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京都局勢,三姓混戰

當虞渢赴藩之前,就安排下一着暗棋,陳相率先察知了太皇太后監政的真相,登即便在與秦相爭權奪勢的歧途上懸崖勒馬,三思熟慮,最終拿定主意向天子確定真僞,這讓天子也大吃一驚,此事他苦心隱瞞,甚至連左膀右臂都沒告訴,就是擔心一旦傳揚更會引得人心思變,大不利於他乾坤獨斷,哪知竟被外祖父洞察。

一問之下,陳相居然是得了顧於問的勸導。

天子立即詔見顧於問:“顧卿如何得知慈安宮有監政之權?”

顧於問雙膝叩地:“微臣並不能篤定,但聖上曾與微臣商議欲讓秦、陳族人掌控禮部,微臣深以爲然,後,卻仍由衛尚書與魏侍郎據職,微臣心有疑惑,暗中關注了一番與楚王來往之人,總算讓微臣得了機會,楚王親信之中,曾有微臣在溟山書院的故友,雖多年沒有來往,但經不住微臣主動交近,一回醉酒之後,無意間泄露楚王曾經說過,有太皇太后作保,禮部官員不會變動,微臣一思量,就懷疑太皇太后是得了先帝監政密詔,恕臣直言,先帝病臥多時,未留傳位詔書實在蹊蹺,應是忌備聖上會重用外戚,留之掣肘,而楚王與衛國公府顯然都是看太皇太后意態行事,勢必先帝早有知悉,那麼就不難推斷監政一事。”

這一番剖析非但沒讓天子不滿,反而視顧於問爲能臣,實在是天子那一段時間也是焦頭爛額,暗暗意動,想把太皇太后監政一事小範圍公開,以得集思廣益,但仍有遲疑,顧於問憑着蛛絲馬跡察知真相,實爲解除了天子左右爲難的困局。

但顧於問又再上諫,據他看來,陳相相較秦相更爲忠正,秦相野心勃勃,這事是否讓他知悉,還當三思。

天子本就多疑,其實對秦相也是頗有戒防,從不曾當真交心,而陳家到底是他母族——老婆可以換人,老媽卻不能換,妻族與母族親疏對於顧重權勢者從來有別。

於是瞞在鼓裡的秦相把所有力氣都用在“改革科舉”的岐途上——他提出科舉雖爲先帝之政,的確有益選拔良才,但仍有不盡完善之處,比如寒門學子唯有科舉入仕一途,而世家子弟卻還能享受恩蔭,故而科舉入仕應有限制,不如完全提供給寒門學子,而限制世家子弟參與。

表面看來是爲寒門學子爭取更多機會,實際上一旦施行,世家子弟便能名正言順地享受恩蔭,提供給寒門的入仕機會少之又少,長此以往,科舉制便名存實亡。

秦相是想利用此諫,爭取大批世家追奉,增強權勢。

但是顧於問一針見血地道破了他的險惡居心,暗暗。

天子之所以不曾廢除先帝好不容易頒行的科舉制,正是因爲科舉選仕能培養一批新鮮血液,完全被帝王所用,哪會容許秦相私心擾亂?顧於問之見再次讓天子深以爲然。

而對於陳相而言,家族對世家的影響本就遠遠不及秦相,雖然及時懸崖勒馬,視線針對向太皇太后身後的嚴家,但也不能眼睜睜地看着秦家勢大,故而對顧於問之諫也是極盡附和。

這麼一來,秦相之諫就被天子束之高閣。

秦相也不是耳目閉塞之輩,顧於問雖小心,陳相的言行可就沒麼多忌備,很快被秦相察明究竟,以他看來,陳相與顧於問原本就是一黨——倘若不是這個“顧咬金”,卓尚書早就成了左相,有他與秦相眉來目往,中書省意見統一,足以影響聖斷。

秦相頓時對顧於問更加恨之入骨。

不過陳相已經把注意力轉移向嚴家——嚴家雖在東明時就是望族,出過不少皇后,但並不掌兵,權勢也非大盛,就說先帝時,嚴太后的兄長不過就是頂着個永昌候的爵位,族中子弟也多在地方歷練,連六部都不曾進入,更別說位及中書。

但先帝駕崩後,永昌候的嫡長子也即太皇太后的嫡親內侄,卻被授職翰林學士,雖僅只是個五品,但今後科舉入仕的進士多數會於翰林院歷練,隨着君帝對科舉選仕的看重,這個機構勢必成爲最高士羣,翰林院出身,無疑會在一段不短的時間成爲天子信臣的代名詞,那麼做爲翰林院最高長官,學士一職的殊重地位有目共睹,怎能讓嚴家人盤據?

