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楊秦互掐,遼王不愚

勁弩、火銃,多麼強大的山賊!

太皇太后聽遼王說起那樁驚心動魄地受襲事件,眼睛裡漸漸陰沉。

這個案子,哪還需要審察,是誰在後頭主謀一目瞭然!

秦懷愚?他若有這樣的本事,眼下也不會落到這般境地。

天子,始終是把先帝臨終囑託,以及她這個祖母的苦心勸言當做耳畔聒躁。

那指揮刺殺行動的“山賊頭子”當然也被押赴回京,太皇太后再度將人秘密關押,暫扣不審,早前卻聽顯王稟報,遼王在濟寧就有質問,可那罪逆雖然落網,卻是鋼口鐵齒,嘴巴閉得緊密,這卻也無妨,只要太皇太后有心追究,就算這人什麼話都不說,便是這時死了,也能察到身份。

既不可能是陳、秦兩家行動,只能是天子親衛,專爲這見不得光的暗殺行動,即使如此,也有跡可察。

親衛,總是登錄在冊的,出入宮廷,不好比死士找不到背後主使。

太皇太后聽完遼王敘述始終,卻岔開話題:“八郎去藩地這兩載,收穫如何?”

提及這事,遼王越發愧疚。

“實有負父皇厚望!”

遼地處於苦寒,民衆生計多爲艱辛,遼王看在眼裡,也極想根除蔽政改善民生,做出些實事來,纔不妄這藩王封號,哪知許多事情,拿出章程容易,實際推廣卻難,更休提他並不能收攏人心,又有秦氏黨羽屢屢離間刁難,兩年之間,毫無寸功,慢慢竟然還舉步維艱起來,只好閒散下去,才能落得自在。

一番話說來,遼王面頰成了滾水裡煮熟的蝦蟹,白裡泛紅。

太皇太后也深覺無奈,當初先帝對傳位四郎始終有所保留,其實倒更中意八郎仁厚,可眼下大隆還遠遠不到守成的地步,君帝僅有仁厚大爲不足,諸多安排,意在八郎去藩地歷練,許就能改、進,仁厚之餘也不輸果敢。

可是,眼見八郎如此……

分明感覺到聖上諸多忌備壓制,卻無奈改善,到底年輕,尚且情有可原,但明知險難重重,奉詔歸京還不懂自保,堂然打着親王行仗,那麼就得帶足護衛,只爲圖輕便,又不願太過張揚,不過帶着數十護從!

這回倘若不是虞渢謹慎佈署穩妥,遼王只怕已經命喪歸程。

自保尚且不足,當真有君帝之能?

一個藩城都治理不好,將來如何平衡衆多權臣、文武百官。

太皇太后十分憂愁,天子的妻族雖有能力,卻居心叵測,而遼王的母族倒不至於貪圖權欲,可安嬪孃家胡氏能力卻又不顯,就算有意扶持,無才華卓絕的子侄,更無權重姻親,也難成爲八郎助勢。

或許有她在世一日,蘇、楚兩府都會盡心輔佐,可她終究是老了,說不定就臨大限。

八郎倘若不能果斷,難保不會受朝中奸詐者蠱惑,一旦與蘇、楚離心,他可有能力抗衡兩府之勢?!

顯然,當今天子都沒有這樣的能力,更別提八郎。

太皇太后煩難之餘,卻沒發覺自己已經動了廢帝之心。

她又再試探:“這回詔你返京,其實關鍵重要,就是你的親事,轉眼,先帝孝期已過……”就快三年。

遼王的臉色又更紅了些,倒不是愧意了,竟像有些羞澀。

“怎麼,八郎有了中意之人?”太皇太后只是隨心一問。

哪知就得一句:“皇祖母,孫兒……是三舅父的嫡女,溫婉良善,四藝通諳。”

太皇太后徹底無語了,原本她打算的是將自家侄女嚴氏嫡女指給老八,有了嚴家這門妻族,將來也不會太顯勢弱。

可八郎分明是對母族表妹動情,她這祖母再提,豈非強人所難?

