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畏難

“天上烏飛兔走,

人間古往今來。

沉吟屈指數英才,

多少是非成敗。

富貴歌樓舞榭,

淒涼廢冢荒臺。

萬般回首化塵埃,

只有青山不改!”

“啪”的一聲驚堂木響過,那說書人便接着說道:

“一首西江月說罷,咱們書接上回。上一回書說道,陳勝與吳廣領着九百人去漁陽戍邊,恰巧那幾日碰上連綿的大雨,道路被洪水沖斷,難以前行,眼看那規定的日期漸漸過去了好幾天。”

“諸位聽衆,也許並不知曉。當時那秦法端的是苛峻無比,這九百人沒有按照日子到達漁陽,已經是犯了死罪。只怕即使他們現在發奮趕路,也只是急着去投胎罷了。”

“這九百人中,領頭的陳勝與吳廣,卻是兩個胸懷大志的英雄豪傑。兩人湊在一起,三言兩語,商量着便要揭竿而起。可商量來商量去,兩人心中還是有些猶疑,於是決定先去找算卦之人卜算一下前程。那算卦的老者,白眉飄飄,仙風道骨,有着幾分神通,一見兩人神色,便知他們要問些什麼。此等大事老者不敢多口。只是說道,你們還是問問鬼神吧。”

“何謂鬼神?鬼神即是人心。陳勝心中明白,老者這是讓自己先在衆人心中立威。這威信,卻不是隊長那般的威信,乃是成王成帝、有衆人甘效死命的威信。”

“於是,陳吳二人兩相討論,便定出計策,先是找來一塊布帛,用紅砂寫上‘陳勝王’三個大字,放在那廚役買回的魚肚之中。等到廚役做好,衆人在吃那魚時,發現帛書,打開一看,見到上面的“陳勝王”三個硃砂大字,心中暗自驚歎:呀!這是怎麼回事?莫非冥冥中若有天意不成?”

“但僅此一次遠不足以威信衆人,那吳廣,便在深夜中悄悄出去,在旁邊祭祀的一座宗堂之中,點上篝火,若隱若現出身形,學那狐狸鳴叫,又大聲呼喊‘大楚興,陳勝王’”

“這九百人中,多是楚國徒衆,本就尊信巫術,也因秦國苛政,十分的懷念故國。此刻夜中聽的此言,都道陳勝是上天所命,復興大楚而來……”

說書人在上面唾沫橫飛,說着那一段秦末舊事。這一段楚漢相爭,本是劉同最愛聽的一段。但此刻他坐在臺下,摩挲着手中的文明棍,看似聽的入神,其實一番心思,根本不在此處。須知此刻的武昌,正是山雨欲來之時,革命黨人與滿清督府之間,暗鬥已經變爲明爭,雙方都在屏息凝氣,積蓄力量,等待着給對方最後一擊。

前些日子,文學會促動南湖炮隊舉義,可惜事到臨頭,本來說好共同起事的幾個營,竟然都是靜悄悄的沒有聲息,於是讓滿人從容的佈置兵力,將起事輕鬆的鎮壓了下去。南湖炮隊同志們的熱血,竟是就這樣白白的荒廢了。

“奈何衆人仍是惜命!”劉同心裡恨恨的想,“都想着排滿,可是等真到了要賣命的時候,竟是誰都想坐享其成!”

這時,一個穿着憲兵制服的漢子,急急忙忙的走進茶館,四下裡一望,便直奔劉同而來。

那漢子走到劉同身側,一拍他的肩膀,劉同回頭觀看,卻是彭楚藩。

未等劉同相問,彭楚藩便湊在劉同耳邊,悄悄的說了幾句,劉同聽罷,霍然站起,便與彭楚藩急匆匆的去了。

“鄧玉麟,你給我解釋清白,昨晚南湖炮隊爲什麼沒有發炮?是不是你沒膽?”

劉同與彭楚藩還沒有走進屋子,便聽到裡面劉復基氣勢洶洶的聲音傳了出來。

劉同皺了皺眉,與彭楚藩對視一眼,便推門走了進去。

裡面黑壓壓的有十數個人,大多是文學社與共進會的黨人。只是不見文學社領頭的蔣翊武和共進會的張振武。

只見鄧玉麟臉漲的通紅,脖頸上的青筋一根根暴了起來,右手指的劉復基,大聲抗辨道:“劉復基!你不要污我的清白。自入共進會參加革命以來,我鄧玉麟哪場陣仗落過跑?哪一次不是衝鋒在前?我鄧玉麟爲革命,頭可斷,血可流,豈會臨陣退縮?”

