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王啓年結束了電影拍攝,率領劇組回國。由於,電影的後期製作團隊是跟着劇組後面製作,所以,電影殺青不久,後期製作也完成。電影的不同語言版本——中文、日文、英文等等版本都已經制作出爐。
其他的小語種,則是需要採購了版權的合作伙伴們自己去翻譯和配音。
與此同時,《fate》中文版,也開始到拿到電影局送審,爭取最快速度能夠在國內上映。
《fate》在題材上,給官方的解釋是類似於美國的《哈利波特》、《蜘蛛俠》、《x戰警》、《蝙蝠俠》之類的電影。
既然,這些電影能在國內上映,作爲一部國產電影的《fate》,自然是沒有問題了。當然,也有一些人覺得,《fate》是日本的acg作品改編。
不過,小夥伴公司很理直氣壯的對上頭說,大國文化產業崛起,都是採取拿來主義,把全世界各國的經典文化和流行文化直接拿來用,改編消化成爲自己的版權和文化,那就是自己的。
別國的文化被我們改編,改編後的作品,既然是代表我們的文化!
比如,日本的《聖鬥士》設定和靈感來源於希臘神話,但沒有覺得《聖鬥士》這個文化產品是希臘人的作品,而是被認爲是日本人創作的動漫產品。憑藉着直接從別的國家文化裡面伸手拿來,消化成爲自己的文化產品,銷售到全世界,這就是他自己的文化了。
美國好萊塢的崛起也是一樣的,直接從全世界各國文化裡面吸取靈感。看到別的國家有什麼可以改編,有市場前景的文化。好萊塢都可以將之改編成爲自己的作品。
而《fate》這部作品,原著作者蘑菇他們,也直接是從全世界吸收靈感。比如,英國的亞瑟王等等傳說人物。遠古時期中亞地區的神話人物吉爾伽美什,古希臘神話裡面的人物,還有很多的歷史和神話人物,都直接拿過來,改編成爲“英靈”角色。令一些古板人士吐槽無力的是,亞瑟王居然被改編成女的。
好在,劇中改編的都是外國的人物和歷史,怎麼胡編亂造。國內文化部門也不能以此作爲理由斃掉電影。
換做是改編國內歷史,那就得賭人品,人品不好,上頭一個文件,不允許改編某個國內某個朝代的歷史,題材就直接不能過審。
順利過審之後,《fate》電影版計劃在2008年1月1日上映,而爲了票房成績考量。小夥伴公司甚至開通了電影票的預售。擁有小夥伴會員賬戶的用戶,可以提前以9.8元每張的低廉票價,提前購買電影票。相對於。此時國內的電影票價,很多一線城市已經漲到了百元,二三線城市的票價。普遍也是四五十元一張。
因此,儘管這些年人們的工資水平提升了,但電影票的價格也快速的飛漲。這造成了,目前國內在電影票價方面,已經迅速的追趕歐美。這也難怪,多年來電影院線上座率一直無法提振。
實際上,國內很多電影院線,平時上座率並不是很高。院線方面,主要是賺一些旺季和大片上映時期的暴利。很多情況下,淡季維持不虧就是勝利。
但王啓年的小夥伴公司並不是這麼做的。而是經常根據電影市場的淡季和旺季,對票價進行調整。網絡平臺上。淡季時期票價優惠,已經成爲了常態。所以,小夥伴公司的院線上座率通過比同行超出一倍以上。
這種不科學的上座率,主要是小夥伴公司經營理念更先進,比同行更重視上座率,而並不純粹是以單張電影票能賺多少錢來衡量經營得失。
多年的互聯網和院線經營結合,小夥伴公司已經搭建了完善的互聯網售票平臺。每個月在網絡上出售的電影票,已經超過百萬張以上。網絡平臺出售電影票,是也拉開小夥伴公司與同行身段差距神器。
可以說,目前中國電影院線試產,包括中影、上影這樣的巨頭,以及新崛起的地產商旗下的院線萬達、保利之類的,都遠遠不是小夥伴院線的對手。這種差距,並不是院線管理方面的經驗,更關鍵是互聯網平臺方面的差距。
《fate》提前預售電影電影票,這次不僅僅是預售小夥伴院線的電影票,也拉上了中影、上影、萬達等等同行。大家一起同價預售電影票,讓消費者自己預定觀影的院線和座位。
“天啊,10萬張!”12月26日,《fate》電影票在網絡上預售的1分鐘之內,已經有數百萬計的觀衆,拿着鼠標和鍵盤,預定了電影票。
所以,僅僅1分鐘內,已經銷售了十萬張電影票,小夥伴的互聯網售票系統差點宕機。不過,好在技術人員苦苦支撐,網絡雖然卡了一點,但網站還是可以正常訪問。
“20萬張了!”五分鐘後,人們驚呼。
一小時後,預售的電影票已經,已經突破百萬張,人們對此已經麻木。
神話還在繼續上演,幾乎每秒中,《fate》電影票預售數據都在刷新。這相當於,每秒都有電影票售出。
到了中午,電影票已經預售200萬張,1月1日這一天的大多數的作爲已經被訂滿,光是這一天,已經被定下70萬張電影票。換算成票房,則意味着電影還未上映,以前提前獲得700萬票房。
若非是各大院線公司,需要照顧線下購票的觀衆,所以限定了線上最多隻能預定50%的座位,所以,纔沒有被訂滿。否則的話,線上用戶可能把電影首映日的票全部給預定一空。
接下來,電影票預售逐漸超過了1000萬張,也就是說,電影還未上映,在國內已經鎖定了1億票房!
