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道國降臨

“是嗎?龍虎山已經沒落了?"守望禪師不可置信的問,馬上聲音高興起來:"果然是末法時代到了,那你的死期也不遠了嘛!”

“哈哈哈!"任憑那滿天的血雨,落在自己的身上。玄武壇主放聲大笑:"末法時代到了,但我們現在活的好好的,而且會越來越好!還有,我已經能肯定,就算是四大天師降臨……而且盡棄前嫌、並肩作戰和我們對着幹,但大勢所趨,他們也出不了幺蛾子。倒是我關注的那個腐泉子立場含糊不明,至今沒有蹤跡。有點奇怪。”

守望禪師聲音有點發抖:"雖然立場不同,但老和尚還是很佩服你們丹道先賢,正一天師張道陵、太極左宮葛仙翁、斬蛟真君許遜、崇恩真君薩守堅……你們可以抗衡四大天師……難道是丘處機還沒死……不可能嘛?”

“你跟不上時代了!什麼都有可能。而且我們重建嶗山道,就是爲了不再做任何人的馬前卒!不過是靈寶派還是全真道!”

玄武壇主聽出了守望禪師大驚失色的感覺,一邊揮灑出一片光影,一邊哈哈大笑着:"末法時代,許多人要做最後一搏。任他們千般算計,都要在我們千年的夙願面前屈服,而且……所謂四大天師,葛玄、薩守堅不過大言炎炎之輩,許遜只是匹夫之勇,至於張道陵,和他的道統,所謂符籙三山提點的天師道本來就是欺世盜名、因人成事之輩,畢竟他們最擅長的不是符籙,而是造反,一但成爲順民,就不堪一擊了!”

守望禪師顯出虛影,的身軀一陣奇異的扭動,整個人影變得如同陰神一般,剎那之間,出現了六個殘影,躲過了那玄武壇主揮灑的錘形光芒!

“符者,神也,神音咒,詛咒而千神明,令加殃也。”玄武壇主顯然心情很好,話多起來,帶着些貓捉老鼠的惡毒:”世人無知,以爲符籙派是張道陵開創,天師張道陵可以說是符咒始祖。其實大相徑庭。所謂符咒,按《道法會元》書符筆法雲:“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氣合彼之氣,神無形,而形於符。此作而彼應,此惑而彼靈。”按《龍魚圖》雲:“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篆,以制伏蠻尤,黃帝出車決日,蚩尤無道,黃帝討之,西王母遣人以符授之,帝悟壇而請,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於壇中,蓄自是始符錄。”由此可見符咒之術,是爲先民所遣留下來的模因,在黃帝以前即已相當盛行,去除神話色彩,則古代民衆存於天地間,生、老、病、死在所難免,爲了消除災厄,祈求平安、幸福,逐日以積月累積經驗、探索、分析、綜合,以至需生咒術、哲法。合二爲一,成爲符咒,最具代表的如《萬法歸宗》、《風陽府江湖術法總集》、《辰州符咒大全》、《祝由十三科》等等。而符者,陰陽契合也,唯天下致誠相能用之。精神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紙,號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對。”

又以《祝由十三科》所記:“昔軒轅氏以草療人疾病,猶懼怪異之病,非藥石所能見功,彼所謂怪異之病者,其病源無一定,大抵精神之病也。軒轅氏象鳥獸之足印,製爲符篆,又聽獸之聲音,造爲咒言,專治精神各病。後人廣其義,以梵語化爲符篆。神而名之。符咒之道益廣,而世人逐有扶亂請仙,祝由治病之效用。要言之符咒者,鬼神之一種語言文字也。鬼神無語言,無文字,此符咒之要素,即所以代表鬼神之言文字。用之得當,能上格神明,下通幽府,有不可思義之神效焉”。其實按照現代科學表述,符咒之作用,最主要辟邪鎮煞,收驚安心,即是給予我們意識上的寄託與治療,讓意識有所寄託,如此纔此才能將符咒發揮到最大功能。

守望禪師瘋狂地嚎叫起來,人影扭動,玄武壇主的腰部。已經數十個棗核大小的綠色陰神在哪裡狂咬。他的語聲卻是不疾不徐。

“畫符唸咒,聖人用以爲民消災解厄,邪者用以欺壓良民,妄僻者以爲咒術魔力以誘世人。歷史上能這上乘符咒水平者很多,如姜子牙、鬼谷子、孫臏、張子房等。唯在漢朝更爲盛行,傳至東漢張天師集其大成,以此爲治病,驅邪、消災、祈福……包羅萬有,故後代符籙派以張天師爲始祖、宗師。張道陵的確是正一道祖師,然而——他擅長的是外丹道的長生之術!

