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蒙古人‘入關’

皇朝變革中得意人比比皆是,失意人同樣不在少數。正如看似平靜的江面下總有洶涌的暗潮在涌動。

毫無疑問,丁鑫的老子丁琯就是一個失意人,作爲京城順天府的一個捕頭,參與了多次針對暗營圍捕行動的他,雖然手上沒有沾過復漢軍的血,可他也在北京呆不下去了。

滿清大搞‘強遷’的時候,丁家人知覺的早,躲過了一劫。可是面對復漢軍的‘清算’,丁琯是再也無力逃脫了。因爲他的兒子丁鑫是復漢軍暗營北京站的成員之一。

丁琯被髮配了,發配到了臺灣。本來可以留在北京任職的丁鑫現在也成了臺灣諸羅縣剛剛建立的一個叫做‘布袋鹽場’的治安隊長。

二十四歲的丁鑫對於這個任命沒什麼不滿意的,至少級別沒落不是。他是一個很樂觀的人,就是面對再坎坷的前途也會勇敢前進。父親的罪過已經完全清了,自己現在到了臺灣,並不意味着自己一輩子都會在臺灣。

再說了鹽場啊,鹽場的治安隊長,是哪個人隨隨便便就能坐上的嗎?這必須是信得過的自己人啊。

如果沒有丁琯這個坑兒子的爹,丁鑫作爲北京站的成員骨幹,留在北京警局做個分局長也不在話下,但丁鑫不願意放着老爹老孃倆人孤零零的遷去臺灣,主動申請調去臺灣。丁琯本來還有兩年的鹽場勞動改造,就自自然然的沒有了。到了臺灣後的丁琯,今後的一年時間中除了不能離開諸羅縣,每十天要向治安隊打個報告,就沒別的事兒了。

作爲一個孝順兒子,丁鑫認爲是很值得的。

二十四歲生日過後不到一個月,丁鑫便與他父母妻兒,一同踏上了去往臺灣的旅程。因爲行程不緊張,一家人沒去天津坐海船,而是在通州走運河一路南下。

到了揚州,看了南京城,乘船抵到上海,然後一家人坐上海船抵到了臺灣打狗港。

丁琯是大開眼界,山東、蘇北的復甦,揚州、鎮江的繁華,南京、上海別開生面的市容市貌,讓這個一輩子都沒出過京津的土鱉真正的長了見識。內心裡對於陳漢的敬畏不自覺地提高了一大截,包括丁鑫本人,對於現在的南京、上海,也充滿了不可思議。

從北京到南京,那就像是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一樣。

前者是一個古老的世界,走路、坐轎子、騎馬,路面髒亂差,即使北京城是帝都,除了少數幾條大道【外城】,其他的小道和衚衕也是很夠味的。隨地大小便,污水垃圾到處是,這跟此時的巴黎倫敦那是屬於一個世界,只不過丁家人沒有見過巴黎倫敦。他們自幼生活在北京城裡,早就習以爲常了。

可是南京呢?這裡有公交馬車,有有軌馬車,有私人馬車,有畜力起重機,從港口到城市,主要街道都是清一色的水泥路面,乾淨整潔,兩旁種植着綠樹鮮花,各一段距離還有供斜角的涼亭、長椅。那時不時就會出現的紅袖套們,兩眼放光一樣盯着每一個人,他們代表着陳漢朝廷強大的統治力,道路旁有着一個接一個的垃圾桶,還有高高豎起‘嚴謹隨地大小便’、‘保存衛生,文明整潔’的大牌子,以及人來人往的公共廁所,這真的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把北京比的就像一個超級大鄉下一樣。

可越是看到陳漢的‘非同一般’,丁琯這心裡頭就越堵得慌。

北京比起南京來是差了不少,可再差也比臺灣那偏僻野地強啊?

丁琯可是知道的,自己兒子身份證上的戶籍所在地已經從北京改成了諸羅!

皇城根腳下的人本就有着一股傲氣,結果眼睛一眨,自己兒子的籍貫就從皇城變成了鄉下,那諸羅縣在丁琯眼中就是個鄉下,整個臺灣比起北京來也是個大鄉村。

丁母知道丁琯心裡也很不好受,但她就是一句寬慰的話都不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是偉大的,她寧願自己老兩口跑來臺灣受苦受累,也不願意連累了兒子的前途。這一路上不知道抹了多少眼淚。從一個北京的警局分局長轉眼間淪爲海島鹽場的治安隊長,這樣的打擊對一個丁母來說無疑是沉重的。

“娘,可別再哭了。我們當小輩的還能看着您二老獨自來臺灣受苦呢。”一旁丁鑫的妻子見狀熟練的柔聲撫慰道。當然,在她的眼中,丁鑫從北京的分局長淪落爲狗屁布袋鹽場的治安隊長,那也絕對是發配了!