“那你倒要說個分明,昨夜約定南湖炮隊鳴炮爲號,衆營一起響應起事,爲什麼我們一直等到天明,南湖炮隊那裡,別說炮聲,連槍都未響過一聲?”劉復基絲毫不讓半分,依舊死死逼問。

“你倒還敢來問我,我且問你,當日趙楚屏策動南湖炮隊起事,讓你們負責聯絡各營。可是那天,爲什麼一個響應的都沒有?不響應也就罷了,爲什麼我們起事之後,你居然來傳信讓我們取消?當日你們如此畏縮惜命,南湖炮隊如何還敢信你們!”鄧玉麟右手連連擊案,大聲說道。

劉同皺皺眉頭,知道兩人又在爲前些日子的事情爭吵。自從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又與同盟會通了聲氣之後,這樣的爭論便日益激烈起來。因爲三個社團之中,雖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有橫跨社團之人,但社團之間,不僅理念不同,而且協調指揮,也多有隔閡摩擦。這本就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根性之一,倒也怨不得諸人。

大約半月之前,文學社與共進會協商一致,共同舉事。誰料共進會策動南湖炮隊率先動手之後,卻發現武昌城中,並無一人一槍接應。隨後蔣翊武竟派劉復基前來傳遞消息,說同盟會決定聯合諸省一起舉事,以求革命功成,這次舉事便往後推延,等待諸省齊備後再行發難。

這等事情,如何不早說?

那帶頭舉事的趙楚屏,便是因此只能躲在小朝街,不敢露面。共進會諸人對此極其不滿。前日文學社又相約一起舉事,依舊決議由南湖炮隊率先發難,不料想這一次,足足等了整整一夜,卻直至黎明,武昌城中依然是靜靜悄悄。

於是今日兩個社團甫一見面,便相互質問起來。

“你說誰畏難惜命,我劉復基當年敢在長沙舉事,早就是當自己是死過的人了!你出去看看,今日武昌城內各處戒備森嚴,革命良機已經錯過了!全是因爲你們畏懼不前之故!”

鄧玉麟一拍桌子,正要回將過去,孫武已經搶過了話頭:“劉復基,你話要說個清楚。是蔣翊武,傳令一再拖延舉事時間的。這昨日之事,怨不到我們共進會的頭上!”

劉復基聽到孫武的話,呆了一呆。他素知蔣翊武此人,雖然有些才謀,但是爲人猶豫難斷,想不到已經到了如此的生死關頭,其人還是這麼的不堪重任。

“孱頭!你們一羣孱頭!我們要舉事,連那深宅裡的瑞徵都知道了,都到了這等地步了,可你們居然還在好整以暇的等待,你們哪裡是在等待統一舉事,你們這是在坐以待斃,這是拿着我武昌一地黨人的性命玩笑啊!”劉復基聲音一下子小了下去,坐在椅子上,喃喃的說道。

劉同見是話頭,便立即插言道:“不論是共進會,還是文學社,甚至是同盟會,大家都是爲了復我中華,強我中華。如今事已至此,大家不要再爭論什麼對錯是非了。我看,我們還是早些尋出一些計劃,同心協力,光復武昌,纔是上策!”

孫武點點頭,說道:“劉同說的對,我們的確要早些定計纔好!免得夜長夢多,衆人失去了信心。”

此時,楊洪勝插言道:“士兵中都曉得,領導武昌起義的,是革命家孫文的弟弟孫武,大家的鬥志都很旺。這一點我覺得倒不用擔心!”

劉復基嘿嘿的笑了幾聲,說道:“擔心的就是這個,你想用孫文的名頭,來做陳勝吳廣的那套把戲,恐怕也就能騙一騙新軍中的那些大頭兵。但是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這武昌城內,曉得孫武真實身份的,大有人在,便是滿清那裡,也有許多。倘若有人將這件事情傳了出去,嘿嘿,到了那時,試問一句,還有幾個人,願意跟我們舉事?”

劉同辯駁道:“滿清的話,誰會相信。只要我們這裡的人不說,大家還不是信心滿滿!”

劉復基不屑的瞟了劉同一眼,知道眼前這人,雖然有着革命的熱情,卻是一個世家子弟,沒有多少閱歷。

“你道那孫文是夏威夷的陳平嗎?登高一呼,漢人云集響應,頃刻間翻雲覆雨?如果孫文果然有那等能耐,四月的黃花崗舉義,何至於那等慘烈!”

劉復基這一番話,說的大家都沉默了下來。本來孫武冒名之事,是當年共進會的絕妙一筆。須知在這湘鄂之地,迷信之風甚是激烈。孫文之名,更在普通革命黨人心中,有若北斗之星。孫武當年傳播革命之時,便有人好奇相問:孫文孫武是不是兄弟一家?孫武當時便順勢答應,果然日後再傳革命之時,容易了很多。

但這等事情,畢竟不能長久,即使那陳勝吳廣,也是用鬼神立威之後,便立刻起事,怕得便是夜長夢多,爲有心人識破真相。

劉同見衆人沉默不語,心中有些着急,大聲說道:“此刻正是齊心戮力之時,哪裡容得我們在這裡垂頭喪氣?倘若你我再是這樣互相疑慮,只怕未等滿清士兵圍過來,我們先就壞掉了士氣,那本來答應一起舉義的新軍士兵們,只怕就會更加退縮了!”