本就不是適合人選,也許圖個安樂也是八郎的造化。

太皇太后嘆了一聲兒:“哀家明白了,過些時日,我會讓你母妃詔她孃家侄女入宮瞧瞧。”

遼王赴藩,論理安太妃也可跟隨,但天子甚爲忌備,當然要把遼王生母留在宮裡爲質,眼下也住在壽康宮偏殿。

遼王如釋重負,臉上立即就浮現了輕鬆的笑容,喜滋滋地作揖謝恩。

看得太皇太后實在忍不住搖頭。

“這回孫兒能安返京城,多虧楚王援救及時,不過孫兒途中卻聽聞楚王病重……”謝恩之後,遼王又擔憂起來。

果然是仁厚重義,先帝沒有看錯,太皇太后又是惋惜,又懷安慰:“遠揚這一病確實危重,慶幸神佛庇佑,眼下卻康復過來,已經無礙。”

“孫兒請準前往探望,也爲當面謝過楚王救命之恩。”

太皇太后暗暗點頭,八郎甚知進退,曉得這時若貿然與楚王來往更引天子忌憚,話說在先,得準才往,也是他的小心謹慎。

“是該重謝。”

說完這番,太皇太后便讓遼王去壽康宮見過太后、生母,問得天子已然獲稟遼王入宮卻毫無反應,太皇太后冷笑不語。

這勢態,越發說明心虛,刺殺落空,天子當然早得信報,卻置之不問,甚至不傳遼王去見,乾脆擺明默認,以爲自己拿他莫可奈何?

他是君帝,遼王是手足,卻也是臣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子這態度是在表明他“問心無愧”!根本不懼究責,自然也不需要任何解釋。

真是讓人失望透頂。

太皇太后乾脆也沒有詔天子來座前質問,且讓他以爲遼王不敢多說什麼罷,慈安宮毫無反應,遼王留京這段兒也能安穩,等定了親事,赴藩還是留京再好好考慮。

實在放遼王赴藩,太皇太后甚爲擔憂,就怕這孫子死於非命。

沉吟一陣兒,又問詹公公:“你前些時候提起,楊氏那幾個罪沒役庭的女兒,似乎對秦子若頗多刁難?”

“啓稟娘娘,確是如此,據役庭耳目稱,楊氏似乎篤定秦氏與舊案有關,關係陷害楊氏滿門罪魁,言語間頗多憤怨,又因秦氏身在役庭毫無憑仗,楊氏卻人多勢衆,諸多欺凌,秦氏已受好幾回責打,眼下……遍體鱗傷,不過就在半月前,有個內宦卻忽對秦氏關照起來,小人打聽了一番,這內宦名喚趙貴,原本是在楊德妃宮裡侍候,曾蒙楊妃不少恩惠。”

太皇太后當然不會關注秦子若的處境,只微蹙了眉:“這麼說來,趙貴是得了楊四孃的意會,主動關照秦氏。”

詹公公彎了彎腰:“是,小人猜測,楊氏應是想着替自家平反,要套秦氏的話,更或想察出什麼實據來,不過楊氏也太小看了秦氏一些,秦氏狡詐,並不容易上當。”

太皇太后慢慢一卷脣角:“再是小心謹慎,身陷水火之境,諸多欺凌加身,也會漸漸絕望,只要給她一線曙光,難保不會孤注一擲,不過楊四娘沒有這般能耐給秦氏曙光罷了。”

又再沉吟一陣:“仍舊盯緊楊、秦二女,只要不鬧出人命來,別理楊四娘怎麼欺凌……再接觸一下趙貴,這人若只是重義,想還楊妃當年恩情,沒有的別的貪圖,安排仔細,悄悄把他帶來慈安宮,讓哀家見上一見。”

慈安宮裡這是一番安排,而隨着遼王到壽康宮,又有一番不在太皇太后預料的情境。

太后端着架子,只受了遼王叩頭禮,就將人打發——她對遼王實在沒有好感,雖不知天子刺殺不遂,這時也曉得了遼王或許是先帝崩前囑咐的“備用”儲君,實實在在威脅着天子龍椅,太后壓根不可能表現出慈愛的模樣,眼下,天子與慈安宮鬧成這般地步,太皇太后明顯居心叵測握權不放,太后就連虛以委蛇的心思都沒了。

