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

公孫龍

公孫龍,約前325年—約前250年,字子秉,戰國趙國人(今河北邯鄲),名家人物。

趙國突然爆發瘋馬病(!)。爲了不讓疫情傳入,秦國在函谷關貼出告示,禁止外來的馬進城。

公孫龍不服氣,不知從哪裡弄了匹白馬,來到城門,牽着就往裡鑽。

士兵一把攔住:“先生,馬不能進城。”

公孫龍把眼一瞪:“這是馬嗎?這是白馬。白馬不是馬,馬不是白馬。白馬是馬嗎?馬是白馬嗎。。。。。。”

趁着門衛轉身找蒼蠅拍時,公孫龍拽着繮繩就進了城。

是的,名家第三號人物公孫龍登場了。你以爲他只會騙小兵小咖的,你太天真了。

平原君就是大咖,他是趙國的相國。

一天,有人送了一塊又大又白的南陽獨山玉給他。平原君很開心,請大家一起欣賞。公孫龍也混在其中。

平原君傲嬌着說:“看看吧,看看吧,你們肯定沒見過這麼白、這麼亮的南陽玉吧。而且,它很堅硬的哦。”

公孫龍不聲不響地走過來。

平原君一下緊張起來。

公孫龍靦腆地說:“不慌不慌,我只是分析分析。用眼睛看呢,這塊玉是白色的,但是不知道堅不堅硬。不用眼睛只用手摸呢,知道它是堅硬的,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白色的。所以看到白色時、感覺不到堅硬,感覺到堅硬呢又看不到白色;所以白色和堅硬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所以這樣一塊要麼有白色而不堅硬、要麼有堅硬而不知顏色的玉,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玉,沒什麼用處的。所以——反正沒用了,我就抱走吧!”

選自公孫龍的《公孫龍子》中的“白馬論”和“堅白論”。

公孫龍早年情況不明,不過從他的姓氏來看,其祖上應該來頭不小。他小時候應該也受過不錯的教育,讀過不少書。

當時名家很吃香的,不過它和同樣吃香的縱橫家有點不同。縱橫家也很能說,但做的都是國家大事之類,要有真本事,還要擔責任的,搞不好連小命都沒有。

而名家沒負擔,隨便找個人,即使辯得天昏地暗、海枯石爛,都沒人管,再轉身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啥事沒有,還能賺人氣呢。

公孫龍應該深受這種影響,所以常常吃火鍋、喝熱湯練舌頭(我瞎猜的),有事沒事就找人爭辯。據說他年輕時,就大老遠跑到魏國去,和一個叫魏牟的魏國公子,辯論了一番呢。

此時正是趙國的黃金時代,是趙武靈王在位。這是個可以說說的人物。

他15歲即位(公孫龍差不多剛出生),剛一上位就擊退了魏、齊、秦等五國的聯軍。之後他大力改革,並推行“胡服騎射”政策。就是改變傳統的麻煩不便的寬大戰服和戰車戰術,換爲短衣長褲、皮帶皮靴的胡服和騎兵戰術,從而開創了大規模騎兵部隊的先河。

這種對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的改革,使趙國戰鬥值唰唰地往上竄,不僅大面積擴張了領土,還讓趙國一躍成爲了戰國七雄之一。

不過趙武靈王結局比較悲慘,和齊桓公有一拼。他沒按當時傳位“嫡長子”的制度,而是傳給次子(就是下面的趙惠文王),以至兩兄弟爭得你死我活,天翻地覆。而他自己也因爲這事,最後被困在行宮裡,活活餓死。史稱“沙丘宮變”。

趙武靈王死後,趙惠文王在位,雖然他任用了廉頗、藺相如等能臣,但秦國經過近百年的變法革新,實在太強大了。尤其趙惠文王兒子趙孝成王在位時,發生了“長平之戰”,被秦國的白起坑殺了四十五萬的趙軍,更使趙國國力大幅跌落。三十八年後,它最終被秦國所滅。

