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屯兵嶺下

第403章 屯兵嶺下

崔澈尾隨楊素來到西河縣,在城外五里處紮營,這讓楊素大感棘手。

毫無疑問,當他強攻高壁嶺時,崔澈一定會從身後威脅自己,讓他不能全力攻山。

如今軍中的糧食已經不多了,若是久攻不下,遲遲不能奪回高壁嶺,打通與臨汾盆地的聯繫,必然是因爲糧盡,而部衆潰散的下場。

來到西河縣的當天,楊素便派遣將士,挨家挨戶敲門,強迫城中百姓交出部分口糧。

所謂與民秋毫無犯,實際上只是從容時做出的姿態,真要被逼急了,誰還顧得上在人前裝模作樣。

楊素到底還是愛惜自己名聲的,因此他只是強徵糧食,而非大掠全城,否則西河縣百姓連春耕要用到的粟種,只怕都會被掠奪一空。

真要碰上暴虐之人,如唐末秦宗權,他不僅要搶走百姓的全部口糧,還得驅趕城中百姓作爲口糧。

但哪怕楊素在西河縣獲得了些許糧食,可是西河並非晉陽,只是一座縣城,城內人口也只有數千戶。

而楊素在召回太原盆地南部各處圍城軍隊以後,麾下將士已經接近十八萬。

從西河縣城徵來的口糧,無異於杯水車薪。

經過掌管後勤的封德彝計算,軍中糧食,哪怕一日僅僅提供兩餐,讓將士們吃個半飽,如今也只能供應六日之需,畢竟南下也花費了好些天,留給楊素的時間不多了。

次日清晨,隋軍出城,往高壁嶺進發。

崔澈兵不血刃收復西河縣。

走了隋軍,又來了燕軍,原本西河百姓驚恐不安,但崔澈在得知楊素強徵他們的部分口糧之後,崔澈深知,單憑那一點點糧食,百姓們不可能支撐到秋收。

他立即從自己的軍糧中調撥出一部分,盡數分給城內百姓,與此前楊素所爲進行對比,這讓城內百姓無不感激崔澈的恩德,紛紛高呼:

“燕王萬歲。”

崔澈在享受歡呼的同時,對衆將笑道:

“些許糧食,便能贏得人心,何樂而不爲,況且這些軍糧,還都是楊諒爲我供應的。”

衆將無不鬨笑,紛紛誇讚道:

“大王英明!”

隋軍進抵高壁嶺,在嶺下安營紮寨,麥鐵杖望着下邊一眼望不見頭尾的隋軍營寨,問李靖道:

“大王爲何不搶先來到高壁嶺,在嶺下設寨?隋軍欲奪高壁嶺,必要強攻營寨,只需堅守數日,隋軍必然潰散。”

李靖搖頭解釋道:

“大王若是以主力在嶺下設寨,隋軍掉頭攻晉陽,晉陽守軍人心惶惶,不能堅守,一旦丟失,憑着城內物資,楊素食用無虞,我們困守高壁嶺又有什麼作用。

“若是派遣的將士少了,又怎麼守得住營寨,不過是白白犧牲將士罷了。”

麥鐵杖恍然大悟。

只是看着山下的隋軍將士不作休整,而是在做攻山前的準備,麥鐵杖也不由神情凝重,這終究會是一場苦戰。

麥鐵杖看向李靖,正色道:

“高壁嶺南面,便交付給藥師了。”

李靖頷首道:

“麥將軍但請放心,李某必不使南面之敵,能越雷池一步。”