天子既要倚仗科舉選拔的優秀人才取代舊貴功勳,但又不能讓有監政之權的太皇太后籠絡“新秀”。

有太皇太后在,衛國公府穩若磐石,但太皇太后一人不足爲慮,當然要衝她的家族開刀。

陳相一看秦相打算落空,也就轉移了矛頭所向。

與嚴氏打了好幾場硬仗,勝負難分。

秦相沒鬧明白陳相爲何與嚴家較上了勁,只袖手旁觀,天子那叫個氣憤,對秦相的遲鈍咬牙切齒。

但是秦相很快就得到了秦子若的傳書,才如醍醐灌頂,立即就對天子示誠。

於是天子知道了秦子若大有進展,對這姑娘的看法又再提升了一個高度。

但秦相何其腦奸計滑,雖明白過來天子這時還沒有獨掌大權,他家距離權傾朝野又再遠了一步,儘管及時調轉了矛頭,但仍沒放鬆對陳相的針對。

畢竟天子已在龍椅,倘若在潛邸時,秦、陳還能表面交好,那麼這時,兩家已成你強我弱之勢,距離你死我活也不遠了。

秦相的作法時,暗中詭算,而將陳家推在前頭,直接與嚴家開火。

太皇太后就突的遭到了暗算,她在地方歷練的兩個侄孫不約而同地中了圈套,一個被參仗勢欺民,一個被察貪贓妄法,於是嚴大學士也被參了個治家不嚴放縱子侄,一時清譽盡毀,成爲御史言官的討伐對象。

不過太皇太后也沒有驚慌失措,有條不紊地展開自救,硬是讓兩個侄孫的罪名沒有落實。

但也沒有完全洗清,情勢甚是膠着。

衛國公雖掌兵權,但是武職,除非決意政變,總不能用兵權威脅文官,雖蘇荇從文,但歷練不足年紀尚輕,自打帝位易主,連奉御侍墨的資格也被剝奪,類似賦閒,對文臣自然不會有任何影響。蘇軻雖是文臣,但二爺是個典型的清貴文士,從來不參與朝堂黨爭,作用有限。蘇轢倒是文武雙全,一度成爲與虞渢齊名的內閣學士,但這時也被天子冷落,三爺不似衛國公這般忠君爲國,又得了虞渢意會,對於太皇太后的難題,報以一籌莫展,也就只能運籌着手裡人脈,不讓嚴家罪名落實而已。

太皇太后也知道四爺蘇明作爲“新秀”,又是不久前才認祖歸宗的庶子,能力更加有限,再者表面上這位還與大長公主不和,眼下成了皇帝的備用親信,不能暴露,才能圖得後用。

但太皇太后也不是弱質女流,否則先帝也不會放心讓她監政,而正在這個時候,虞渢又轉交了天察衛暗探的陳家隱情,讓太皇太后看到了“突圍”的希望——

陳相嫡長女陳氏,也就是先帝貴妃當今太后,居然是個庶出!

陳相妄爲名門之後,居然是個寵妾滅妻的敗類。

當年陳相正妻在生下嫡長子七年後,又再有孕,與此同時,甚得陳相寵愛的貴妾也懷有身孕,兩人先後不出十日各生一女,實際上“各生一女”這說法不太準確,因爲正妻所生的是個“妖胎”,胎兒居然是“雙頭一體”“四手四足”,並且生下時還是活嬰,這讓陳相大爲恐慌,立即將正兒八經的嫡長女溺斃,對外聲稱夭折——倘若只是如此也還罷了,畢竟這太過驚悚,換作別的家族,大概也只能如此。

但是陳相被貴妾迷惑,不僅將嫡長女溺斃,還讓正妻死於“產後血崩”,又用此爲脅,強迫正妻家族許可扶正貴妾——依據禮法,除皇室以外,普通家族的妾室若想扶正,必須爭得正室孃家認同。

