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失落的香港經濟

石莫清楚的知道他無償捐地的行爲並不能根本上、長久的解決問題,只能爲香港的下一兩代人帶來好處,後面的人又該如何?

這隻能算是治標,而不能治本。

怎樣才能治本呢?香港的未來在那裡?

這首先要知道香港未來面臨的問題是什麼,石莫才能提前二三十年的現在開始佈局,實施手術刀級別的精準醫治,纔能有一丟丟的希望改變香港的未來,進而改善中國的未來。

香港是中國的親兒子,如果香港發展好了,對中國是很有幫助的,到時中國會發展的更好更快更強。

不像乾兒子臺灣,一副熊孩子無知的做派,到處惹是生非,早就該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了。

未來的香港,可以說是以李嘉誠爲代表的一批超級富豪們在經濟上“統治”着香港。

他們的商業帝國幾乎滲透到香港的每一個角落。

舉一個典型人物,李嘉誠的栗子:香港阿公阿婆們早上起牀買菜煮飯,去的是家門口附近的百佳超市;年輕人買個護膚用品,去的是公司樓下的屈臣氏。

而很多的香港人,要將收入的一大半償還長江房產的房貸。港人看電視和聽電臺,又是李嘉誠小兒子李澤楷的電信盈科的;家中安裝的電話網絡,則是和訊黃埔的。這些都是李家的產業。

“李嘉誠的行爲實際上是壟斷,這造成了香港人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企業家宗慶後曾這樣評價李嘉誠。

當然,香港不僅僅是李嘉誠家族的,還是其他“李嘉誠們”的。

在香港頂級富豪圈層裡,還包括另外五大家族——新鴻基的郭氏家族、恆基兆業的李兆基家族、新世界的鄭裕彤家族以及九龍倉的包氏吳氏家族和中電集團的嘉道理家族。

在香港經濟騰飛的那些年,這羣人憑藉着才智和勤奮一路扶搖直上,收割了這片土地上絕大多數的財富,把持着絕大多數的資源,在經濟上“統治”着香港。

久而久之,香港財富的聚集程度令人咋舌。

數據顯示,2017年香港資產排名前十的富豪的資產總和約1445億美元,相當於香港GDP總值的42.5%。

他們中幾乎清一色來自房地產行業和金融行業。

這兩個行業自帶的泡沫屬性,使得富豪們的資產快速膨脹,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香港人一直生活在“李嘉誠們”的“地產霸權”和“金融霸權”之下。

積怨太久,也不是沒有反抗。

在2013年,多個社會團體公開抗議,要求香港政府創設“李嘉誠稅”(即資產增值稅、股息稅和累進利得稅),通過財富再分配解決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

李嘉誠對此一笑置之,並發表了這樣的言論:“樹大招風,引起社會仇富很正常,這正是他多年來加大海外投資的原因。”

未來香港經濟失落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是各個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一個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的是技術和產業創新,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

只有蛋糕做大了,分到每個人身上的好處纔會多。

或許在大多數人印象裡,香港一直都是“亞洲金融中心”,不以製造業和尖端科技聞名。

是香港沒有創新人才嗎?並不是。

港中文、港科大每年都在源源不斷地向外輸出海量人才。

香港真正缺乏的,其實是創新的土壤。

80年代的時候,香港還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加工城市,也是全球第二大的服裝城市,實體經濟發展十分向好。

然而到了90年代,這兩個產業相繼離開香港去了大陸。

導致很多香港人將此怪罪於大陸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其實不然,大陸只是非常小的影響因素。

2000年香港政府曾出臺了“硅港計劃”,想把香港發展成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政策如果實施成功,有望爲香港增加近20萬個工作崗位。

但是,“硅港計劃”因種種原因以失敗告終,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或許就是香港的經濟脫實入虛,逐漸被以李嘉誠爲代表的超級家族把持。

李嘉誠並不看好實業,雖然他早期靠製造業(長江塑料廠)起家,不過後來的爆發卻是靠房地產和投資,他也表達過“勤勞賺不了大錢,只能養家餬口”的說法。

“李嘉誠旗下沒有一個暢銷世界的產品,做的都是投機的生意。”新加坡之父***曾這樣諷刺過李嘉誠。

但李嘉誠肯定知道,金融本身並不能創造資本和價值,而僅僅是資本和價值的轉移而已。

普通老百姓想要吃口飯,還是要靠實實在在的產業。

只是,在這羣超級家族的影響下,未來的香港更像是一個被金融和地產做空的城市。

這就導致了普通香港年輕人在創新創業上的舉步維艱。

創業得租一個辦公場地,而香港的房租高到令創業者絕望。

在中環租一間20平米的辦公室,一個月的租金就要逼近4、5萬港幣,即便在觀塘工業區這種廉價地段,一平米也要300港幣左右,而深圳只要30元人民幣。

昂貴的租房成本從一開始就讓創業者望而卻步。

創業需要大量的錢,香港雖然有錢,卻很難流到創業者手裡。

香港本土金融穩定在港口運輸等收益穩固的行業裡,大佬們在二級市場和房地產上掙錢來得又快又穩,不願意投資他們看不懂、風險又高的高科技初創公司。

這樣的環境下,“青年才俊”們沒條件創業,也不願意創業。

由此年輕人也漸漸意識到,那讓人絕望的房價,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或許正是以李嘉誠爲代表的一批超級富豪們推波助瀾造成的結果。

