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途經代州

第474章 途經代州

吐谷渾使者未能達成出使目的,只得悻悻而歸,在他走後,崔澈也隨即率領三支精銳騎卒揮師北上。

以帳前效節軍爲前軍,分爲四部,交由蘇定方、沈光、尉遲敬德、黃君漢四名亞將統領。

黃君漢出身江夏黃氏,先祖遷居河南。

其父黃察曾任汴州刺史,崔澈進取中原之時,黃察經由滎陽鄭氏說服,舉州降於東隋,改任衛州刺史,調往河北。

時年二十七歲的黃君漢因此投奔到了崔澈的麾下,起初是作爲親隨,在被崔澈考校過兵法武藝後,又被帳前效節軍,充任亞將。

對於歷史上的黃君漢,崔澈還是比較熟悉的,他戎馬半生,最終以軍功被唐朝冊封虢國公,拜使持節、都督潞澤蓋韓遼五州諸軍事。

這樣一位未來的名將,崔澈自然不吝於破格提拔,只不過黃君漢剛入軍中任職時,將士們都以爲黃君漢如今受崔澈重視,只是仰賴其父的蔭恩罷了。

不過黃君漢自身便是一員勇將,在楊廣東征高句麗時,他曾以先登之功受到封賞。

憑着一身精湛的武藝,黃君漢與初入軍營的尉遲敬德一般,打服了一衆驕兵悍將,軍中的爭議也就此平歇。

繼帳前效節軍之後的便是博領騎卒,由崔澈親領,銀鞍契丹直的弓騎兵則落在了最後。

博陵騎卒如今禁衛軍的色彩越發濃厚,當然,沒有比這一支前身是崔澈一手組建的家兵隊伍,更適合護衛自身安危的存在了。

黃君漢騎在馬背上,走在隊伍的前頭,他神情肅穆,不苟言笑。

這並不是黃君漢第一次感受戰前的緊張氣氛,當初崔澈南下,他便組織了鄉勇,準備協助父親守衛汴州,只是大戰未開,其父便已獻城投降。

如今再度上陣,卻是要對外作戰,這讓黃君漢內心興奮異常,只不過是面上板着張臉而已。

他與沈光,都是敢於先登城頭,與敵人搏命廝殺的勇士,又怎麼可能會在戰前怯場。

大軍抵達代州,麥鐵杖已經等候在城外,當遠遠瞧見崔澈的車駕,麥鐵杖拋下隨從,隻身策馬上前迎接。

來到已經停下的馬車旁,麥鐵杖翻身下馬,俯首拜道:

“末將代州都督麥鐵杖,拜見大王,恭請聖安。”

崔澈掀開門簾,責怪道:

“宿公,這聖安一詞,可不能亂用。”

麥鐵杖在崔澈入主晉陽之後,受封宿國公,故而有宿公一稱。

只是崔澈雖說是責怪,但語氣卻不見絲毫怒意,麥鐵杖大大咧咧道:

“大王在末將心中,便是聖人,如何不能用聖安一詞。”

想他麥鐵杖早年家貧,不得已做了盜賊,後來給南陳後主扛傘,但是居建康,大不易,爲了維持生計,只能重操舊業,常常要在一夜時間,從建康與京口之間徒步往返。

好在浪子回頭金不換,洗心革面後,又得了燕王的賞識,自開皇十年,平定江南五教之亂起,便一直追隨崔澈。

如今不僅是自己身居國公之位,長子麥孟纔則是做了崔家女婿,如今接替崔彥卿,爲相州刺史。

而次子麥仲才、三子麥季才也以親隨的身份被崔澈留在身邊聽用,未來前途同樣不可限量。

一家子人的富貴到了這等地步,還能有什麼不滿足的。

崔澈對麥鐵杖可謂是恩重如山,麥鐵杖的感激之情,更是難以言表,常懷報效之志,哪怕是讓他赴死,麥鐵杖也不會皺一下眉頭。

也就是崔澈如今還需要晉陽城裡的小皇帝來立牌坊,否則只需他一聲令下,麥鐵杖絲毫不畏懼承受弒君的惡名。

崔澈見麥鐵杖不願改口,也沒有強求,只是搖頭苦笑道:

“你呀你,罷了,快些起來吧。”

麥鐵杖起身後,笑道:

“末將早已經爲大王在城中準備好了膳食,還請大王入城歇息。”

見崔澈頷首同意,麥鐵杖從車伕手中拿過繮繩,堂堂宿國公,幹起了車伕的活,要爲崔澈牽引馬車。

崔澈拒絕道:

“孤知宿公敬我、愛我,於公,你追隨孤多年,忠貞爲天下所共知,於私,你是本王的親家公,又何需牽馬以作表達。

“如今仲才、季才都在後頭,你還是先去與二人團聚,他們兄弟平日裡可沒少與孤提起親家公。”

麥鐵杖依言放下繮繩,向崔澈告退,又何止是麥仲才、麥季才思念父兄,他麥鐵杖對兒子們同樣也是朝思暮想。

在麥孟才娶了崔澈親生的庶長女崔文惠後,麥仲才、麥季才也先後成了家,都是博陵崔氏第三房的女子,由崔澈爲他們做的煤。

當然,更讓麥鐵杖欣喜的是前段時日長子麥孟纔來信,崔文惠誕下一子,母子平安。

而做了外公的崔澈也同樣是心情大好,大軍在城外安營,僅有親隨們跟隨崔澈入城。

此舉也是表現自己對麥鐵杖的信任。

在城中,崔澈與麥鐵杖以及軍中諸將痛飲,共賞舞樂,喝得酩酊大醉,盡了興致纔在深夜返回軍營。

翌日,崔澈將麥仲才、麥季才留在了代州,讓他們暫時留在麥鐵杖身邊盡孝,等他班師之日,再一同返回晉陽。

而麥鐵杖隨軍的請求也被崔澈所拒絕,雖說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但劫掠一些老弱婦孺,又不是兩軍決戰,無需再增調兵力。

自從崔澈奪取河東以來,麥鐵杖便一直坐鎮在代州,啓民可汗忙於東突厥的內戰,無暇南顧,而崔澈此前也專注於國內戰事,禁止麥鐵杖擅開邊釁,使他分心北疆局勢。

麥鐵杖以武人自居,面見崔澈都是一口一個末將,但這幾年,他實實在在的是在做文官,險些沒將他給悶出病來。

不過,縱使職責不稱心,麥鐵杖倒也沒有擺爛,他本就是好學之人,來到代州後,更是虛心向幕僚們請教法令制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居然也使得代州大治,境內盜賊絕跡。

真正做到了,從一個目不識丁的粗人、盜賊,成爲上馬領軍,下馬安民的文武全才。

他的事蹟也被崔澈作爲表率,號召百官學習。

(本章完)

第345章 以誠相待第1章 邊疆牧童第380章 出城約戰第557章 羣臣逼宮第540章 九錫之禮第67章 重回晉陽第324章 書信往來第599章 荊南將士第426章 老將夜登第346章 棄城求援第303章 廢立儲君第417章 晉陽重逢第18章 崔家兒拳抱歉,今天要再請一次假第219章 楊廣隨軍第557章 羣臣逼宮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254章 生計困難第371章 士族來投第47章 獻策平陳第435章 消磨耐心第574章 天子出巡第45章 賞功罰罪第220章 渡江安排第452章 長孫無忌第104章 處刑立威第113章 人中的盧第227章 自相殘殺第27章 胭脂鋪子第567章 二郎從軍第133章 光州刺史第519章 南渡渭水第489章 契丹之行第403章 屯兵嶺下第344章 驅使俘虜第61章 恢復舊姓第157章 夜襲王庭第332章 心懷憂慮第336章 分兵策應第537章 再見故人第185章 兒女親家第465章 越府報喪第349章 事後處置第140章 選送貢士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505章 渡河西進第310章 各方來使第513章 李淵定計(3000)第479章 義成公主(3000)第498章 好心錯事第542章 重瞳大將第121章 刺史韋藝第493章 無忌嫁母第88章 私兵國有第298章 震懾北疆新章節被屏蔽了第561章 受禪讓詔第82章 勿慮婚姻第163章 兒女之事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254章 生計困難第370章 崔澈起兵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247章 塞北來人第37章 共誅國賊第207章 意在江南第393章 暗結將領第91章 作戰計劃第470章 世子立威第439章 新君登基第95章 天子賜婚第217章 矛盾爆發第185章 兒女親家第67章 重回晉陽第59章 爲友尚義第179章 雙姝同名第79章 戰事再起第523章 其人性情第207章 意在江南第68章 太原王氏第243章 入宮哭訴第12章 少年詠鵝第480章 避暑王宮(3000)第85章 相士納賄第59章 爲友尚義第443章 三省六部第449章 太后有孕第234章 稍作休整第294章 內外之爭第568章 天子心意第530章 難捨慈母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574章 天子出巡第124章 食鹽入關第595章 退守江陵第316章 初生牛犢第22章 求學之心第436章 危牆之下第114章 新徵幕僚第106章 少年秦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