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路

諸葛亮北伐失敗,大軍退至漢中。魏明帝曹睿過足了御駕親征的癮,而且一看蜀國的威脅暫時解除了,便回到了洛陽.

而當曹睿還在回味御駕親征的味道之時,揚州牧曹休上了一道軍情情報,說他接到東吳鄱陽太陽周魴的降表,請求魏國發兵鄱陽救助。

而曹休本人已統率十萬大軍南下,請求朝廷增派援軍,以搗東吳。這時曹睿心裡實際上是蒙的,自己剛回到洛陽,還沒有看看自己的老婆孩子,你曹休這是搞什麼?一開始便率十萬大軍撲出去,萬一有詐怎麼辦?可是,大軍已出發,曹睿也沒有辦法,當即選派豫州刺史賈逵率兵馳援,接應曹休。

而周魴爲什麼會在這個時侯突然投降曹魏呢?(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

曹休呈上的降表上說:“是因爲得罪了孫權,遭到迫害,還受了剃髮之刑,飽嘗羞辱之苦,所以想借曹魏的兵力,滅了孫權,好出這口惡氣。”曹休的一個親信則提醒曹休:“此事還不知道是真是假,萬一有詐,冒然出兵,怕有什麼不策呀?”

於是,曹休便派人到鄱陽一帶暗訪,得知周魴果然得罪了孫權,被孫權剃了光頭以示懲罰,大熱的天,這周魴都是用布巾將頭捂的嚴嚴實實的,以遮光頭之羞。這時曹休已經深信不疑。並且還未請示曹睿便自己調兵南下,以竟全功。大軍出發後纔給曹睿上了一道救援的奏摺。

曹休帶兵進入吳境不遠,便在石亭遭到伏擊。

東吳大都督陸遜和左右都督朱桓、全琮,各率數萬兵馬,從三路殺奔過來。

曹休發現中計,扭頭便跑,吳軍則緊追不捨,好容易跑到魏吳邊界的夾石眼看就要落入吳軍手中,幸得賈逵及時趕到,將吳兵驅散,救出曹休回到揚州。

曹休沒有什麼打仗的經驗,這回受了愚弄,又差點被俘,心裡又羞又恨,竟病倒了。他這一次出兵,損失了1萬多軍隊和大量軍資,只好上書請罪,儘管魏明帝因他是皇裔而不加責罰,但他還是解不開心頭這個疙瘩,不久便鬱悶而死。

從這樣一場戰爭可以看出,東吳方面自古以來都有對魏國使苦肉計的優良傳統,而且屢試不爽。而魏國的大將,什麼都利害,就是吃不了苦肉計。

其實這是一個心態問題,曹休雖然沒有統過兵打過仗,但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蠢才。馬謖在街亭戰之前也是沒有帶過兵的,但諸葛亮非常看中他,經常和他聊天聊一夜,至少說明他還是有一些想法和見地。

曹休是不是有馬謖之才,不得而知。不過看曹休能夠榮任大司馬並任揚州牧,必定還是有他的過人之處。

這樣的封疆大吏,必須要有兩個條件才能榮任的,一個爲忠,一個爲能。

皇裔的身份加在曹休身上,忠誠自然不在話下。至於能力,我想他雖然比不上司馬懿之輩,也不會是百無一用。因爲曹睿還不是一個完全昏庸的皇帝。所以這一次失敗只能理解爲曹休的急攻近利。

當曹睿御駕親征完敗蜀國後,做爲一朝重臣怎麼能沒有任何動作讓皇帝小看呢?而恰恰東吳方面抓住了這個機會,讓曹休進了自己的籠子。如果曹休能夠在事前仔細回味回味曹操赤壁之戰時的境界,也不至於落到如此地步。(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

魏國小敗之後,曹睿心裡當然不爽。可東吳方面卻歡欣鼓舞,藉着這次戰勝曹休之機東吳羣臣勸孫權稱帝。孫權也沒有客氣,表現出了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這些年,孫權都是自稱魏臣,在曹氏政權統治下,天天過着裝孫子的生活,心中早有一口惡氣,如今國勢日強,屢戰屢勝,氣勢如虹。而且諸葛亮不停地討伐魏國,導致曹睿這個皇帝也顧不上他這個江東的土皇帝了,此時不做,更等何時?

於是直接答應了郡臣的請求,於公元二二九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到此時,真正的三國時期纔算是成立。

仔細回味一下,這三個國家當權者的稱帝方式都是有很大區別的。

先說曹操吧,曹操在世之時,他下面的謀士都是屢次建議讓曹操稱帝,曹操都不幹。曹操這樣解釋,我的理想就是想像管仲這般輔佐齊恆公。況且我的資格,我的名望還達不到那一步,這稱帝哪敢當?不可,不可。

而曹操手下那幫馬屁精便如跳樑小醜一般跳出來:您曹丞相救黎民於水火,以一已之力分得三分天下,而且蜀國劉備勢力根本不及您,您要想吞掉劉備就如同喝杯水一樣的容易,您不稱帝誰還能稱帝?您敢當,敢當。

