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倒也不難。”
對於程禮的質疑,黃一凡早就做好了準備:“雖然楚辭已然失傳,但我們仍能從其他的方面查找到關於楚辭格律的問題。我們知道,華國文明是有脈絡可尋的,也是不斷髮展的,不斷傳承下來的。詩詞文化也是如此。原始時期其實就已經有了詩歌,或者說那個時候並不將這個當作是詩歌,只是我們古人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受此影響便有了我們詩歌的源頭聖詩。
聖詩之後,則是漢賦。
漢賦之後則是樂府詩,樂府詩之後則是唐詩,接着就是宋詞元曲。
可以說,至聖詩到宋詞元曲,他們都有着自己的傳承體系。
現在,我們就先來理清一下我們華夏古詩詞的發展脈絡。
我們先來說漢賦。
漢賦是什麼?
漢賦其實並不能算是詩,他其實是一種敘事性的散文。當然,這種散文也講格律,也講對仗,偶爾也可以押韻,受此影響便有了更爲詩化的樂府詩。同時,樂府詩也吸收了漢賦的特點,即敘事,又更爲高度提練字詞間的美感,所以樂府詩又叫敘事詩。
樂府詩之後則是唐詩。
相比較與樂府詩,唐詩不但完美的繼承了樂府詩的格律,而且在樂府詩的格律之上又更進一步,有了“平仄”的變化。不過,樂府詩的敘事概念則有一些弱化,有的一些唐詩可能表達的也是敘事,但更多的唐詩寫的其實就是那一個時刻的心情,與事件沒有太多的關係。
唐詩之後則是宋詞,當然還有宋詩。不過,宋詩與唐詩差不多,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且,做爲代表宋朝的詩體,宋詩也沒有唐詩精彩。不過,做爲文化發展極度繁榮的宋朝,雖然宋詩不怎麼樣但卻發展出了另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叫做宋詞。
什麼是宋詞,其實宋只是一個朝代名,關鍵是詞。詞是什麼,詞其實與我們現在唱歌的歌詞差不多。爲什麼宋朝會出現宋詞,與當時的政治背景與文化背景有關。從唐朝再到宋,經歷了漫長的文化建設,華夏文化有了相當大的進步,各種文化娛樂性的產品也先後出現。像宋朝就很流行唱歌。既然有人唱歌,當然需要有人填詞。而填詞可不像現在的歌詞,隨便一寫就是一首歌詞。在宋朝流行的文化當中,各個文化名人對於宋詞是非常講究的。不但所填的詞要符合曲調的意境,同時所填詞也必需有詩化的效果。
在宋詞之後則是元曲……好吧,說了這麼多,元曲就不說了。”
說到這裡,黃一凡開始了正題:“在坐的有不少詩詞大家,想必對於華國詩詞研究亦超過我。不過,剛纔我之所以說這麼多,其實還是爲了說明我剛纔所說的標題,華國詩詞是有傳承脈絡的,他是有據可尋的,他不是一下子從石頭上蹦出來的,也不是憑空出現的。沒有漢賦就沒有樂府詩,沒有樂府詩就不可能有唐詩,沒有唐詩當然不會有宋詞……就像爲什麼國外也有詩歌,但是他們的詩歌卻與我們不一樣,其實也是因爲傳承文化的不一樣。”
“黃老師,您講了這了多,都已經快下課了,不知道你所講的對於兮體詩就是楚辭的格式有什麼關係?”
這個時候,之前被黃一凡弄得下不了臺的方星劍似乎已經回覆正常,在聽了好一會之後發現黃一凡仍是沒有進入正題,卻是有一些不耐煩起來,站起來說道。
“方老師,說了別急,學術問題如果不解析清楚那怎麼行。”
沒有理會方星劍,黃一凡繼續說道:“剛纔我說到我們詩歌文化是有傳承的,可是,在對詩與漢賦之間,我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他似乎並沒有這種傳承關係。”
發現衆人並沒有明白過來,黃一凡再次解釋說道:“重點來了,正如剛纔我所說,漢賦影響的是樂府詩,樂府詩影響的是唐詩,唐詩影響的是宋詞。那麼,要影響漢賦的顯然是在漢賦之前的詩體。在漢賦之前,那就是聖詩。
我們再來看一下,聖詩普遍採用的是四言體,但我們的漢賦是六言,八言,甚至十言。聖詩強調押韻,但漢賦可押韻可不押韻。聖詩是詩,是歌,內容較短,一般一首詩只有幾十個字。漢斌並不是詩,也不是歌,他可以稱之爲散文,較短的漢賦也有幾百個字,多則幾千字。
雖然聖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賦,比如,漢賦不少地方就有引用“聖詩”裡面的重章疊句,但這種影響相對於整個漢賦來說可以說是非常小的。遠遠不及漢賦對樂府詩的影響,也不及樂府詩對唐詩的影響,更不及唐詩對於宋詞的影響。
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時間上找到答案。聖詩最早起源於商朝,至周朝已經發展到巔峰,而漢賦卻起源於漢朝,與聖詩相隔的時間比較遠。那麼,有沒有一種在聖詩與漢賦之間的詩體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楚辭。
黃一凡點了點頭,終於將正題拉回到了楚辭。
“大龍,黃一凡想說什麼,我怎麼有一些聽不懂。”
此時,臺下的一些學子卻是顯得迷茫起來,不少學子明顯不太能夠聽得懂。但是,他們聽不懂,可對於水木以及燕大,復大的幾位教授專家來說,當聽到這裡之時,他們卻是隱隱感覺抓住了一點什麼。
可到底是什麼,他們又不知道。但毫無疑問,他們卻是知道,黃一凡研究的路子是對的。
“黃一凡先生,您能說得更具體一些嗎,我們有一些不明白?”
此時,臺下有學子站起來說道。
“放心,很快大家就會明白了。”
一個半小時的講座講到這裡,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大半,還有最後十分鐘。
看了看手錶,黃一凡繼續說道:“剛纔程禮教授也說過,史學大家“班尋”曾經說過,不歌而誦謂之賦,這種賦其實最初指的不是漢賦,而是楚辭。也就是說,其實楚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賦。不過,很顯然,楚辭不是一種賦,楚辭是楚辭,賦是賦。但是,如果從時間上來推斷的話,對漢賦最具有影響力的並不是聖詩,而是楚辭。”
時間還剩下最後三分鐘:“那麼,到了這裡,一切變得簡單多了。雖然楚辭已然失傳,但是,我們仍可以根據漢賦的格律去嘗試分析“楚辭”的句式,至於剛纔我所說的楚辭引用兮體的格式問題,便可以在漢賦當中找到答案……”
最後一句講完,當天第一節的“楚辭”講座差不多也算結束。
===
ps:這一章講解的知識較多,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大家的閱讀,但如果認真看的話,小白相信對於大家會多少有些啓發,7月份最後一兩天啦,兄弟們,求月票。全本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