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從劉備建立蜀國後,我們可以把整個蜀國的主要執政者大致有四代人。

第一代人就是蜀國的締造者,劉備。劉備所建立的蜀國,一開始奉行的是諸葛亮隆中對中所規劃的聯吳抗曹的一種外交路線。但是隨着關羽的死亡,劉備的這種外交路線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聯吳抗曹變成了抗吳抗曹,這樣做的結果便是自尋死路。

劉備死後,傳位給劉禪,託孤給兩位大臣。一位是諸葛亮,更一位就是李嚴。有了這兩位託孤重臣,特別是有諸葛亮的存在,事實上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到他自己病死時期一直都是大權獨攬的。所以劉禪基本上是一種名義的皇帝,只行皇帝之名,不做皇帝之事。

因此第二代執政者自然要屬諸葛亮。這個時期諸葛亮所奉行的外交路線基本上是恢復蜀國還未成立之前他所爲先主劉備所創立的一種政治路線。這條治國方針不僅僅是在諸葛亮時期一直在堅守,在諸葛亮死後一直到蜀國的滅亡基本奉行的都是這條路線。

而後的第三代第四代執政者蔣琬,姜維基本都是堅守這樣的一樣路線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總結,整個蜀國從劉備一建國到最終的滅亡所奉行的外交方針基本是一致的。至於劉備的抗吳抗曹只不過是在這條路線上的一條彎道,而隨着諸葛亮的掌權,諸葛亮迅速修復了這樣一條彎道,讓他重新彎回到了主道上(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

所以整個蜀國雖然發生縱多的戰爭,但他們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

而做爲蜀國的盟友吳國呢?他們的執政者會比較多,但決策者只有一個,便是孫權。

這點同蜀國是不太一樣的。

東吳方面前面四任輔臣是最具特色的,而後面孫權宣佈建國後,相反他的那些丞相卻基本上只是名義上的丞相,吳國的執政方針由第一任的大都督周喻開始到最後的決策大權歸至孫權一個人,這期間的過程是非常複雜。

而他的每位大都督也就是爲孫權提供外交路線的決定人選都是各有特色的。

第一位大都督周喻,他和孫權的關係已經不是普通的君臣的關係,他們可以升堂拜母的鐵桿兄弟。孫策交班時,曾留有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喻。這說明孫策已經將周喻安排爲孫權接班的託孤之臣了。而事實也的確如此,當時還只是小孩子的孫權坐上主公之位時,便是張昭和周喻帶着行君臣禮。幫助孫權穩住了東吳的政權。

周喻做爲孫權的第一任大都督,內心裡還是非常贊同諸葛亮的所提的聯盟抗曹的策略的。

但,也有不同之處,諸葛亮所提的聯吳抗曹是一個長期規劃,就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行使這樣的外交風格,外交路線。周喻不是,周喻是在對曹操有重大軍事任務時希望同蜀國聯盟,但他自己心裡的算盤找得是嘭嘭響。

因爲以吳國之力單挑當時強大的曹操基本上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他希望藉助蜀國的力量,但戰爭打完後。他周喻就要跟你蜀國橋歸橋,路歸路。各人做各人的事,別胡亂稱兄道弟的。

這種做法非常現實,但他的確是爲吳國的利益在着想。

當時的形勢是吳強蜀弱,如果吳國不停地幫助蜀國,甚至坐視蜀國的做大,對東吳是沒有一點好處的。因此周喻的這一套做法看起來不近人情,但非常適合當時夾在中間的東吳(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

周喻死後,像孫權推薦了魯肅,這個魯肅在三國演義中就是一老好人,只會到處賣順水人情。

其實據史料分析魯肅還是一位非常有才,有德的人。

他所奉行的外交路線和完全是否決了周喻的這種做法,他的理念和諸葛亮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吳蜀雙方聯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吳國勢力要比蜀國強大,所以吳國可以幫助蜀國建立自己的實力。這便有了借荊州給蜀國一說。

有一個題外話不得不說,魯肅是周喻推薦給孫權的。從這兩個人的處事風格及外交路線上看是有相同之處但也是有不小矛盾的,因此在這種條件下,周喻仍然像孫權推薦了魯肅足以說明周喻的大功無私。雖然在理念上有強烈衝突,但周喻仍認爲魯肅是接替他大都督的最佳人選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

而魯肅上臺後便說服孫權將荊州借給了劉備。但可能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劉備會如此耍無賴,藉着就是不還。即便這樣,魯肅仍然堅持着他的風格,一方面從明面上催着劉備還荊州,一方面卻說服孫權不用急着收服荊州。

從三國演義的表述來看,魯肅就像是一個和事佬,所以後來有很多人都認爲魯肅就是一打醬油的,他的上臺對吳國損失不小。但魯肅並不如這些人想的那樣,在他心中荊州是維繫蜀國和吳國聯盟的一個條件。魯肅表面上催着劉備還荊州實質上即是對吳國內部或者是對孫權的一個交代,同樣也是極力在維護吳蜀之間的聯盟。

這樣,只有兩國不停的合作,才能對當時強大的魏國形成巨大的壓力。但這個思想只有他魯肅知道,而且還不能明說。

可孫權不知道這是最麻煩的事。

於是,魯肅死後,接替魯肅的便是那個被孫權教訓着要讀書的呂蒙。這個呂蒙本是武將出身,骨子裡是一個強硬派。他的主張又似乎回到周喻的時期。他完全撇開了魯肅的外交路線,完全不理解魯肅這樣兩邊討好的政治用意。他一上任便像孫權提出了要收回荊州。