倘若正妻孃家反對,那麼陳相就會將正妻生下“妖胎”一事公佈,便會造成姻親一族女兒婚配艱難。

但陳相正妻的家族也不是容易拿捏者,反咬一口,聲稱倘若陳相撕破面皮,那麼他們一定會稱是陳相寵妾滅妻,行污衊之事。

最終陳相之父出面息事寧人,把貴妾處死,但貴妾之女成了陳相正妻的嫡女,“夭折”那位成了庶出,這事出有因——不知哪裡鑽出個雲遊僧人,聲稱當時尚在襁褓的陳太后面相不俗,貴不可言。

然後陳相另娶閨秀,也是正妻族妹,兩家依然是姻親,雙方歸好,這段舊案再無人提。

不過正妻的嫡長子當年已知人事,對於逼死生母之貴妾恨之入骨,對於“嫡妹”陳太后就一直耿耿於懷。

這嫡長子眼下已經任職中書參議。

當年陳參議少年老成,當太后十歲出頭,就想了個法子,以致太后身染惡疾,家中長輩不得不忍痛將太后送去祖籍舊居靜養。

太皇太后看完虞渢密諫之後,倒是冷笑一聲:“難怪如此。”

這讓一旁的如姑姑謹記於心,暗暗知會衛昭,讓她通過衛尚書知悉王爺。

當然,太皇太后不可能再翻舊案,就算證明太后是庶出,也不能因而剝奪她是天子生母的尊榮,用陳年舊案打擊陳相也缺乏實據,便是那位含冤而亡的正妻父族,也不可能站出來證明。

不過太皇太后明白了陳參議與太后這對“一母同胞”的兄妹,實際面合心離。

那就大有利用之處。

陳相所娶繼室後來雖也育有兩個嫡子,但相比陳參議多有不足,便是陳相,人脈實不如長子寬廣,陳參議實際上纔是陳家的頂樑柱,不過因爲太后投了皇家機緣,生育皇子,爲了家族與自身權勢,陳參議不得不隱忍屈服,輔佐今上。

太皇太后的計劃是籠絡陳參議,分化陳家。

不得不說,太皇太后的確眼光獨到一矢中的,事實上陳參議對生父以及太后實懷怨憤,當年他的生母雖生下“妖胎”,但他卻是正常,顯然這並非母親一人的責任,倘若不是貴妾心懷貪慾,而陳相又寵妾滅妻,生母不至於喪命,心懷殺母之恨,陳參議對陳相與太后怎能子孝兄友?無奈的是他雖暗害了太后一把,但許是太后真有天庇,居然還是讓她從祖籍脫身,當選太子側妃,後來更是被冊貴妃。

因爲家族壓力,陳參議不得不爲慶王盡力。

但這時太皇太后朝他伸來友好的手掌,讓他又有了別的選擇。

事實上,陳參議並不認爲天子有九五之能,一定能剷除衛國公府,收歸大權。

他其實一直在觀望。

這也是天子尚在潛邸爲了儲位拼搏時,陳家並沒傾力相覆的主要原因。

更別說這時秦相已經徹底撕下忠臣的面具,露出權欲的嘴臉,陳家就算能鬥敗太皇太后與衛國公,轉眼就要與秦家你死我活。

陳參議一旦有了更好的選擇,立即就煥發了舊怨新慮,他爲何一定要爲弒母之仇的兒子出生入死?

