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營中,高歡皺起了眉頭:“你兩個說的。。。果然屬實?那陝城裡頭,竟然還有數萬西賊之多?”
下首正跪着倉皇逃歸的薛鹿二人。鹿永吉想也不想,脫口而出:“屬下親眼所見,西賊實不下三萬。。。不對,當有四萬之衆!”
高歡眉頭愈緊,轉了頭又去看薛孤延。
薛孤延期期艾艾,說道:“兩。。。三萬,兩三萬西賊,總是有的。”須怪不得他---裴果居然將麾下一萬人馬盡數遣去城外作了“伏兵”,一個也不曾留在城中。這般佈置,簡直不可思議,薛孤延如何能知?
薛孤延一向說話簡實,他既這般講,高歡乃至場中衆將皆信了七八分---西軍大敗,死傷及被俘者雖衆,也有甚多人馬逃散無蹤,倉促之間,東軍可也計點不清。這般算來,若說西軍尚存三四萬,倒也不甚稀奇。或者西人竟自關中又發了援軍來,也未可知。
尉景禁不住搖頭嘆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呵。。。”
衆人俱作喟嘆,不覺間,心氣就降了好幾籌。
這時斛律光忽而上前,拱手道:“十萬西賊也輸了給我軍,陝城那裡便還有數萬西賊盤踞,又如何?大王!今既大勝,當一鼓作氣,直搗關中,永不留後患也!”
高歡本自鬱郁,聞言不由得眼睛一亮,正要開口說話時,就聽那廂斛律金搶先叫出聲來:“光兒莫要隨意興口!此軍國大計也,當持重爲上。萬事,皆大王一言而定!”
斛律光一滯,既見乃父訓飭,只得悻悻退開一旁。
孫騰也湊上前來,搖頭晃腦:“此番爭戰河洛,本爲平滅北豫之叛。西賊既已退去,自當速速討滅高慎爲上,何必作那貪多不嚼之舉?宇文黑賊一向奸詐,喜設伏兵,我軍勝之不易,可莫要因爲輕進,嘿嘿,白白葬送了此番勝果!”
高歡悚然一驚,心頭又猶豫了三分。
實則各路東軍千里迢迢而來,數日裡多場激戰,早是疲憊不堪。加上天氣炎熱,軍中又多爲耐不得暑熱的北地人士,故而確然已作“人心思歸”。
便有那從徵的青齊郡守自述辛苦,“人馬俱疲,不堪再戰”;又見來自幽燕的將領大吐苦水,說是“馬兒都教熱蔫了,況乎人哉?”
高歡目光所及,從徵各軍十之九八都在抱怨,顯是不願再行西進。悍將彭樂遠遠躲在一角,垂了頭,壓根就不敢與高歡對視。。。
高歡愈加低落---此番爭戰,大體可謂三局兩勝。然而輸的那一場裡,損失的泰半都是晉陽兵馬,着實不輕,就連心腹大將賀婁烏蘭也作殞命當場。此時若要大舉西征,非得仰仗從徵的各路郡守、督將不可。可這幹人的退堂鼓都已敲成了震天響,如之奈何?
於是乎,高歡長長嘆息,惆悵之間,終是棄了西征之念。
他下令由斛律父子率部增援高澄,以求儘快平滅高慎。其餘各部,包括晉陽軍在內,皆作打道回府。
此番邙山之役,明明是少有的大捷,高歡卻鮮加封賞,獨擢斛律光爲左衛將軍,進爵鉅鹿郡侯,不久又令其遷去鄴都任京畿左廂大都督,以爲世子高澄的左膀右臂。
東軍俱退,消息傳到長安,宇文泰欣喜若狂:“天不棄我!天不棄我也!”
東人不明關中的底細,宇文泰自個又如何不知?高歡實謂失策也---此番一敗,西朝實已油盡燈枯。但高歡揮師而西,所謂西朝,必爲灰飛煙滅。
。。。。。。
再說獨孤信、楊忠、赫連達他幾個,既聞主力慘敗,如何還敢徘徊?自是草草拾掇,棄了荊襄之地匆忙退去。
楊忠留了個心眼,親自設伏。果然侯景麾下大將王顯貴立功心切,急急追來,爲楊忠一槊刺死馬下,其部亦教一掃而光。侯景大吃一驚,於是不敢再追。
第六軍遂得順利退歸陝州,赫連達則回洛州。
此時高歡將返晉陽,裴果便把陝州防務交還給獨孤信,自引本部北渡大河,回鎮河東。
。。。。。。
四月中,斛律光先登,高澄一鼓攻破虎牢。北豫之叛,至此平滅。
高慎單騎逃遁,其妻李氏與諸子皆爲高澄所執。
高澄盡誅高慎諸子,脅迫之下,終得將李氏納爲妾室,喜不自勝。
高慎逃到長安,受封司徒,卻因妻離子死,日夜悲哭,不久即鬱郁病死。
這些都是後話,按下不表。
。。。。。。
邙山、瀍曲之役,兩日內接連三大戰,西軍先敗後勝,旋即又爲落敗,直輸個精光郎當。
軍士被俘斬及逃散者,凡八萬衆;詹事、督將死傷及被俘者,達四百餘人。宇文泰多年經營,辛辛苦苦才得建起的六軍,一朝損失殆盡。
兄弟道里,侯莫陳崇重傷不起,王雄戰死。又有上百勳貴或死或傷,十數宗王被俘投敵。
關西之地,一片慼慼。
。。。。。。
長安城裡,宇文泰上書以求自貶。皇帝元寶炬不許,卻下詔斥李虎與趙貴幾個“作戰不力”,各爲降職。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長安城裡本就已作愁雲密佈,不想很快又生一樁大悲之事,好不悽悽。
原來高歡回去晉陽之後,夜裡竟又夢見賀拔勝持槊追殺,直嚇個魂不附體。一覺醒來,高歡氣恨難當,剛好想起賀拔勝的兩個兒子當初爲辛纂俘獲,後又送與了自個,此時正教幽禁在鄴城一處。
當下高歡惡向膽邊生,遣使趕至鄴城,令高澄下手,將賀拔勝這兩個兒子絞死當場,首級送去長安。
賀拔勝一見二子頭顱,當場吐血,昏厥在地。醒來後又三天三夜不進水米,終至心神槁悴,竟於夜裡嘔血暴亡。
宇文泰也好,裴果也罷,還有李虎、趙貴、侯莫陳崇、於謹、獨孤信、楊忠等一衆老兄弟聞之,皆悲慟難抑,哭嚎不絕。
宇文英鬢貼紙花,以親妹之禮於汾水之畔焚紙燒香,以爲破胡兄“送歸”。
嘆曰:慼慼,復悽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