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開皇之末
哪怕楊廣提前進位太子,開皇二十年對於隋朝來說,依舊是個不平凡的年份。
二月份的時候,就有熙州(治懷寧縣,今安徽潛山)李英林率衆造反,只不過並沒有造成大規模的響應,很快就被隋軍平定。
四月,西部突厥達頭可汗與西突厥泥利可汗相約侵擾隴右,太子楊廣主動請求率軍抵禦。
楊堅也清楚自己身體每況愈下,堅持不了幾年,也願意給楊廣立威的機會。
他任命楊廣爲行軍元帥,尚書左僕射楊素爲元帥府長史,又派遣通曉突厥內部情況的長孫晟輔佐楊廣,統御大軍,浩浩蕩蕩前往隴右禦敵。
兩軍相持之際,長孫晟在上游投毒,突厥損失大量人畜,落荒而逃,楊素領軍趁機追殺,擒殺無數。
突厥遠遁,回朝之後,楊堅親自在廣陽門外,替楊廣酬功,重賞將士。
自滅陳之戰以後,廣陽門外又熱鬧了一回。
只是這樣的喜慶並沒有維持多久,秦王楊俊暴斃,也讓楊堅、獨孤伽羅傷心欲絕。
楊俊患病其實也有一段時間了,他爲自己在幷州的驕奢淫逸而後悔,臥病在牀的時候,數次向楊堅上表謝罪。
但楊堅卻始終不願意原諒他。
這讓楊俊驚恐羞愧,這也加重了他的病情,不久,便一病不起,直到暴斃而亡的消息傳到宮中,楊堅已經後悔莫及。
俗話說人死債消,又何況是親生兒子,楊俊的驟然離世,讓楊堅悲痛欲絕。
起初是自責,爲何如此絕情,楊俊又不是殺人放火,怎麼就不能原諒他。
直到楊堅意外得知秦王妃崔氏曾給楊俊投毒。
獨孤伽羅當初懷疑楊勇毒殺太子妃元氏,哪怕沒有證據,都對楊勇怨恨不已。
如今崔氏毒害楊俊證據確鑿,又怎能不讓楊堅夫婦憤怒。
楊堅把楊俊的死歸咎在了崔氏身上,認爲這一切都是崔氏造成的,這樣也能讓他自己心裡好受。
崔弘度、崔弘升之妹,秦王妃崔氏被賜死。
不僅如此,楊廣的嫡長子,河南王楊昭也被迫休妻。
河南王妃是崔弘升的女兒,秦王妃是她的姑母。
在楊堅看來,姑姑尚且如此歹毒,當侄女的又能好到哪去。
這對於博陵崔氏,尤其是第二房來說,無疑是沉重一擊。
倒不是秦王妃身死,而是因爲她連累了河南王妃。
在衆人眼中,將來楊廣繼位,楊昭毫無疑問就會是大隋新的儲君,而河南王妃將來是要當太子妃,乃至於皇后的。
楊昭既是嫡長子,又是應兆而生,被楊堅視爲神人降世,言行舉止更是被朝野稱讚,只要他不走在楊廣前面,楊廣其餘子嗣根本不可能有機會。
如今板上釘釘的未來太子妃、皇后沒了,這讓博陵崔氏如何甘心。
崔弘度最爲憂憤,他清楚楊堅是個什麼性子,只是讓尉遲迥罵了幾句,就怨恨了自己這麼多年。
如今楊俊被妹妹毒害,至少楊堅一朝,再沒有他翻身的機會。
果然,不久,崔弘度、崔弘升等人盡數被免去官職,閒居在家。
博陵崔氏第二房,只剩了代州總管崔仲方挑大樑。
而崔仲方雖然是楊堅舊友,但聲望卻遠遠不能與崔澈相提並論,自此,第三房終於甩開了第二房,獨尊於博陵崔氏。
宗族之中,依附崔澈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死在開皇二十年的,不僅有楊俊一人,已經免除官職,只保留爵位的宋國公賀若弼再次入獄,罪名則是心懷怨望。
早在十一年前,領軍伐陳之時,賀若弼就曾與高熲坦言,擔心南陳滅亡後,會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事發生。
當這件事情被人舊事重提,給捅了出來,楊堅很快便回憶起賀若弼一直在尋求擔任揚州、荊州這些重鎮的總管,分明是想要謀亂。
再聯想到他與廢太子楊勇的親密關係,楊堅於是將賀若弼賜死在了獄中。
隨着韓擒虎早逝,賀若弼、史萬歲被殺,崔澈與楊素也就成了當初五大名將中,碩果僅存的兩人。
這一年的幽州倒是風平浪靜,高句麗在西遼河遭遇慘敗,窩在遼東舔舐傷口。
這期間,崔澈時常領軍出塞,巡視漠南,向草原各族炫耀武力。
他沒有急於發動與高句麗的戰爭,不同於西遼河大戰,進攻高句麗的本土並非易事。
需要考慮的不僅有後勤補給,還得有面對遊牧民族不具備的堅城。
真要那麼好打,原時空中,滅亡高句麗的功績,也輪不到唐高宗李治。
崔澈在開皇二十年,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在處理與東突厥、庫莫奚、契丹八部的私人關係上。
他們與崔澈隔三差五互遣使者,贈送禮物,不僅是阿會魯蘇、都藍可汗這兩位舊友,就連八部契丹酋長,乃至突利可汗、都速六,都與崔澈的交情突飛猛進。
對於崔澈來說,另一個收穫便是蘭陵公主楊阿五爲他誕下一女,崔澈爲嫡女取名崔文君,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年底,幽州刺史府長史房玄齡入京述職,在吏部與一名待選的年輕官員一見如故,此人名叫杜如晦,時年十六,出自京兆杜氏。
交往數日,二人都爲彼此的才氣所折服,關係越發親密。
只是房玄齡並沒有邀請杜如晦前往幽州。
倒不是房玄齡嫉賢妒能,害怕杜如晦投奔崔澈幕府,搶了自己風頭。
杜如晦是土生土長的關西人,宗族都在京兆,哪怕關係再好,也不敢與他共商大計。
若是杜如晦去了幽州,房玄齡也擔心以他的才智,能夠從崔澈的行跡之中,發覺暗藏的野心。
在房玄齡與杜如晦交往的時候,負責觀測天象的太史令袁充上表,聲稱自大隋興起以來,白晝漸長。
其實就是氣候步入了溫暖期所致,但古人卻不清楚這一點,認爲影短日長,是上天在庇佑,這是盛世的顯兆。
開皇這個年號,也用了二十年,如今出了這樣的吉兆,楊堅於是決定應兆改元,以明年爲仁壽元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