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山呼萬歲

【感謝書友‘定君天下’588打賞】

【最近訂閱有些不給力啊,求大家多多支持。最近這段情節有些低平,漢、風也清楚,但是請大家相信,高氵朝很快就會到來滴!】

臺灣反了,福建也反了。閩浙陸營在常州大敗,杭州將軍額僧格戰死當場,福建陸路提督黃仕簡狼狽逃回蘇州,一萬五六千閩浙陸營精銳,這支福建浙江最最敢戰的陸路武裝,生還蘇州則不過兩三千人而已。

剛剛到任的兩江總督尹繼善、江寧將軍容保,還有福州的明福、鄂寧,紛紛上書北京求援。可是北京哪裡還顧得着他們?光山東來的告急信,每天就雪花般地送到乾隆案頭好幾封。那支從黃淮大平原鑽入了魯西山區的混元教義軍,不僅沒有被陌生的地理環境所困擾,反而混的如魚得水,清廷調集了直隸的綠營和京旗南下山東圍剿,還從河南戰場抽調了一部分兵力匯入,結果依舊不能將義軍困死在大山之中。

山東可就在北京城的邊上,這支混元教義軍的存在是肘腋之變,比豫西南的復漢軍還危險,讓乾隆皇帝坐臥難安。

結果,結果,乾隆正上火的時候,福建送到六百里加急,天地會造反。一下子大半個福建都給陷入了硝煙中,漳州府城被天地會義軍團團圍困,知府李文友連連告急求援,福州卻無有一兵一卒可遣派增援。福州將軍明福和福州巡撫鄂寧上表請援,說天地會亂軍已經開始向福州城挺進了,如今福建地方空虛,八閩人心惶惶,大批州府縣民團已經不聽福州調遣,只求自保。

“無能,無能!”乾隆腦門上青筋暴起了老高老高,這種只知道求援求援的蠢材,他要砍了他們。“前幾日才丟了海壇,現在就丟了大半個福建省,廢物,全是廢物!朕要他們有何有?”嶺南之地也被兵禍所染,乾隆怒恨之極,因爲他的心中隱隱有一個感悟升起——此後世局多艱,叛逆氣候成矣。

“皇上息怒。現今福建憑自身之力已經難存周全。必須速調遣援軍,以解八閩之危。”

“明福、鄂寧兩人罪在不赦,但現下事急從權,還需他二人在福州坐鎮,戴罪立功。奴才以爲當迅速調遣兩廣兵丁進援八閩,務必要鎮平亂民逆賊之聲勢,否則若讓臺海連爲一氣,則其禍大也。”

臺海如果連爲一體,臺灣最最緊缺的東西就有了最大的保障。尤其是那些洋匪,得到了船炮補給,又有臺海沿岸的漁民作爲補充,轉瞬就能再成當年的鄭明之禍。即使日後滿清大軍蕩平了福建八閩之地,要攻打臺灣也會難度大增。那禍害之深,甚至都不弱於河南陳逆。

乾隆穿着明黃色的龍紋長袍,在西暖閣走來走去,就彷彿一頭困獸,他心中的怒火如同太陽般熾烈,但他沒辦法發泄出去,因爲他想殺的人全不再跟前。就如傅恆說的一樣,明福、鄂寧兩人固罪在不赦,但現在的福建也確實需要他二人坐鎮大局。

“傳旨給福州,摘掉明福、鄂寧頂戴花翎,讓他們二人戴罪立功,力保福州無失。不然…,不然,哼哼……”乾隆從牙縫子裡透出兩聲冷笑,臉色猙獰的想要生吞活人。復漢軍、混元教義軍,山東、江南、九江安慶加河南,他本身就已經有些難以招架的態勢了,結果福建還能捅出如此大簍子,先是臺灣,然後是福建全省,這可真是他的好奴才啊。

“臣啓皇上,準地方操練民團鄉勇,清查保甲,堅壁清野,護衛鄉梓,保境安民,以爲官軍羽翼。”劉統勳沉沒了片刻,跪拜稟道。他這是要把團練武裝正式的推到檯面上的舉意,劉統勳也被福建傳來的奏報打的眼冒金花,嶺南之地也亂了,這可是大清的‘腹地’啊。在長江一線變爲戰場之後,嶺南就代替了江南成爲了大清眼下最大的錢糧來源。

從今年開春至今,廣東省雖然無有糧米送抵天津,卻陸陸續續往兩江解了三百多萬兩銀子,向湖廣解了上百萬兩銀子,可以說對大清朝至關重要。現在福建一亂,廣東如何不受影響?廣東一受影響,下半年的錢糧又要如何了啊?