倘若能得太皇太后撐腰,說不定是另一番氣像,不會這麼憋屈。

陳參議短暫搖擺後,偏向太皇太后的勢向就越發明顯起來,嚴家更有喘息的機會。

這讓天子對陳家大爲不滿,於是秦相一個沒忍住,順手落井下石。

眼下錦陽局勢儼然顯現陳、秦、嚴三家纏鬥,實在有如一團亂麻,原本置於風頭浪尖的衛國公府,反而成了閒人。

但另一個天子信臣可沒因此忽視衛國公府。

這便是眼下已入京衛的黃陶。

第兩百二十三章 春心萌動,欲擲孤注第四百六十七章 “神醫”出場,氣焰熏天第兩百七十三章 對薄公堂,收網之時第一百九十三章 世上之事,原難兩全第四百六十四章 搬得靠山,殺回王府第五百四十五章 一計落空,又生一計第五百四十五章 一計落空,又生一計第一百六十八章 唯願灑脫,無奈世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靈山之約,依時發生第一百零二章 你若釋懷,我便心安第六百三十二章 侍女本份,潛入大京第六百三十章 美名惡名,全靠輿論第一百一十七章 註定糾纏,放手不易第一百零六章 漸近重陽,途中歸人第一百九十五章 神秘女子,莫名兇案第五百四十七章 唱唸到位,主角忽改第四百三十六章 翁媳計定,決不買單第七章 娘子撐腰,丫鬟樹威第一百零五章 是友是敵,曖昧難分第兩百五十三章 病也及時,死也及時第四百一十五章 朗星明月,各憑手段第六章 抽絲剝繭,計量初成第六百九十四章 無奈妥協,損兵折將第五百四十六章 陳謀濫計,並不稀見第四百零四章 天子圓場,各人計量第六十一章 拋磚引玉,奇恥大辱第七百四十六章 藥石無治,預感大限第五百九十三章 註定撲朔,慶王出手第三百五十七章 狐狸與豬,各有用處第三百三十六章 虎狼大舅,三個妖精第一百五十八章 再見舊詞,卻署新主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發威,王妃駁回第七百五十章 安排“後事”,睚眥必報第九十六章 英明世子,機智轉寰第四百二十四章 暗置屋宅,是爲何因第五十二章 情竇初開,驚變頓生第三百章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第一百一十八章 羅紋之意,灰渡之忠第六百四十九章 以你之死,引發衝突第兩百七十八章 聲名掃地,暫扣死獄第七百三十五章 當衆揭發,子若強辯第一百五十二章 姨母歸來,一段舊怨第兩百六十七章 如此悍婦,華北獨一第三百二十八章 溫弱兒媳,險惡婆母第一百零五章 是友是敵,曖昧難分第六百四十二章 黃恪歸國,史載之宴第七百三十七章 妄度人心,敗勢如山第五百四十九章 太妃出馬,二嬸遭殃第三百五十一章 彌生之幸,得君傾心第三百九十六章 “風流韻事”,江氏出醜第兩百五十一章 再訪喬縣,攻心爲上第七百三十七章 妄度人心,敗勢如山第七百七十章 大變在即,許氏施令第三百八十九章 癡心狼心,生不如死第二十二章 暗下決心,脫胎換骨第七百零八章 決斷不易,步步相逼第五百七十三章 蛇蠍相比,也有不及第六百五十九章 偷襲得手,反被威脅第四百八十五章 姑嫂情誼,無端挑釁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個誤會,或生事故第五百三十一章 只恨當初,不該遇見第四百六十八章 開幕落幕,“真相大白”第一百三十四章 看似退路,委實陷井第五百零三章 魏郎無情,紀姑有心第四百五十八章 以彼之道,還彼之身第五百四十五章 一計落空,又生一計第七十六章 美色誘惑,郎心浮躁第七百零一章 陳二太太,爲女爭貴第四百二十四章 暗置屋宅,是爲何因第兩百七十八章 聲名掃地,暫扣死獄第五百零八章 暴死真相,惡母狠子第一百二十章 你之哀傷,我之遺憾第一百五十一章 揣摩人心,肯定陰謀第十四章 疑惑乍起,變故悄然第五百三十三章 和親事定,誰更及時第四百四十一章 如此理論,忠義難全第三百六十二章 面見殷氏,得證實情第四百四十九章 言醒江漢,江薇婚事第兩百五十九章 巧“斷”疑案,蘭心“晦”質第八十四章 兩個舊友,一段血仇第四百六十八章 開幕落幕,“真相大白”第三百六十一章 揮鞭相助,美人英姿第一百五十三章 閨閣之間,小有芥蒂第三百七十六章 坦言不諱,嫡母庶子第兩百一十二章 蘇直歸來,強勢清算第一百六十三章 迷霧漸消,險在眉睫第一百零五章 是友是敵,曖昧難分第三百七十章 仗勢欺人,欺得徹底第三百一十五章 萬壽大慶,終臨抉擇第三百六十三章 鄭村死者,隴西歸人第七百七十章 大變在即,許氏施令第三百三十七章 反感漸重,浴室意外第五百二十七章 比棋招親,突降豔福第三百五十一章 彌生之幸,得君傾心第六百五十一章 說服金元,萬事俱備第五百三十七章 晴空如洗,惡浪暗來第一百一十八章 羅紋之意,灰渡之忠第三百一十章 一語成讖,前路未明第六百九十五章 風雨間歇,如此犒賞第七百零七章 子若心急,黃氏被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