孫權其實內心也是想收回荊州的。這個是可以理解的。沒有哪個君主希望自己的領土在別人手中,哪怕是盟國又如何?維護同一個比自己實力弱小的國家居然需要用自己的領土去討好,孫權心裡自然是一萬個不願意,非常的不爽。呂蒙一提出要收回荊州,孫權當然批准。

於是東吳集團一直在等待時機,隨着關羽的盲目發動戰爭及對東吳勢力的忽視,呂蒙同他那個吳國的第四任都督陸遜聯合做掉了關羽,並且奪回了荊州。荊州是回到了孫權手裡,可麻煩同樣來了(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

劉備失去了關羽,失去了荊州,怒不可揭舉全國之力發動了討伐東吳的夷陵戰爭。雖然劉備是以失敗告終,但這場戰爭下來,雙方損失都是非常大的。特別是蜀國,好不容易積蓄的實力一下傾瀉的差不多了,可惜對象錯了。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荊州不再是維繫雙方的紐帶。吳蜀雙方由同盟變成了死敵,一個荊州使吳蜀兩國撕破了臉皮,卻便宜了他們曾經的共同的敵人曹操。也許,當劉備決定發動攻吳戰爭的時侯,曹操要在家裡擺慶功宴呢。

看起來聰明的呂蒙和陸遜實際是爲吳國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和損失。

但是隨着諸葛亮的掌權,雙方的外交關係再次回到了老路,這就是諸葛亮的功勞。如果沒有諸葛亮對這種外交路線的堅守,恐怕三國的歷史未必會發展這麼久。

陸遜做爲第四任都督基本上是沿續了前任遺留下來的風格,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不過當時的情況也不允許有他有什麼新的奇思妙想。(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一旦決策上有什麼失誤,可能就會遭受亡國之痛,畢竟當時的魏國非常強大,而蜀國雖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諸葛亮的治理下,也恢復了不少的實力。

從陸遜死後,孫權建國當上了皇帝,實際上他已經不再按照以前的思路出牌了。這個時侯隨着身份的變更,自己處理各項事務的熟練,整個吳國的重大事件基本由他自己來決定,難以有其他的聲音存在。孫權建立吳國後所立的幾任丞相基本都是名義上的丞相,我們看不到他們的做爲,不知道他們的路數,而且替他們做爲的就只是孫權。

所以,縱觀整個吳國的發展,他的外交路線是隨着他最重要的近臣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也就是吳國和蜀國之間外交風格上最大的不同。

而魏國呢?魏國的這個風格又是一道風景。那麼曹操建立魏國後,做了行爲上的準皇帝。他欠缺的只是皇帝這個封號而已。

整個魏國可以分爲兩個時期:

第一個稱之爲前魏國時期,這個時期就是曹操做爲掌權者的時期,他們的特點非常明顯。就是攻擊!(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如果不是不停地攻擊,怎麼可能統一整個北方,在以後的三國鼎立的環境中取得如此大的優勢。

第二個時期便是後魏國時期,也就是曹操死之後,曹丕曹睿等人執政的時期。這個時期,相對於曹操所領導的前魏國時期,要更難一點。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而且這守江山守的還是這種要名分沒名分,外面的敵對勢力又強大的江山。更難!

正因爲魏,蜀,吳這三國這種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導致了各個歷史時期發生了那麼多的戰爭,而戰爭真正受苦受難的只能是老百姓。

所以做爲一個有理想的謀士或者將軍,就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解決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讓天下一統,這樣才能避免各個時期各個掌權者對權力的追逐和對天下蒼生的無視。而這種實際行動便只能是--戰爭。這樣也就解開了爲什麼姜維會不遺餘力地去完成諸葛亮的夙願。

那麼姜維該怎樣去做呢?

夜已深,各位請靜心調養,容某明日再吹。

(在下第一次寫東西,可能在過程中沒有那種帶故事情節的小說那麼高潮迭起,所以在下現在正在構思一部三國題材的穿越劇,如果各位看官有興趣的話短信一下,提提寶貴意見和建議,在下不勝感激,最後求好評一個)

(本章完)

計收姜維李嚴之迷英雄末路第二章 軍師出山還原真相第六章 順利接班英雄末路第一章 大勢所趨兵出祁山一死了都要戰第六章 順利接班第五章 大勢已去周瑜之功神鬼居士第一章 大勢所趨兵出祁山之二李嚴之迷流星隕落姜維功過一流星隕落續計收姜維計收姜維死了都要戰第六章 順利接班漢中之難孫權稱帝還原真相兵出祁山三周瑜之功兵出祁山五姜維功過二一戰總結空城計之曹操篇英雄末路漢中之難姜維功過一漢中之難魏延之死歷史淵源二出祁山續二出祁山續第二章 軍師出山兵出祁山一魏延之死歷史淵源孫權的崛起流星隕落續第二章 軍師出山死了都要戰魏延之死神鬼居士兵出祁山之二第三章 鬼斧神工四出祁山第二章 軍師出山死了都要戰第六章 順利接班兵出祁山之二流星隕落歷史淵源空城計之孔明篇二出祁山第一章 大勢所趨兵出祁山五魏延之死漢中之難還原真相第一章 大勢所趨兵出祁山四神鬼居士第七章 平定後方姜維功過二魏延之死兵出祁山三兵出祁山三空城計之孔明篇第四章 天災人禍姜維功過二第七章 平定後方空城計之曹操篇孫權的崛起帝王之路帝王之路四出祁山還原真相第三章 鬼斧神工姜維功過二三出祁山流星隕落續流星隕落續第三章 鬼斧神工名將張頜魏延之死第三章 鬼斧神工孫權稱帝還原真相第四章 天災人禍姜維功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