劉統勳第一個反應就是地方操辦團練,令地方紳士訓練鄉勇,一應錢糧供給均來自民間,且由地方士紳選人【練總練長】掌握。不說能拉出去打仗,至少可以鎮定地方,可以爲官兵羽翼,是不是?

作爲滿清的軍機大臣,很多信息都是瞞不住劉統勳的,他知道復漢軍行的那些稅賦和行政政策,那是不可能被廣大的士紳鄉紳們附議的,可能也會有少許利益薰心之輩趨炎附勢,但放眼整體,士紳階層與復漢軍是對立態勢的。如此令地方士紳廣辦團練就不失爲一個好辦法。至於戰亂結束以後地方團練武裝會不會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劉統勳覺得不會。

只要地方官府和朝廷保持警惕,不讓地方上出現一家獨大之團練武裝,並且一些團練中的精銳,要適當的抽調戰場,對練總練長和團練鄉勇許以功名利祿,何愁團練鄉勇不爲朝廷效力,何愁團練武裝不會乖乖聽話賣命?

中國的團練就是民兵,早在周朝時候就有。甚至《三國演義》裡,劉備的那種性質的隊伍,就是團練武裝。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宮山,也是死於地主團練之手。

中國的官府朝廷對於團練都不陌生,大清朝照樣有,只是中央政府一直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覆,所以團練武裝者即有幸運如吳熊光者,也有倒黴如陳子鋌者。團練武裝的首領很少有受到正式的官職,更多是錢糧褒獎。劉統勳提議在省一級設立團練大臣,選本省名望高隆者充之,就是要給團練武裝一條正當的出路了。

乾隆沉沒了,他這個皇帝代表的不僅是滿清國家的利益,更有八旗旗人的利益。地方團練武裝的出現,無疑會讓滿清的中央權威受到衝擊,這會讓滿清的統治力下降,誰敢保證所有的士紳團練武裝都是對大清忠心耿耿的?當初那劉鬆不也是辦的團練麼?而福建的天地會者,未反之前也很多是以辦團練護衛鄉梓遮人耳目,打造兵器,聚攏人丁。在乾隆看來,這就是飲鴆止渴,是一劑毒藥,是毒也是藥。因爲現在的滿清,實在無有錢財大規模的組織新的軍隊。如福建、江南等地,形式也真真的危險之極。

“准奏。劉愛卿回去後儘快寫一道詳盡的摺子遞上。”

“臣遵旨。”劉統勳再拜。

西暖閣裡又陷入了一片寂靜。乾隆素手立在雍正手書的“勤政親賢”匾下,兩眼凝神的往着前方,雙眉緊鎖,似乎那目光能夠穿透宮殿的阻攔,看到他想看到的東西。傅恆等人都看得出乾隆是在想些什麼,每個人都屏氣凝神,唯恐氣喘粗了打擾了他們的主子爺。

“鐵匠營炮廠查處了幾個蛀蟲?”

“回皇上話,臣受命監督鑄炮事務,確於鐵匠營查處了幾個貪贓枉法之輩。”

“都是什麼人?”

“武備院兼管大臣尚福海以下,董貴春、董貴元、陳孝羣、薩克達·海保等一十六人。”

“武備院乃我大清軍器重地,**若斯,無怪乎朝廷之槍炮不若逆賊之槍炮。殊是可恨,皆此輩之罪也。朕要趁明日校閱新軍之際,斬彼輩小人於午門之外,以正法紀,以儆效尤,你等看合適嗎?”

傅恆等都是大清朝成千上萬‘人才’中的人尖子,腦袋轉的那叫一個快,立刻就明白了乾隆的用意,這是要借尚福海十六人的腦袋給所有人提一個醒,也是給所有人正一正精神。自傅恆一下人等躬身答道:“皇上此舉甚是得當,必令滿朝文武警心自省。八旗新軍成軍,皇上親臨午門閱兵,也定可盛陳軍威,激勵朝野百姓,彰朝廷平定逆賊之決心。”

“嗯,好。傅恆,尚福海他們的家是不是都已經抄了?”