他們面臨巨大壓力,轉而扎堆競爭投行、地產、豪門家族企業每年放出來的少數招聘名額,在寫字樓裡做一個“高級打工仔”,才能保證基本的體面,他們別無選擇。

香港高新科技產業和實業的寂寞,金融行業的世界地位,伴隨着的是大多數普通香港年輕人的失落和迷茫。

2012年8月,李嘉誠曾對香港表白:“我對這片土地有特別的感情,自己身爲中國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我絕對不會從香港撤資。”

然而,2013年7月底,李旗下和記黃埔發佈公告出售百佳超市,10月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已將香港嘉湖銀座商場,以58.5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

國慶長假前,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電能實業宣佈,拆售旗下的香港電燈有限公司。與此同時,他在歐洲大肆購買。

此時,大家才意識到,李嘉誠本質上只是個追逐利益的商人,愛國愛港只是錦上添花的東西。

時間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代又一代的量變造成質變,香港的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作爲既得利益者,超級富豪們牢牢握住手中的特權,樂享其成,他們從內心深處,或許並不想看到任何改變。

而當年輕人發現自己即使奮鬥一生,卻只能苟且生存,一切努力都變得毫無意義,他們胸中只有熊熊怒火。

這種仇恨隨後轉移到大陸人身上。

曾經大陸貧苦,香港人有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而97年後大陸的飛速發展讓香港的停滯顯得更加明顯,優越感消失殆盡,心理落差極大。

除此之外,大陸鉅富在香港買樓不問價格,也是香港房價居高不下的影響因素之一,自然又加深了深受房價之困的香港青年的仇恨。

如今,這些鍋都甩給了大陸,而那些“李嘉誠們”,永遠都是躲在暗處吸金的冷漠面孔。他們哪裡會管底層屁民們的死活,都是等待被收割的韭菜。

第75章 方舟芯片1第73章 視察晶圓廠2第68章 默默發展第32章 後續計劃第88章 買一箱82年的拉菲來積灰第107章 佈局日國房地產1第114章 我們要擔負起引領世界的責任第28章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06章 收購道亨銀行第83章 定位理論第111章 逗利是第113章 新世界東京研發中心第4章. 借錢準備割羊毛第95章 收購銀行和電視臺第7章. 第一次割羊毛收穫驚人第17章 收購期貨公司第99章 香港“硅谷”計劃第38章 新世界科技園規劃第114章 我們要擔負起引領世界的責任第47章 2012實驗室第34章 買地準備“種田”第2章. 狂野時代第47章 2012實驗室第80章 準備變革組織架構第1章. 少年石莫之日常第73章 視察晶圓廠2第114章 我們要擔負起引領世界的責任第87章 日常第8章. 科技城計劃第98章 失落的香港經濟第63章 科技園項目進展第29章 黃金市場動態第10章. 風雲始動第5章. 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第70章 新世界經濟體發展委員會第72章 視察晶圓廠1第54章 香港春節第98章 失落的香港經濟第78章 XOS系統1第81章 新世界技術有限公司第40章 新世界大學規劃第28章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第41章 校園設計圖第6章. 學校日常第13章 秘密組織第27章 下一個佈局第84章 潛龍別墅第38章 新世界科技園規劃第68章 默默發展第42章 小聚第9章. 香江大學城計劃第110章 香港賀歲煙花第91章 神州電腦第60章 奪取港燈集團第49章 自主研發CPU第74章 抓安全生產工作第52章 加速互聯網發展第92章 對決IBM和蘋果公司第62章 職工小區項目進展第99章 香港“硅谷”計劃第53章 IT人才全球引進計劃第69章 兩年後第94章 佈局RB第26章 掀起風潮第59章 收購成功,改革中巴第92章 對決IBM和蘋果公司第29章 黃金市場動態第91章 神州電腦第61章 掀起收購風潮第44章 偶遇周潤發第94章 佈局RB開個單章感謝您第108章 佈局日國房地產2第85章 “暴花戶”第59章 收購成功,改革中巴第72章 視察晶圓廠1第32章 後續計劃第79章 構建工資分配製度第15章 人才收集計劃第58章 收購中華巴士第7章. 第一次割羊毛收穫驚人第2章. 狂野時代第12章 加強安保力量第67章 投資核電第21章 少年的夢想第85章 “暴花戶”第33章 投資教育第18章 準備第二次割羊毛第53章 IT人才全球引進計劃第109章 負利率時代第46章 《中國計算機1990》戰略第36章 風雲涌動第105章 科技金融第4章. 借錢準備割羊毛第6章. 學校日常第70章 新世界經濟體發展委員會第48章 制定硬件發展方向第2章. 狂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