是以,遼王很快就與母親安太妃相聚。

又說了一回途中驚險。

安太妃大驚失色,眼圈泛紅,卻連自己也分不清是悲是怒,好半響才咬牙一句:“到底還是不願放過你。”

“母妃安心,兒子今後勢必小心謹慎。”遼王輕嘆,他不是不知天子對他的忌備,原想着悄然返京說不定更讓天子生疑,乾脆堂而皇之打明儀仗回來,一來打消忌備,二來也想着如此便不會遭遇伏殺,到底他是親王,天子手足,若打着行仗還被人突襲,實在明顯。

哪裡想到天子對他的忌備已經到了不除不休的地步,根本不再顧及表面。

又說起婚事已定。

安太妃越發驚詫:“你什麼時候與七娘……”就她看來,兒子與幾個孃家侄女只有兄妹之情,止於禮數,哪有半分“鍾情傾心”的兒女私情。

“兒子這回死裡逃生,也隱約想明白了一些事,聖上既已登基,何故對我這般忌備,甚至不惜動用親兵軍備也要暗害兒子?再有,先帝既然預先留有旨意讓祖母監政,何故又不留傳位詔書?聖上眼下與蘇、楚兩府,更是水火不容……衛國公與楚王都是先帝信重之臣,更當輔佐繼位之君纔是呀!”

安太妃挑眉:“八郎是懷疑……”

“祖母怕不是僅有臨朝監政之權。”遼王卻也沒有明說,只道:“祖母顯然對兒子的婚事有所屬意,應當是嚴氏女兒。”

“這麼說來!!!”安太妃忍不住揪緊衣襟。

或許太皇太后會廢除君上,那麼,這是,要讓兒子……或許是先帝早有旨意?

“母妃,兒子無能,尤其是這兩載在藩地經歷,實在……自問難當重任,只怕將來誤國誤民,無顏予父祖交待,不是兒子不爭,實在……爭不過,反而連累性命,累及母親與外祖家族。”遼王沉聲說道:“兒,只求自安,將來若有可能,輔佐君上,編修經史集稿,輔以文治,纔是兒之志向與能力所及。”

遼王自幼便喜文史詩賦,他沒有爭儲之心,先帝本來也沒將他往帝王方向培養,是覺這兒子既然頗有才華,又知上進,將來在“特定”領域發揮所長,也算輔佐君帝良才,畢竟軍制是要改革,國力需要增強,可文治典籍教化也不能荒疏。

可先帝中意的人選突然摞挑子離國,一時竟沒了合適繼位人選,這才注重遼王。

但遼王性情已經養成,又哪是三年五載短時之間就能顛覆改變?

磨礫是一條“打造”之途,卻是要看運氣了,大多數,也許通不過磨礫,非但不能成才,反而過猶不及。

遼王不是愚昧之人,但的確不夠堅韌,自小又是淡薄權勢的性情,一時哪能轉變成爲果決狠斷?

安太妃怔了好一會兒,也才長嘆出來:“母妃從無別念,也只是想我兒能平安喜樂罷了,隻眼下這情勢,聖上能容得下你?”

“勢必是容不下的。”遼王卻一挑眉:“不過以我看來,怕是更多人容不得聖上,而兒子,自當對能容我之人坦承心意。”

