫侯嬴的看城門老頭,不僅站着等了老半天,還給人家當車伕。後來他還親自進賭場,到酒樓,去拜訪求人,完全不覺得掉身份。所以他的名聲會那麼好,不輸孟嘗君。

此時魏國的形勢,是怎一個慘字了得(不過隔壁韓國沒有最慘,只有更慘)。因爲白起已經從楚國那邊回來,調轉槍頭對準魏、韓、趙。沒辦法,對手太強,信陵君也還太年輕,魏國不是被打得連連失地,就是主動割地求和。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當時魏國的相國魏齊,好死不死瞄上了范雎,把人家打去了秦國。等范雎當相後,就回頭要報仇。魏安釐王哪裡還經得起折騰,就要把魏齊送給秦國。

魏齊嚇得丟了相印,跑到平原君那裡,害得平原君也當了一回肉票。之後,他又跑回魏國,想請信陵君幫忙。

信陵君看着這個惹禍的親戚(魏齊應該也是魏國王室成員,所以姓魏,並能當上相國),沒啥好臉色。魏齊一急,就自殺了。後來趙國討去了屍體,交給秦國,才換回平原君。

接下來,就是長平之戰。然後,又到了邯鄲被圍,姐夫平原君讓姐姐寫信給弟弟信陵君,向他求救兵。

信陵君急呀,他也是個重親情的人。於是他三番五次地請魏安釐王出兵。但魏安釐王怕呀,人家沒打我們就燒高香了,你還主動去招惹!堅決不答應。

信陵君心一橫,召集起自己的門客和下人,據說有七八千人,準備去和秦軍拼命。但他也知道,自己這雜牌軍跟秦國正規軍相比,那是肉包子打狗,實在是沒勝算。於是臨行前,他去見一下侯嬴,看看老頭有啥好主意。

誰知侯嬴說了句一路走好呀你呀,然後就揮手再見。信陵君走了一段後,越覺越不對勁。奶奶的,這老小子太不夠意思了。平時我對他不薄,現在我都要去送死了,也不表示表示;哪怕多說幾句、唱幾首歌也好(比如: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

咽不下這口氣,信陵君又回去找侯嬴。侯嬴當時就笑了,就知道你小子要回頭的。

然後侯嬴告訴信陵君,讓他通過最受魏安釐王寵愛的一個叫如姬的妃子,偷出了能調動兵馬的虎符。之後他再派隱居在屠戶中的武功高手朱亥,跟隨信陵君到前線,殺掉不配合的魏國大將晉鄙,奪得兵權,最後竊符救趙,和楚國一起解了邯鄲的圍。

剛開始信陵君還很糾結。一是這事要瞞騙魏安釐王;二是責任很大,後果嚴重,同時還要繞進去很多人,爲此遭殃。而且,這晉鄙是魏國久經沙場、很有戰功的老將,真不忍心殺。

但是,一旦邯鄲被破,那趙國就等於滅亡。沒有個高的趙國頂着,魏國只會更危險,更快被滅。最後信陵君不得已,只好竊符殺將救趙了。

另外,說到朱亥再多說兩句。古代有好多俠士武人,都愛當屠夫。除了朱亥,還有刺客中的要離、聶政,後來的樊噲、張飛等,都是(原因後面再說)。

還有一部搞笑電影《國產凌凌漆》,裡面的高手主人公,也是殺豬的。他的形象也很特別:那憂鬱的眼神,唏噓的鬍渣子,神乎其神的刀技,還有那杯馬踢泥,就像黑夜中的螢火蟲,深深地迷住了我。但是,行有行規——

好吧,跑題了!

邯鄲解圍之後,信陵君知道,魏安釐王很受傷。最寵的愛妃胳膊肘往外拐,自己被矇在鼓裡當擺設,手下大將還被人幹掉,而且這些都是自家兄弟乾的。很受傷,真的很受傷!