搖晃的馬車箱擠進了四個大人倆小孩,是狹小而又擁擠,除了一個不大的箱子外,其他的一些衣物日用品,都給放在後頭的馬車上了。丁鑫在打狗港租了兩輛馬車。

丁琯始終在裝死一樣閉目養神。但是那花白的鬍鬚,憔悴的面容,一種難以掩蓋的蒼老在證明他這內心的痛苦。

順天府裡的捕頭那麼多,自己怎麼就不知道躲一躲呢?丁琯手上沒沾過復漢軍的血,他的罪名就是那一次次‘出勤’給累積起來的。一想起來他這心裡頭就鑽心一樣的痛。

“爹,這就快到鹽場了。你可要打起精神來!”既然來了就要良好的融入進來,如果丁琯天天把北京掛在嘴邊,鹽場的人會怎麼看丁鑫?他可不是鹽場的一把手!

“爹知道,知道……”公門裡混了半輩子的丁琯如何不知道呢,說話中長嘆一口氣。自己真的是把兒子給坑壞了。

臺灣的布袋鹽場,海南的鶯歌鹽場,再加上長蘆鹽場,這就是後世中國的三大鹽場。這個時期布袋鹽場剛剛開闢,鶯歌鹽場則完全不爲人知。可陳鳴知道鶯歌鹽場在哪裡,建在海山之間的鶯歌鹽場,尖峰嶺的連綿羣山擋住了來自北方的颱風*,使這裡長年烈日當空,有充分的光熱進行鹽業生產。海水含鹽度高,堪稱得天獨厚。

一座鹽場那就是一片銀海,隨着復漢軍的北伐,各種俘虜和發配的人家,其中的一部分就給送到了臺灣和海南。在眼下的時代裡,鹽場是絕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丁琯丁鑫可能都不知道,在那布袋鹽場裡頭,他們倆說不定都還能碰到過去的熟人呢。

而與此同時,爲章嘉三世南下開道的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扎薩克多羅達爾汗卓哩克圖王哈拉柱,也在他自己的百人衛隊以及整整一個營的復漢軍護送下進抵了南京。

哈拉柱當然不會走海路,陸路也不可能,他走的是水路,跟丁家父子的行程一樣,從張家口到北京,再到通州,乘船沿運河抵到揚州,然後到南京。

烏蘭察布盟雖然是內蒙六盟之一,哈拉柱的四子王旗又是烏蘭察布盟裡的帶頭大哥,但他從沒有這般深入的到過中原腹地。往日滿蒙的會盟,要不是滿清皇帝到熱河,巡幸草原,要不就是蒙古人到北京。至少哈拉柱是從沒有見過京津再往南的中國風情的。

陳鳴讓他走水路,除了是因爲水路快捷便利之餘,也因爲運河的左右兩邊區域乃是現在中國的精華地帶。隨着北京的被拿下,大批的百姓迴歸家園,運河兩岸的田地多已經被開闢了出來。而即使海運已經開放,在鐵路火車這一變革式的交通工具沒有出現的情況下,內河運輸的重要性也是不可能被完全取代的。

先前一日比一日萎縮的運河兩岸經濟已經有了復甦,而且復甦的勢頭很快。這裡或許再難達到往日在中國經濟上那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了,可看看這裡,也總比讓蒙古人去放馬逛蕩的強。這運河兩岸的城市和繁多的人口更能向蒙古人展示中原強大的實力。

臨清的市井比去年熱鬧的太多了,廢墟一片的濟寧也在迅速的重建中。在貢獻了自家大部分錢糧後,悄無聲息的被剝奪了實權的孔家、孟家等等,正瞧瞧的向濟寧伸出手去。過往的經歷告訴他們,想要繼續保障家族的存在,就別把目光寄託在土地上。土地只是基礎,經商理財纔是維持家族的更有效的手段!而衆所皆知的膠州灣和煙臺,這兩處即將開港的城市,孔孟曾顏四大家沒有一個不眼紅的,但生存智慧告訴他們,還是趁早別想望了。