這還僅僅是提前預定的電影票,電影正式上映後,肯定還會有大量的觀衆買票。解釋,電影票房將會達到何等驚人的程度?!
這幾乎是搶錢,也是小夥伴公司向友商們亮肌肉!
隨着小夥伴互聯網售票平臺的日益發展,今後,傳統的院線,可能已經不算是渠道。小夥伴的線上購票平臺,纔是真正的壟斷級的渠道!
“互聯網真是一項偉大的創新!”萬達公司前來觀摩學習的高管,不禁感慨說道。
“呵呵,我們僅僅是運氣好!”於冬謙遜說道。
目睹小夥伴公司渠道的強大,友商們有的感覺很忌憚,下定決心,今後要模仿小夥伴的模式,自建一個互聯網售票平臺。
也有一些電影公司,直接是諂媚的巴結小夥伴公司,希望通過抱大腿,來獲得一些利益。
萬達院線公司就是第一個前來抱大腿的!
很多人以爲,萬達院線一開始就是以做成國內最大的院線爲目標。但這是一個誤解,萬達院線一開始是萬達商業廣場的配套項目。早先是找了華納等等專業的院線公司合作,在大型的萬達廣場上配套一家電影院。但由於華納公司很快退出了合作,萬達不得不自己親自上馬接盤院線項目。
漸漸的做了一段時間後,萬達院線居然躋身國內電影院線的主流。在別的院線公司,擴張比較緩慢和謹慎的時候,萬達院線由於沒有考慮盈利和賺錢,主要是作爲萬達廣場配套項目,給萬達廣場的商業生態吸引人氣。這種不追求盈利的心態,反倒成就了萬達院線,最終,萬達發現,無意之間搞的院線公司,居然非常有前途,自然就是投入更多資金和資源,將至培育成爲國內第一大院線。
當然了,這都是另外一個時空的事情了。現在的萬達院線,雖然排行國內院線前五名,但跟小夥伴院線相比,體格不是一個檔次。
而在小夥伴公司的橄欖枝下,萬達院線也樂意跟小夥伴這個業內龍頭公司合作,提升萬達院線的上座率。
甚至,價錢合適,把萬達院線賣給小夥伴公司,也不是沒有可能!
比如,萬達廣場的配套項目可不僅僅是電影院線,甚至還包括百貨連鎖和酒店連鎖。後來,萬達甚至把百貨、超市等等連鎖業務,大包轉讓給其他專業的商業連鎖公司。
由此可見,萬達核心的業務主要還是商業廣場的開發和經營。其他的配套項目,都是找不到合作伙伴,纔不得不自己親自上馬。
小夥伴跟萬達的合作,幾乎是一拍即合。雙方簽署了長達五年的合作框架,萬達院線跟小夥伴院線聯營。雙方雖然沒有資本層面的合作,但是,萬達院線拿出50%的影院座位資源,交給小夥伴公司在互聯網上進行售票。當然了,小夥伴公司也有業績兜底,按照5%的上座率作爲業績標準,如果,網絡售票的業績低於5%上座率,則按照5%上座率的標準給萬達院線結算保底分成款。
與此同時,萬達廣場的新的配套院線,也會考慮讓小夥伴院線進駐。而小夥伴院線進駐的萬達廣場,萬達院線自然是不會進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