信陵君不傻,這個時候回去,肯定沒好果子吃,不能往槍口上撞。於是,他讓其他將領帶魏軍回魏國,自己就呆在了趙國,和平原君吹牛拉呱,順便挖挖他的牆角。

剛到趙國沒多久,信陵君就去拜訪了一個賭徒和一個酒鬼。好吧,他們其實都是隱於市井的能人,一個叫毛公,一個叫薛公。

(說明一下,沒本事的,不要裝樣子學人家。賭徒酒鬼,絕不是什麼好貨。)

因爲平原君眼光比較傲嬌,識人能力比較差,所以爲此還嘲笑信陵君。雖然後來他謝罪道歉了,但他的門客卻因此跑了一大半去信陵君那兒。在當時,這不僅讓人鬱悶,還很丟臉的。而且,這哪是牆角呀,這是整面牆呀。

接下來幾年,戰事雖然沒以前頻繁,但秦國的攻擊並沒停。尤其是蒙驁,趁信陵君沒在,更是往死裡打魏國,在平原君去世兩年後,竟把秦國的邊界擴展到魏國的都城大梁邊上。

這下魏安釐王真急了。什麼傷呀恨呀,哪有命重要。於是他派人去趙國,請信陵君回國。

此時信陵君在趙國已經快十個年頭了。但他仍然沒理會;你命值錢,我命就半價了!鬼知道那受傷的心靈好了沒!不回。

這時,當初的賭徒酒鬼毛公和薛公,就勸信陵君,魏國在,人家才認你爲信陵君,要是魏國沒了,祖宗牌位讓秦國燒了,你還活個什麼勁呀。

信陵君頓時滿頭汗,立馬回魏國,去見魏安釐王。兄弟見兄弟,兩眼淚汪汪,十年風雨夜,一淚泯恩仇。當然,真泯沒泯,又是另外一回事。

回到魏國後,和孟嘗君一樣,信陵君卯足了勁,準備搞他丫的秦國(此時他當上了魏國上將軍)。他的名聲也確實好,其它幾個國家聽說了,紛紛派兵來。就這樣,在信陵君的號召下,再次拉起了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合縱攻秦的隊伍。

蒙驁命不好,遇上憋了十年功力的信陵君,被一直打退到函谷關,這才停住。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合縱攻秦勝利金戒指,有着落了(突然我就想起了公孫衍。公孫衍:。。。。。。)。而蒙驁的四大名將稱號,也泡湯了。

然而,同樣泡湯的,還有信陵君的上將軍職務。此時秦始皇剛剛即位,呂不韋掌權。不知是誰出的餿主意,派人去魏國,假裝祝賀信陵君登上王位。

信陵君一臉懵懂,這哪跟哪呀。另一邊魏安釐王卻一臉悲憤,你是當我死人嗎?再加上秦國不斷地離間,於是新仇舊傷口一起涌上來,魏安釐王解除了信陵君的職務,更加猜忌懷疑他。

信陵君心灰意冷,開始放縱自我,每日胡飲海喝,夜夜笙歌,終於因酒色過度,在合縱攻秦的四年後,於魏國去世。巧的是,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不過,信陵君倒留有一部《魏公子兵法》,共21篇,現已失傳。據說這部兵法是在合縱攻秦勝利後,各諸侯國的人向他進獻兵法,他再編寫而成的,後人稱《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是四公子中,最重情義、名聲最好、最德高望重的。

他的道德品格沒得說,謙遜溫良,恭謹敦厚,而且是實實在在地待人誠懇,尊重門客,軍政才能還不凡。所以他最得人心,也最受後人、包括司馬遷的褒揚和認可。在四公子中,後世對他的評價是最高的。

所以後來他的號召力會那麼大,也才能合縱攻秦成功。而且,在信陵君回到魏國後的幾年裡,即使沒當上將軍了,秦國也一直不敢對魏國大規模用兵。而信陵君一死,蒙驁立馬帶兵過來,一下就搶了二十幾個魏城。十八年後,魏國就被滅了。

戰國四公子,是戰國後期叱吒風雲、響噹噹的人物。他們權傾朝野,位高勢大,各領風騷幾十年,個個都是牛叉大佬,甚至到了“只聞其人、不知其君”的地步,名頭比白起那些名將還要響。

而且他們魅力還非凡,錢多人善,喜好養士,引領了當時流行一時的養士之風。他們不僅對當時社會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後世也是影響深遠。

當然,他們所引領的風,並不好玩的;那是養人的風,而且是大批量的。我養個小孩都汗流浹背的,更不用說幾百上千號人了,所以這風不是一般人能跟得上的。

也所以後來只有呂不韋一人,能與他們相提並論(太子丹的門客規模略遜些)。而在戰國之後,這風在西漢早期時,還曾颳起一下,但之後就像骨感美、朋克妝、喇叭褲、殺馬特爆炸頭一樣,基本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