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憶當時大規模擴兵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準備拖垮俄羅斯的經濟,而且,在這兩年的時間裡,悄悄地對俄羅斯進行了幾場金融戰,再加上俄羅斯天文數字般的軍費開支,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大量的引發鈔票,從民間掠奪財富,以應付面臨的財政危機。
這樣的方式,讓姚憶高興了,因爲,不僅僅俄羅斯民衆對現任政府強烈的不滿,就是其他使用盧布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也是極爲的不滿,紛紛放棄盧布,這樣的方式,是俄羅斯在經濟上徹底失去外援,除了美國的一點鈔票外,再也沒有其他的經濟外援。
再說了,美國是一個很現實的國家,一切以經濟利益爲重所有的援助不是無償的,而是使用俄羅斯輸往歐洲的天然氣來做回報的。
美國政府和俄羅斯政府利用格魯吉亞的問題,開始引爆雙方的導火索,甚至,俄羅斯夢想着把軍隊開進裡海沿岸,掠奪那裡一切財富,以緩解他們的財政困難,畢竟,從俄羅斯邊境向裡海沿岸的城市進攻的話,也就是飛機打一個俯衝的路程,實在是唾手可得。
更讓俄羅斯垂涎三尺的是,姚憶僅僅在裡海沿岸佈置了百萬兵力,而俄羅斯在伏爾加河下游竟然有三百萬兵力,不論是裝備數量還是軍隊數量,俄羅斯都是佔有絕對的優勢,不論哪個軍事戰略家,看到這種狀況,任誰都會把這個地區作爲突擊的重點。
更要命的是,裡海東岸的城市和西岸的城市被裡海隔開,南部隔着伊朗,北部隔着俄羅斯,兩個聯繫的通道只能是通過裡海的船隊,如果俄羅斯進攻裡海西岸的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的話,只要封鎖裡海,裡海東岸的軍隊幾乎沒有能力援救西岸的部隊,這樣的話,就可以狠狠地吃掉姚憶在格魯吉亞的黑海船舶製造中心和阿塞拜疆的石化中心。
俄羅斯的作戰計劃早已經定了下來,只等着一個合適的機會,一個導火索引爆此次事件,之後,他們的二百萬軍隊就會瘋狂的向這兩個城市撲去,而一百萬兵馬阻攔姚憶的援軍,緊緊地守着伏爾加河西岸,設置了堅固的防禦工事。
實際上,姚憶這麼做,那是有一定目的的,而且姚憶心裡很清楚格魯吉亞城和阿塞拜疆城的地理位置,他們有高加索山阻攔,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只要扼守山口,縱使千萬雄兵,也未必能夠攻入進來,再加上,兩年來,姚憶在這個地方設置了十道防線,每一步防守都是極爲到位的,而且各種物資儲備充足,雖然僅僅五十餘萬兵馬駐守在這裡海西岸,就算俄羅斯二百萬軍隊全部壓上來,也未必能夠拿下這兩個城市,再說了,姚憶在地中海和黑海,都有強大的艦隊,其中一半的航母部署在這兩個地區,基本上封死了俄羅斯艦隊從地中海進入黑海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黑海,就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
除此之外,姚憶在伊朗境內已經修建了鐵路系統,通過這個鐵路系統,完全把東岸的物資和軍隊調往西岸,還可以通過印度洋,向裡海西岸通過伊朗的鐵路系統進行補給,可以說,在這方面,姚憶的準備是充足的,當然,姚憶的一切防禦措施和準備,都是極爲保密的,在外界看來,姚憶憑藉大高加索山脈這個天險,佈置五十萬兵馬對抗俄羅斯的二百萬兵馬,那是是戰略冒險,更是輕敵。
豈不知,這是姚憶的誘餌罷了,故意爲之。
在俄羅斯宣佈對格魯吉亞的南奧塞梯、阿布哈茲、阿扎爾三個地區擁有,並且派出軍隊駐紮這三個地區的當天,姚憶便向全世界發出公告,要對南奧塞梯、阿布哈茲、阿扎爾三個地區三日後進行轟炸,呼籲哪裡的民衆趕快離開。
這表面上看起來是人道主義表現,不想轟炸貧民百姓,實際上是另有戰略,而且在這三天的時間內,姚憶調集了二千架F4戰機進入裡海沿岸城市,同時,發射了十顆軍事衛星,給人一種感覺,就是姚憶姚憶要大規模的轟炸南奧塞梯、阿布哈茲、阿扎爾這三個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世界的鏡頭都聚焦到了大高加索山脈兩端,俄羅斯也不示弱,除了有組織的進行民衆撤離之外,大量的軍隊向大高加索山脈北部集結,尤其是大高加索山脈北麓的城市中,住滿了軍隊,而且各種防空武器齊開,一天二十四小時的盯着姚憶飛機的動向。
世界上的軍事專家認爲,姚憶之所以這樣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所以拖延三日,俄羅斯和美國的軍事專家也是這樣認爲的,俄羅斯前線總指揮更是對此深信不疑,尤其是姚憶的通信數量在大量的增加,給人的感覺就是大戰將至,姚憶會先發制人。
而且俄羅斯已經制定好了作戰方案,並且準備提前發動攻擊。
在離姚憶宣佈發動攻擊的前一個小時,俄羅斯的軍隊率先發動了攻擊,他們的導彈大規模的向姚憶的陣地和兩個城市轟炸,但是,除了沒有防禦住密集的火箭彈攻擊之外,俄羅斯的導彈基本上被攔截了,被沒有造成重要的破壞。
更讓俄羅斯納悶的是,姚憶的兩千架戰機迅速的撤離,飛向中華方向,路過外蒙古的時候,對外蒙古的軍事要塞發動了先發制人的空襲,投擲所有的炸彈之後,飛回中華。
一個小小的外蒙古,怎麼可能承受的住兩千架戰機的狂轟濫炸,幾乎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所有的軍事要塞被炸了個稀巴爛,而此時姚憶的兩千輛美式二手坦克,向外蒙古發動了閃電戰攻擊。
在這個時候,俄羅斯才恍然大悟,那兩千架戰機僅僅是迷惑他們的誘餌,而真正的戰場卻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外蒙古戰場,而且姚憶的百萬大軍,在兩千輛坦克的掩護下,向外蒙古掃蕩,打他們了一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