在趙武靈王死時,公孫龍也三十出頭了。不過,這時他已經很有名氣了。再兩年後,趙惠文王封自家弟弟趙勝爲平原君。

這平原君下冊有專篇。他禮賢下士,不怕砸錢,收了好幾千個門客,後來“毛遂自薦”中的毛遂,就是其門客之一。

他聽說了公孫龍的名聲,就把他請來。從此,公孫龍就一直在平原君家混吃混喝,長達四十多年,令人神往。

當然,說他混吃混喝也不全對的。

在他42歲左右,燕國要派樂毅帶領聯軍,去攻打齊國。公孫龍也想當國際調解員,就跑到燕國,勸阻當時的燕昭王,不過沒成功。第二年(這一年也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的那年),秦國來刁難趙國,公孫龍又幫平原君出謀獻策,對付秦國。還有,在他晚年時,趙國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平原君請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打退秦兵,爲此趙孝成王要給平原君封地,公孫龍還勸止過平原君。等等。

另外,在這幾十年間,公孫龍也廣收徒弟,到處找人辯論,成了當時名家名副其實的掌門人。

不過,在竊符救趙的第二年,陰陽家鄒衍來趙國串門。不知是看不起名家,還是看公孫龍不順眼,鄒衍把他批得一無是處。由於當時鄒衍的名聲太大,再加上名家確實是光說不練假把式,所以平原君開始冷落公孫龍。

沒過幾年,公孫龍就在鬱鬱寡歡中去世了。

雖然同爲名家,公孫龍卻和惠施不待見,與他針鋒相對。惠施主要講“合”,公孫龍主要講“離”;惠施否認事物的多樣性,而公孫龍卻誇大事物的差異性。

這個很像孟子和荀子,也印證了“文人相輕,同行世仇”這種流傳至今的老話。同一行業中的相殺相殘,遠比隔行的打擊報復,要猛烈得多。懂得這個道理,也就會習慣那種罵完別人再被人罵的不斷循環的文化娛樂怪圈。

當然,還是希望這種現象能早日結束,這就需要一些有關言論自由的立法和執法的完善。

公孫龍的主要論點是“別同異”。意思是每個物體都有不同的屬性,都可以獨立分離出來。

就像上面的“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白馬是白顏色加上馬,所以不能算馬;石頭中的白色和堅硬,也是應該分離出來的,所以要麼有堅沒白,要麼有白沒堅,不能是又白又堅。

應該說,公孫龍的觀點在邏輯學上對個體概念的差異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它的片面性也顯而易見。

他把事物的不同屬性完全分割脫離開,只揪住事物的某個特徵死不放手,然後否定無視事物整體的客觀存在。雖然看上去好像有不同的見解,但其實是一種轉換概念、混淆視聽的詭辯,有點斷章取義。所以他的辯論常常“能勝人之口,卻不能服人之心”。

不過和惠施一樣,公孫龍也對中國古代邏輯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他論述了古代邏輯的基本內容,探討過古代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使我們對古代邏輯的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公孫龍寫有《公孫龍子》,原14篇,現存6篇。

名家的人不僅到處辯論,還經常進行比賽,看誰出的問題更刁鑽古怪、喪心病狂。

所以這裡說說名家提出的二十一個論辯命題。其中確實也有一些深刻獨到的邏輯思維和哲學思想,但大多與常識相違,沒多少實際意義,純屬口舌之爭。

比如:鉤有須,卵有毛。鉤是“姁”(念“許”)的假借字,指老婦人。這句話意思是:女人長鬍子,蛋裡帶着毛。

不較真的說,這是對的。女人其實都有一點點小鬍子,有的還比較旺盛。蛋裡能孵出小雞,而小雞是帶毛的,也對;不帶毛的是烤雞。

但較真的話,別說男人不樂意見,女人自己更不樂意;不要說長鬍子,就是有帶毛的地方都要拔得光溜溜的(除了頭髮)。而蛋裡帶毛的,除了愛吃毛蛋的南京江浙潮州人,估計買到的都要找店家算賬的。

另外,除了上面的雞三足、蛋有毛,還有狗是羊(概念是人強加給事物的。如果以前把汪汪叫的稱爲羊,把咩咩叫的叫做狗,那麼今天狗就是羊了),火不熱(冷熱是人體觸覺產生的。人被火烤覺得熱,是人熱,非火熱),黃馬驪牛三(一匹黃馬加上一頭黑牛等於三;馬加上牛,再加上毛色,所以等於三;好像也可以等於四),白狗黑(因爲白毛狗的眼睛是黑的,白毛色和黑眼睛共存於狗身上,所以說白狗黑;這個這個——),等等。

有道理,卻又看不懂,對吧。其實,很簡單,哲學的東西,你不懂,我也不懂。誰懂?哲學家(我好像也掉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