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談藝續

這次從日軍那裡繳獲的字畫並不多,但是有兩幅明代仇英仇十洲的畫,彌足珍貴。

由於劉一民一再向部隊灌輸保護文物的觀念,戰士們對繳獲的古玩字畫都小心保管。說來劉一民都有點吃驚,這兩幅畫是從日軍一箇中尉身上搜出來的。那傢伙把畫軸縫再軍大衣裡,也不知道他行軍站隊時是怎麼辦的。

這兩幅畫一下子就把幾個藝術家的目光給吸引住了,一個個彎腰站在桌子跟前,屏住呼吸,細細觀賞。

過了一會兒,就聽張大千說道:“不愧是明四家之一。大家看,這幅《松溪論畫圖》,畫的是長鬆茂林的溪水邊,兩個高土緣溪岸席地而坐。畫面上的高士一身白衣,神情高遠,顯得飄然出塵。旁邊放置一座古琴,書畫多卷,彷彿正展卷賞玩。身後樹下有石桌,上置茶飲之具,一童扶樹幹正取溪水,另一童則持扇生爐,烹茶饗客。林木夾葉爲多,幹不多皴筆,然妙在轉折自然,一枝一葉,無不與實景契合。以淡墨分樹幹暗面,自能厚重。岩石用斧劈,尤能擅用溼筆,和水摔之,先以濃墨皴成,立即以清水接染,絹地不吸水,故能產生含混溶和的意趣。坡岸細草萋迷,岩石染色赭、綠色相間,波紋的流動無礙。一筆一畫、一點一染,都顯示了仇英的工力。無怪董其昌雖然崇南眨此,對仇英也實是拱手拱服。”

傅抱石接着用手指點着畫面說道:“大家再看這幅《蓮溪漁隱》。畫面上,田莊圍牆前,一方士攜童徐行,縱目觀賞四野景色。只見宅前渡頭旁,大樹環繞,綠蔭濃密。樹下泊舟,正待主欲發。莊屋堂軒配置清明。一水之隔,在密林簇擁下尚見茅舍漁罟,近處作坡岸岩石,綠樹相倚,依風輕曳。中景又見田畝,溪岸水畔,荷葉田田。岸間密林攢簇,村舍散落,小橋相通,行人往來,一派江南夏日情景。山頭不作巨嶂涉崖,峰巒平起,雲霧顯晦,可謂深得董源瀟湘圖的精神。圖用絹地,岸及屋舍用赭墨分染,以草綠作樹,近處榴葉見用石綠提醒。坡岸和遠山,用石青和石綠淡淡分起,山頭小樹,再以苦綠攢點,細細觀賞,如對真景,有世外桃園之想。”

這兩個人說完後,其他人跟着就討論開了。

張大千對郭沫若說:“能不能給劉師長商量一下,讓我把這兩幅畫臨摹下來,帶回去讓學生們觀摩觀摩。”

他們說話的聲音不小,劉一民也聽到了,就走過去說道:“大千先生要臨摹,當然可以。不過我有個要求,請大千先生臨摹後一定註明是臨摹。否則,以大千先生的功力,很可能以假亂真。”

郭沫若和張大千都嘿嘿直笑。

劉一民又說:“我們八路軍一切繳獲都歸公,這些繳獲的字畫都是從輜重團借出來的,大家鑑賞後還要繳回去。大千先生要臨摹,讓唐星櫻同志帶你去。將來等我們勝利了,建立了國家大博物院,這些畫作都會交給他們收藏展出,讓全國人民都能看到。”

張大千不由多看了劉一民幾眼,心道這八路軍的幹部眼界到是挺開闊的,日本人都快把中國佔完了,劉一民竟然還想着等勝利後建國家大博物院。看來,抗戰應該勝利有望。

等藝術家們欣賞完,就把他們抗戰軍興一來的代表作品拿了出來,請劉一民品評。

劉一民原來生活的時代,和平繁榮,家長都很注意孩子的培養。按照學習型組織理論的說法,任何人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學習力的競爭。爲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琴棋書畫什麼都讓孩子學。劉一民這人天資聰穎,又能持之以恆,學東西快而且領會深透,從小到大,除了練了一身高深武功外,還真的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父母在人前提起他,嘴角都是笑意。