“回皇上,是奴才點人辦的差。”

“抄出來的東西多嗎?”

“主子,一應罪官家裡,抄來了金銀三十餘萬兩,還有房契、田產和古玩字畫等。臣以名人悉數加封,聽皇上吩咐。”

“好。你去傳旨,今日午時,朕要在午門上閱兵,命京城禁軍、兵部、巡防衙門和善撲營速去準備。那些金銀,真要全部犒賞新軍將士。”

“奴才領旨!皇上隆恩浩蕩,必讓新軍將士人心沸盈,士氣鼎盛,。”

劉統勳也接口道:“傅中堂所言甚是。國困之際,朝野上下皆應恪敬職守,共度難關,對貪贓枉法之人,不究不足以明法紀,不殺不足以振人心,午門正典行刑,皇上明斷。”

乾隆臉上浮現出了一絲笑意,他知道自己的法子得到了臣子們的認可。

“福隆安,武備院這件案子就交由你去掃尾,要迅速清理出來,能不牽連的,儘量不要牽進去。另外,傅恆,替朕擬一道旨意,告諭天下羣臣,國家板蕩,衆臣工理應盡忠職守,共赴國難。如若有貪贓枉法之舉,一經查實,定斬不饒。”

“板蕩”一詞典出《詩經’大雅》,其中分《板》與《蕩》兩篇。寫的是當時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後來被用來形容天下大亂,局勢動盪。又及唐太宗《賜蕭蠫》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個詞就由此被定格在了天下大亂,局勢動盪的意思上。但放到軍機處裡,也就乾隆金口能不假他意的說出這個詞來,否則免不了要顧及一下‘借古諷今’。

乾隆剛剛繼位的時候,爲了收買人心,首先下令刑部將懸掛在菜市口梟示的汪景祺頭骨取下“制竿掩埋”,接着又降旨赦免了被髮配的汪景祺及查嗣庭的親屬。但這只是爲了邀買人心。

乾隆十六年的“僞孫嘉淦奏稿”案牽動全國,全國上下大張旗鼓追查僞稿,不知花費了多少人力財力,也不知牽連了多少人,乾隆既找不出主犯,又不能繼續追查,就將盧、劉二犯作爲替罪羊。另外對審理不力的官員如江西巡撫鄂昌、按察使丁廷讓、南昌知府戚振鷺等革職拿問,交刑部治罪。兩江總督尹繼善、閩浙總督喀爾吉善以失察罪交刑部嚴議。前前後後歷時一年七個月,蔓延京師、山東、山西、江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貴州、廣東、廣西以及邊遠土司等地區。可見這傢伙對於文字獄真實態度了。

軍機處的這幾位,尤其是劉統勳等漢臣,十分注意這點。只說‘國困’,可不敢如乾隆那樣直接說‘國家板蕩’,接着更來了一舉露骨的‘共赴國難’。

“奴才明白皇上的意思。”乾隆的女婿拜道。

次日午門。

午時三刻的一聲號令,刀光閃過,鮮血噴涌,十六顆人頭滾落黃土。午門外候着的一幫滿清官員,臉色上多有閃過一絲不自然來。皇上昨日頒佈的諭令,不知道是真是假……

午時正點,龍旗飄揚,乾隆一步步拾級而上,登上樓來。在城頭中央剛剛站定,就見下面的臣子們黑壓壓跪倒了一大片,正在揚塵舞拜,山呼萬歲。乾隆站在城垛前,探出身來,下方的五千八旗新軍激動的跟見到了真龍一般,山呼海嘯般喊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接着戰鼓陣陣,號角齊鳴,大風捲起滾滾黃塵,龍旗迎風招展,獵獵作響。五千八旗新軍,十個營頭,按着方位,隨着豐升額手中的紅旗一一從午門前留出的道路上正步走過。

看着這整齊統一,威武雄壯的隊伍,聽着八旗新兵士氣飽滿的吶喊聲,乾隆胸中積累多日的憂鬱、愁悶盪滌一空。初秋的陽光下,他的臉色脹得緋紅,對身後的王公宗室說到:“有我八旗雄壯男兒,天下何愁無有鎮平之日?

