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無奈妥協,損兵折將

天子有所不知,陳相這時其實正着急得團團轉。

正如虞渢推斷,當吳籍一死,利、張兩個也逃不脫滅口的命運,好教這案子因無實據草草了斷,衛國公卻百口莫辯,陳相一早安排了府中蓄養的武師,暗中盯梢,就趁夜黑風高時殺人。

之所以讓利、張兩人暫離京都,是保證他們不被官衙收監,以致難以下手。

當然兩人也不可能遠走他鄉,張明河在香河也有商產,自然而然便提議利大舅隨他去別苑小住。

而陳相琢磨的是,既然要造成衛國公授意利、張殺人嫁禍,那麼說明衛國公對這兩人應當信任,憑白無故不可能殺了姻親滅口,小夥計落網,張明河難逃其咎,他若是突然橫死,旁人哪會信衛國公清白無辜?那麼,只有當案子移交刑部,陸澤明察秋毫,逼得兇犯供出主謀,衛國公情知事敗無可奈何只有將同謀滅口,這樣便無法落實他與之串通的罪名,纔算合理。

是以,滅口的最佳時機只能是在昨晚。

利貴與張明河都是庶民,張明河就算是個小富,也不可能有貴族官家的排場,府中不會有護衛,香河的宅子也沒有太大規模,最多就是十餘僕婦,幾個丫鬟小廝,陳相覺得毫無壓力,認爲府中武師足能得手,根本不需向天子求助,動用暗衛殺人。

實際上天子也根本不覺得處理兩個庶民需要他親自安排。

這世道雖有死士,但這些人卻非普通貴族能夠大規模蓄養——雖有人爲財死、鳥爲食亡之說,但真能爲了錢財豁出性命者卻少之有少,成爲死士者,大多是些重犯,一旦落網難逃死罪,逼於無奈,抑或是想爭取前程徹底脫罪,抑或是有親長子女需要養活,纔會鋌而走險,一般來說,能得死士效忠者不僅有財,更得是權重勢大。

陳相不可能養有死士,身爲臣民,蓄養死士本身就觸犯國律,天子不會應允。

天子在潛邸時爲謀大位,當然蓄養了一批,但他既已登位,這些死士便能轉暗爲明,成了天子心腹,大多成爲暗衛,以備天子“不時之需”,不需要再隱藏身份。

輕易也是不能動用的。

這就是說,陳相安排去香河滅口之人都有籍可察,又不可能全部都能捨身亡死,一旦落網,重刑逼供,便會有人供出相府,就算這些人都不招供,也會被陸澤追察到相府頭上。

陳相壓根不以爲他的行動會失敗,訓練有素的武師會對付不了一幫普通僕婦,還能讓利、張兩個逃出性命。

這日早朝,陳相尚且心安,可當他回到相府得知派出的人手無一得返,甚至派去監管的心腹總管也沒有蹤影時,心裡才忐忑起來,等了一陣,依然沒等回半點消息,這纔打算入宮告之天子事有變故。

而這時,利、張兩個已經被提到慈安宮內,“姍姍來遲”的衛國公非但沒有受到半句詰問,甚至未曾獲准進入,天子顯然已經沒空搭理他了,衛昭十分抱歉地轉達了天子取消詔見的御令。

衛國公便也像個沒事人般折返京衛司,他纔出了正陽門,就見陳相滿頭冷汗迎面而來,兩人竟然還客套寒喧了幾句,固然是一個氣定神閒,一個心不在焉。

陳相聽說衛國公本是得詔,卻未見聖駕,心裡也曉得有了變故,冷汗更是洶涌。

而慈安宮裡,纔剛死裡逃生的利、張兩位也是膽顫心驚,匍匐在下,視線裡只有各人的衣裾裙角,眼睛都不敢擡一分。

張明河心裡自是平靜,卻得裝模作樣。

利大舅卻是實打實的魂不守舍——昨晚那場兇險經歷徹底粉碎了他封候拜爵的美夢,想着就算逃得性命,陳相與衛國公只怕都放不過他,別說榮華富貴,也許最終仍會小命難保,一時萬念俱灰。

