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水師有動靜了

舊式官僚是一個龐大的羣體,陳鳴一直都沒想過把這些人全部擺在反面,只要願意投降,只要能力、官聲能達到水準線的,陳鳴向來很大方。

嶽文海不是他需要用千金去買的馬骨,復漢軍裡如他這樣的進士已經不在少數。但他的身份,以他跟陳家的糾葛,陳鳴當然不會輕飄飄的就把人拋在一邊。以至於在眼下這個時候,也專門抽出時間來見他一見。

嶽文海來去匆匆,陳鳴轉身就又埋在小山一樣高的軍機文牘之中。

外頭又下起了雨,雨滴敲打瓦片的密集聲響傳入耳中,一串串的水珠從屋檐上滴下,彷彿在窗外掛上了一道珠簾。

六月的下旬,寧波就先開港,接着就是上海,在七月上旬也開了港。

早在開港之前,大批的茶葉、瓷器、南京布、生絲等等都已經匯聚到了這兩地,不管是寧波還是上海,皆如此。

而除去以上大宗的貿易商品外,還有桂皮、石條、白紙、花磚、方磚、雨傘、石磨、麻線、冰糖、鑄器、錫器、漆器、明礬、綠礬、紅豆、藥材等等。

影響力之巨大,一亮相都奪走了整個江南的注意力。三四月裡死氣沉沉的江南,立刻就煥出了勃勃生機。就連浙江進展遲緩的田畝清丈,也跟加了一壺油一樣,快了不少。

中國自秦漢以來,一直就用畝和頃作爲田土的計量單位,但是由於各個朝代規制不一,所以頃畝的廣狹,前後頗有差異。此外在民間因傳統習慣的不同,往往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標準。以北方爲例,就有大畝小畝之分,一大畝合三小畝,而即使是北方的小畝,也普遍要比官畝更大一些。

《明史·食貨志》載:凡田以近郭爲上地,迤遠爲中地、下地。五尺爲步,步二百四十爲畝,畝百爲頃。

清順治十二年,清廷以部鑄弓頒行天下,凡丈地,五尺爲弓,二百四十弓爲畝。但民間的習俗到了吳地,則是以六尺爲一步。表面看來,它大於五尺爲步的官畝,其實不然。江南的舊用之弓,即匠作合省通行。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對此曾頗有議論。江南雖是以六尺爲一步,但蘇尺覈實計之,部尺一尺,當蘇尺九寸;匠尺一尺,當蘇尺八寸;江南的風俗雖然是六尺步,卻比五尺弓還要短上一點。而且吳中田地,每畝多不敷二百四十步,甚有七折八折者,比國家規定的畝積要小多了。

到了浙江,浙江的“浙尺”、“浙畝,讓陳鳴看了更加頭疼。

桐鄉、崇德、歸安、烏程、嘉興、秀水、嘉善、平湖等地的田畝面積就沒有一個是相同的,高下之差能過一成去。尤其是平湖縣的田畝計量,其一畝之地比之桐鄉、烏程要出小三成來,而上面列舉的,還只限於嘉興、湖州二府州縣,就浙江全省而言,當然更復雜了。

江浙地區的田畝清丈計量工作進展十分緩慢,即使大批的當地皁戶投效了復漢軍,也還是慢的如同烏龜在爬。這個時候自古以來就是最初貓膩的事兒,沈國貞作爲監察御史,相當一部分精力被牽扯在了這裡。

但是六七月上海、寧波開港以來,江浙一帶的田畝清丈工作度陡然一塊。這讓陳鳴都不知道該如何說纔是好了。

洋人的船隻來的更是快,開港之前人就飄在了外海。有英國人的,有法國人的,有荷蘭人的,也有葡萄牙人的。澳門現在還沒有給陳鳴一個確切的答覆,但這並不妨礙兩邊的貿易。這些船隻中有西式的大帆船,也有中式的福船。

七月中旬剛入,最先開港的寧波出口額就非常輕鬆的過了一百萬塊銀元。只從貨類份額上看,中國的瓷器這個時候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的,特別是那些勾畫了西式人物畫的外銷瓷。而從價格和種類上看,中低檔出口瓷還是佔據主力的,餘下的多是高檔的高白瓷。至於上一輩子在歐洲傳的神乎其神的骨瓷,成爲了高貴、典雅的代名詞的‘世界公認最高檔瓷種’骨瓷,似乎並沒贏得以英國商人爲代表的歐洲商人特殊的青睞。一點點份額更像是瞧到了一個新瓷器類型,拿回去試試水。怎麼也瞧不出陳鳴上輩子英美中高層階層對於骨瓷——‘當你遇見骨瓷的那一刻,她骨子裡蘊藏的貴族氣質就在不經意間表露無遺……’的追捧、喜愛趕腳!