丹道起源有兩處,一個是春秋戰國中誕生的李耳、莊周等先賢所建立的道家,另一個起源是與儒家同源三皇五帝時期的祭司們。春秋,崇尚無爲、逍遙的李耳、莊周、列禦寇創立了道家,修持他們大道的人就被稱爲古道修士,不過因爲不修習術法神通、追求長生之術是直接三不朽的苛刻條件,所以這種修士相當稀有。而繼承了老子衣鉢的楊朱在無爲中發展自利的屬性,修持自保爲主的神通,而且得到了春秋時期小地主與商人的支持,與當時墨家、儒家三足鼎立,不過由於後期的根腳變化而徹底消亡。辛研在齊國傳播的道家學說,因爲當時田氏代齊的事件,齊國的田氏家族爲了穩固自己的統治,鼓吹田姓來自黃帝一脈,取代來自炎帝一脈的姜氏。而當時的道家尊崇黃帝與李耳爲祖的黃老道,就自然受到齊國稷下學宮的追捧。黃老道所主張的道已經不是早期道家追求的無爲,而是掌控國家後不採取任何變革的“無爲”,以道家爲主兼修諸子百家、九流十家儒墨名法種種神通。

漢朝黃老之道大興,秦朝滅六國後選擇以法家力壓百家,不過在秦二世而亡後,取代秦的漢朝選擇了以道爲主包容百家的黃老道。在歷經文景之治創立的盛世後,拒絕變法的黃老道已經成爲藩國對抗朝廷的根基之一。結果被漢武帝依靠儒臣所擊潰,剩下的道士們團結在淮南王劉安麾下,可惜爲時已晚。最後劉安雞犬升天,衰落的黃老道與漢武帝身邊的方仙道們攪合在一起,形成了漢末禍亂天下的黃天道、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的傳承在後來形成了天師道。”

“沒用的,你躲在周圍環境雜波里面我看不見你,但是你的陰神發出攻擊,卻是和你息息相關!”淡淡光暈從玄武壇主腰身發散出來,猛地將四五個陰神猶如擠葡萄一樣地收網,擠破了。

正在啃咬他腰部的那些綠色陰神,並沒有被此嚇得落荒而逃,而是在出現一陣畏縮和害怕之後,繼續朝着玄武壇主的腰部猛啃!

“所謂蜀中八仙,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先生。晉代譙秀所著《蜀紀》中,載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隱於鴻閈,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與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隱士;四張道陵,今鶴鳴觀;五莊居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龍門洞在成都;七範長生,在青城山;八爾朱先生,在雅州。”其他人都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先師,就是盛名不顯的李八百,也是風雲人物。他爲春秋戰國時蜀國人,卜居筠陽五龍岡,歷經夏商同三代八百年,又因一動就行八百里,蜀人所以稱他李八百。他周穆王時居金堂縣龍蹺峰,曾三次在金堂棲賢山學道煉丹,號紫陽真君,成仙后,得封妙應真人,傳下李家道一脈。到了秦代,李八百聞漢中唐公房有道心,於是前往度化,經過唐公昉夫婦及三婢爲之舐惡瘡,並奉以冼浴惡瘡美酒三十斛之試後,李八百以《丹經》一卷授予唐公昉,唐公昉夫婦遂入雲臺山煉藥,藥成服後,即到成仙而去。而他日後居住的地方,爲漢代高安郡,至今那兒還保留有李八百使用過的淬劍池和七星井。古代道門中人,大多數是丹鼎派出身。直到漢末第四代天師再返龍虎山,才於祖天師煉丹處建壇,每於三元之日傳授法篆,代代相傳。