第七百零七章 子若心急,黃氏被斥第一百二十四章 計謀雙方,各自手段第五百一十一章 最高長輩,登門問罪第一百五十八章 再見舊詞,卻署新主第四百二十二章 挑唆示好,大有成效第五百四十四章 謀劃分府,江月發招第六百五十五章 果然如此,劍指白衣第三百五十九章 化險爲夷,線索聯成第一百六十三章 迷霧漸消,險在眉睫第三十六章 煙花坊裡,疏梅樓外第三百零七章 悚然而驚,卻成交心第八十二章 逼迫之辭,徹底否定第六百六十章 脫身禁苑,銷聲謎局第四百一十四章 禍從口出,無端遭妒第二十九章 有人忠直,有人糊塗第七百七十三章 針對防範,何愁不勝第六百七十章 尷尬王爺,拋之腦後第七百六十一章 自舍疆域,喪心病狂第六百九十章 張氏利氏,連袂出場第三百八十一章 聯宗族親,原來是你第八十章 閨閣芳心,所託非人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石二鳥,黃氏顯妒第一百五十五章 厚顏如是,無可奈何第三百四十五章 計議已定,直言不諱第兩百六十四章 福禍相依,生死與共第四百六十九章 犧牲小我,顧全大家第二十二章 暗下決心,脫胎換骨第五十九章 甄氏阿茉,董氏阿音第一百二十章 你之哀傷,我之遺憾第一百零一章 疏漠不再,關切依然第三百九十二章 一波剛平,煩惱又至第五百五十九章 機密外泄,決意廢儲第六十二章 再遇高閣,悲喜難明第三十四章 春心萌動,再無可忍第三百八十九章 癡心狼心,生不如死第三百六十五章 欲聯三方,挑明陰謀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錯之間,關要漸顯第五百九十章 致勝心腹,故人遠歸第兩百二十四章 計謀迭出,誰是高人第兩百二十九章 春暖來遲,人心早急第三百二十一章 楚王府裡,已有暗涌第兩百零七章 貴女之間,涇渭不明第四百一十三章 又遇重創,柳暗花明第五十三章 重返舊地,苦辣酸甜第五百七十三章 蛇蠍相比,也有不及第五百八十一章 掀發殺戮,舅母問責第兩百六十五章 瞞天過海,喪盡天良第四十二章 巴掌甜棗,俱都給之第五百八十一章 掀發殺戮,舅母問責第三百二十二章 時日太慢,婚期太遠第兩百二十五章 不過如此,棋高一着第四百六十九章 犧牲小我,顧全大家第三百章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第五百五十二章 算作絕別,九月之喜第七百七十一章 李氏報訊,黃氏發狠第九章 暴戾宋氏,苦命丫鬟第五百八十六章 唯一對手,勸人納妾第四百五十七章 廖大破產,朗星挨踢第一百三十六章 誰之劫數,終究難參第六百九十七章 三大收穫,混亂局勢第七百六十三章 秦楊二女,誰更“諸葛”第六百一十六章 等着應招,不妨見面第三百五十一章 彌生之幸,得君傾心第三百九十二章 一波剛平,煩惱又至第一百一十六章 如影隨行,愧疚難消第兩百一十二章 蘇直歸來,強勢清算第五百四十四章 謀劃分府,江月發招第三百八十六章 狡辯不脫,破釜沉舟第四百六十九章 犧牲小我,顧全大家第五十一章 畫中因緣,項圈易主第八十二章 逼迫之辭,徹底否定第六百一十三章 隱忍僞裝,爭取脫身第七百四十八章 惟恐不亂,王妃歸來第兩百九十二章 關鍵一步,聖旨忽降第兩百七十三章 對薄公堂,收網之時第七百一十九章 大廈將傾,厚聘富嫁第七百六十九章 辛未事變,久醞即發第一百七十四章 又生命案,二爺休妻第四百二十六章 原來如此,風塵“俠女”第三百六十章 儲位爵位,各方利益第四百八十三章 太后意動,大不尋常第一百一十章 蘇氏七娘,爽郎大度第七百六十一章 自舍疆域,喪心病狂第一百五十一章 揣摩人心,肯定陰謀第一百二十二章 據實相告,哭笑不得第七百三十三章 擺開陣勢,好戲開鑼第兩百零四章 置於漩渦,豈可獨善第三百五十六章 改制在即,誰將作亂第七百七十六章 黃恪被擄,董音受逼第三百四十八章 嫌疑既生,再施恩威第一百八十二章 驚聞真相!同道中人第七百三十九章 撥亂反正,太后施令第十六章 婉弱母親,強勢女兒第三百五十章 爲君之故,怨痛滿懷第四百四十五章 無奈世俗,忽生陰鬱第一百二十三章 攜手合作,並肩共進第三章 細論諸女,蹊蹺宋氏楔子第四百章 將來弟婦,眼下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