現在的膠州、煙臺那是山東區域裡的新朝新貴的地盤,自己這種不尷不尬的身份,根本就沒有插手的餘地的。至少在前者還沒有吃飽喝足的時候,是沒有插手的份兒的。

沈世英不知道臨清比之張家口如何,但是臨清絕對不如北京繁華。

哈拉柱在山東境內的神色只有好奇式的興奮,而並沒有震驚感,直到船隊抵到了清江浦。

在戰火後復甦的清江浦煥發着旺盛的生命力,一船船的糧食、布綢和江南產物,從這裡向北,從這裡西向。向北進入山東,向西沿着黃河運送到中國的腹心。

雖然這裡還沒有恢復到最鼎盛時候的過五十萬人口,“舟車鱗集,冠蓋喧闐,兩河市肆,櫛比數十里不絕”,但千萬別小瞧了這個時代商人的眼光。

提前投資是任何一個時代的商人都會點亮的技能。

淮安這個地方明顯大有前途,又有幾個商人會等人把盤子做大做熟了,自己再摻和進來呢?

而到了揚州,這跟北京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風情,讓哈拉柱是大開了一回眼界。等船隊從揚州轉到入江口瓜洲鎮,看到往來長江之上絡繹不絕的運船之後,哈拉柱把眼睛都睜大了。

“中原的富庶令我大開眼界。長江上往來的船隻比四子王旗的牧民都要多。”

哈拉柱在瓜洲鎮停了五天,因爲他要學習覲見陳惠時候的禮節,陳漢跟滿清的禮節可是有很大不同的。而他是真的感覺着五天裡往來瓜洲鎮的船隻,比他四子王旗的人都要多,太多太密集了。

前後歷時二十二天,哈拉柱安全抵達南京,沿途陳漢的繁榮已經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至於陳漢武力的強大,那是不需要用這些證明的。復漢軍的戰鬥力已經用滿蒙的鮮血在每一個蒙古人心中刻上了‘無敵’二字!

四子王旗分二十個蘇木,也就是佐領,全旗上下人口接近一萬七千三百人。而扣除了在戰爭中死難和被俘的人口,現在的四子王旗人口不足一萬六千八百人。

對比中原的富庶,江南的繁華,哈拉柱印象最深的是中原的人多。沿途一路上,隨隨便便一個城鎮裡都能看到堪比整個四子王旗的人口,那些大的城市,更是比整個內蒙六盟的人口還多。雖然戰爭證明中原的城池真的不堪用了,但這裡的即使一座縣城都是那麼的龐大。

哈拉柱曾經以爲張家口已經算得上繁華,京師更是無與倫比的壯觀,可是那北京比南京似乎也就那麼回事。

南京城的人口現在已經超過了四十萬,這是有戶籍的,沒戶籍的外來人員也不下二十萬人。不管是規模還是繁華都一點不遜於鼎盛時候的北京城,而且市井市容比當初的北京更強出的太多了。再髒的人也喜歡乾淨,哈拉柱記憶裡的北京跟現在的那就一比,一個是大通鋪,一個是上房雅間,下意識的就覺得後者超出太多了。

何況在南下之前,他還見到了北京城破敗無比的一面。哪兒比得上眼前的人間天堂。

“如果這些都是自己的該多好!”

任何一個塞外遊牧民族都對中原保佑着深深地‘期望’,蒙古人作爲徹底斷絕漢室江山的先烈,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只是這種衝動來得快,去得更快。因爲復漢軍那強大的戰鬥力毫不留情地警告着他不要心存半點非分之想。

“沈大人,這南京城頭上架設了多少門大炮?”原諒哈拉柱問出這麼個沒水平的問題。

抵到南京的哈拉柱一刻也不停的就在南京城裡轉了起來,穿着綾羅綢緞,他也不像是漢人。圓胖大餅臉,紅臉蛋,羅圈腿,與漢人站到一塊對比,咋看咋不一樣。

而哈拉柱震驚的發現,南京城並非只對着碼頭這一片城牆上佈置瞭如此密集的大炮,整個南京城,他所看到的城牆上,一個個露天或是封閉、半封閉的炮位,根本不論重要不重要的位置,炮位都完全是一樣的密集。哈拉柱可是清楚南京城牆的長度的,換算一下,他的心頭不自覺地打起了寒顫來。如果這是真的!

