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洛陽易幟

第432章 洛陽易幟

洛州刺史長孫洪望見使者單人匹馬前來,心中鬆了口氣:有得談就好。

也不是所有人都在意自己親族的處境。

如今於仲文潰敗,洛陽難以堅守,長孫洪也在爲自己打算。

喪城失地,能夠不受怪罪,要麼是天子心腹,如前青州總管,現壽州總管來護兒。

要麼是肱骨之臣,如越國公楊素。

他長孫洪何德何能在棄守洛陽後,還能夠獲得楊廣的赦免。

洛陽雖然不是都城,但他若是淪陷,所帶來的政治影響,也就僅次於崔澈奪佔大興。

別說洛州刺史長孫洪,就是河南道行軍總管於仲文,也難以逃脫罪責,因此,崔澈纔沒有派人去追擊帶着親衛逃跑的於仲文。

長孫洪大喊道:

“沒有我的命令,誰都不許放箭!”

他也害怕真有人腦子抽了,一箭破滅他與崔澈談判的可能。

房彥藻向崔澈主動請纓,作爲使者前來勸降長孫洪,心底本就存有不小的把握,如今聽清楚長孫洪在城樓上的呼喊,更是胸有成竹。

真要是楊廣的忠臣,哪會喝令將士不許放箭,只怕二話不說,就是一陣箭雨來表達問候。

房彥藻原本還打算站在箭矢範圍以外喊話,如今見長孫洪不許將士放箭,他從容的來到城門下,仰頭對着長孫洪喊道:

“燕王下僚,歷城人房彥藻,特來拜會薛公!”

長孫洪是北魏太師,上黨王長孫稚的曾孫,其父長孫覽歷仕西魏、北周、隋朝,深得周武帝宇文邕重用,封爲薛國公。

周武帝病重之時,長孫覽列爲託孤大臣,亦與楊堅友善。

長孫洪死後,其子長孫洪承襲了薛國公的爵位,故而被房彥藻稱呼爲薛公。

不多時,城樓上放下一個吊籃,但房彥藻卻不坐上去,他大聲道:

“我乃燕王使者,當從正門而入!”

長孫洪見房彥藻孤身前來,東隋士兵並未靠近,便授意讓城門校尉開城門,將房彥藻迎上城樓。

房彥藻來到長孫洪的面前,與他見禮,道:

“燕王殿下久聞薛公之名,特意命房某前來拜謁。”

長孫洪回禮之後,便將房彥藻邀請到城樓上的一間廂房之中,才入座,便迫不及待的問道:

“不知尊使前來,所謂何事?”

房彥藻笑道:

“於仲文兵敗而逃,獨留薛公領老弱守洛陽,城大難守,假使燕王一心攻城,失陷也是早晚之事。

“若是薛公負隅頑抗,則或罪於燕王。

“燕王麾下,騎卒衆多,一人三馬,可日行千里,城破之際,薛公插翅難逃。

“薛公亦可提前棄城而走,卻必然會被楊廣治罪。

“爲今之計,唯有向燕王獻城,可保姓名,可得富貴,還望薛公三思。”

長孫洪聞言,故作爲難道:

“可我的家眷都在關西”

房彥藻出言打斷,他恨鐵不成鋼地氣憤道:

“薛公此言何其糊塗,失了妻妾,可以再娶,沒了子女,還可再生。

“只要薛公留得性命在,將來燕王殺入關西,未嘗沒有重逢之日。

“但薛公今日若是執迷不悟,自會與家人生死相離,不復再見!”

長孫洪顯然被房彥藻說動了,他問道:

“我若以洛陽歸降燕王,燕王將如何待我?”

房彥藻卻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起了於哲的兩名騎卒,以及麥仲才建議事後誅殺二人,但被崔澈所阻。

如今剩餘一人也如數領了十錠金子,二人都被崔澈送去晉陽,享受富庶生活去了。

房彥藻繼續道:

“弒主之人,大王也不曾違背舊諾,又何況是對薛公這樣的長者。

“房某出使之前,大王有言在先,薛公若是歸降,爵位依舊尊崇。

“大王亦會在河北另尋一州,以薛公爲刺史,爲他治理百姓,待將來殺入關中,必爲薛公尋訪妻兒。”

