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朝局變動,市坊傳言

高宗殯天、新帝登基,二月登基大典在太和殿隆重順利舉行,儘管臣民們仍禁着嫁娶、飲宴,喪服雖除,穿戴仍要講究簡素,不能忽然就明豔亮麗喜慶張揚,故而市坊間仍是一片單調沉晦,素幡除去了,華綢彩燈依然不敢張結雕樑廣檐。

可是自從遠慶九年的初夏,籠罩在錦陽京上空仿若夢魘的森霾終是漸漸淡去,儘管春寒依然料峭,時不時還有一場北風夾帶着凍雨卷襲,並不到春暖花開時節。

對於大隆,對於民衆,那至高無上的權位順利交接,沒有引起更多的血雨腥風,總是讓人舒一口氣的。

那麼及到三月,當階前瓦隙,那些新翠悄悄萌生,烏枝柯頭,又有芳菲含苞待放,河水裡的冰封被一日軟過一日的南風消融,水流逐漸舒緩暢快起來,這一年的春悄無聲息、款款漸漸的到來,那些風聲鶴唳、膽顫心驚就真的隨着酷厲的冬季塵封於時光,沒有走遠,就已經被多數人淡忘了。

只是多數人。

也有那麼一部分,當然會迎來的新的緊張和籌謀。

飲宴未舉,市坊裡的酒肆仍在消沉,妓坊更是幽寂,一些貴族卻免不得相約着去某處茶樓裡閒談小聚,當然都是彼此交好信任的,也不會在衆目睽睽之下,大多是在獨僻的雅室裡,壓低了聲音議論一下朝政。

最隱秘,卻最廣泛的話題,多數是以新帝繼位卻無先帝詔書開頭,很意會不明的猜測,往往點到即止,不曾深入剖析,各自心裡的意見其實也未必當真坦承,有的話總是心知肚明就好。

“想必先帝那時真是病重,據聞也是咳喘引起的心疾,太醫們也不敢斷定已到大限。”

“應是如此吧。”

——心裡想的卻是,從舊年臘月就開始罷朝了呢,甚至在新歲後還封了八皇子遼王,這實在讓人疑惑,論理,若先帝心目中當真有了繼位人,該是到他即位後再對手足分封,以爲恩顧兄弟,先帝何故在彌留之際特意封了八皇子,並連就藩的日子都定好了,生怕新帝反悔似的。

“即位詔書上也已錄明,先帝臨終前獨詔聖上,諄諄訓導,將安國安民之政令一一轉達,聖上於病榻前跪承聆訓,果不其然,先帝重視科舉選才,聖上即位不久,即授首任狀元郎顧於問平章政事之職,這可就是從一品的朝廷要員!”

“顧平章之才的確讓人飲佩,否則那即位詔書也輪不到他來執筆。”

——心裡想的又是,遵先帝遺令?誰還真信似的,先帝病重之時常常詔見的兩個內閣學士,眼下不是被今上擱置起來,蘇轢和虞渢,那纔是先帝時的信臣……今上即位不久,韋相就忽然稱病請辭,今上立馬就讓陳知年任了左相,那顧於問雖是韋相的女婿,聽說正是他拿了韋相什麼把柄,纔要脅着讓位。還有傳言,顧於問早年被魏望庸驅逐出溟山書院,因爲對魏家懷恨,連帶着對楚王世子也很有不滿,今上重用他,明顯是疏遠蘇、楚兩府的徵兆,今上究竟在擔憂什麼,纔會在即位之初就忙不迭地打壓先帝時的重臣!

看着吧,衛國公手裡的京衛,接下來不定被誰接管。

以上都是貴族朝臣關注之事,對於普通民衆而言,更關心,又更無所忌憚談論的則是另一件事——

“聽說沒,原來楚王世子妃在先帝駕崩那晚,從城外趕回途中,是被人擄走了呢。”

“怎麼沒聽說,真是可惜,當年衛國公嫡女和楚王世子大婚,那可是十里紅妝,多少風光?我還親眼目睹過這對壁人,二人婚後,也是琴瑟和諧,世子身份何其尊貴,據說連個通房都沒有的,只對世子妃一心一意,可也正應了那句情深不壽。”

“這時說情深不壽還是太早吧,不是說世子妃在幾個忠勇親兵的掩護下逃脫了麼?那個墜崖的婢女就是爲了引開刺客。”

“也是,這回擄劫世子妃的聽說是前朝肖氏餘孽,因爲痛恨當年老國公和先楚王對他們的剿殺,意在報復世子夫婦,平時沒有下手的時機,就趁着先帝駕崩,後來不是還把世子騙去了林野,結果是用個毀了容的屍身效仿世子妃的穿戴,若他們手裡真有世子妃本人,何必企圖矇蔽。”

“可世子妃若逃脫敵手,怎麼不知下落了呢?”

