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約定舉義

第610章 約定舉義

蕭銑、董景珍,一個只是江陵郡丞,另一個更僅僅是區區的巴陵校尉,卻大言不慚,聲稱要爲崔澈獻上江陵城。

崔澈挑眉問道:

“城中尚有張衡、慕容三藏主持大局,你們二人又如何爲我獻出江陵?”

蕭銑當先道:

“先祖世居江陵,微臣在城中多人人脈,如今陛下以水攻恐嚇,城中士族無不爲之驚懼。

“微臣願爲陛下聯絡江陵士族,伺機舉義。”

崔澈微微頷首,隨即又看向巴陵校尉董景珍。

董景珍拱手道:

“巴陵府兵獨鎮一門,末將在將士之間頗有威信,願意爲陛下說服衆人歸順,趁張衡、慕容三藏二人不備,偷開城門,引王師入城。”

崔澈聞言大笑,說道:

“朕若能得江陵,都是你們的功勞,事後必有重賞,絕不相負。”

蕭銑、董景珍大喜。

崔澈隨後又與二人詳細規劃了具體如何行事。

在二人請辭時,崔澈未免張衡起疑,並沒有出營相送,而是笑道:

“朕在營中靜候二位刺史佳音。”

蕭銑、董景珍聽得崔澈的許諾,狂喜之下,爭相叩首拜謝,賭咒發誓效忠大燕皇帝。

二人離開後,將領們紛紛勸說,認爲二人並不可信,尤其是蕭銑深受楊廣的恩德,他此番說不定是前來詐降。

但崔澈自有判斷,他清楚蕭銑、董景珍都不是愚忠之人,而董景珍也確實在巴陵府兵之中極具威信。

隋末亂世,巴陵府兵反叛,衆人就是要推舉董景珍爲首領,是董景珍自認門第不顯,才轉而率領巴陵將士迎奉蕭銑。

如果只是蕭銑或者董景珍之中的一人前來投效,崔澈可能還會心生疑惑。

如今二人聯袂來投,董景珍又聲稱能夠策反巴陵郡府兵,出自張衡、慕容三藏授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他們也不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精準選取兩名能夠取信崔澈的人選前來詐降。

最終,崔澈力排衆議,選擇相信蕭銑與董景珍的誠意。

衆將告退後,崔澈重新打開江陵的城防佈局圖,只見巴陵郡府兵正如董景珍所言,獨自守衛一門。

江陵北面的舊城共有六道城門,其中包含一座水門。

在東、南、西三面各有一道城門之外,剩餘的兩道城門都位於北側。

其中位置偏西的被稱爲大北門,而巴陵將士駐守的則是北側偏東的小北門。

崔澈心中鬆了一口氣,這也側面驗證了董景珍並沒有空口胡說。

畢竟董景珍等人也不清楚自己早已經掌握了城中的軍事佈置。

再說蕭銑、董景珍二人回到江陵,前往面見張衡,慕容三藏已經去了南城坐鎮。

蕭銑難掩眉間的愁容,擔憂道:

“崔澈如今急着接管江陵,對二位大人提出的苛刻條件全盤應允,但他並沒有多少耐性,催促我等明日與他交接城池。”

張衡擺擺手道:

“無妨,明日你再往燕軍大營,謊稱我與慕容府君事到臨頭,憂心家眷,請求崔澈想方設法,爲我們營救出身在建康的家人。”

蕭銑對此早有預料,張衡等人的目的,只不過是想盡一切辦法拖延時間。

等待建康朝廷收到消息,派遣江東水軍前來救援,同時也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思索破敵之策。

蕭銑領命告退,張衡全程沒有起疑。

畢竟誰又能夠想到蕭銑是一隻養不熟的白眼狼,枉費楊廣對他的提拔。

蕭銑離開後,便在暗中與信得過的江陵大族取得聯繫。 此前,儘管張衡、慕容三藏封鎖消息,但世家大族們也有自己的渠道能夠了解到崔澈有水淹江陵之意。

正惶恐間,又聽說張衡、慕容三藏有和談的想法,而崔澈也果然撤去了挖掘壕溝的民夫。

士族們正歡喜時,蕭銑帶來消息,張衡等人不過是假借和談,拖延時間罷了。

待崔澈的耐心耗盡,等待江陵軍民的必然是大燕天子被人戲弄後的怒火。

在經歷過誤以爲自己轉危爲安的僥倖後,世家大族們一想到崔澈在掘開江堤後,不僅城外的良田被淹沒,他們自己也可能要葬身漁腹。

這種情況下,沒有人能夠泰然處之。

江陵的大族們爲了守住自己的家業,很容易就由蕭銑私下串聯起來。

而董景珍在回到巴陵府兵的駐地後,立即找來了校尉雷世猛,旅帥鄭文秀、許玄徹、萬瓚、徐德基、郭華等人,告知衆人,他們不久之後,便要給魚蝦做餌食。

衆人倒吸一口涼氣,雷世猛訝異道:

“董兄此話當真!”