來寧波和上海的法國人帶來了大批的燕窩,很多還是珍貴的血燕,陳鳴現在也過上了用‘燕窩漱口’的日子了。這個東西雖然在中國揚光大,成爲一道養身珍品,可主產地卻是在東南亞。

近來西班牙人很少直接到中國來貿易,法國人取代了西班牙人往西的地位,他們跟盤踞在後世印尼位置的荷蘭人,以及暹羅劃傷,也就是後世泰國的華商,每年都將大批的燕窩、蘇木、番銀、檳榔、烏木、呀蘭、稻米、海蔘、鹿脯、牛皮、玳瑁、火艾棉等等輸入中國。

歐洲商人與中國打了這麼多年交道,很清楚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這種觀念雖然跟他們的文化、思維完全不相通,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利索的拿來‘用’。燕窩就是歐洲人送禮的一件非常不錯的法寶,而歐洲人本身對於燕窩卻是絕對抵制的——他們認爲燕窩就是:“這些明膠狀的東西其實就是一隻大燕子-金絲燕-消化後吐出來的某些海草的渣滓!”

因爲時間和時局的問題,今年的外貿交易註定是小打小鬧。但一個好的開頭,那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

看着眼下江浙官場一幫人忙的焦頭爛額,陳鳴本來要放出消息,重修《明史》的。這事兒他已經跟老爹通過氣了,陳惠想的更遠,未來不僅要重修《明史》,還要修《清史》。當年朱元璋也下令修了《元史》,沒道理陳漢不修《清史》的。

他們藉此機會可以收攏去一大批有聲望的讀書人。因爲修史這個東西對於傳統的讀書人殺傷力極大,這些人或許不把陳漢給出的官位當做一回事,但絕對會珍惜修史的機會的。

江南作爲人文薈萃之處,名家甚多,自然就是‘重點區域’了。

陳鳴也想借着機會把一批在地方上有名望的‘高德名士’送去河南,省的他們在江浙吧啦吧啦,說三道四,淨給他添亂子。

但是現在看看江浙官府的工作量,陳鳴覺得還是再等一等吧。

等到年尾,大軍也當拿下廣東和江西了,那樣再提出修《明史》也更有底氣。

要知道滿清編撰的《明史》雖然有很多讓人噁心的東西在,但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是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記述之完善則是大大過了以前諸史。《明史》縱然有很多不實,但仍得到後世不少史學家的好評。

“殿下,清軍的水師有動靜了。”

劉武興沖沖的奔到他跟前,手中拿着一個細窄的小紙條。這是飛鴿傳書!

……

藍色的海面上,一支龐大的船隊正在向着珠江口方向航行。

嘩嘩的海水派擊在船舷,一道道白色的水痕迅泛起又迅消失在藍色的海面上。赤色的軍旗飄揚在一根根高大桅杆上,它們就是復漢軍現在的東南水師,一個集結了福建水師、張球船隊兩大力量的龐然大物。

即使把六七十艘船齡老舊的戰船退出一線戰鬥序列,東南水師現在也有一百四十艘以上真正意義上的主力戰船。而且它們全面更新了武備!

那些老舊的小炮、笨重的舊式火炮紛紛從戰船上被擡下,或是報廢,或是回爐重造。

一個多月的時間,福州槍炮分局的生產加上南京轉運過來的火炮,整支東南水師的火炮煥然一新,火力陡然上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而且隨着這批鐵模鑄炮的抵到,一種新式武器也被送上了戰船。它就是火箭彈,正式名叫火龍彈。

