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者之章(二)

儘管我獲得眼前這個職位的方式並不正當,甚至可以說是卑鄙的、令人不齒的。

但我……並沒有因此感到慚愧。

首先,被我利用的那位領導,本就不值得同情,也不應得到同情。

其次,這種靠着裙帶關係就能安排上的職位,也並不值得炫耀。

再退一步講,對一個從上到下都充斥着潛規則和腐敗的單位,我實在是無法投入什麼忠誠、產生什麼榮譽感。

可能人在社會上混久了就會這樣,我們每個人都在自我說服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無恥了,然後又努力說服自己,這種“無恥”是“成熟”的表現。

那些無能之輩,往往會在這條“成熟”的道路上漸漸放棄思考和自省,變成既可笑又可悲的兩面派;他們白天在人前點頭哈腰累得跟孫子一樣,晚上就到網上通過打壓和裝逼來尋求廉價的優越感並宣泄情緒。如果你在網絡上因某些觀點和人爭論時,遇到那種張口就愛問“你幾歲了?”的,那大體就是遇到這種人了……不用懷疑,屏幕後那個傢伙多半沒什麼本事,而且年紀也不小了。

我不想變成那種人,所以,我在自我說服時也會自我拷問。

我也曾問過自己:“把錯的手段用在對的地方,就能被原諒了嗎?甚至可以說是在做好事了嗎?”

可惜我沒能想出答案來,只能自諫——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因事而別、問心無愧。

當然了,這次的事情,並不能說是在做什麼好事,畢竟我的動機中包含着利己的成分:從結果來看,我得到了更好的報酬和更高的社會地位。

無論內部人士對我如何看待,至少在大部分不知情的外人眼裡,“調查記者”還是比“派信小弟”要體面得多。

人活在這世上,不管別人在背後如何惡意地揣測你、詆譭你,但只要你能讓他們在表面上對你客客氣氣的,這就已經很不錯了。

這,也是我們大部分人一直在追求的東西。

當你想透徹了就會發現,想讓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尊重你或瞭解你那是不可能的,在你死的那天都不可能;在這個時代,就算是帝王、偉人、聖人……在死後也一樣會被人們拿出來隨意地編排和誹謗,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凡人。

所以,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從來就不是什麼真正的“認同”,而是一些“標籤”。

“記者”、“醫生”、“導師”、“專家”、“領導”、“才俊”、“富豪”、“老闆”、“著名藝人”、“成功人士”……把這些能讓陌生人高看你一眼的、至少在你的面前得虛與委蛇的標籤,儘可能多地貼在身上,並享受既得利益,纔是我們的追求、纔是我們從小就一直被灌輸的理念。

不管我們唸的教材是何等的假大空,現實環境終究會將我們指向這條路。

這些我明白,我都明白。

但我厲小帆,還是有一個夢想——一個不那麼現實和利己的夢想。

我要成爲一雙眼睛、一對耳朵、一副喉舌……向世間的人展示那些他們看不到、也聽不到,卻應該去看一看、聽一聽的東西。

我要讓那些放棄思考和自省的人重拾反思的習慣和質疑的勇氣。

我會不擇手段地實現這個理想,貫徹我的正義,即使……那是一種卑鄙的正義。

…………

9月9日,距離我當上調查記者已經過去了一週時間。

我已差不多熟悉了這裡的工作環境,也和同事們成了點頭之交。

但其實,我這工作也並不需要和辦公室裡的其他人搞好關係,我只要拍好主編的馬屁就行;其他人管不了我、我也管不了他們。

我負責的主要是紙媒和網絡新聞,所以我不是那種需要在鏡頭前直接採訪別人的記者,不用給我配攝影師什麼的;我要做的只是去調查、取證,然後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變成文字報導,交到我的上司……也就是主編的辦公桌上,只要他點頭說着可以刊登,那我就算沒白忙活。

我的主編姓羅,今年五十多了,學歷不低,年輕時還到紐約先驅報去實習過,但因爲能力不行,品行也不太好,實習期還沒過就被趕走了。

這事兒……整個單位裡,除了他本人以外,只有我知道。

因爲我調查過他。

很多人覺得要調查一個人很難,不是警察就很難做到,但實際上,只要你懂得一些技巧,並且敢於在法律的邊界遊走,很多情報都是唾手可得的。

羅主編能在我們這個單位混到如今這個位置,一方面是靠他深厚的溜鬚拍馬、弄虛作假能力,另一方面就是靠着當初那“曾在紐約先驅報工作過”的履歷。

雖然99%上班族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看不慣自己的領導,或是鄙視領導的辦事能力、或是質疑領導的履歷,但真正會採取行動去證實自己看法的人恐怕還不到1%。

我就是那1%。

在我確定要調任到這個部門時,我就對羅主編……這個將來會當我頂頭上司的男人展開了全面的調查。

首先,是看書面材料。

羅主編的檔案,人事部自然有,雖然我不是人事部的,但我一樣能看到,因爲我那會兒還是“派信小弟”;公司所有進過mailroom的文件都會在我們這兒的電腦裡留下備份,“先備份後打印”是基本章程,這是爲了防止文件在遞送過程中弄丟或者損毀。

