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客氣的說,哪怕是北洋最精銳的部隊拉到歐洲戰場,也不過是炮灰而已,歐洲戰場代表了這個時代最先進,最頂尖等級的戰爭。
英美列強會用一羣什麼都不懂的國兵去挑大樑嗎?
萬一撐不住,一次不起眼的敗仗,都有可能斷送三年來的成和戰果,顯然他們不會這麼做,這不是一個明智的行爲。
既然如此,那沒有必要派部隊過去了,免得再引起國內矛盾衝突。
袁兆龍建議道:“可以用普通勞工來替代職業軍人,掛軍人的名義出征歐洲,同時與洋人協商,將我們的勞工部隊放在後方,如說,後勤、救護之類的工作,避免出現在戰場與敵人短兵交接,我相信,洋人是不會拒絕這種要求的。”
“派勞工去歐洲……這個……我看行。”馮國璋考慮了一下,覺得這個方法可行。
“如此一來,既平衡了派系紛爭又給了洋人一個交代,一舉兩得。只是不過,將一羣老百姓送到萬里之遙的戰場去,即便不是打仗,也難免少不了性命之憂,對他們太殘忍了。”
馮國璋覺得於心不忍,受苦受難的總歸還是老百姓。
袁兆龍搖搖頭,說道:“不是我們太殘忍,而是這個時代太殘忍,野心和**,造了殺戮和戰爭,你我,包括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時代的一顆棋子。”
以勞工的名義出征歐洲,這是唯一可行,也是迫不得已的辦法,袁兆龍都沒有想到,這個令世人詬病近百年的方案,居然會是他主動提出來的,雖然殘忍,但是卻是唯一正確的決定……
思來想去,馮國璋覺得袁兆龍這個提議可行,巧妙的避開了會因爲出兵問題而引起的國內黨派政治糾紛,馮國璋拍板同意。
……
“招募海外勞工嘍都來一來,看一看了哈”
天津衛的碼頭,北京城的衚衕口,都有官府派出來的人敲鑼打鼓的宣傳和吆喝,一聽說是要招勞工,還是去海外的,吸引了不少老百姓們的興趣,紛紛湊過來觀看。
圍過來一大羣人,見來的人不少,負責吆喝的長官說道:“大總統新下的命令,招募一批勞工,去那個歐洲幹活,待遇好,餉錢多,一個月咱們給三塊大洋洋人那邊也給補助,還有白麪饅頭吃,一個月賺的錢咱們在這兒賺的要多十倍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大家夥兒們可一定要抓住機會,錯過了這一次,下次沒有了趕緊的踊躍報名”
這位長官說的令人心動,在碼頭扛一個月大包未必能賺到一塊大洋,去一趟歐洲能得三塊大洋,還能吃白麪,哪有這麼好的事。
天從來不會無緣無故的掉餡餅,人羣裡也有心思縝密的明白人,有人說道:“長官,我怎麼聽說,歐洲那邊正在打仗呢,都死了好幾百人了,洋鬼子是不是人都死沒了,想要我們去給他們賣命打仗呀”
“什麼?打仗俺可不去了,俺怕死。”
“我也是……”
本來有不少人衝着白麪饅頭和三塊大洋準備報名,躍躍欲試,但一聽說歐洲正在打仗這事,瞬間打起了退堂鼓。
饅頭好吃,但是命更重要。
“不是這麼回事不懂別胡說八道”長官趕緊解釋。
“怎麼可能會讓你們去打仗嗎瞧你們這一個個的,什麼德行?要是去打仗的話,準是一羣逃兵洋人又不是傻子,會指望逃兵打仗嗎?說白了,你們去的目的,是去出苦力。如說,修鐵路、做飯、當工人,說白了,是去歐洲幹雜活。”
“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啊。”
圍觀的人們這下子聽懂了。
換個地方打工而已,只不過是從現在安逸的碼頭挪到了戰火紛飛的戰場,難怪給的福利待遇這麼好,原來都是用命換來的。
不過想一想,一個月三塊大洋,一年可是三十多塊,而且洋人也會給錢,幹一年的能頂在國內幹十年的,風險很大,但是值得一試。
在國內,還要承受着老闆和軍閥的欺壓,辛辛苦苦賺的錢都進了他們的腰包,還不如拼一把,大不了死在外面,一了百了。
若是不死,能賺到錢回來,這輩子也值了
“我報名”
“算我一個”
“還有我”
人羣踊躍的報名,爭先恐後,生怕錯過這個發財的機會。
“別擠,慢慢來”
長官見有這麼多人捧場,舒了一口氣,不至於完不成招募人數的指標而被責罰,長官笑了,無奈的笑,笑的流淚……
馮國璋本來的計劃是直接以抓壯丁的形式強行徵人,簡單粗暴,幸好被袁兆龍及時制止這種行爲,太可怕了,非得激起民變不可。
通過支付高額薪水補償的方式,用懷柔政策來解決問題。
前期計劃要遣送三萬勞工送到歐洲,每個人每月三塊大洋,意味着要每個月支付將近十萬塊,而且隨後還會有勞工派送到歐洲,這對財政而言,是一筆巨大的負擔。
咬了咬牙,袁兆龍向馮國璋承諾,這筆錢三分之二由湖北來承擔
也算是袁兆龍一種變相的補償方式,畢竟這個主意是他想出來的,補償也是應該的。
不過,袁兆龍還有一個更加瘋狂的想法,爲了這個瘋狂的念頭,處理完勞工的問題之後,袁兆龍連夜趕回了湖北,重新回到了軍校裡。
這一次,袁兆龍把主意打到了學生們的頭,或許,這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歡迎校長講話”
軍校又一期即將畢業,兩百名學生彙集一堂,身着嶄新的軍裝,坐姿統一整齊,聚精會神準備聆聽校長的教誨。
這兩年因爲戰事頻繁,袁兆龍很少到軍校裡給學生們講話,課,但百忙之仍然不忘關心學生,軍校是高素質部隊的展現。
國不缺當兵的,缺的是真正意義的指揮人才。
馮國璋、段祺瑞之流,哪個不是從軍校講堂裡出身,高級係指揮官大部分都有軍事學堂背景。
算速成班,這已經是第四期了。
三期學生將近七八百人,各有所長,已經初步的成爲鄂軍各個層次的堅力量,袁兆龍傾盡心血的投入收到了彙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