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管亥之名,典韋一愣,隨即大聲讚道:“少爺,好主意,那張寶被管亥刺傷,而管亥原本已然歸順,可在此戰中卻無寸尺之功,爲了保住『性』命和前程,他自然會對張寶嚴加看管,讓他看着張寶,那絕對是萬無一失的!”
李勤笑道:“正是如此!”說完了這些,他便看着扶角軍打掃戰場。
黃巾軍已然徹底崩潰,就算是張角不死,黃巾軍也打不下去了,可打敗他們容易,收拾殘局卻是不易。不說別的,就是幾十萬黃巾衆的吃飯,就是個大問題,一個處理不好,那剛剛平息的戰火,怕是就又得重新燃燒起來!
此後數日,李勤和賈詡使出了渾身解數,安置黃巾衆的生活,光吃的這個大問題,幾乎就要附近幾個州一起支援了,所幸李勤現在是絕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有什麼意思,只要說是小皇帝的旨意,就可以執行下去。
各附近州郡的官員,原本還是持觀望態度,當然他們不是觀望的李勤和張角,張角不過一個反賊罷了,還沒有哪個官員會認爲張角能贏,自不會做出什麼觀望的姿態來,他們觀望的是李勤和元城那邊,此時的袁紹和曹『操』已然成了氣候,不少諸侯已然明確表態,願意支持太子劉辯登基,只不過由於時間太緊,所以尚未領兵到來罷了!
可是,張角雖然不夠瞧,但被李勤一鼓擊破,鎮壓了下去,這也是夠嚇人的了,至少說明李勤在打仗方面,遠遠超過皇甫嵩。附近州郡的官員都認爲皇甫嵩是了不得到主帥,現在李勤用戰果證明了他比皇甫嵩還要厲害,官員們自然也就不敢再觀望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袁紹和曹『操』兩個人綁一塊,也不是李勤的對手。
大義方面,雖然元城有正統的太子爲旗幟,可這年頭誰管大義啊!大義是啥,誰拳頭大誰就有大義,拳頭小的滾一邊涼快去吧,拳頭小就是沒大義,這叫天經地義!
所以,李勤假借着小皇帝之名下達命令,太遠的州郡終還是不會“立即”效忠,跑來巴結他,可附近州郡的官員卻是盡集鉅鹿,一來算是犒賞得勝之師,二來也是和李勤搞好關係,免得李勤認爲他們有投靠元城方面的想法,一怒發兵,試問誰能抵擋得住!
李勤原本認爲只要半個月的時間,就能把黃巾衆給安置好,可實事上,各項事宜繁多之極,就算他有三頭六臂,半個月的時間也是不夠的,事情一拖再拖,足足拖了將近兩個月,這纔算是稍稍的告一段落,可這段時間,他的事情處理得差不多了,元城那邊的氣卻也緩過來了,袁紹和曹『操』的事情,也處理得差不多了!
元城方面,這時已然集結了將近十萬大軍,雖然新兵佔了大多數,可也不是完全沒有老兵,從外地來的諸侯都是帶着兵馬來的,少的也帶個兩三千,反正沒有空手來的,主力部隊卻還是袁紹的,曹『操』的次之,公孫瓚的居三。
袁紹是元城的主將,他來得最早,本來就有兵力,所以士兵數量最多,算上新兵大概能有三萬來人,可數量雖是最多,戰鬥力卻是最弱,新兵無法和老兵相比,而他軍中的老兵卻是以羽林軍爲主,羽林軍都是洛陽人,現在洛陽歸了李勤,這些羽林軍打回老家的心思是有的,但如果李勤要是拿他們的家人做要挾,那麼他們投降的速度肯定也是最快的!
其次是曹『操』的兵力,當數第二,有差不多兩萬人,他的兵力僅次於袁紹,主要是因爲支持他的大臣最多,宗族招來的子弟,加上各大臣封地原有的鄉農壯丁,湊到一起,人數自也就不少了,但他的軍隊卻不是太好統一指揮,人數多些是因爲各大臣的關係,可正因爲大臣多了,山頭兒就也多了,成份一複雜,也就不怎麼聽指揮了,要說戰鬥力,小規模戰鬥沒啥問題,可要是大軍團統一作戰,弱點立現。
兵力排第三的是公孫瓚,他的士兵全是騎兵,現在人數達到了五千人,雖然比袁紹和曹『操』都少得多,可在各軍當中,戰鬥力卻排在第一位,他的白馬義從既有實戰經驗,又都聽他的命令,所以他的軍隊戰力最強,也就不足爲奇了。
至於其它的軍隊,雖然不少,但雜七雜八的也就都不咋地了,要說比較出衆的,呂布算是其中一個。要說洛陽之變,誰佔的便宜最大,毫無疑問就是呂布了!他從洛陽招集了一批郡兵和小吏,雖然逃出洛陽後,失散了大半,衆雜牌兵皆爲利而跟隨他,出了洛陽,利便小了,散夥兒自然就快些。
不過呂布在拉壯丁的方面,的確有點本事,從洛陽逃出來後,他一路東竄,在沿途鄉村中,竟然又拉了不少的壯丁,壯丁們雖非自願跟隨,可這年頭哪有幾個是自願的?呂布現在已然有了三千多人,將近四千了。
他沒地方去,總覺得天下大『亂』,漢室衰弱,城池人人有份,別人能取,他爲什麼就不能?越『亂』越好,他盼着更『亂』些呢,只是軍備和糧草不太好得,所以乾脆他也跑到了元城,自封一路諸侯,跑來吃袁紹和曹『操』的糧草,袁紹和曹『操』明知他是來佔便宜的,可現在正是用人之際,也只能當呂布仗義,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了,並且還爲他在董太后的跟前求了個官,名爲討虜校尉,現在呂布也是有官身的人了,可自稱將軍!
