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馬鐙之後,張燕麾下的騎兵進步速度飛快,對於這些騎兵,張燕十分重視,飯菜也是黑山軍中最好的。
袁譚率領一萬大軍出現在邯鄲和易陽之時,張燕就已經得到了消息,他也知道前往兩地的黑山軍是什麼樣的貨色,只是命令其劫掠周邊的村莊即可,見到冀州軍也不與其交手,爲的就是讓冀州軍忙於應付。
到達邯鄲當日,袁譚便將手中兵力分成三部,進攻作亂的黑山軍,跟隨袁譚而來的皆是冀州軍之精銳,豈會是黑山軍能夠比擬的,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將黑山軍打的抱頭鼠竄。
張燕卻是在謀劃着如何將這支冀州軍徹底的留在趙郡,袁紹在蕩陰城內大敗的消息,此時已經傳開,只要將袁譚的大軍擊潰之後,冀州軍將無力征討黑山軍,而黑山軍就可趁勢而起,一舉將趙郡、中山、常山據爲己有,到時黑山軍就能與代郡連在一起,有着幷州軍在背後支持,與冀州軍就有了周旋的力量。
雖然選擇了呂布,張燕也想要自己更有價值,手中有了足夠的實力之後,才能爲黑山軍在幷州得到更多的話語權,黑山軍有十萬之衆,不可能每個人都放下武器成爲平民,黑山軍之中不乏精銳之士,想要有一番成就者大有人在。
面對袁譚的大軍的攻擊,黑山軍向着中丘的方向逃亡,他們爲的就是將袁譚從邯鄲吸引到中丘附近,而又一舉將袁譚剿滅。
與此同時,張燕暗中命令楊鳳、孫輕、王當率領精銳前往距離中丘不遠的逢山。
趙郡有袁譚的大軍清剿,其餘兩地的情況也不是很好,面對黑山軍,各城池的守軍也是奮力抵抗,缺乏攻城手段的黑山軍面對堅固的城池只能無功而返,有時上千守軍甚至敢出城與數千黑山軍交戰,然而勝利的往往是冀州軍。
黑山軍大多爲普通百姓組成,劫掠郡縣的也是底層的將士,這樣的軍隊打順風仗或許還行,一旦大軍受阻,第一個想的便是撤退,黃巾軍的好習慣完全被他們繼承了下來,除非是黑山軍中的精銳。
“袁譚率領大軍,正在追擊黑山軍,不日便會到達中丘,若是能一舉將袁譚擊潰,則冀州軍無力攻打黑山軍矣。”張燕神色間滿是興奮,這些年,黑山軍一直活動在大山之中,不是張燕不想擁有城池,不僅僅是各地的守軍頑固死守,更爲主要的是冀州軍強盛的軍力。
“將軍,冀州軍雖然有萬人,卻是有着牀弩這等利器。”楊鳳提醒道。
“牀弩又能如何,冀州軍攻打蕩陰城可是有數百架牀弩,仍舊爲幷州軍所破,據斥候傳來的消息,冀州軍中的牀弩不過只有數十架。”張燕道:“楊將軍暗中命人投靠冀州之事如何了?”
楊鳳暗中投靠冀州也是張燕等人商議之後的,即使楊鳳是有野心的人,黑山軍的身份卻是不能更改的,更何況佔據三地之後,張燕會在第一時間宣佈投靠幷州之事,到那時冀州軍如果攻打三地,就是進犯晉侯的城池,攻下常山中山之後,幷州軍便能從代郡進入冀州。
“將軍放心,卑職已經暗中命人前往鄴城,不日便會有消息傳來。”楊鳳道。
“事到如今,本將軍就不隱瞞諸位了,幷州軍出使黑山軍的郭太諸位還記得吧,本將軍曾隨郭太暗中前往幷州,會見了晉侯,在幷州,本將軍看到的就是大賢良師當初描繪的情景,百姓生活雖然談不上富足,卻是安定,與晉侯交談之後,本將軍也是決定了投靠幷州之事,晉侯曾許諾,若是黑山軍投靠幷州,將與幷州百姓一般,白波谷郭太手下的黃巾軍投靠幷州之後,也是與幷州的百姓一般,分得了田地。”張燕緩緩道。
雖然暗中早有猜測,如今見到張燕親口承認,楊鳳的心也是陡然一緊,這些年他聽說過太多幷州軍的事蹟,但是他不想放棄當前手中的權力,黑山軍雖然只能躲藏在山中,楊鳳的手中卻是有三萬兵馬,他很不明白張燕的想法,難道這樣的生活比不上幷州。
“不提幷州,當前最爲主要的乃是擊破袁譚率領的一萬大軍。”張燕道。
“將軍,投靠幷州可有不妥之處?”楊鳳忍不住詢問道,即使冀州軍在交鋒之中敗北,實力仍舊還在,此時投靠了幷州,無異於在將黑山軍往死路上逼,以往袁紹不與黑山軍決戰,皆是其認爲黑山軍不足爲慮,而選擇了幷州之後,情況就截然不同了,袁紹不會坐視幷州之人盤踞在冀州。
張燕笑道:“楊將軍多慮了,冀州軍新敗,若是晉侯揮兵冀州,爾等以爲冀州軍能夠如何?袁紹空有賢明,治下的官員魚肉百姓卻是尋常,不然何以黑山軍的人數越來越多。”
楊鳳語塞,在黑山軍中,不能更改的一點就是張燕對待百姓的態度,對於普通百姓,張燕太過在乎了,有時楊鳳也是極爲不解的。
“卑職聽從將軍吩咐。”場內一干將領互視一眼,齊聲道。
當許攸進入朝歌城內,感受到了是凝重的氣氛,街道上巡視的士兵來來往往,不時可以看到軍中的士卒快步前往他處,而在城外的幷州軍正在操練,他知道這是晉侯要對冀州動手了,雖然對於呂布攻打冀州之事不怎麼看好,但是許攸也明白,呂布不能以常理去猜測。
“見過晉侯!”許攸進入大帳後,表現的十分恭敬。
“本侯可是聽聞許大人之名久矣,當初在幽州,許大人可是向着依靠尹雄重新奪回上谷呢,所幸陳太守及時發現。”呂布笑道,對於許攸的來意,他也是十分明瞭,冀州拿不準他的態度,而且此時的冀州不安穩,若是呂布一心攻打冀州的話,冀州就危險了。
當然呂布也有進犯冀州的意思。
三萬多大軍駐紮在朝歌,不僅僅爲了震懾冀州,更是想要從冀州手中得到更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