還是張明河尚有幾分冷靜,與利大舅分析:“陳相必是得了聖上授意,咱們便是有十個腦袋,也不敢將他招供出來,當然,更不能承認殺人嫁禍之事,開罪了太皇太后也是一條死路,眼下之計,唯有推脫全不知情,或許還有生機。”

於是乎,這時兩個匍匐在地都是大喊冤枉,咬牙不認是他們指使舞伎勾引吳籍,並授意兇犯毒害,只稱是爲商事去了香河,險險被人刺殺。

天子固然鬆了口氣,但他也知道即使利、張二人沒有招供,身陷刑部的“殺手”們也是個難題,當初他爲了讓計劃順利實施,只安排了一個心腹插手——便是那個落毒的小夥計。

這時利、張兩個拒不認罪,小夥計勢必會再受刑,這個心腹怕是保不住了。

果然,滿心不耐的太皇太后剛讓內宦將利、張兩個帶走,就有陸尚書遣人通稟,兇犯觸壁而亡。

這下都不需要大長公主與旖景兩個多話,太皇太后就冷笑出來:“當真奇妙得很,兇犯起初受不住重刑,陸澤親易就能從他口中逼問出幕後主謀,眼下這兇犯再被逼問,竟然有了求死的決心,不怕死而怕痛,這兇犯還真是與衆不同。”

天子握拳,眉心蹙緊。

太皇太后這時當然心中亮堂,天子的神色已經說明一切。

“祖母,依朕看來,衛國公果然無辜,永昌候更是清白,廷益也是被人陷害。”天子起身:“朕打算親審那夥兇徒,拷問他們是被誰指使。”

這當然是天子暗示“妥協”——此事到此爲止,關於“貪贓枉法”與“仗勢欺人”那兩樁也依“陷構污篾”審結,慈安宮也不需再追究吳籍案,天子親審之下,那幾個兇徒當然都會重刑而亡,背後主謀撲朔迷離。

天子這就是間接承認,這事是他一手策劃。

因爲他就算不認,太皇太后真要追究,也會揪出陳相這個罪魁。

太皇太后深深看了一眼天子,沒有反對。

她並不希望這時與天子過多爭執,相比不依不饒的追究,能息事寧人固然最好。

但太皇太后心中自然也有怨氣,誰也不喜歡被人算計陷害,更何況那人還是親孫子。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一切都在虞渢計劃之中,這一局小勝,但僅此程度,自然還不足以讓慈安宮篤定廢位之心。

一朝鬧劇就此落幕,利、張兩個並沒再扣押刑部,得以歸家,張明河自是“無憂無慮”,利大舅卻十分忐忑,一夜驚險,朝早趕路,但到正午他卻沒有胃口用膳,衛國公卻突然來訪,提出建議,讓利大舅回去祖籍,以耕種爲生,終生不再涉足錦陽,他至少能保利大舅立命安身。

利大舅再無任何不滿,長舒口氣,甚至不願再錦陽耽擱半日,只對利姥姥交待了一聲,就收拾行囊如同喪家犬般溜走。

而這日午後,黃氏也得到了一條讓她煩躁不已的消息——張姨娘又要回來了。

表面上的說法是八娘婚事將近,但黃氏哪能不知吳籍案,眼看張明河安然無事,張姨娘又“鹹魚翻身”,她立即想到事有變故。

算計落空,黃氏咬牙不已,但這樁事件她不過就是在太后跟前諫言,並沒過多插手,還算隱藏在暗。

而慈安宮裡,太皇太后當然是竭力挽留大長公主用膳,膳後,旖景告辭,太皇太后仍然不放大長公主出宮,藉此機會,要與這位小姑子兼表妹促膝談心,徹底解開心結。

“我知道上元爲了六孃的緣故心生芥蒂,不過上元,我的確沒有行逼迫六丫頭的事,兼着今日這樁,我也徹底明白了,這樁樁件件,無非是爲了挑唆咱們生隙。”太皇太后態度十分真誠。

大長公主也不再如同上回一般不冷不熱,拍拍太后膝頭:“五嫂也太小看了我,我哪會真以爲你口是心非?便是六丫頭,別看她年紀小又是個閨閣女兒,心裡也明白得很,早看出庚帖與傳言兩樁事是有人想要挑唆矛盾,她之所以答應嫁去陳家,也是爲了將計就計,果然,就引出了今日這樁。”

