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提攜後進

第44章 提攜後進

鄴城的戰事已經平歇,相較於北城的滿目狼藉,南城有崔澈命令張武維持治安,以及與韋孝寬和平交接,並未生出亂子。

崔弘升告辭時,仍帶着滿腹疑問,那崔澈分明是尉遲迥一黨的重要成員,罪孽深重,爲何沒一點囚犯的樣子,反倒像是韋孝寬請到帥帳的賓客。

帶着滿腹疑惑,崔弘升尋到兄長,此時崔弘度已經草草埋葬了尉遲迥的無頭屍體。

聽了崔弘升的見聞,崔弘度沉吟片刻道:

“韋公老成持重,絕不會因所謂人才難得,而姑息叛逆,只怕崔澈與丞相之子的衝突另有隱情。”

韋孝寬何等謹慎,在河陽遲遲不出兵,非得等着監軍分潤功勞,也不曾參與圍殺尉遲迥,就怕功高震主。

這樣的性格,卻對與楊廣有舊怨的崔澈另眼相看,其中大有文章。

“難不成他是丞相的暗子!”

崔弘升不是蠢人,稍一琢磨就能想透徹,一聲驚呼,隨即又不解問道:

“那崔澈甘冒奇險,又圖什麼!”

崔澈當然不可能領下這份功,畢竟楊堅絕對不可能是在天元皇帝駕崩前就着手對付尉遲迥。

楊丞相可是大周忠臣,沒有半點僭越之心,連這攝政的位子,都是被鄭譯、劉昉這些人逼着坐上去的。

“圖一個出身。”

崔弘度回答道。

崔弘升不解,追問道:

“博陵第三房的出身難道還不高?”

崔弘度解惑道:

“若是隻做個刺史、郡守,他自然可以憑藉第三房的郡望出仕,奮鬥十餘年,自能官居其職。但若想在朝堂上身居高位,作爲亡國之人,便必須求個潛邸之臣的身份。”

大家都姓崔,但同崔不同命,無論崔猷、崔仲方父子,還是崔弘度、崔弘升兄弟,他們被賜姓宇文,屬於關隴勳貴自己人。

而崔澈這些亡國之人,將來在官場上天然就有一層看不見的天花板,要想捅破它,非得有點特別的身份。

例如崔澈表兄封德彝便在未來給楊素當了女婿,但崔澈可不敢把希望寄託在找到一個好岳父上,畢竟光是自己一頭熱,也是無用功。

崔弘度將這件事在心中梳理一番,也不由爲這名同族少年的眼光、膽識所讚歎。

崔澈是在天元皇帝揚言要殺楊堅滿門的第三天與楊廣發生衝突,逃離長安,也就是說他很大可能是在楊家最危難的時期前往投奔。

鄭譯、劉昉以前線兇險,畏縮不前,但崔澈去的是鄴城的龍潭虎穴。

既有見識,又有膽識,爲尉遲迥打理後勤井井有條,足見其才能,難怪韋孝寬對這少年另眼相看。

最難得的是,哪怕遭人生擒,也不曾主動透露身份以攬功,這般年紀便能知進退,更是不凡。

畢竟若是領了這份功,楊堅如何作想暫且不說,鄭譯、劉昉又是何等想法?

好傢伙,我們二人懼怕危險,連前線都不願去,你小小年紀便敢臥底鄴城,還廣而告之,你清高!你了不起!

