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少一行人在主帥劉春明等教練組的帶領下,告別了香河基地,也告別了苦着臉的國青隊。
王艾揮一揮衣袖,留下一片作業。
8月5日,國少在慕尼黑和拜仁的青年隊打了一場熱身賽,最終以2:4告負,王艾就踢了上半場,一射一傳就下場了,畢竟平均年齡小了對方兩歲,勝負都無所謂。國少選拜仁青年,就是給國少臨場加壓。
8月7日,國少拜訪圖賓根,和費弗爾率領的圖賓根01打了一場熱身賽,最終以3:0取勝,順便留在圖賓根進行最後的調整。
王艾利用比賽間隙還和正在努力融入球隊的兩名老將:曲聖卿和姚夏見了面,重申了圖賓根的建隊原則,儘管這兩位都頗有再戰江湖,重新振作的意思,但對王艾的交流仍舊錶現的很認真。
王艾很直白的告訴他們:圖賓根是中國球員留洋的碼頭,不會強留任何一箇中國球員,反而會創造機會讓他們從圖賓根走到全德國,甚至全歐洲。但前提是他們要有足夠好的表現。
因爲只有中國球員從圖賓根走出去了,才能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有更好的發展。同時更重要的是,只有他們離開了,球隊才能給其他中國球員留出位置……
“圖賓根不是養老院,而是中國球員走向國際的第一級臺階。”
這還是王艾第一次對中國球員清晰的闡述圖賓根青年的作用。當然,背後隱含的意思相信這兩名老將也能聽得懂:圖賓根就是從中國聯賽挖掘球員進行歐洲化培養,塑造完成後趕緊賣出去,然後繼續挖掘。相當於是一箇中國球員的培訓班,順便靠賣他們換錢花。
中國版的“球星黑店”。
8月12日,中國國少趕赴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未來的二十天都要在這裡度過。
中國足協先期通過中國駐赫爾辛基大使館聯繫好了酒店和訓練場,國少從機場出來後直接入住即可。
兩天後,中國國少迎來了第十屆世少賽,也即國際足聯的U-17世界盃第四小組的第一個隊友:美國國少。
美國這個國家的足球運動一直比較尷尬,因爲美國的商業化氣息太濃,足球運動進球少,想要頻繁插播廣告做不到,所以最終足球在美國發展的很不順利,儘管許多國際大牌球星歲數大了以後選擇到美國撈金,但那不過是美國球隊有錢而不是這項運動真的開展的好。
所以身爲美洲最大國家,最強國家,在足球上,美國足球一直是被其他美洲國家球隊碾壓的。
但美國隊有一個好處,就是身體通常非常強壯,這可能是他們踢球的很多時候都是玩橄欖球被淘汰下來的選擇有關。打法也比較粗野蠻橫,對身體素質依賴性很強。但哪怕沒有實現與國家實力相匹配的成績,美國隊的水平也不弱,起碼比亞洲最強的還強一些。
所以這場中美之戰,也被許多媒體認爲是一場勢均力敵之戰。
但結果卻出乎人意料,90分鐘的比賽過後,美國少年們是哭着離開拉蒂體育場的。
記分牌上赫然是中國國少6:0的比分!把美國隊剃個了禿頭。
這其實還不算什麼,誰沒還沒大比分輸過啊,關鍵是輸的毫無脾氣。就連中國國少自己也沒想到會是這麼一個結果。
而且這還不僅僅是王艾這個歐洲金童大放異彩。
比賽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了一個特殊的情境中。猛衝猛打的美國隊員頻頻的被中國隊員戲耍,兩支隊伍在個人技術上呈現出了令人驚愕的差距。第一個進球是開場僅僅三分鐘,王艾從邊路得到王永珀的分邊球后,一路過五關斬六將,盤過了六名球員,甚至最後連守門員都盤過了後打進的。
簡直如入無人之境!
王艾的精彩進球,激發起了小夥伴們的雄心。面對兇悍的美國隊員,不再畏手畏腳,而是大膽的展現自己的技術,平時被王艾拉着、推着、踹着而苦苦練就的本領突然拿出來才直觀的體會到他們的進步有多麼巨大。
一個高光的榜樣的作用就是所有人的水平因爲眼界和壓力的存在而提升。
尤其是前場右邊路的蒿俊閔,本就有天賦,在王艾的壓迫下又平增了巨大的緊迫感,因而進步的最爲迅速。當王艾拿球讓美國隊員毫無辦法的時候,他在右邊路也爆發了。
上半場第12分鐘,他幾乎複製了王艾的第一個進球,只是在後半段因爲身體素質沒有王艾那麼硬而跌跌撞撞,最後的臨門一腳沒打正部位而遺憾的被對方守門員撲出了界外。
而即便如此,他的拿球自信一下子猛增了起來。結果整個上半場,王艾的控球時間都沒有他多。他一個人把中國隊的右邊路帶的飛起,接連個人突破,或者給中路和鋒線傳出好球。
在大量炮彈的餵養下,毛劍卿在上半場第三十分鐘終於打進一個門前搶點。而在補時階段,另外一名前鋒姜晨抓住了王永珀的一次直塞,硬頂着對方中衛轉身打門入網。
比賽中場休息回來,美國隊依舊沒有找到破解的辦法,雙方球員的個人差距雖然在美國教練組的調整下沒有上半場顯得那麼大了,但對中國隊的前腰線上的三名球員仍舊束手無策。
而中國隊則越打越放鬆,越打越自信,先後在比賽第66分鐘、69分鐘、85分鐘,由王永珀、姜晨和替補上場的後腰郝強打入一球,從而將比分拉大到了6:0。
儘管下半場第一個進球后,劉春明就進行了調整,先後換下了蒿俊閔、毛劍卿和王艾,但國少的攻勢仍舊沒有得到遏制。
少年球隊就是這樣,特別容易打出順風球來。一旦形勢佔優,隊員的好狀態非常容易激發出來,呈現一種集體亢奮的狀態,從而出現懸殊的比分。
“這不是我們和美國隊的真實實力差距。”賽後,劉春明對着國內記者的採訪,笑容可掬的謙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