太皇太后大是驚訝:“我正不解,六丫頭怎會情願,竟是爲了這般。”

“我也不瞞五嫂,我那長媳實在居心叵測,一昧地撮合這門姻緣,六丫頭到底是她親生,兼着又並不那麼牴觸六郎,一早就有了妥協的想法。”大長公主嘆道。

“六丫頭竟不牴觸六郎?”太皇太后更是驚訝。

大長公主苦笑:“我那幾個孫女,就六丫頭最是寡言,但她眼光卻不同世俗,她跟她五姐說呀,六郎對那紅衣念念不忘,也是至情至性,不該受到世人詬病嘲笑,比那些滿口海誓山盟實際朝三暮四的僞君子要強……她雖這麼說,我心裡卻始終介懷,實在看不上六郎。”

太皇太后頷首,以示理解。

“前些日子,陳家過小定,陳夫人押着六郎來遠瑛堂拜會,想是要讓六郎當着我的面承認從前荒謬錯處,答應善待六丫頭,讓我安心,我冷眼瞅着,六郎行止有度,倒真與那些紈絝不同,我便直接問他,是否還對紅衣念念不忘,不願另娶他人。”大長公主輕哼一聲:“陳夫人被我這問話一驚,提心吊膽又滿眼警告,就怕六郎又說出什麼糊塗話,難怪她這個當母親的不放心,那小子果真是個倔強的性子。”

太皇太后也提了半顆心:“六郎怎麼說?”

“說他不敢違逆你的懿旨,也不能再有失孝道違逆父母之命,卻承認仍舊不能忘懷舊情,實難做到對六娘一心一意,只不過再不會有冒犯之舉,將來會尊重結髮之妻。”大長公主又哼了一聲。

“這混小子。”太皇太后甚是恨鐵不成鋼:“依然執迷不悟。”

“總歸還算誠實,也明白過來那麼對待簡氏是爲大錯,不是一無是處。”大長公主嘆了一聲:“六丫頭她心甘情願,這事也已落定,我還能如何?總還望日長時移,這兩個孩子將來能和睦就好,只要六郎真能如他所說,尊重六娘,我也懶得再提他曾經的錯處。”

大長公主又是話鋒一轉:“朝暮館發生命案,又聽說利貴和張明河去了香河,我心裡就不安得很,大郎也安排了人手暗中盯護,便見有人要害他二人性命,五嫂應當也知,事情沒這麼多巧合,舊部赴告途中搭救就是一個說法,實際上是荇兒帶人阻止了滅口。”

太皇太后咬牙:“這事上元不消解釋,我倘若還有疑心,那就真成了老眼昏花!聖上是受了信臣唆使……”她長嘆一聲:“他是天子,又是我親孫兒,我難道還能不依不饒?只望聖上能察明陳秦二相的貪慾,遠奸侫而重忠正。”

大長公主自然也不會再糾纏不清,點點頭:“聖上登位不久,又年輕浮躁,五嫂還得緩緩引導。”這便表明衛國公府也會守口如瓶。

於是吳籍案就此告破——兇犯是受人收買,意圖嫁禍衛國公府,後畏罪自盡,利、張兩個也屬無辜,衛國公更是清白,只那背後主謀,卻因一衆罪犯皆“抵死不供”而未曾暴露,案子就此審結,真相卻“撲朔迷離”。