“這誰知道,一個弱質女子,遭人追殺,說不定也和那婢女一樣失足墜崖,出了意外,但不見屍身,世子是不會甘休的,這時也不是沒有放棄搜尋麼?”

很難得,關於這一件世子妃被擄失蹤案,市坊間這是唯一版本,沒有衆說紛芸。

三月裡春光明媚的一日,虞渢從榮禧堂出來,花葉扶疏間,他緩沉的步子不急不徐,目光卻一直盯在腳下,並沒有觀賞翠葉新蕊的欣欣向榮。

自從新帝登基,虞渢非常自覺地懇請“長假”,一直到這時,天子甚至十分體恤地免了他的早朝,讓世子全神貫注地搜尋失蹤的世子妃。

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帝重視內閣,到了新帝,將內閣視爲虛置,本就在虞渢所料。

他不在意。

老王妃在帝崩那日受刺客突襲,很是驚懼了一番,後來聽說旖景不知所蹤,日日擔憂,好容易捱過了七日哭喪,終是不支病倒,雖在子孫的安慰下漸漸好了起來,可一直牽掛着旖景,每回見了虞渢,都忍不住摟着孫子哭上一場。

爲此事,安然還專門從冀州趕了回來,留在王府侍疾。

不過安然實不夠七竅玲瓏,雖一心一意侍奉親長,讓老王妃略微安慰,終是難以徹底開懷。

虞渢對於祖母的擔憂也不知如何開解。

倒是古秋月,因着近段常常來王府與虞渢議事,聽聞老王妃鬱懷,也不知從哪裡蒐羅來那些稀罕有趣的物什,與市井間的雜談趣話,回回問安,都能讓老王妃略微展顏。

虞渢與古秋月結交下來,本認爲他很懂得察顏觀色,雖有商人的奸巧,也不乏士子的風雅,難得的是並不貪得無厭,倒是個懂得進退之人,再加上安然與殷永成親,與古秋月也有了彎彎繞繞的親戚關係,世子對這人倒是漸漸信重起來。

眼下古秋月已經將一家錢莊開進了西樑大京。

這一日虞渢又約了他來議事。

還不到時辰,世子信步行到關睢苑,在梅林裡略轉了一圈兒,經過一處跨院的拱月門,正巧見着灰渡與晴空兩個在對飲。

世子略站了一陣,聽得晴空又在念叨那年那月,第一回見秋月,就是在佛國寺,歷數着從前的舊事,從前那個沒心沒肺、自命風流的小廝兒已經如同換了一個人,兩眼朦朧,不盡追思,虞渢聽着,心情也更往下漸漸沉晦了下去,步子往裡微動了動,最終還是轉身離開。

市井裡關於世子妃被擄失蹤的那些傳聞,當然是他有意散佈。

實際上那日在密林破廟發現“旖景”的屍身,他當即立斷讓人毀其容貌後,經過仔細思量,又“編造”出一番相對有利的“事實經過”。

那具屍身必須毀容,除了隱瞞旖景被三皇子擄走的真相外,也是爲了規避世子妃已然身故的定論。

因爲不管旖景是身故,抑或被三皇子擄走,新帝都不會放過用此事做文章,逼迫虞渢與他意中的門楣聯姻。

那個倩盼,可是聖上當年送給三皇子,倘若虞渢否定當日那具屍身是旖景,聖上立即會想到三皇子。

所以,只能將屍身毀去容貌。

並且還有那番肖家餘孽欲引虞渢去密林加害,用的是秋月爲餌,當虞渢趕去時,卻見現場已呈兩具屍身,而忽然殺聲四起,多虧世子早有安排,纔沒有被肖氏餘孽加害的“傳奇”。

虞渢與大長公主都否定毀容的屍身是旖景,理由是世子妃身上有個隱秘的記認,而屍身上沒有,這當然是編造,不過世子妃身上有何記認,自然也不會傳得街知巷聞。

當然,旖景被擄,將來她的名節難保不會被天家詬病,但至少在她現身之前,這時生死未卜,事實又撲朔迷離,聖上若是逼迫,虞渢也能找到藉口應付過去,他相信三皇子之所以用倩盼爲替,也不會大肆張揚旖景是被他擄走一事。