除了袁紹、曹『操』、公孫瓚、呂布這四路主要諸侯之外,還有其它十來路諸侯,例如袁術,他是袁紹的兄弟,私心奇重,本事卻還有些,手中也有些兵馬,算是一個人物,馬馬虎虎可稱爲諸侯,還有公孫度,這人雖和公孫瓚同姓,但卻非實在親戚,不過既然大家一起保護幼主了,那也就勉強認了同族兄弟。
另外,韓馥、孫伷、曹寅、王睿、袁遺、孫堅、鮑信、陶謙、張超、孔融、劉表等人或是已經領兵來到元城,或是表示要來,總之是都明確了立場,站好了隊,願意支持太子登基,共抗李勤。
袁紹和曹『操』各使神通,四處聯繫諸侯,可答應得痛快的人,很多,但口頭上答應也就算了,卻不寫回信,說白了就是不把事實落於紙筆,不讓袁紹和曹『操』得到把柄,都當着兩面派,不肯站隊,如果李勤勝了,他們就投李勤,反正也沒有把柄在袁紹和曹『操』的手中,到時說翻臉就翻臉,沒什麼可怕的,如果袁紹和曹『操』勝了,那麼那些人就會說,當初我可是支持太子的,只不過來得晚了些,就算是袁紹和曹『操』想翻臉,也不敢的,就算打敗了李勤,他倆的實力也必大損,安撫官員還來不及呢,哪敢即刻翻臉,勝了李勤之後,袁紹和曹『操』還得再爭一爭,數年之內都不可能反攻倒算,找官員們的麻煩,至於數年之後,形勢還不知會怎麼樣呢,不必考慮得那麼遠!
所以,大漢諸侯雖多,各方有實力的人不少,可正真能來的,加上元城的幾路人馬,算來算去,竟然只有十七路,是個單數,打仗最講究吉利,單數可不怎麼吉利,落單落單,豈不是要打敗仗的先兆!
這日,袁紹和曹『操』一起進入臨時行宮,去見董太后和太子劉辯,要說說諸侯來援之事。
見禮之後,曹『操』道:“太后,太子,臣等近日來聯繫天下英雄,來的和肯定會來的,加上臣等,共有一十七路,乃是單數,不吉,可臣等已然盡力,由於山水阻隔,近幾個月來,怕是不會再有新的兵馬加入,這該如何是好?還請太后和太子示下!”
袁紹也道:“太后,各地諸侯多爲觀望,如我軍得勝,想必加入者隨之增多,但聽聞李勤已平滅黃巾張角,照現在的情形看,不日便要東來,與臣等作戰,可我軍現在兵力不足,能否請太后出面,再聯繫幾路,或是一路也成,如能湊成十八路諸侯,便成大吉,定可破得李賊!”
在古代是很講究這些的,不但要講數字,還要講吉日,在出兵時還要殺馬殺牛,歃血爲盟,甚至在誓師出征時,刮什麼風,有沒有風沙,都會被認爲是利與不利,要是風太大,把旗杆吹掉,那乾脆就不用出兵了,士氣必會大挫,所以十七路和十八路,這種數字是很關鍵的,要不是因爲諸侯這種東西是沒法現湊的,那麼他們說不定都能湊出一個來,諸侯就算是沒有爵位,但總得有品級吧,還得有點兵,這些都是他們弄不出來的!
董太后老太太卻是啥辦法有,她苦着臉道:“我一個『婦』道人家,平常連皇宮都不出,哪認得諸侯啊!”
她懷裡的太子劉辯卻忽然說道:“『奶』『奶』可以冊封一個諸侯啊,孫兒看叔父大人就挺好,封他個官,不就成了諸侯了嗎?”
董太后一愣,道:“你說劉備啊?”
忽地,她高興起來,元城這裡的諸侯雖不算少,可是她的親信卻一個都沒有,這個劉備卻是個好人選,一來沒有根基,只能依靠自己,二來有着宗室的身份,說不定還可以掌握軍隊,那她和太子的安全,可就有保障了,不用怕諸侯們仗着功勞,欺負他們老人小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