同一時刻,東晉時魏夫人華存,聖號“雲霞玉女”的南嶽魏元君開玄道,弟子楊義、許謐在茅山創建了“上清宗”,傳授符法。初被設計出來,很有可能是用以讓凡人超凡入聖的階梯,最終借假修身,修證真仙的必要途徑。勉勵沒有天賦或者三教九流所謂的根器、血脈的弟子,按籙上記載的法門去修持學道,令他們沒有家族資財,缺乏過人根器,也能夠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的修持,達到身心清淨,魂魄精明的成就,即便終其一生不成人仙正道,也能夠通過符籙,兇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擾,甚而詔令天地萬靈,役使驅策!畢竟那時候世界已經今不如昔,天仙、地仙可望不可即,人仙真人已經是高端力量,輕易不會出手!然而如果丹道的廣大基層,也能依靠驅使符籙中的六丁六甲、值日功曹官屬,拔度生靈,救濟困厄,那丹道的勢力,符籙派獨大可期!

而四大天師的仙翁葛玄一派,雖然傳出《靈寶經》卻默默無聞,到了陸修靜的時代,才發揚光大,使靈寶爲之大興,這一派於贛西闔寶山,葛玄成道處傳“靈寶經篆”建“元始宗”。以上三處壇場統稱爲“三山符篆”。符籙派不求長生之術,但利國利民,譬如可以利用咒語讓太陽停留在某處。要改變天氣,只要燒符下令:“風伯雨師各安其位,急急如律令!”或者,在龍王廟裡貢獻一些童男童女,就能夠下雨。以至於全真派興起後,同樣傳符篆經法,則是海納百川之舉。”

在守望禪師絕望的呼嘯中,數百綠色陰神從他身形中如瘋狂地蜜蜂羣一樣蜂擁而出,向着玄武壇主鋪天蓋地地撲去。

“明朝以後,丹道明面上主要分爲“正一”和“全真”二大派別。還有以真武入道的全真道武當派等等。但是在這被蒙元前朝鐵蹄踏碎的崖山之前,是消逝的傳承再現百家爭鳴局面的大宋時代,雖然供奉三清爲神祗的道士依然是最大的勢力,不過內部衆多派系早已獨立。

既有學習而非信仰老莊的古道修士、修持楊朱學說的道士、信奉黃帝與老子的黃老道、繼承尹喜與莊周道統的樓觀道與文始派、也有像方仙道這樣直接脫離丹道歸於教門的勢力,不過更多是掛靠在丹道名號下的衆多散人。而供奉三清的道士們內部也是派系繁雜,以教義區分的符錄派與丹鼎派、以地區劃分的北天師道與南天師道、更多是依附立派祖師而出現的派系,例如劍修始祖純陽派呂洞賓、侍奉五雷的神霄派、以忠孝扶龍庭的淨明派許遜、江河日下的符籙宗師閣皁宗、繼承古道統的茅山派、清微派、天罡派等等,丹道修持方式因此相當複雜,既有不修神通只修本心的古道修士,也有符錄與丹鼎內外兼修的神通道士。

“而我們卸嶺門召請的六丁玉女、六甲天兵,在當時都是地方道宮所屬的私有武力。乃至於明世宗嘉靖皇帝后,依託於皇權的凡人也開始憑藉着微薄咒力和青詞禱文,激發對應物性的符籙術法,考召鬼神,祈福禳災!也就是各種教門大興的原因。”

玄武壇主追憶着:“我們卸嶺門和嶗山道是一體兩面,當初在張道陵師知道保不住這風水寶地,所以留下了這一脈,果然亂世中你方唱罷我登場,我們只能夠隨波逐流,積蓄力量以待時機。靠着盜墓、剪徑、殺人奪寶,我們發展壯大,熬過了前所未有的亂世,我們這一輩弟子是日本侵華時候入道途的,能活到現在的只有我們幾個!