這幾個藝術家不但都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巨匠,而且都是爲抗戰奔走呼號的愛國志士。象徐悲鴻,就是剛從香港、新加坡回來,他是去那裡辦畫展爲抗戰籌款的。

傅抱石此時是郭沫若的秘書,跟隨郭沫若經歷了武漢會戰,武漢會戰時許多宣傳作品都出於他的手筆。這個時候,他的《明末民族藝人傳》已經出版,由郭沫若作序。

劉一民首先翻開《明末民族藝人傳》,入眼看到的就是郭沫若的序言,只見裡面寫道:“北京破後,直至清順治初期,若干書畫家在異族宰割下之所表現,竊以爲實有不容忽視者,文湛持兄弟、黃石齋夫婦、史道鄰、傅青主乃至八大、石濤諸名賢,或起義抗敵,或不屈殉國,其人忠貞壯烈,固足垂千古而無愧,其事可歌可泣,一言一行,尤堪後世法也。茲民族危難,不減當年,抗戰建國,責在我輩。”

看到這裡,聯想到漢奸文人們爲虎作倀的醜惡行徑,劉一民不禁擊節讚道:“郭沫若先生不愧是和魯迅先生比肩而立的新文化運動旗手,《女神》、《吶喊》堪稱我國新文化運動雙壁。魯迅先生去世前到西安參觀,我曾有幸陪同先生到大雁塔、華清池一遊。不意今日又在這盛產名酒的雙溝鎮幸遇郭沫若先生一行,開卷既聞忠烈之氣,大受教益。郭先生,請恕我不喊你郭廳長、郭主任,喊你郭先生或沫若先生,這是我內心裡對你毀家抗戰的無尚尊崇。你發動文藝抗戰,表彰民族氣節,鼓舞我民團結抗日,功在國家,功在民族,攻在千秋。沫若先生,一會兒我們好好喝頓酒,表達八路軍將士對勇赴國難、投身抗日的文藝戰士的尊敬和感謝!”

郭沫若早就聽說八路軍教導師長劉一民是能文能武的少年英雄,剛纔見面的時候見劉一民喊他郭沫若先生,還以爲劉一民不瞭解自己的背景,不願涉及政治之爭,專門探討藝術。這一聽劉一民說毀家抗戰,郭沫若忍不住集想起了留在日本的妻兒,唏噓不已,眼眶也有點溼潤,大有遇到知音的感覺。

傅抱石見劉一民首先看的是自己的書,趕緊說道:“劉師長,這書篇幅稍長,一時半會兒看不完。請你先看大家的畫作吧!”

劉一民聞言合上了書,開始仔細地觀看畫家們的大作。

這些藝術家都是歷史上蜚聲中外的大家,每個人的作品拿到劉一民原來生活的時代都是國寶。不過,這個時候正是東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發軔時期,中國人想學西洋畫的立體、光影、人性,又沒有西方文化的底蘊,畫西洋畫畫的還稍顯稚嫩。中國傳統繪畫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有點沒落。這些藝術家們都處於探索階段,象黃賓虹、徐悲鴻,都是在畫西洋畫的同時,也畫中國畫,還想着怎麼樣把二者融合起來。象張大千,那是一邊畫一邊臨摹,還沒有後來那麼大的名聲。

劉一民看了一會兒,見藝術家們帶來的畫作都是自己的精心之作,或油畫或國畫,山水人物,春花秋月,應有盡有,都是非常寶貴的作品。不過他們到八路軍根據地後的作品,大部分畫的都是冬日的沂蒙山水景緻和蘇北、皖東北風光,另外就是倪華、唐星櫻、趙小曼、晶晶的人物畫,連和兒都成了畫家筆下的小八路,穿着小軍裝,兩眼黑白分明,活靈活現。、