這只是初試,待到戰場上受過歷練,軍威果毅,朕要將我八旗兒郎盡數該爲新軍。重振我八旗軍威!”至於綠營兵就還保持原樣吧,而民間必要禁絕鳥槍火炮。

午門前一塊跪倒的還有晁俊秀、金濟時等授了滿清官職的傳教士,還有高類思、楊德望兩個現時代的中國異類。他們看到了尚福海十六顆人頭落地,也看到了八旗新軍的軍姿軍容,一羣人臉上全是驚愕。

“這還是自己印象中的大清官軍嗎?”除了那熱武器面前顯得可笑的棉甲,這支軍隊在舉手投足之中已經與西方軍隊那麼的……,一樣!(未完待續。)

第六百八十五章 背叛階級利益的皇帝第三百六十七章 行險一搏第九百六十四章 內閣大臣第八百六十五章 不投降,就殺光!第三百四十七章 長沙陷第五百四十二章 新與舊第九百六十五章 狂熱的民族分子第四百四十章 不學而有術第七百九十九章 國王陛下萬歲——第七百四十七章 中西北美戰爭第一百三十八章 炮火中的挺進第九百一十九章 英國人的驚訝!第四百九十三章 敬告大明思宗烈皇帝!第六百四十六章 當家的,錢和臉面哪個重要?第二百六十三章 恨就先恨着吧第九百八十章 開普敦分艦隊第九百八十七章 沒有仁義,沒有道德第四百七十三章 太子代祭第七百四十五章 酒井君,你的臉腫了麼?第九百八十七章 沒有仁義,沒有道德第十四章 遮掩陳家第二百九十六章 下蘇州第三十七章 破家縣令,滅門令尹!第四百一十八章 插足南洋第八百五十八章 不切實際的妄想!第四十四章 不眠之夜第一千一百零四十九章 纏着細線的巨人,被狗日了的拜倫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當今陛下是康王的親爹!第二百一十八章 混元教首的魯山行第八百五十八章 不切實際的妄想!第七百二十八章 敲打,嚇唬第一百一十五章 向東直驅第五百四十四章 文武之爭第四百五十二章 征服者第四百四十七章 熟透了的果子第二百二十三章 佈局東南天地會第四百九十三章 敬告大明思宗烈皇帝!第七百八十六章 一口吃了個大胖子第一千一百零五十章 英國大使的美好願望……第二百二十八章 內訌第九百五十四章 陳鳴不是雷鋒第三百五十一章 飛馳第五百二十三章 殺狗第四百四十七章 熟透了的果子第一千一百零二十三章 最佳選擇——御駕親征!第一百一十二章 恍如隔世第690章 譚大膽第四百六十六章 影響第五百六十七章 秦淮河上第八百三十章 陳鳴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第一百二十七章 阿彌陀佛第六百四十二章 滅亡馬來之二十一條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美軍第一百四十九章 城塌第八百六十章 皇帝起家的老部隊!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陝兵第五百一十七章 內鬥傾軋第八百五十二章 奴才恭送大清皇帝上路!第七百章 一地雞毛第九百九十三章 李白,那是中國人!第十八章 兄弟第三章 陳氏根基第九百三十六章 新遣唐使 續第五百零三章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第三百八十章 那就逃唄第四百七十八章 北伐的號角!第一百八十一章 完蛋第九十四章 對峙土門集第一千零九十章 斷頭的雙頭鷹……第一百九十三章 武昌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沒有宣戰的戰爭第一百四十五章 許州的八里橋第二百一十九章 劍指江南第一百七十章 乾隆的怕第五百七十二章 華夏好盟友第四百一十二章 那還不快傳御醫?第一百五十九章 違背認知第二百一十五章 心真大啊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灰色牲口!第五百九十八章 扯後腿……第一千章 撒花祝賀第八十五章 淚珠都要掉下來了第四百零三章 臣等謹遵殿下令!第九百二十四章 戰前的準備!第二百一十七章 雖死而不敢辭第八十五章 淚珠都要掉下來了第九百八十六章 “走狗”間的戰爭後記5 法國民衆的利益在那裡?第六百章 天子家奴第九百零三章 “中國船”上的人第一百六十章 旗兵棉甲第五百零五章 盡收川藏之地第五百九十五章 背鍋俠第七百四十九章 吞併南洋第一千一百零三十章 身上的軍裝!第四百三十九章 陳漢與西荷的較量第一千一百零三十四章 一生再無遺憾第八百八十三章 這是在背叛!第一百八十四章 站籠中的官吏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以中國爲核心的武裝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