有了李靖的承諾,麥鐵杖也放下心來。

實際上,相較於南面可能受到的威脅,麥鐵杖防禦北面的壓力更大,畢竟楊素的主力大軍聚集在高壁嶺以北。

而南方的敵軍,只不過是在得知高壁嶺淪陷以後,臨時從臨汾盆地,圍困晉州、呂州等城池的軍隊中抽調。

隋軍馬不停蹄的做着攻山的準備,而進駐西河縣城的崔澈也並沒有閒着,他留下三千步卒守衛城池,再領其餘大軍進逼鼠雀谷。

由於燕軍南下之時,搶佔了不少城池,崔澈需得分兵留守,如今隨他向鼠雀谷進發的,僅有八萬步騎。

鼠雀谷的道路,崔澈已經走過許多次了。

無論是當年跟隨楊廣由關中出鎮晉陽,還是從河北途經河東回朝述職,鼠雀谷都是必經之路。

鼠雀谷在漢魏時期,又稱冠爵津,是鸛雀的諧音,意爲只有機智而力大無朋的鸛雀才能飛越。

如今喚作鼠雀谷,也是取鼠雀畏途之意。

汾河水谷由霍山(太嶽山脈)與呂梁山脈夾峙而成,汾水穿谷而過,水流湍急,水流落差四五十餘丈,全長近百里。

而汾河水谷最爲狹長的一段路,便是鼠雀谷。

崔澈並沒有提前趕往鼠雀谷設伏,其一是他清楚,如此險地,楊素不可能毫無防備的通行。

其二也是他擔心,楊素在鼠雀谷外紮營,將他堵死在谷中。

一旦被堵在了谷裡,縱使魏徵有通天之能,也不可能將糧食運到軍中。

到那時,面臨缺糧窘境的就不只是楊素一人,同時還會有崔澈。

這纔是崔澈放任楊素穿過鼠雀谷的原因。

燕軍來到鼠雀谷,崔澈在谷外安營紮寨,將出口堵住,等於是與高壁嶺一北一南,將楊素堵在了長達二十里的鼠雀谷中。

楊素當然也知道崔澈的意圖,對方便是想將自己困死在鼠雀谷。

但楊素如今也顧不得許多,只要奪回了高壁嶺,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打通與臨汾盆地的聯繫後,無論是繼續在鼠雀谷與崔澈對峙,好讓楊廣開闢第二戰場,奪取河北,還是退回臨汾盆地稍作休整,主動權都將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一座小小的高壁嶺,如今卻能左右河東戰局,甚至是崔澈與楊素兩人的命運。

麥鐵杖依舊分給了李靖一千將士,自己率領剩餘不足兩千人,抵禦隋軍主力。

好在楊素聚集在嶺北的十八萬大軍不可能一擁而上,前來攻山,楊素每次只能投入數千將士,也讓李靖、麥鐵杖能夠將麾下將士分成兩批,依託險隘固守。

隋軍同時從南、北兩面發動攻擊,這第一波攻勢毫無驚險地被李靖與麥鐵杖化解。

山坡上,南、北隋軍各自丟下數百具屍體,逃回了軍營。

然而同樣的行爲,卻有不同的下場。

南面將士逃回軍營,並未受到責罰,而北面將士逃了回去,卻都被楊素斬首。

(本章完)

第60章 孝子賢孫第472章 出兵準備第200章 楊崔之會第268章 蘇威來訪第311章 香火兄弟第386章 四州舉義第415章 裴家父子第45章 賞功罰罪第304章 重組騎兵第510章 軍民譁變第86章 佳人邀見第335章 奪取小城第595章 退守江陵第171章 早做準備第31章 憾失姻緣第258章 崔澈助學第615章 消息泄露第215章 重瞳快腿第196章 夜入王府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72章 誇大成果第325章 欲求連任第141章 劉焯師徒第116章 野心勃勃第56章 太后楊氏第535章 重回關中第173章 大戰開啓第119章 接風洗塵第508章 巨石轟擊第393章 暗結將領第522章 和親之議第213章 安排諸事第450章 苦衷難言第567章 二郎從軍第553章 李府奔喪第411章 加官進爵還要晚一點第386章 四州舉義第169章 行軍長史第57章 楊廣相求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342章 拖延時間第224章 兵分三路第139章 范陽盧氏第614章 襲佔二郡第35章 避難關東第46章 鋃鐺入獄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507章 受驚失眠第617章 消息真假第108章 蘇威問案第247章 塞北來人第410章 忠臣死節第452章 長孫無忌第552章 水淹陽平第210章 請教工藝第558章 禪讓詔書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314章 與敵僵持第30章 貴人相邀第64章 再別長安第93章 三線告捷第17章 初至聞喜第84章 涼亭桂樹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535章 重回關中第412章 遷都與否第463章 重定租調第119章 接風洗塵第411章 加官進爵第225章 圍困無錫起晚了,下一章在十二點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287章 二度出塞第461章 淨身修行第111章 離開前夕第573章 目標敦煌第86章 佳人邀見第284章 圍魏救趙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69章 晉王設宴第614章 襲佔二郡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166章 千牛備身(第一更)第330章 騎卒張楨第318章 契丹歸附第191章 徐門三傑第163章 兒女之事第106章 少年秦瓊第194章 親友重逢第37章 共誅國賊第155章 可汗殞命第589章 掎角之勢第440章 宮闈穢事第166章 千牛備身(第一更)第203章 崔澈嫁女第166章 千牛備身(第一更)第515章 議定婚事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60章 孝子賢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