沈世英謙遜的笑了笑,“南京城內城牆三十五里,佈置輕重火炮一百零八門。外郭號稱180裡固然是有點虛數,各段用磚砌的部分加起來約四十里,加土山也有一百二三十里。佈置有各類火炮一百五十二門,外加大小炮臺五座。”

“此乃我朝都城所在,豈能疏忽大意。”沈世英說話的語氣真的很謙遜,看着哈拉柱都忍不住變換了顏色的臉,笑的很無殺傷力。

不管哈拉柱此刻內心裡確切是怎麼想的,沈世英第一次覺得在都城佈置上三百多門大炮還是挺不錯的。至少對蒙古人的震懾,很有力量。而在此之前,他一直很贊同陳鳴的那句話的:

南京不需要城防炮!

當敵人打到都城的時候,這個國家也就可以滅亡了!

但是當時陳鳴這很有‘氣勢’的提議被朝野上下一致給否決了。南京不僅需要城防,還要有整個世界最厲害的城防,所以五個炮臺,超過三百門大炮,尤其是裡頭超過一半的重炮,就陸陸續續的到來了。(未完待續。)

第三百七十章 解決了心腹大患第一千一百零二十二章 一切都要看中國!第二十八章 關家第九百一十五章 西地中海風雲第二十三章 老爹‘好蠻’第九百零一章 輪船和火車第六百六十章 保家衛國,戰死沙場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不地道的陳皇帝第八百六十五章 不投降,就殺光!第一千零三十章 中國人的自信!第四百八十六章 陪你去看流星雨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圖林斯克戰鬥第三百七十章 解決了心腹大患第二百零七章 非國族也第三百一十一章 八方匯聚第五百三十八章 女婿登門第九百八十五章大魚吃小魚第八百章 這些該死的中國人!第九百六十六章 中國內政之民生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矛盾的陳皇帝第四百一十章 中國人的另一面後記12 《牢不可破的聯盟》第五百八十七章 破腹自殺第三百零六章 拉攏民心第三百一十一章 八方匯聚第三百八十七章 狠打韃子的臉第八十七章 救救汝州第一百一十五章 向東直驅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肢解沙俄,河蟹出沒第五百四十二章 新與舊第七百零一章 皇后的擔心第四十六章 裹脅第四百五十七章 絕望第四百四十四章 弘曆啊弘曆第二十六章 羽翼第十一章 親事第一千一百零二十八章 上帝啊,上帝啊……第四十一章 該做的!第八百三十章 陳鳴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硬懟第五百一十七章 內鬥傾軋第三百九十三章 水師有動靜了第三百一十三章 純美的遐想第八十一章 見真章!第三百五十九章 撲火的飛蛾第三百七十四章 出入境管理條例第九百六十四章 內閣大臣第四百二十五章 死的值了!第一千一百零二十八章 上帝啊,上帝啊……第二百六十九章 不戰而‘逃’第三百四十六章 先頭炮第二百七十九章 南路死戰第四百九十四章 築京觀,耍手腕第七百八十七章 英國人搶劫了圓明園,中國人火燒了整個倫敦第二百五十三章 戰場上的西方人第八百八十九章 被踐踏的俄國顏面第七百零三章 小市民的生活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局面亂了,奧斯曼的求援第一千零七十章 滿朝文武的反對第一百五十二章 南下的部隊第八十九章 隊伍的壯大第二百八十七章 排槍擊斃 二第七百章 一地雞毛第一百七十五章 落地生根,抽枝發芽第一百三十一章 火器局裡的聾啞人第七百二十一章 他是皇帝啊第一百四十三章 鄖陽牌火藥桶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倫敦八旗的日子……第三百零六章 拉攏民心第八百四十章 中法‘友好’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要給忽悠瘸了第七百五十一章 龍顏大怒第九百一十六章 乞丐軍團第六百三十五章 路易十六第八百零五章 怎麼一下子就都反了?第五百二十六章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第一百四十章 捷報傳來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大英帝國向來夠朋友!第二百章 陳鳴很小心的第七百三十八章 糟我一頓,我鱉氣不吭!第七百五十四章 懵逼!東方的智慧……第八百四十三章 進擊的哥薩克第一百二十九章 四省兵馬第三十章 襄縣窩點第一千一百零五十二章 “狼”來了第九百二十二章 被陳鳴盯上的佛羅里達第九百三十三章 中國的爆發第六百七十六章 皇長子的親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措手不及第八百五十四章 蝴蝶煽動的翅膀第一千一百零五十七章 大步的漢化第四百二十九章 噩夢第五百三十三章 我要告狀第六百五十一章 皇帝萬歲,皇帝萬萬歲!第八百零三章 封國在哪裡啊,封國在哪裡?第一百七十五章 落地生根,抽枝發芽第四百九十五章 八旗要振作第四百三十四章 上國之恩第一百五十章 全軍速退!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不同的‘征服’,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