我是四大壇主中最沒天賦的,是黃泛區災民出身,被上一代玄武壇主收養,甚至原來不知道“如律令”是什麼意思。所謂大概不是“如夢令”,後來上一代玄武壇主讓我多讀書,我看到張岱《夜航船》裡說:“律令,雷邊捷鬼,行最疾。”才知道原來律令是一種小鬼,歸雷神管,跑動最快。急急如律令的意思是說,接到我命令的各個神,都要向這位小鬼同志學習,跑快一點。至於末法時代問題,卸嶺門徒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大概是因爲術法興盛的時候,我們的力量還很少吧。我記得那時候老打仗,還經常發生點鼠疫蔓延什麼的,不用考慮明天在哪裡,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

“多謝你啊老和尚,看得出你是古風一脈,還夾雜了密宗的黑教術法,其實是苯教秘傳。你們佛門在禪武出現之前,視肉身如皮囊,所以這東西是陰神性質的能量,對我的玄武星光體可是大有補助。某種意義上,張道陵也是這種人,求的不是長生之術,而是活在當下。事實上他曾有長生不死的機會……老和尚,你聽說過蟠桃會吧,那可不是傳說!”

《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據《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內傳》載: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顆與帝。帝食輒收其核,王母問帝,帝曰:“欲種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帝乃止。宋張孝祥《水調歌頭爲時傳之壽》詞:“蟠桃未熟,千歲容與且人間。”清黃遵憲《車駕駐開封府》詩:“諸侯香草方氈幕,西母蟠桃又綺筵。”蟠桃對於凡人是可望不可即,但張道陵卻用來試煉弟子。

按照官方說法,桓帝、靈帝昏君時代,有沛國人張道陵,初名陵,字輔漢,傳說是西漢宰相張良的八世孫。漢光武建武十年生於天目山,出生前,其母夢見魁星下降,感而有孕。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時滿室異香,整月不散,黃雲罩頂,紫氣彌院。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爲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在張道陵二十五歲的時候,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卻身在朝政,志慕清虛,後來嘆息道:“這些書都無法解決生死的問題啊!”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術。不久就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道,修煉三年,有白虎口銜玉符而至其所。

永元初年,漢和帝賜爲太傅,又封爲冀縣侯,三次下詔,張道陵都婉拒了,他對使者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聖上,只要清靜寡欲,無爲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爲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道陵決心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去了。張道陵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南下,在贛西貴溪縣雲錦山住了下來。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爲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三年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時年張道陵六十歲,後又移居巴蜀鶴鳴山,感石鶴長鳴。

漢順帝漢安元年,正月十五日,傳說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道陵《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書、法器,拜爲天師,囑咐天師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救護生民。於是天師於漢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會八部鬼帥,大戰衆鬼,制伏外道邪魔,誅絕邪僞。天師道法通玄,諸魔所不能敵,各各降服,趙公明等願意皈依正道,於是天師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黃帝壇下盟誓,人處陽間,鬼處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於酆都城,八部鬼帥流放於邊地。從此妖魔降服,人民安樂,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師與衆鬼帥戰鬥的誓鬼臺、鬼界碑等古蹟。”

說話間,猶如煙霧般凌亂飛舞般的陰影,幽魂般從那守望禪師模糊的身形釋放出了,帶着陰冷寒風,彷彿鏈接着連一個世界般的孔徑中,一個個模糊難辨的人影飄了出來。本來是慈眉善目的陰神們猙獰,面現成羣結隊的環繞着玄武壇主,隨即一道漆黑光環,就朝向他飛舞的陰神曇花一現般綻放了開來。

“若論畫符捉鬼,我們道門可是行家裡手!天師得老君親授,得天獨厚,道法高強。降妖伏魔,救護衆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動,都願意聽受天師教化。於是天師創立道派,稱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須出五斗米,當時又有人稱爲五斗米道。設立二十四治,廣收門徒,教化於民。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巴蜀赤城渠亭山中,昊天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冊,敕封天師爲正一真人,天師世壽一百二十三歲,在巴蜀蒼溪縣境的靈臺山又名天柱山飛昇,丹道稱爲“祖天師”。”玄武壇主哈哈大笑着:“好一個十足完人張道陵,只不過,史海鉤沉,真相往往在細節中!”

