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大理小國,其間興衰故事,可以看作是一部權謀和爭鬥不休的小說來看待,愛恨情仇,陰謀詭計,總而言之,要有什麼,就有什麼。
例如大理開國,段思平之後,段思良與其兄長一系爲皇位爭鬥,又好比高氏把持朝政,其間,更是上演了廢除段氏,自立爲王的宮廷政變,將一個大理國,從中一分爲二,聯想到高升泰自立爲王,國號竟然稱之以‘大中國’,而後高氏相國,更以‘中國公’自居,顧同心中就覺得不自在。
堂堂中國,一介權臣,焉敢號之?
瞬間,顧同就覺得自己化身爲一個超級憤青,是以,出兵大理,他還有了一個更加理直氣壯的藉口,那就是要把高家的人,打的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不要隨隨便便的就給自己加什麼封號,更不要將‘中國’兩個字貼在他們的臉上自以爲是。
“定了,就是大理國了。”顧同猛地一拍手掌,倒把身邊的沈復嚇了一個跳,然後,就在沈復瞠目結舌之中,顧同很是無恥的說道:“連出兵的理由我都想好了,就是幫着大理段氏討回公道,省的段智祥被高觀音政還有其他姓高的人當傀儡,嗯,對,咱們這叫幫着段氏勤王,這個理由,站得住腳吧?”
“幫大理段氏勤王?”沈復翻了個白眼,心中腹誹着這算是什麼理由,大理段氏是死是活也和咱扯不到關係吧,您說您要出兵,也得找個正經點的理由吧!
不過眼見着顧同正在高興,沈復也不好觸他的興致,只好附和了幾句,又將大理的風土人情以及政治地理做了一番介紹,聽完沈復的介紹後,顧同一方面覺得頭大,另外一方面,也開始慎重考慮出兵大理國的事情。
一個人的智慧畢竟有限,是以左思右想之下,顧同還是找來了張復亨、陳季常以及閒來無事的陸游一起參議軍機,加上情報官兼講解沈復,五個人,聚在顧同的籤事房中,就認真的計算出兵大理的得與失。
顧同講完出兵大理的打算之後,除開陸游,張復亨、陳季常都是極力贊同出兵,張復亨更是說道:“觀之目前,欲平定中原,則必須穩定後方,大理國與巴蜀接壤,雖然與大宋久不動干戈,但是難不保我軍北伐中原之際,此寮會引兵犯境,況且大理國內,高氏專政,國內子民,想必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主公啊,就算是不爲咱們北伐着想,也得爲大理百姓想想,畢竟,百多年前,那也是咱們漢唐故地,焉能一直割據在外,嗯,就該出兵,把這塊地盤拿回來!”
張復亨的話,明着是樹立仁義大旗,實質上就是爲晉軍出兵大理找藉口,至於藉口合理不合理,張復亨不管,他的想法,就是簡單到看着顧同手中的地盤不斷的增加。
陳季常點頭附和着張復亨所言,最後,更是赤`裸`裸的表示,必須拿下大理,早就一直聽顧同說在大理的南邊的半島上,有着數不盡的豐富物產,陳季常的心思,更是恨不得連皮包骨頭,將大理國和那邊的占城等國,一併拿了。
聽着這哥倆的話,一直都覺得自己有些腹黑的沈復,頓時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乖寶寶一樣了,可不是,人無恥可以,但是總不能這樣無恥吧。
“咳咳。”陸游也聽得有些臉紅,不好指責張復亨和陳季常太過看重於南蠻之地,擔心萬一出兵失敗,使收復中原的夙願難以達成的他,還是持着保守意見說道:“王爺,出兵大理,幫助大理段氏匡扶正義固然重要,可是,可是萬一折了兵馬,影響到了北伐中原的大計怎麼辦啊?”
其實在將陸游請來之前,顧同就已經料到了這個一輩子都心想着收復失地的老人一定會提出反對的建議的,不過,於此,他卻是早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
顧同看着滿頭蒼白的陸游,微微一笑,說道:“放翁勿憂,大理國雖然偏遠,但是我麾下虎賁之士也不是好相與的,況且出兵大理,不過是略微小事,我向您保證,絕對不會影響到出兵中原,收復失地的大戰略。”
有了顧同的保證,陸游的心思,也算是放了放,然後這位滿腔熱血的老詩人就頷首迴應道:“只要不影響北伐大計,王爺怎麼做,老朽都會鼎力支持,正好,我的幾個不成器的子孫也都到了長安,乾脆這次出兵,也讓他們隨軍征戰,一來,爲王爺效效力,二來,正如復亨所言,大理也是我漢唐故地,既然要收復失地,自然也要將這裡一併收回來啊!”