陳鳴也不知道火箭彈對於海戰能起到多麼大的作用,一些都是他憑空想象的,這東西被他‘明’出來的第一針對目標是北方的滿蒙騎兵。

海上的火箭彈,路上的火箭炮,這都是這一構思延伸出來的產品。

眼下的廣東之戰,就是火箭彈在海上的第一次‘實戰應用’,那麼是騾子是馬,到了溜出來看的時候了。

陳鳴很相信張球、葉相德打海戰的本事。沒有真本事,張球早就死在吳必達手中了,而葉相德不管是清軍水師方面,還是張球船隊方面,對之陣仗水準評價都很是正面。

這樣的統帥加上武備更新、士氣很不錯的軍隊,沒道理敗給劣勢中的清廣東水師的。

何況他們還有鄭家船隊這個幫手。

後者可是地頭蛇。鄭家隊伍的嫡系力量又多出自新安一帶,這個時候的新安就是後世的深圳、香港一帶。對於珠江口的地理水情,瞭如指掌。而且鄭家船隊的力量一點也不弱。雖然正面交手不是廣東水師的對手,後者雖然沒有專門的水路提督,不像福建那樣兵分水6,但外洋水師的實力比之福建可強的多了。

廣東有五鎮水師呢。就算缺了半個南澳鎮【另半截歸福建水師提督統轄】,外洋水師之強也絕冠東南。

之前南澳鎮總兵何思和受提督甘國寶之命,以南澳鎮水師爲主力,輔之碣石鎮部分兵馬,北上福建助剿,可逼的張球很是狼狽的。

只是後來局勢翻轉,吳必達放棄了澎湖,移師到海壇鎮,何思和命副將章紳率部北上,自己則帶餘下船隻兵勇轉回了珠江口。

澎湖一失,何思和真的沒有繼續待在南澳的必要了。之前時候,吳必達屯兵澎湖,即切斷了臺灣與福建本土逆黨的聯繫,又大大壓縮了張球船隊的活動空間。何思和駐軍南澳,與澎湖遙相呼應,直接隔絕了福建臺海與廣東海面的聯繫。

可是澎湖一旦換了主人,南澳鎮就處在了危險的邊緣了。因爲澎湖距離南澳的距離只有海壇到南澳的一半,張球手下還有一部分水師停駐在了廈門,這倒是顯得澎湖、廈門遙相呼應,分割了南澳與福建水師了。

張球站在大號霆船的船頭,艦如劍劈開的水浪,浪花哧濺,水汽嘭生,站立這裡不久張球的臉上就已經溼漉漉的了。但張球的心是暢快的。

他不是沒有帶着船隊逾越南澳島,進入廣東海域過。可那些往昔的記憶裡,全是不堪回的狼狽和逃竄。哪像現在這般自在自由?

“不要說南澳島,老子還要殺進珠江口,好好見識一下什麼是十三行!”

你可以說張球很自傲,很狂傲,傲的都不把清軍的五鎮水師放在眼裡了。但現下以復漢軍的大勢,他還真的有這般的底氣。

張家、鄭家,他們手下的船隊絕不僅僅是他們自個,更是收攏了東南洋麪絕大部分的海盜、洋匪。這大大小小几十股海盜洋匪單個來看,實力都挺一般的,可要是加在一起,那就真的能同省級的清軍水師對戰而有來有往了。

再加上投降的福建水師,還有復漢軍這些日子裡提供的一門門火炮,張球若有如此資本了還害怕廣東的清軍水師,他早多少年就沉屍大海,變成了魚糞了。

大海之上不需要懦夫,懦夫在汪洋大海之上也露不出頭來。張球即使沒有復漢軍的幫襯,他也是福建臺海海面上有數的巨匪。千萬別小瞧了他!

朱濆就站在張球不遠的地方,他是第二批覆漢軍水師選出的精英苗子。因爲在廣州,英國人已經準備好了西式大帆船等待着復漢軍來驗收。度快的驚人吧?這是因爲他們現在跟荷蘭人密切的關係。

這艘船是從巴達維亞,趁着夏季風最後的餘力,以最快的度航行到廣州。

英國人辦事的度快的讓陳鳴吃驚。接到消息,立刻就讓水師抽調基幹軍官和精銳,組建第二批實習生,人數也是一百人。

朱濆就是其中之一。

他老子朱志偉已經是江南貿易公司的老總了。朱志偉沒有選擇進軍隊的後勤部,也沒有選擇在上海港任職,而是下海爲商,拿着陳繼功當初留下的家底,再由陳鳴撥款十萬塊銀元,做起了造船、運輸和對外貿易的買賣來。