儘管這些資料無法被帶出公司(防盜措施很完備),但像人事檔案這種總共也沒多少字的東西,我在看的時候直接背下來就行了……別忘了,我可是中文系的。

接着,就是去查探這個人的“風評”。

這個更簡單,每隔一兩天,就拿上幾杯網紅店的奶茶,在下午的空閒時間到羅主編工作的那一層去,找個藉口在前臺那兒站一會兒,和前臺聊聊天,順便再跟那些正在和前臺聊天的OL一塊兒聊聊,基本就能探出個大概了。

不過這事兒不能做得太頻繁,必須懂得分寸、點到即止;你要是連續一個禮拜天天都去,那個前臺就會誤會你對她有意思,然後你就必須約她出去,否則她就會發現你其實對她沒意思……那時候,她就會有點不爽,就算她本來也不喜歡你,打算拒絕你或者把你當備胎,但你如果先她一步停止了某種她認爲已經存在的曖昧關係,她就會恨上你,緊接着就會開始在背後說你壞話。

人性就是這麼麻煩,懂得揣摩這些的我也覺得這些很麻煩,如果我是個女人、並且生在古代,也許有機會把這些知識用在宮鬥活動之中,可惜我不是。

言歸正傳,在對羅主編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後,我對他那份履歷的質疑變得十分強烈,爲了驗證這點……我利用一個週末的時間,辦了旅遊簽證,去了趟紐約。

出發前,我已通過郵件聯繫到了一位從紐約先驅報退休的老記者,約好了和他一起喝杯咖啡。

我自然不可能在網上直接問他關於羅主編的事情,倒也不是怕留下什麼聊天記錄,而是你直接問他這種問題他未必會理你。

我與那位老記者接觸時是想好了全套說辭的,他以前曾寫過一篇挺出名的關於環境治理問題的報導,還差點兒拿了普利策獎,我就以此爲突破口,宣稱自己在學校時就是因爲讀了他這篇報導,才立志成爲調查記者的,如今終於得償所願,因此想跟他見一面,聊上幾句,並請他這位“人生導師”給我傳授點經驗。

不出我所料,這老頭兒非常爽快地就答應了。

“超過平均水平的高傲”、“不同程度的自以爲是”、和“渴望被人重視”,可說是律師和記者行業的通病。

想象一下,一個“差一點兒拿到普利策獎”的老頭兒,如今退休在家;他還沒有老到必須進療養院的地步,經濟上也沒什麼困難;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每天從早忙到晚,過去的人際關係也漸漸疏遠和減少;年輕時因爲醉心工作,妻子早已離開了他,子女們一年裡也只跟他見幾面……

這樣的一名老人,需要的是什麼呢?金錢?社會地位?這些他不缺、或者說對現在的他來說已經不太重要了。

他最渴望的東西無非是別人的陪伴,這個“別人”,如果是他的親人那最好,是朋友也行,實在沒有……一個懷着善意或敬意的陌生人,也很好了。

那天我一下飛機就聯繫了他,四十分鐘後我們便在咖啡館裡碰頭了。

老頭兒一看我手上還拿着行李(我的行李不多,只帶了一個小號的旅行箱)就來了,可感動壞了,他熱情而有力地跟我握手,彷彿我是他遠隔重洋卻素未謀面的知己。

之後的一個多小時,我和他聊得很愉快,畢竟我來之前做了不少功課,讀了不少他以前寫的報導;“背東西”算是我的看家本領了,要不然我這學渣怕是根本考不上大學。

我可以從老頭兒的眼裡看到他的滿足,看得出來……已經很久沒有人這麼長時間地認真聽他說話了。

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曾被家人以外的人重視或崇拜過,還有些人雖然享受過那些,但某天……通常是他們退休的那天,這些也都跟着煙消雲散。

這種心理落差,加上這類人慣有的高傲,會讓他們非常失落。

人上了年紀的確是很可憐、也很可悲的,當一個人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不受重視、甚至被視爲累贅,身體和大腦也都逐漸衰敗時,他們會慢慢被孤獨和落寞所吞噬;很多人到了晚年輕易就會被一些拙劣的騙子擺佈、卻不信任自己的親人,就是因爲可能騙子陪他們的時間相對更多些。

我,也是個騙子。

我騙取了他的信任,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

在我那杯咖啡第三次續杯時,我假裝不經意地提到了我的上司——羅主編;老頭兒自然已經不記得那傢伙了,不過我早有準備,我拿出筆記本電腦,點開了一張羅主編當年在紐約先驅報實習時的照片;這貨把這張照片直接掛在自己辦公室的牆上用來裝逼,不難弄到。