漢末朝政腐敗,外戚、宦官、巨室,互相操持朝廷,豪門、巨族,奴役隸卒,私相斂財,於是武勇之士,便遊俠江湖,聚衆據險以自固,並且利用圖讖之說與道術相號召,形成據地稱雄的力量,漸啓以道術組織教門的形勢。因此當初,張道陵將諸弟子登雲臺絕巖之上,下有一桃樹,如人臂,傍生石壁,下臨不測之淵,桃大有實。陵謂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實,當告以道要。於時伏而窺之者,三百餘人,股戰流汗,無政久臨視之者,莫不卻退而還,謝不能得。

只有弟子趙升一人乃曰:神之所護,何險之有,有聖師在此,終不使吾死於谷中耳。師有數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從上自挪,投樹上,足不磋跌,取挑實滿懷。而石壁險峻,無所攀緣,不能得退。於是乃以挑一一擲上,正得二百二顆。陵得而分賜諸弟子各一,陵自食留一以待異。

彼時彼刻,張道陵乃以手引升,衆人視之,見陵臂長三十丈,引升,升忽然來還。乃以向所留桃與之。食畢,臨乃臨谷上,笑而言曰:趙異心自正,能投樹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試投下,當應得大桃也。衆人皆諫,惟異與王長嘿然。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則連天,下則無底,往無道路,莫不驚歎悲涕。惟升、長二人,良久乃相謂曰:師則父也,自投於不測之崖,吾何以自安!乃倒投身而下,正墮陵前。見陵坐局腳牀,斗帳中,見趙升、王長二人,笑曰:吾知汝來。乃授二人道畢。三日,乃還歸,治舊舍,諸弟子驚悲不息。後陵與升、長二人,皆白日沖天而去。衆弟子仰視之,久乃沒於去霄也。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劑,雖未衝舉,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試以度,乃如其志也。

根據《漢天師世家序》記載,天師道事實上一直在自我異化中生長。最初,創教之初,張道陵就託名感玄元老君屢受仙法。天師道將漢代黃老道對黃帝與老子的信仰崇拜吸收,並剝離了太平道以圖讖形式製造的最高神中黃太一中的黃帝信仰與五德意象,直接以老子爲主神。於是帶着得意門生遷鶴鳴山,煉丹分形示化,化身千萬,開始伐山破廟。”

似乎是感受到伐山破廟四個字中間的殺意,守望禪師驅魂攻勢更猛如水銀瀉地,卻被玄武壇主一身擋下,“你傷不了我的,我由星宿駕馭陽軀,此時已經是介於神鬼之間,無論多重的傷勢只要太清宮香火不滅,還有真人他老人家賜予的龍符,就百無禁忌!而你如此以中陰身逆轉陰陽開放鬼門,有違慈悲本心,只怕一時三刻之內就要被打入地獄,永不超生!是不是感覺不公平?這就是組織的力量,好像漢末的黃巾起義雖然曇花一現,但這個時期的道家已經轉化成丹道,企圖以黃帝取代伏羲的行動失敗後,接受各代朝廷的招安爲其效勞。而丹道就因此從最初追求大道的術法使用者,與收集香火信仰的巫覡方仙道結合,演化出神道、符籙、丹鼎等等分支。

在張道陵入巴蜀之時,《想爾》作爲最高經典,依舊保留了太平道,或者說漢儒的一切特色……承天命道,教化萬民。但是,交通封閉的巴蜀不同於中原地區,古巴人後裔也好,雲貴少數族裔也好,信仰和中原的漢民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天師道採取了激烈程度不下於太平道的伐山破廟、毀廢私祭的教門戰爭,其效果也不如太平道和半儒半法的曹操對山東城陽王神信仰的打擊那麼立竿見影。

不得已,復立二十四治,增以四治,以應二十八宿,建立了道國。“治”是早期丹道的傳教區,諸“治”的各級管理人員,在教內稱“道官”。東漢末道士張魯,在其朝廷轄區內也置道官,設有“祭酒”。可見,道官這一稱謂在丹道創立之初就在教內出現了。但天師道只在民間下層流行,有的丹道組織甚至發動過農人起事,反抗上位者,其組織自然不會被朝廷認可。

而內憂外患俱全,改外丹道爲符籙派,也是形勢逼人不得不爲。最簡單的例子,天師道依據《想爾注》,天師道自稱“正一”,張道陵受“正一威盟”,皆旨在表明其爲“真正唯一”的道家真傳。而由於此,一方面以黃帝信仰和五德說站隊,則隨着與邊民的教門戰爭,而以懷柔的態勢吸收了當地土著信仰,而成五方五老君。這種相對太平道而言要柔軟得多的協調性,使得天師道的傳播較其競爭者有一定優勢,一如景教攀附密特拉神與地母崇拜異教諸神爲聖母聖徒。