陳鳴對於他的要求是,下半年溝通朝鮮、日本,明年溝通琉球和東南亞,五年裡把海運路線聯繫到印度去,十年內要連通歐洲。

在朱志偉面臨的三個選擇項中,最後這一個顯然是最困難的,而且官職也最低,僅僅是正五品,江南貿易公司是掛在工商署新成立的外貿廳下面的,朱志偉的頂頭上司纔是正四品。但他偏偏選擇了這個。

朱濆的二弟朱渥則進入了文政大學,現在是要走正兒八經的政途了。

所以朱濆比朱渥更像朱志偉的兒子,父子倆人骨子裡都有股不安分,冒險精神,都熱愛、嚮往着大海。(未完待續。)

第七百一十九章 陳鳴的鐵粉第九章 統一戰線第二百四十七章 葡萄牙炮兵第九十三章 戰爭再來第一百五十章 全軍速退!第五百七十三章 中國之財第二百九十九章 年後第八百零四章 萬古一帝,出大事了!第七百八十四章 先生,你要發財了第七百二十一章 他是皇帝啊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大英帝國向來夠朋友!第九百七十九章 ‘果子’成熟了!第九百五十五章 陛下允許的……第三百九十七章 恭喜殿下,賀喜殿下第九百二十四章 戰前的準備!第九百六十五章 狂熱的民族分子第二百六十三章 恨就先恨着吧第一百六十一章 人心散了第一百一十一章 暗潮洶涌第九百四十一章 別學晚清韃子第二百五十六章 山呼萬歲第五百九十七章 皇帝在造謠第八百七十一章 陳氏悖論!第四百五十三章 捻子反了,朝鮮崩了第六十章 李釗用兵第一千一百零三十五章 陳皇帝的大美夢第一千零六章 南美新世紀第四百一十六章 ‘我大清’真心牛掰啊!第五百五十四章 皇帝的支持第九百六十一章 二波封國第九十五章 將計就計第八百四十八章 中國的美好時代 上第八百零四章 萬古一帝,出大事了!第九百七十九章 ‘果子’成熟了!第一千一百零四十七章 都是陳鳴逼的第六百五十九章 中央軍校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戰爭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第六十六章 綠營兵到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整軍備武第七百四十三章 太皇太后第九百五十八章 三十年發展——中國國力第三百三十章 巡邊第四百九十六章 彈幕鼻祖是乾隆第四百零八章 太子爺的怒火第三百八十四章 打開勝利之門的鑰匙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不地道的陳皇帝第一百五十章 全軍速退!第一千一百零七十一章 倫敦華埠……第三百九十三章 水師有動靜了第六百三十五章 路易十六第八百四十四章 漂亮的毛妹更值錢!第四百一十一章 上國天兵第三百三十七章 以毒攻毒第六百四十一章 東方帝國第四百四十章 不學而有術第四百三十一章 暖暖的靡紅第七百四十九章 吞併南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府第三百三十七章 以毒攻毒第九百六十五章 狂熱的民族分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城塌第三百八十三章 奸細內應到處都是第四百五十七章 絕望第一千一百零七十一章 倫敦華埠……第九百八十一章 海上游獵第八百二十七章 北疆軍團第六百二十三章 給洋鬼子當狗的下場第七百四十七章 中西北美戰爭第四百三十章 復漢軍必須勝利!第二百零七章 非國族也第一百零五章 再次擴軍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現今的中國……第八百五十一章 朕就死在這裡!!!第八十三章 拼命第五百零一章 天命所歸第一百五十二章 南下的部隊第八十二章 戰爭第三百四十六章 先頭炮第四百七十一章 滿清要遷都第二百三十七章 士林眼中的復漢軍第一千一百零二十二章 一切都要看中國!第四百四十二章 既然無力反抗,那就好好享受第九百九十四章 中國的勝利!後記 1、共濟會的破滅第九百二十九章 齷齪的法子第一千一百零七十九章 希特勒於巴黎帝國大學之演講第六百六十八章 萬民表率第四百六十六章 影響第三十七章 破家縣令,滅門令尹!第三十六章 新任知縣第一千零二章 陳漢霸業第六百六十八章 萬民表率第八百五十章 中國的美好時代 續第四百三十八章 歸途第二百一十章 黔驢技窮!第一百四十八章 久守而必失第四百四十五章 陳鳴沒那個閒心第五百六十六章 世界鴻溝第四百六十二章 不似英主!第八百六十三章 陳鳴的‘考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