董景珍頷首道:

“江陵高城深池,若非燕軍將以水攻,張長史與慕容府君又怎會派前蕭郡丞出城和談。”

雷世猛疑惑道:

“既然已經在和談,董兄又爲何嚇唬我等。”

衆人紛紛附和:

“董兄往後莫要這般嚇唬人。”

“這等戲言,將來還是少說爲妙。”

董景珍長嘆道:

“若真是誠心和談倒還好,但我聽蕭郡丞透露,二位大人並非真的要獻出江陵。

“燕軍勞師遠征,不得江陵,必不退兵,伱說這和談,又怎麼可能談得攏。”

雷世猛右手握拳,狠狠砸在桌上,氣惱道:

“既不敢打,又不願談,莫非真要我等死無葬身之地,張衡與慕容三藏才能舒心!”

旅帥們也被激起了心中的怨氣。

他們本是巴陵人,被臨時徵調來到江陵,又怎麼會拼死守衛城池。

羣情激憤之下,雷世猛突然對董景珍沉聲道:

“董兄,你素來最有主意,又能跟隨蕭郡丞出入燕營,我等生死,就託付給董兄了!”

衆人先是驚愕,隨即也反應過來,此時能救他們的只有董景珍。

董景珍見衆人情真意切,於是不再隱瞞,將自己已經暗中投靠了燕朝的消息告知他們。

巴陵郡的軍官們無不長出一口氣,此前還苦於沒有門路,想不到董景珍早就與燕軍取得了聯繫。

董景珍隨後與衆人坦誠自己的計劃,說道:

“明日夜間,我等偷開小北門,舉火爲號,引燕軍入城,事後,大燕天子必有重賞!”

隨即,他與衆人取心前血盟誓,約定共舉義旗。

中耳炎又犯了,今天只有一章。

(本章完)

第198章 計劃出巡(第六更)第244章 祖母病故第262章 母子離別第87章 姻緣已定第84章 涼亭桂樹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38章 大戰將起第312章 三部酋長第406章 將士譁變第76章 突厥消息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4章 初入崔府第248章 妄人妄語第519章 南渡渭水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372章 舉兵南下第564章 各有封賞第476章 一計不成第102章 精騎迎主第511章 忠臣義士第23章 北齊舊人第424章 虛虛實實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513章 李淵定計(3000)第601章 揚水運河番外發不出來第119章 接風洗塵第314章 與敵僵持第107章 相互攻訐第502章 進抵蒲州第106章 少年秦瓊第149章 歃血爲盟第256章 東陽豪傑第378章 攻佔魏州第95章 天子賜婚第222章 投江而死新章在審覈第128章 南北之事第509章 攻心爲上第165章 崔澈相婿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9章 巡視田宅第159章 突厥可敦第263章 建造行宮第528章 兵出隴關第570章 崔澈教孫第336章 分兵策應第77章 南陳奪嫡第289章 讀史明智第77章 南陳奪嫡第224章 兵分三路第430章 金墉之戰(一)第54章 再見德彝第290章 揣測心思(第五更)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96章 名將殞命第350章 全據遼東第433章 幼子爲質第357章 咬金投軍第178章 燕公崔澈第531章 夜間生變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120章 將士歸心第622章 班師回朝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34章 剖明心跡第332章 心懷憂慮第582章 父子爭執第347章 變故突發第162章 論功封賞第338章 陰差陽錯第415章 裴家父子第50章 摯友登門第443章 三省六部第507章 受驚失眠第58章 失意之人下一章在凌晨兩點前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314章 與敵僵持第373章 何處爲先第352章 漢燕爲盟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605章 繼領水軍第286章 分兵而行第392章 休整與否第124章 食鹽入關第480章 避暑王宮(3000)第145章 舊地重遊第46章 鋃鐺入獄第165章 崔澈相婿第46章 鋃鐺入獄第316章 初生牛犢第433章 幼子爲質第526章 救援隴右第428章 夜襲山谷第495章 燕王納妾第381章 兩軍列陣第6章 夜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