就連三清成爲丹道的主神並非一日而成,太上老君李耳因爲道家創始人,與唐朝皇室攀附先祖的行爲而確立,上清靈寶天尊是天師道塑造丹道神系的《靈寶經》中誕生的意志,而比起道法自然的李耳與開天闢地的元始,太上盤古氏玉清元始天尊因爲大晉南天師道借用盤古的道國爲丹道抗衡儒家的造神運動而出現,靈寶天尊的傳承最後還是因爲小說家《封神演義》當中的通天教主,這個經民衆傳播後的化身,因爲擁有了直指鴻蒙的誅仙劍陣百萬洪荒劍陣而聞名遐邇。最後取盤古香火而代之成爲丹道至高神。”

守望禪師整個人已經化作一團翻滾陰雲,黑霧籠罩。我越發清晰的感受到這陰雲之內陰神的可怕,那陰風怒嚎,不時有鬼怪般的哭泣聲,令人毛骨悚然。玄武壇主卻不緊不慢的說:“裝神弄鬼,我們不行。伐山破廟,你們不行!傳道不是請客吃飯,新的道門利益集團,不但必須將私祭鬼神作爲重點打擊對象,吐納、導引、存想、齋醮、外丹、符籙,這些繼承秦漢方仙道傳統的道團的修持方法皆被《想爾注》以“僞道”稱之。想當初,張道陵除書符治病、驅邪禳災以外,趁着朝廷鞭長莫及,在巴蜀地區快馬加鞭建立起二十四個教門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學道,祭禱。

需知設定一個由神靈統治的理想道國,是所有教門都必須具備的根本特徵。在各種教門設定的理想世界之中,中國丹道所信仰的仙境顯得最與衆不同。正如各大教門都以靈魂的救贖爲其最終歸旨,而丹道卻把肉體長生作爲終極追求一樣,丹道的仙境也和那些孤懸於彼岸讓世人不可企及的教門理想世界迥不相類。丹道的仙境雖然也是由神靈統治的彼岸神聖世界,但是,這個彼岸的神靈世界與此岸的凡塵世界之間並沒有徹底斷裂爲兩個不可溝通的世界!天師道的祭酒,實際上是丹道的內部管理機構的負責人。與其說是道官,不如說是道職更爲恰當。南北朝時期是丹道制度化的開始,也是道官制度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時期。

同時,生人屬西長安,死屬泰山,鬼是由地官管轄。至此而成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本不符合《想爾》之主旨,卻被天師道上下所普遍接受。以此爲契機,赤黃交氣之雙修身術,血食鬼神之帛家道、李家道,魏伯陽、狐剛子之外丹術,封君達、左慈之吐納導引、解形遁變,各種本不與天師道兼容的道團宗旨,先後被天師道所接納,後來成爲贛西龍虎山天師世家的道統,宋元以後,又成爲丹道一大派系而稱爲“正一派”。此過程在曹魏滅張魯朝廷之後,天師道的戰鬥性與曹魏收納的各種方仙道的接觸中達到巔峰。從此以後,巴蜀成了天師道的根據地,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到了張魯行道的時期,已經據有東川,掌握實際的地方朝廷,設官置吏,皆以鬼神之道命名,儼然爲一路諸侯,而執掌政教合一的實權,對於巴蜀政局,有舉足輕重之勢,張道陵實爲中國歷史上施行地方政教合一道國的第一人。道家在漢末一變,黃巾起事後,太平道直麪人道氣數,灰飛煙滅,上位者對丹道這種武裝到牙齒的教門武裝非常猜忌,張魯雖識大勢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但曹操何許人也,立刻將天師教連根拔起。此爲“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張魯和大批漢中教民北遷到三輔,而張魯第二年就“病”死,天師這稱號就基本泯沒,然而公元216年,張魯辭世以後,北遷的道官祭酒們“人人稱教,各作一治”,道官世襲之風漸長。至日後三國歸晉,陳壽在《三國志張魯傳》中,恨恨的稱其爲“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先賢,出五斗米,故世稱米賊。”後世又稱天師道爲“五斗米道”。卻不敢對張道陵出言不遜。可見張道陵的深謀遠慮。