把這事栽到前朝餘孽頭上,天子雖不盡信,但也不是完全不信,天子即位後,對六、七兩個皇子實際施以了變相軟禁,又對遼王諸多監視,並沒發現他們有擄掠世子妃的蛛絲馬跡,很簡單,若是他們行事,必然會藉此要脅蘇、楚兩府,不會“假造”世子妃遇害的現場,用以打擊虞渢。

天子也覺若非前朝餘孽心存報復,這事實在難以解釋。

在他心目中,完全摒除了遠在西樑的老三會對一個已嫁婦人賊心不死,冒險潛返錦陽將人擄走的事,這不是開玩笑麼,意在權位的男子,哪會真的對個女人念念不忘,將自身置於危牆,這在今上的人生信條裡那是絕無可能的事。

老三那時對世子妃的心心念念不過就是作戲,用以博得父皇的愧疚而已,他若真是個情種,就該守身如玉,結果送他一個和世子妃幾分相似的婢女,就寵成了心尖尖,算個什麼情種。

無非就是對蘇氏的容貌有幾分貪念而已。

當然虞渢編造這個情由受到了從前太后,眼下已經升級爲太皇太后的質疑。

質疑的根本就是出在那條暗線上。

不過太后因爲不知當日事發詳細經過,拿不準虞渢是否洞悉了那條暗線,她也不能直言不諱地詢問,只試探着問道王府親兵丟了世子妃,難保沒有被追責?

虞渢心中雪亮,仔仔細細答道:“當日先帝駕崩,想到祖母與旖景還在東郊,便立即讓親兵名肖竣者請歸,哪知中途遇伏……肖竣兄弟二人之妻受臣囑託,在旖景身邊護持,他們夫妻在衆親兵掩護下親護旖景往東郊巡衛撤離,哪知又中了埋伏……旖景應是在他們掩護下逃脫,肖竣兄弟夫婦當場遇害。”

事發突然,遇先帝崩逝,太皇太后起初原沒將旖景被擄一事往三皇子身上聯想,舉喪期間也沒有心力徹察這事,虞渢當斷定旖景去向後,雷厲風行的安排周密,太皇太后當然也不可能追着要看肖竣等人的屍身,這事只好作罷。

實際上先帝臨終之前,的確將兩條暗線轉交太后——衛國公府那條還有作用,但楚王府這條,因爲令牌已經在三皇子手中,先帝也擔心三皇子今後爲西樑利益暗害楚王父子,所以交待太皇太后找個合適的時機,乾脆把這條暗線告之楚王父子,也可用作籠絡。

太皇太后聽聞人已經死了,也好作罷。

當然肖竣之父並沒有如願按三皇子的安排脫身,他被虞渢派遣的人提前一步“請回”,告之其子媳忠心護主不幸犧牲的噩耗,將其接返錦陽“榮養”,太皇太后打聽得這事,認爲肖竣之父已經沒了實際作用,不足爲慮,乾脆就沒提暗線的事。