你看看,這曹操手下的馬屁精拍起馬屁起來也是如行雲流水一般順暢。但曹操最終沒有稱帝,他把機會留給了他的兒子曹丕。

對於曹操爲何自己不稱帝?有這樣一種說法,便是曹操的稱帝的夢想遭到了自己的首席謀士荀彧的堅決反對。

這個荀彧和諸葛亮一樣,都是有理想,有政治信仰的謀士,這是他們區別於其他謀士的地方。荀彧的理想其實和諸葛亮相似的,都是要恢復大漢的統治,讓江山回到劉氏手中。而劉備也好,曹操也好,他們最先起兵的原因都是要達成這樣一個夢想。但是,事情發展到了這一步,雙方都有足夠的實力,而真正的劉氏血統已經消散。再加上兩個人到達這樣一種境界後,在周圍的一幫謀士的慫恿之下,個人的私慾一定會膨脹,這也導致了他們最開始的理想會逐步消失。

荀彧最開始跟隨曹操,是看中曹操首倡義兵討伐董卓進京勤王的魄力,是看中曹操決心要清除割據地方的諸侯勢力,恢復大漢江山的意志才死心塌地跟隨曹操。但隨着曹操勢力的增強,他發現曹操的行爲已經慢慢偏離了原先的行爲路線。曹操由原來迎奉天子進許昌客客氣氣地貢奉變成了要挾與協持。而加上曹操周圍一幫馬屁精的慫恿曹操很可能做出讓他感覺最痛苦的事情。

是什麼是最痛苦的事情?便是自己數十年辛勤奮鬥爲之實現的理想一朝破滅,這對荀彧是毀滅性的打擊。

荀彧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在曹操被一幫寵臣吹捧上天的時侯,荀彧非常“不識時務”的站出來駁斥了這種做法。

曹操心裡會爽嗎?

當然不會。(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

要知道曹操雖然口中謙虛說自己資歷不夠,威望不足不能稱帝,但面對皇袍加身的榮譽與權力頂峰的誘惑他能不心動?而且曹操做事的原則便是,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即使荀彧爲曹操立下了再大的功勞,曹操也不會容他。

於是,趁荀彧在軍中之時,撤掉了他的官職,軟禁

起來,然後送給荀彧一個食盒。荀彧打開食盒一看,空空如也,明白曹操的意思了,不久憂鬱而死。也有說法是荀彧看到空空的食盒後自殺。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說明荀彧已經知道曹操已經背棄了當初的理想,在現在曹操的眼中,他荀彧就是阻止曹氏政權建立的障礙。一個空空的食盒可以理解爲,讓他閉嘴,也可以理解爲讓他萬事皆空了。不管哪一種理解方式,荀彧除了死沒有退路。

畢竟自己已經跟隨曹操一輩子,這個時侯能怎麼辦?改變自己的初衷,隱居山林,過着閒雲野鶴般的生活?這不是荀彧生活的方式。沒有什麼事情能讓他感覺自己終生爲之付出的理想的破滅而傷心的事。他也不可能這時侯叛變去加盟劉備吧?即使他想加盟,劉備也不敢收留.。於是,做爲曹操的首席謀士,一代天驕的荀彧就這樣離開了歷史的舞臺。

雖然荀彧的死並不能完全溶解曹操獲取權力頂峰的野心,但至少阻礙了曹操稱帝的步伐。有一種理解爲,曹操至死不稱帝的原因可能是忘不了荀彧臨死之前那雙憂鬱的眼神!

雖然曹操自己沒有稱帝,但實際上可以看出,曹操當時的權力和一個真正的皇帝已經沒有任何差別了,他所欠缺的只是一個稱呼而已,但他的兒子替他完成了這個變了味的夢想。

我們再來談談劉備,這個劉備自稱是仁義之人。劉備奪得漢中以及益州之後,手下的那幫羣臣也是聯合要求劉備稱帝。劉備死活不答應,我劉備起兵是爲了劉氏江山的穩定,是爲了大漢天下,我此時稱帝豈不是背信棄義,不行!

這個時侯諸葛亮想出一計,劉備雖然當時不是皇帝,但會按照皇帝的規矩,每天早上都要開朝會的。

諸葛亮就以身體有恙,長時間不去開會。這讓劉備很擔心,諸葛亮此時怎麼會長期不來開會,莫非是身染重症,那可如何了得?(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

於是親自前往諸葛亮家中探望。諸葛亮便讓其他勸進的大臣躲在自己的家中,諸葛亮故意裝成大病的樣子躺在牀上,勸劉備。這劉備見諸葛亮這副模樣,亂了心智,一時答應了。沒想了劉備剛答應完,諸葛亮立即從牀上跳了下了,行帝王之禮,隨後那些躲在諸葛亮家中的大臣全部蜂擁而出,行大禮。

劉備就是在這樣一種場合下答應稱帝。看起來好像是被逼無奈的樣子,其實劉備怎麼可能沒有稱帝的野心,至少我是這樣認爲的。只不過,這個時侯稱帝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如果大臣一勸進你就直接答應了很容易讓那些還未存心歸順的人找到藉口。所以,他會推,勸一次推一次,勸一次再推一次,就這麼推來推去,大事就辦成了。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裝吧!

劉備和曹操在獲取權力頂峰時就是靠這種裝的手段來獲的。

而孫權呢?前面談到,孫權是一口答應的,孫權爲什麼不這樣裝呢?他就不擔心其他人找到藉口?

明天聽我爲您吹“牛”--孫權的稱帝!

(在下第一次寫東西,可能在過程中沒有那種帶故事情節的小說那麼高潮迭起,所以在下現在正在構思一部三國題材的穿越劇,如果各位看官有興趣的話短信一下,提提寶貴意見和建議,在下不勝感激,最後求好評一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