第兩百一十八章 亦假亦真,打情罵俏第兩百二十七章 六娘之疑,險揭真相第兩百四十八章 暴雨如晦,左右兩難第七百二十一章 三朝回門,有藥可救第六百四十二章 黃恪歸國,史載之宴第一百七十五章 當面對質,好戲開鑼第五百八十二章 一入深宮,便過十載第四百七十九章 雖動殺意,仍有顧忌第兩百六十六章 各自出子,正式開局第五百四十七章 唱唸到位,主角忽改第九十二章 誰是棋子,誰是棋手第二十七章 姨娘教子,嬤嬤教孫第五十三章 重返舊地,苦辣酸甜第三百九十一章 呂氏婆媳,朱氏祖孫第七百四十八章 惟恐不亂,王妃歸來第四百八十章 陳年舊案,狹路相逢第六百五十八章 調“虎”離山,火燒“虎穴 ”第兩百二十二章 福王慰妻,兩妃爭強第六百九十三章 王妃智斷,廷益清白第五百五十五章 掌家主婦,恩威並施第兩百零三章 各憑手段,誰主沉浮第三百八十二章 鬧市刺殺,孤閣纏綿第三十九章 各懷心思,小聚芳辰第五百六十九章 奸細入宮,“雲雀”現形第三百五十章 爲君之故,怨痛滿懷第四百二十五章 夫妻之間,小打小鬧第四百九十四章 還有後着,滋生嫌隙第五百五十七章 遠慶九年,悄然而至第三百零九章 才生同情,襲擊又至第七百六十章 中秋月圓,血禍又至第五百六十三章 順勢而行,錦瑟“立功”第六百四十章 甘心臣服,不懷妒恨第四百四十六章 權勢二字,當用得用第兩百八十章 一人醉死,一人遇刺第五百四十章 福王得子,窺破韻事第兩百三十六章 或有紕漏,不及詳察第十九章 猝然重逢,果然隔世第三百四十六章 各有離間,高低顯然第四百九十一章 小嫚如願,謝琦謀財第一百九十一章 香河田莊,世外桃源第四百八十九章 本該投繯,未知命運第一百四十八章 姨娘眉氏,一反常態第五百零九章 世子“寬容”,大度求情第四百四十三章 初入王府,羣芳聚宴第三百四十章 探望小姑,長嫂發威第三十章 何故禍心,漸露端倪第三百五十九章 化險爲夷,線索聯成第兩百八十章 一人醉死,一人遇刺第七百四十九章 生死相隨,永不分離第一百五十二章 姨母歸來,一段舊怨第一百九十章 要論禍根,無非絕情第六百零六章 發現屍身,卻令毀容第七百一十九章 大廈將傾,厚聘富嫁第兩百三十四章 戲已開演,各歸各位第兩百六十五章 瞞天過海,喪盡天良第十八章 摁捺不得,人心思動第十五章 一段遺恨,隱埋禍根第三百五十六章 改制在即,誰將作亂第兩百三十九章 東宮有喜,聖上賜恩第一百四十三章 一個許諾,兩世糾纏第三百九十八章 深不可測,無奈折腰第三百三十二章 新婚次日,不速之客第六百六十五章 歸來故國,杜宇斷舊第五百二十二章 公主論政,皇子無緣第一百九十三章 世上之事,原難兩全第六百八十七章 不在情深,只望互利第三百一十一章 離間之計,黃雀之謀第六百零一章 留書提醒,事實真相第七百二十三章 詔返遼王,將有殺禍第一百一十一章 太后疾愈,皇子姻定第七百七十五章 要與不要,皆在我心第兩百六十六章 各自出子,正式開局第五百八十八章 摁捺不住,毒計釀成第四百八十章 陳年舊案,狹路相逢第十四章 疑惑乍起,變故悄然第七百六十九章 辛未事變,久醞即發第兩百零五章 又是宮宴,暗涌潮生第五百八十章 威逼抉擇,暗潛歸國第六百章 臨別之遺,除夕時察第一百二十七章 侍婢易主,共赴宴席第四百三十六章 翁媳計定,決不買單第一百八十七章 蛇已出洞,不見悶棍第四百零九章 風雲突生,順勢嫁禍第四百一十四章 禍從口出,無端遭妒第五百零七章 諸子弒母?人倫悲劇第一百三十六章 誰之劫數,終究難參第五十一章 畫中因緣,項圈易主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覺之間,環環陷井第六百九十章 張氏利氏,連袂出場第三百六十七章 兩條暗線,完成拼圖第四百五十章 離家出走,姐妹交心第兩百三十九章 東宮有喜,聖上賜恩第七百三十一章 一人唱罷,一批登場第三百六十章 儲位爵位,各方利益第六百九十六章 不速之客,嬋娟“見鬼”第三百三十章 我必親迎,再無遺憾第三百三十五章 狹隘狠毒,虞棟夫妻第一百一十七章 註定糾纏,放手不易第四百二十五章 夫妻之間,小打小鬧第三百四十五章 計議已定,直言不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