至於旖景今後平安歸來,關於被擄這段經歷,爲了保證“清白”不被天家追責,虞渢當然會有所安排,但他這時,暫且不能顧及這事。

他在等西樑傳回消息,能否確定旖景平安,以及去向。

只有確定此事,摸清三皇子的戒防疏密,世子才能籌謀安排,助旖景安全脫困。

虞渢深覺這是一件極其不易之事。

但也是必須做到的事。

第六百一十七章 旖景含怒,吉玉受辱第四百三十三章 牆還未倒,避之不及第五百七十三章 蛇蠍相比,也有不及第四百九十六章 突封郡主?爭端升級第七十四章 水蓮庵裡,委實風流第一百八十三章 佳人已逝,含冤難雪第六百七十三章 聖令抵楚,不能饒幸第三百九十九章 籌謀收買,一石二鳥第四十八章 忠勇婢女,引發傳言第五百二十九章 兩國貴女,禮教之爭第九十六章 英明世子,機智轉寰第四百三十八章 忽有轉機,柳暗花明第一百七十二章 但願此生,緣斷不續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韓聯姻,已成定局第四百八十五章 姑嫂情誼,無端挑釁第八十六章 一事變遷,混亂全局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君歸府,曉曉“報仇”第七百四十六章 藥石無治,預感大限第七百三十二章 總算潑酒,快去更衣第十九章 猝然重逢,果然隔世第一百三十九章 口蜜腹劍,坦率阿薇第兩百九十二章 關鍵一步,聖旨忽降第三百六十三章 鄭村死者,隴西歸人第六百五十八章 調“虎”離山,火燒“虎穴 ”第七百一十四章 家有不肖,隱疾之患第一百三十一章 對峙雙方,狡言不斷第七百六十九章 辛未事變,久醞即發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雙管齊下第十九章 猝然重逢,果然隔世第六百四十八章 聞言察據,剷除禍根第兩百八十七章 疑似遣散,同生共死第四百三十章 謝公壽辰,註定鬧劇第兩百一十八章 亦假亦真,打情罵俏第兩百九十章 村落遇險,“一箭中的”第六百七十章 尷尬王爺,拋之腦後第八十六章 一事變遷,混亂全局第四百二十三章 秋意漸涼,男女秋月第十二章 早生死結,一朝爆發第五百九十一章 “青雀”之用,忠義難全第七百一十八章 平息市議,仍有餘波第五百六十九章 奸細入宮,“雲雀”現形第七十六章 美色誘惑,郎心浮躁第三百六十三章 鄭村死者,隴西歸人第四百六十九章 犧牲小我,顧全大家第五百五十章 蘇漣趕到,再補一刀第五百九十三章 註定撲朔,慶王出手第五百七十九章 欲封大君,長留西樑第四百七十二章 疑軍穩軍,祖母厲害第五十九章 甄氏阿茉,董氏阿音第七百三十二章 總算潑酒,快去更衣第七章 娘子撐腰,丫鬟樹威第四十五章 爲尋外援,夜探妓坊第一百五十一章 揣摩人心,肯定陰謀第六百四十七章 深入分析,引蛇出洞第一百一十六章 如影隨行,愧疚難消第六百九十四章 無奈妥協,損兵折將第三百三十三章 劍傷小五,言及謀劃第五十八章 巧用心計,更改姻緣第五百三十九章 沒有漁翁,皆是蚌鶴第四百一十四章 禍從口出,無端遭妒第四百零五章 百變皇子,何爲真心第三百二十八章 溫弱兒媳,險惡婆母第三百二十三章 怪人怪事,漸次浮現第四百六十八章 開幕落幕,“真相大白”第一百七十四章 又生命案,二爺休妻第五百五十九章 機密外泄,決意廢儲第四百九十七章 脫離掌控,怎生收場第六百九十六章 不速之客,嬋娟“見鬼”第七十章 拈花識香,實有內情第四百六十七章 “神醫”出場,氣焰熏天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錯之間,關要漸顯第九十二章 誰是棋子,誰是棋手第一百四十七章 得罪惡人,禍之根源第兩百六十九章 當面過招,請猜勝負第一百七十四章 又生命案,二爺休妻第七百二十六章 緊鑼密鼓,挖坑布陷第兩百六十四章 福禍相依,生死與共第六十二章 再遇高閣,悲喜難明第一百九十一章 香河田莊,世外桃源第六百四十五章 匿名書信,請見王妃第三百五十九章 化險爲夷,線索聯成第六百五十章 再潛西樑,關鍵一步第四十一章 突生禍事,馬*婚第五百六十六章 無情內鬥,棋子已動第十九章 猝然重逢,果然隔世第三百零二章 佳人及笄,玉佩爲贈第九十七章 蛇蠍比之,尚有不足第兩百五十五章 世子絕斷,直面陰謀第一百四十九章 未雨籌謀,實難料定第兩百九十六章 奪秒赴險,爭分勸諫第六百四十章 甘心臣服,不懷妒恨第三百三十四章 纔剛新婚,便要爭寵第五百八十一章 掀發殺戮,舅母問責第一百零四章 心計較量,更勝一籌第一百二十四章 計謀雙方,各自手段第八十七章 妻妾之間,明槍暗箭第四百八十三章 太后意動,大不尋常第一百八十九章 尚未成行,再發兇案第六百八十章 “頑劣”六郎,新婦投繯第一百六十九章 真相大白,盛怒難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