那張照片中,除了羅主編之外,還有另外幾名實習生,以及當時負責“帶”他們的記者,也就是我眼前這位老人。

像紐約先驅報這種美國老牌媒體的背後主要還是被白人財閥們掌控,明裡暗裡的種族和性別歧視根深蒂固;羅主編實習的時候是在二十多年前了,那個時候“政治正確”還沒現在這麼緊,所以華裔的實習生很少,老頭兒一看到照片,就對他有印象了。

或許是擔心我和羅主編有什麼交情,老頭兒在說話時繞了些彎子,但依然可以聽出來……姓羅的很不是個東西。

看來他那套溜鬚拍馬和弄虛作假的把戲,一直沒有變,只是並非在所有的地方都行得通。

三個小時後,我和那位老記者道了別,臨行前老頭兒拍了拍我的肩膀,誇獎、並祝福了我。

如果是在十年前,他還沒退休的時候,他可能根本不屑於跟我這樣的人坐下來喝咖啡;就算來了,他也不會跟我聊那麼久。

那時的他,八成會跟我擺架子,說些自己很忙之類的話,粗暴地打斷我的陳述,抨擊我國的新聞自由,強行灌輸一些他認同的價值觀,回答一些他想回答的問題、無視其他的,刷完一波優越感後,留下一句“這單我買了,謝謝你浪費我的時間”,然後扔下幾張現金並無禮地離去。

可是現在的他,站在街上,揮手、目送我上了出租車,直到車消失在拐角,他才轉過頭,帶着嘆息的意味舒了口氣,步行回家。

事後他能意識到我只是在他身上打探情報嗎?

應該是可以的,但我想,即使可以,他也不會讓自己往那方面去想;他會竭力說服自己,今天遇到的真的是一位滿懷熱情的年輕後輩,而這個後輩真的是因爲崇拜他纔來見他的。

…………

9月9日的下午,我從羅主編那裡得到了我的第一個任務:去採訪一對夫婦。

我知道他們,他們是幾年前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無肛嬰兒之死”事件的當事人;當然了,如今這事兒也早已經無人問津了。

主編要求我去跟進他們的情況,寫一篇關於網絡暴力的報道;按照羅主編的說法,最近上面想抓“網絡暴力”這一塊,進行一定的輿論引導。因此,需要我們用一個較爲典型和悽慘的受害者案例,寫一篇將網絡暴民妖魔化的報導。

其實這也算好事。

我沒有等到第二天,當天傍晚,我就拿着他給我的地址,乘上了前往天津的高鐵。

第十二章 血脈第十二章 狂笑之泣第六章 賭徒一無所有第三章 追拿第七章 洗劫第一章 巡查官第十七章 審判前後第二章 雀士的較量尾聲 substitute第四章 天生殺人狂(中)尾聲 信條第三章 鐵血之援第十四章 破牢第三章 問話第一章 八惡人(上)第六章 賭徒一無所有第六章 神秘的獎品第八章 遺蹟第三章 追拿第七章 被忽略的文檔(零)第七章 被忽略的文檔(零)第六章 神秘的獎品第四章 敗者之宴第十二章 行動開始第十二章 “二十六天”第二十二章 進化(下)第七章 洗劫第二十五章 刺殺,搜索,迷失第零章 罪徒第五章 辯駁第二章 威脅第四章 賭一把第三章 LINE TWO(薛叔)第九章 防禦壁第六章 “共識”第二章 八惡人(下)第十七章 赴約(上)第九章 牌斗的開端第四章 敗者之宴第一章 酆都羅山第十二章 行動開始第十八章 You know so less第十五章 私人恩怨第六章 金剛不壞第二十五章 刺殺,搜索,迷失尾聲 倖存判官之章(完)第二章 安琪爾第一章 巡查官第三章 迎殺祭者之章(一)第十二章 低俗小說(中)第十一章 “會議”前夜第十章 招安(完)序幕 十三個兇惡的聯邦人第三章 LINE TWO(薛叔)第五章 首領第十一章 玫瑰之死第十章 老友第三章 鏡先生第十二章 血脈第四章 湯教授第十一章 玫瑰之死祭者之章(五)第三章 招安(一)第十五章 私人恩怨第六章 賭徒一無所有第九章 還記得我嗎第十九章 三方並進第九章 招安(七)第三章 叢林探險隊第七章 被忽略的文檔(零)第二章 LINE ONE第十九章 三方並進第七章 密室第十三章 召雷第八章 殺戮狂歡(下)第十九章 三方並進第四章 完全的勝利第四章 追蹤第一章 I know a guy祭者之章(二)尾聲 留言第五章 異能導師第十三章 加入第八章 殺死比爾(下)第一章 久別重逢尾聲 揭幕第六章 金剛不壞第九章 被迫轉移第三章 真正的考驗第八章 殺死比爾(下)尾聲 倖存第十七章 被忽略的文檔(完)第三章 問話第九章 現在投降還來得及第十四章 魚丸粗麪第五章 入局第二十四章 困鬥(下)第十三章 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