當然,張道陵太優秀,導致後代子孫樹大招風。雖天師府記載上第四代張天師爲張盛,但自張盛後,到宋朝,總七百年,無論是五胡亂華慘事殺的人頭滾滾,還是大唐萬國來朝同時道門大興,北天師道、佛門八葉、茅山派、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聽說過天下歸心的張天師出現,張天師一脈,漢魏以後影響不大,只餘下張道陵的道術成爲傳說,一些道門領袖如靈寶派陸修靜和北天師道寇謙之等,通過對道官制度進行了變法,清洗張道陵犯上作亂的餘波。把教門武裝頭目,變成由古代朝廷任命或許可的,由男、女道士擔任的丹道各級管理者。”

我能感覺到守望禪師的驚駭!

第五十五章花千骨第一百零六章人質媽媽向前衝第四章龍潭怪潭第一百三十四章生死翻盤第一百一十四章爲愛成魔(七夕節快樂)第三十一章他來了,請閉眼第一百一十章超市鋼刀第一百六十八章電梯驚魂第九十八章另一種歷史2第一百四十章親子第三十四章江湖門檻第十一章謫仙第二百零二章長安亂第一百三十七章對就是那樣第六十章實習生(今天最後一章)第七十三章 在一起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章殺生破局·探索發現第一百一十三章白山黑水第一百六十三章詭打牆第二十七-二十八章迷霧圍城·人生如戲第三十九章龍龍龍(4)第一百五十六章趙家人第二十章龍珠歸來(下3)第一百九十一章地下長廊第九十二章生活大爆炸第九十七章電鋸驚魂第九十一章佛本是道第四十五章龍與虎第二百零三章我叫劉病己第一百一十六章新娘大作戰第六十四章龍帝之墓(6)第一百六十七章羅浮第四章龍潭怪潭第一百四十一章金蛋第八十四章錢塘傳奇第一百四十三章暗影獵人第一百八十五章世界上的另一個我第一百九十六章古書第二百一十七章挖出我的屍體第一百五十一章我的奇妙男友第一百七十章地道戰第一百七十四章心理崩塌第一百四十八章羽翼第六十九章不可思異(颱風大碼字寒大章求暖or投票也行第五-六章龍王娶親·恐怖人柱第七章那山那人那狗第二百一十一章擴招太學主第八十七章十年生死兩茫茫第八章謎蹤血影第四十五章龍與虎第一百一十六章龍王神將第二章木石前緣第一百六十七章羅浮第一百三十二章四大基本力第九十一章佛本是道第四十一章蟻人第一百六十七章解救吾先生第二章木石前緣第一百二十八章虎口脫險第一百九十五章深淵第一百二十四章三打龍骨精(上)第六十三章龍帝之墓(5)第二百七十八章嶽詩音第一百五十九章侏羅紀世界第七十八章中國女神第四十二章龍龍龍(7)第一百四十九章僞裝者第五十章靈異校園女偵探初登場第一百六十三章詭打牆第三十六章龍龍龍(1)第三十三章屍體會發火第一百七十四章心理崩塌第一百九十一章靈魂擺渡第七十三章 在一起第六十章龍帝之墓(2)第一百三十五章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第一百九十一章地下長廊第一百六十六章九流十家第二十八章活埋第三十章村莊的秘密第七十三章 在一起第一百六十三章詭打牆第一百零五章落跑吧,愛情恐怖分子第六十五章龍帝之墓(7)第二十六章龍珠歸來(下9)第八十三章等愛歸來?也等票歸來第一百零三章爲愛放手第一百九十三章無言的結局上第二百二十五章陰陽魔界第二百二十六章衆生皆苦第八十七-八十八章視頻迷城·二道販子第二十二章棄嬰之殤第二百一十四章天命神話第一百七十九章上清宮第一百二十九章血戰到底第三十五章兇靈再現第九十三章網絡寫手是高危職業第三十四章荒村怨靈第五十七章白虎吞天第八十五章二十四道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