其實還有一點,崔弘度並未考慮到,崔澈之所以被崔路逼迫,也不肯透露身份,有一部分原因是擔心對方惡向膽邊生,懼怕自己事後報復,一不做二不休把他給殺了。

崔澈當然受了委屈,爲楊堅做了這麼多事,卻不能公開得到表彰,還得給予楊堅機會,讓他展現寬廣胸襟,以及惜才的形象。

但崔澈也清楚,今日爲楊堅受了委屈,來日卻能有更大的收穫。

這份情,楊堅無論如何都得記着。

楊堅這人有很多毛病,但在晚年以前,還算是個念情的人,否則又怎會在未來免了司馬消難死罪,把他發配爲樂戶才二十多天,又念舊情將其赦免。

崔澈清楚的知道,要想打破關東人的身份壁壘,在隋朝只有兩個窗口期,一個便是楊堅奪權,也就是發生在現在。

另一個便是楊廣奪嫡,要成功還得等待二十年。

崔澈等不了二十年,若是錯過了楊堅奪權,以他關東人的身份,在將來的伐陳之戰中也得不到多少機會。

隋唐時期有一個特有名詞,叫作關中本位,尤其是隋朝,楊堅因尉遲迥叛亂,河北各地響應,自此對關東多有防備。

哪怕崔澈刻意結交楊廣,也很難在伐陳之戰上派上大用場。

衆所周知,楊廣只是伐陳一役名義上的統帥,畢竟滅國之功,外姓臣子誰拿都不合適,沒見韋孝寬都在恐懼功大難賞。

因此,崔澈只得抓住楊堅奪權的機遇,但他只是一個十一歲的少年郎,楊堅憑什麼要把他納爲潛邸之臣,助他打破身份壁壘。

崔澈必須證明自己的價值,於是纔有了鄴城一行。

爲弟弟解答了疑惑,崔弘度語重心長道:

“以後可以與他多走動,此人絕非凡品。”

小小年紀兼有膽識、見識、才能,又攀上高枝,成了潛邸之臣,打破身份壁壘,前途自是一片光明。

崔家兄弟談論崔澈的同時,韋孝寬也向崔澈問出了心中疑惑:

“伱爲何如此急於求進?”

崔澈迎着韋孝寬審視的目光,坦然道:

“長者有問,不敢隱瞞,逃離長安前一天,也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與他說起了一件事。

“四年前,澈聽好友竇威透露,神武郡公將以射屏招婿,清河郡公之子楊玄感邀我同往,爲求淑女,澈在家中苦練射藝。

“然而招親之日,卻聽玄感告知,只許國公子弟登門應試,澈倍感屈辱,於是奮發,日夜苦讀不倦,望博取功名,再不受人輕視。”

韋孝寬聞言瞭然,或許是人老了,就喜歡提攜後進,左右無人,韋孝寬勉勵道:

“你不會虛度此生,必當有所作爲!”

“韋公期許,澈銘記於心。”

崔澈鄭重行禮道。

說罷又向韋孝寬提出一個請求,今夜放他返家,處置那些背主家奴。

韋孝寬自無不許,舉手之勞便能賣一個人情,何樂而不爲。

自己很老了,崔澈年紀又太小,不可能指望他來還今日的人情,但韋孝寬還有子孫,將來的事誰又說得準。

面對這般驚才絕豔的少年郎,又何吝施恩。

(本章完)

第163章 兒女之事第269章 後發先至第63章 楊堅建隋第228章 進兵吳縣第461章 淨身修行第140章 選送貢士第524章 羣衆力量第487章 彥卿爲使(3000)第560章 燕王三辭第472章 出兵準備第76章 突厥消息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158章 威望之隆第6章 夜不能寐第619章 下詔止戰第360章 來使催促第497章 孝心可嘉第73章 如魚得水第261章 秀外慧中第79章 戰事再起第214章 天子之怒第444章 王府相婿第246章 重回河北第238章 回朝受賞第603章 疑兵之計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238章 回朝受賞第84章 涼亭桂樹第417章 晉陽重逢第59章 爲友尚義第553章 李府奔喪第612章 收縮兵力第363章 李密東奔第207章 意在江南第398章 激敵出戰第59章 爲友尚義第434章 東線戰起第328章 巧遇小陳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590章 襲取武當第180章 房家驕子第259章 打聽消息第417章 晉陽重逢第81章 皇家尼寺第425章 屯駐邙山第136章 任於何處第499章 大戰將啓第252章 君臣離心第103章 縣令百吉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429章 弒主之人第434章 東線戰起第12章 少年詠鵝第482章 寬赦爲民第422章 大軍南渡好消息與壞消息第27章 胭脂鋪子第318章 契丹歸附第290章 揣測心思(第五更)第303章 廢立儲君第380章 出城約戰第79章 戰事再起第45章 賞功罰罪第323章 仁壽元年第412章 遷都與否第344章 驅使俘虜第144章 出塞劫掠第32章 天子禪位第207章 意在江南第53章 記事參軍第619章 下詔止戰第240章 各有去處第217章 矛盾爆發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98章 新婦奉茶第570章 崔澈教孫第312章 三部酋長第283章 便宜行事第122章 均分其利第304章 重組騎兵第460章 護寺僧兵第271章 視察宮殿第213章 安排諸事第137章 出鎮幽州起晚了,下一章在十二點第110章 奔襲歷城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611章 攻陷江陵第226章 變故突發第122章 均分其利第619章 下詔止戰第452章 長孫無忌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433章 幼子爲質第467章 謀身之法第432章 洛陽易幟第396章 諸將爭先第88章 私兵國有第406章 將士譁變第289章 讀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