長孫洪聞言大喜,他最在意的就是爵位,正如房彥藻所言,兒子沒了可以再生,把父親留給他的爵位繼續傳下去。

但如果自己逃回了關西,輕則免官除爵,重則身死,這薛國公的爵位必然是保不住的。

在古人眼中,能夠世襲罔替的爵位比性命更爲重要,這代表了子子孫孫一代代的富貴。

如今眼見崔澈許諾,將繼續保有他薛國公的爵位,又有房彥謙以於哲的兩名騎從舉例,長孫洪再無疑慮。

實際上,只要長孫洪歸降,崔澈就必須保有他的爵位。

畢竟崔澈並沒有反隋,他藉着楊諒的名義,高舉東隋旗號。

如今薛國公長孫洪以洛陽來降,於他有功,更不可能去廢除長孫洪的爵位。

也就是隋朝的王爵不像北魏時期一樣濫賞,否則要擱在北魏末年,崔澈甚至捨得給長孫洪由國公升上一級,冊封郡王,作爲千里馬骨。

北魏時期的郡王的確不值錢,但隋朝的王爵可就是另一個價碼了。

崔澈自己也只是一個燕郡王,是天底下唯一的異姓王,自然不會輕易在東隋朝廷,讓旁人能夠與他並列。

長孫洪有了崔澈的承諾,與房彥藻很快就洛陽易幟達成了一致。

房彥藻欣喜出城,向崔澈報告了這一好消息。

當天,黃昏之時,長孫洪開城向崔澈投降,與崔澈在城外相見,二人寒暄一番後,崔澈執手道:

“薛公是本王所仰慕的長者,如果不是大州不能盡展薛公的才華,本王欲以薛公爲定州刺史,薛公可願往?”

長孫洪心中苦笑,這定州固然是大州,卻也是博陵崔氏的老窩。

將他安排在那裡,表面看去,固然沒有虧待自己,但無疑長孫洪在定州,也難以隨心所欲。

只是事已至此,長孫洪也只得向崔澈謝恩,至少薛國公的爵位是保住了。

崔澈入主洛陽後,隨即向晉陽報捷,除去表奏長孫洪爲定州刺史,原定州刺史孔穎達遷爲冀州刺史,而原冀州刺史裴秀則被徵召回朝。

崔澈此前收到晉陽來信,得知姑母崔昭容患病,故而讓裴秀回去晉陽侍奉。

進入洛陽以後,崔澈命人張貼安民告示,派人打開洛陽府庫,犒賞三軍將士。

(本章完)

第50章 摯友登門第136章 任於何處第18章 崔家兒拳第290章 揣測心思(第五更)第109章 狗急跳牆第148章 奚人受辱第515章 議定婚事第543章 鳳縣生變第42章 行差踏錯第377章 忠義難全第382章 鄴城之戰第41章 吃瓜羣衆第212章 行軍長史第464章 起意南巡第605章 繼領水軍第301章 杖斃名將第2章 時來運轉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84章 涼亭桂樹第266章 東巡泰山第36章 天元駕崩第153章 揮師西進第112章 總管人選第134章 高家父子第573章 目標敦煌第421章 先鋒襲城第323章 仁壽元年第503章 李家二郎第304章 重組騎兵第623章 再往邙山第304章 重組騎兵第530章 難捨慈母第483章 發放撫卹第303章 廢立儲君第32章 天子禪位第155章 可汗殞命第330章 騎卒張楨第303章 廢立儲君第286章 分兵而行第392章 休整與否第580章 不顧西域第322章 開皇之末第69章 晉王設宴第493章 無忌嫁母第605章 繼領水軍第580章 不顧西域第178章 燕公崔澈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411章 加官進爵第523章 其人性情第464章 起意南巡第247章 塞北來人第563章 大燕開國第112章 總管人選第358章 意氣之爭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348章 奪取遼東第614章 襲佔二郡第314章 與敵僵持第263章 建造行宮第576章 體驗生活第607章 天時地利第476章 一計不成第484章 軍隊整編第28章 雄主崩殂第156章 重整旗鼓第514章 接見二郎第393章 暗結將領第173章 大戰開啓第30章 貴人相邀第301章 杖斃名將第395章 偵查敵情第525章 分兵之議第269章 後發先至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335章 奪取小城第302章 五年平遼第519章 南渡渭水第526章 救援隴右第312章 三部酋長第169章 行軍長史第106章 少年秦瓊第114章 新徵幕僚第398章 激敵出戰第231章 突破浙江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298章 震懾北疆第159章 突厥可敦第44章 提攜後進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20章 抵達長安第558章 禪讓詔書請假第161章 刎頸之交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346章 棄城求援第85章 相士納賄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362章 各方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