鄧玉麟大聲應和道:“不錯!共進會和文學社,要同心戮力,爲我武昌漢人,謀得萬世幸福!”

劉復基看着共進會等人在那裡唱和,心中有些鄙夷,但知道這時不是內耗之時,也不能內耗,於是也大聲說道:“倘若你們真能堅定決心,我文學社必定不落人後!”

“好!”孫武拊掌笑道:“這武昌城內,只要我們兩家聯手,一定能夠舉事成功!”

此時,一直在旁默默不語的文學社另一骨幹張廷輔忽然插口說道:“恐怕各位想的有些輕鬆了。你們不在軍中,並不知道真實境況。軍中的兵士們,並不如表面看起來那麼踊躍革命,南湖炮隊之事,便是明證。當時非是我等不願共襄義舉,實在是臨到事頭,除了我們會中的核心人物,並無多少士兵願意舉義,甚至那些簽過名的,也多有人推脫不前。”

孫武見張廷輔說出這般話來,哼了一聲,說道:“恐怕是你們文學社,組織不力吧?”

誰料想到,沒等張廷輔出言反駁,同在軍中的共進會熊秉坤倒是先替他辯解道:“清澄說的不錯,當日南湖炮隊舉事,其實我營中,敢於附義的人,也沒有幾個。”

這時孫武再不說話,劉同倒是問道:“難道有堂堂孫文之弟在武昌城坐鎮領導,還不足以讓他們揭竿而起嗎?”

張廷輔笑笑,解釋道:“倘若只是宣傳革命,藉着孫文之名,當然是順利得很。即使讓新軍士兵們簽名入會,他們也不當是什麼大事。但是你不要忘了,舉事造反,可是滅九族的大罪,那些士兵們可不是夏威夷洪門總堂中那些精英之士,說到底,只不過是拿餉養家的普通漢子,如何敢擔上這等天大的風險?”

劉同皺皺眉,正要說話,忽聽外面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之聲,衆人一驚,還未等反應,便見那門忽的一下被人打開,幾個身在軍中的會黨成員,像張廷輔、鄧玉麟等人,便一把掏出駁殼槍來,指向門口。

誰知那門口打開之後,來人現出身形,衆人才發現,竟是張振武!

衆人心中一塊石頭落地,方要招呼,只見張振武身後又閃出一條大漢來。那人頭戴斗笠,身上卻穿着東洋人的和服——卻是誰也不認識。

張振武大步跨進屋來,對着衆人說道:“夏威夷洪門總堂派人來了!”

說罷一閃身,讓出身後那個東洋人打扮的漢子來。那漢子摘下斗笠,露出面目。衆人看去,只見他四方臉膛,濃眉大眼,滿面的虯髯,又是虎背熊腰,雄壯無比,端的是條英雄好漢!

那漢子摘下斗笠,向衆人爽利一笑,說道:“我家公子想請共進會與文學社的諸位,前去一敘!”

劉復基撇撇嘴,問道:“你是何人?”

那漢子依舊一笑,說道:“昔日光復會幹事,今日洪門總舵舵主朱崇禎麾下,馬雷、馬雲堂!”

第四十九節 遷族第七節 養士第一節 風起第二十四節 宿命第十四節 日俄第九節 去鄉第五十七節 司徒第二節 陳詞第七節 許諾第二十五節 秋涼第十二節 書院第一節 故地第十三節 傳檄第五節 夜話第五節 變色第十九節 報信第六節 燒圖第八節 功罪第十八節 匕見第二十一節 銅爐第五節 風物第四十三節 之巔第三十一節 談局第十九節 螻蟻第八節 翻雲第五十節 國史第五節 吾往第五十五節 誅陳第十八節 變亂第五十四節 歸葬第三十一節 談局第六節 燒圖第四十二節 紫禁第二十二節 不爭第九節 去鄉第十節 百部第十四節 日俄第三十八節 盛名第九節 夢碎第二十二節 漢留第二節 陳詞第三十九節 景山第五十節 國史第十五節 紐約第九節 夢碎第十五節 黃白第四十五節 牢獄第十七節 民變第三節 故人第三十節 芥蒂第四節 死活第三節 後繼第四十一節 決戰第七節 迫敵第十九節 報信第四節 解惑第十八節 唐策第三十八節 盛名第三十五節 救死第五十七節 司徒第五節 吾往第十節 百部第八節 功罪第六十一節 分權第十六節 雪色第二節 議策第二十八節 洪清第四十五節 牢獄第十八節 匕見第三十六節 趁虛第十五節 黃白第四十四節 殉國第八節 功罪第四節 流血第十節 百部第一節 故地第二節 湛盧第二十四節 結業第十六節 志大第十六節 螳螂第二十三節 別離第四十一節 決戰第十九節 報信第二十二節 仇讎第十六節 志大第四十一節 決戰第三十九節 景山第三十九節 景山第十六節 志大第二節 議策第十六節 志大第七節 養士第二十四節 結業第二十節 園遊第十五節 紐約第三十九節 景山第二十四節 結業第九節 去鄉第六節 景命第八節 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