陸游的話,讓顧同不禁一陣感動,感動之餘,也坦言邀請陸游發動江南的士子,爲這場出兵大理的戰爭做好輿論宣傳,好歹現在他也是宋廷封的王爺,無端出兵,不讓朝廷知道,總是說不過去的。
顧同的提議,陸游自然無不答應,並且依着他在江南士大夫階層中的威望和名聲,說動一些人,在朝議之中,給顧同說幾句好話,爲南征大理造一些勢,實在是小菜一碟。
請動了陸游作爲戰前輿論戰的宣傳大使,顧同心中滿是喜悅的就着手製定南征的方略。
經過將近半個月的商討,一個南征的策略,漸漸成形,而在臨安城中,經過陸游不斷的寫信和宣傳,加上錦衣衛探子在民間的造勢,晉王顧同欲出兵大理這件事,長了翅膀一樣,開始在長江兩岸瘋傳。
不過爲了照顧民衆的情緒,顧同沒有無恥的選擇什麼勤王啊、救民於水火啊這些虎皮做幌子,而是藉口大理國陳兵大渡河畔,多番挑釁,欲渡河進攻巴蜀爲由,向朝廷請願,南征大理小國,好爲北伐中原做好鋪墊。
晉軍準備南征大理,一時之間,又在臨安朝堂之上,鬧得沸沸揚揚,有同意者,有不同意者,也有堅決的反對者,總而言之,各有各的出發點,喧喧嚷嚷,鬧鬧哄哄,一直到了顧同都準備好了南征的糧草和兵馬的時候,朝廷之中,依舊沒有一個定論出來。
到了開禧三年的三月中旬,把持朝政的韓侂冑纔將一衆文武的嘴給堵上,讓樞密院下了一道調令,同意顧同用兵大理,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朝廷只讓樞密院下凋令,卻沒有皇帝的聖旨,明顯的就是存心讓晉軍和大理兵馬拼鬥,勝了,固然好說,要失敗了,朝廷沒有下旨,到時候大可以一推二、二推三,將一切問題都推到顧同身上。
或許,臨安朝堂之中,存心想要看晉軍和大理兵馬拼的你死我活,最好兩敗俱傷的人要居多一些吧。
朝廷之中的事情,顧同都沒有心思去理會,至少,在他踏入臨安城之前,他是不會主動去捲入到朝堂之中的爭鬥中去,是以,臨安城裡面的權貴們打什麼心思,他不管,也不想管,更加管不到,顧同現在,一心思都想的是,派什麼人統兵南征。
考慮到治下地盤多了,所以南征的事情,他是不可能親自帶兵的,但是出征大理的兵馬,初步預算,也有十二個衛所,將近七萬人馬的規模,這麼多的兵馬,如果不選一個可靠、有能力的將領統帥,顧同怎麼也是都不會放下心的。
就在顧同爲選將之事鬧心之時,陳季常主動找到了他,見到顧同的第一面,陳季常就直接說道:“我去吧!”
不用說明白,顧同都知道陳季常請願是要做什麼,不過,想到南詔之地,多瘴氣,且有溼熱,氣候迥異於關中,擔心陳季常身體吃不消,顧同就說道:“讓我再考慮考慮吧!”
顧同的擔心,陳季常自然也都明白,心中溫暖之餘,他更加的想要做些什麼,是以陳季常想也沒想,就挑明瞭說道:“現在羅通守着函谷關,抵抗着中原的女真軍隊,符虎和潘武又要爲攻略隴南和疊州吐蕃費心思,杜謙、燕寧、陳鋒、廖勇強四位將軍,也都把守要道,防備各處,陳平、蕭成、賀鬍子、哲別,留在長安,訓練軍隊,也好防備中原和西夏,有個萬一,這裡也有將可派。所以,數來數去,就我最是清閒,所以,這南征的事情,就交給我吧,讓李好義、李好古、楊巨源這幾個人跟着我,他們都是蜀地將領,此次南征,用的大多是蜀兵,對於南詔的氣候地理,他們大略也要更適宜,所以,我就去坐鎮中央,讓他們領兵好生戰鬥,決計不會有危險,你就放心吧!”
看到陳季常心意已定,顧同也就不在多做勉強,畢竟,陳季常說的也是事實,長安城中,好歹也要留下一些大將坐鎮,不然萬一中原戰場有變,也可以有將可用。
“我答應你,但是季常啊,你也要答應我,好生帶兵,我在長安,等着你的捷報!”對於陳季常,顧同始終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去看待的,是朋友,要出征,心中的不捨和擔憂,自然是滿滿的,不過正因爲是朋友,所以千言萬語,都還不如一句激勵的話。
陳季常感動的拍了拍顧同的肩膀,說了句:“我會的。”然後就辭了顧同,回府與家人辭別,爲南征,拉起開始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