劉一民不知道這些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良苦用心,見畫上除了落款就是贈送倪華等人的字樣,心裡覺得怪怪的。

不能說畫家們畫的不好,你看畫面上的倪華,有穿着軍裝英姿颯爽的形象,有做手術時的形象,有披着長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形象,看得劉一民都一陣癡迷。

最後,劉一民的目光定格在一副《運糧圖》上。這幅畫畫的是綏遠抗戰時爲前方將士運送公糧的場景,上面有田漢先生的題詩:“烽煙處處忍凝眸,此是存亡危急秋。一隊毛驢千石麥,糧宦昨日過包頭。”

“一隊毛驢千石麥,糧宦昨日過包頭”。劉一民輕聲吟哦幾遍,這才轉身問郭沫若:“沈逸千先生來了沒有?”

一個三十來歲的畫家閃身而出,說道:“劉將軍,我就是。”

劉一民指着《運糧圖》說道:“沈先生,這幅畫是什麼時候作的?”

沈逸千回答說,這是綏遠抗戰時期的作品,是爲了聲援傅作義將軍和他率領的抗日將士,1937年3月曾在南京舉辦“援綏藝展”,這幅畫是其中的一幅。

劉一民點點頭說道:“傅作義將軍是全民族抗日英雄,沈逸千身背畫夾,餐風露宿,爲戰士們寫生作畫,鼓舞士氣,也是民族英雄。”

說完,劉一民要李小帥取來筆墨,略一思索,在畫上題到:“中國畫歷來講究線條、意境,以神似勝形似,凡山水、花鳥、人物皆可入畫,經畫家勾勒渲染,遂成佳品名作,給人以美的享受。歷朝歷代皆有名家大作傳世。自抗戰軍興一來,侵華日軍攻城略地,佔我城池,殺我人民,奪我資財,其罪其惡,罄竹難書。凡我民,無論各行各業、各黨各派,均應團結抗戰,與日寇作必死抗爭。今日欣見沈逸千先生大作《運糧圖》,以西洋畫法爲本,用中國畫技法寫抗日故事,風雷激盪,慷慨奔放,盡顯我抗日軍民英雄本色,誠爲抗戰文藝之奇葩力作。觀後塗鴉,與民族的、抗戰的藝術家們共勉。八路軍教導師長劉一民謹記。”

寫好年月日後,劉一民笑着對沈逸千說:“沈先生,不好意思,一時手癢,污染了你的大作。請原諒啊!”

不等沈逸千說話,郭沫若就說道:“原諒什麼啊?感謝還來不急呢!民族英雄、無敵名將,又是一手大家書法,論點鮮明,有引導風潮作用。這幅畫以後怕是要身價百倍了。小沈,還不謝謝劉師長?”

沈逸千這個時候名聲不顯,距離那幾個成名藝術家差距不小。見劉一民給他題字,又寫的那麼好,說出了自己的心意,激動的不行,連說謝謝。弄得劉一民不好意思,拉住他說應該說謝謝的是他而不是沈先生。

倪華自然是知道劉一民的油畫水平的,就想把劉一民給自己畫的油畫拿出來讓這些名家欣賞一下。但想了想還是算了,劉一民沒說,她要是自己拿出來可能會讓劉一民不高興的。但是,畢竟是女兒心性,倪華還是拉着劉一民,讓他趁着筆墨,給自己的肖像畫上題個字,做個紀念。

劉一民笑着說:“放着現成的大文豪、大學問家、大書法家不求,讓我丟人幹什麼麼?”

郭沫若一聽就笑了,走過去接過劉一民的毛筆,蘸滿墨汁,在倪華的肖像畫上題到:“英雄兒女牡丹色,躍馬揮刀斬閻羅”。寫完,落上名款,撂下筆,蓋上印章,哈哈一笑,拉着劉一民走過去坐到椅子上,大聲喊叫拿酒、拿好酒,今天要和劉師長開懷痛飲。

搞藝術的多好酒,郭沫若一招呼,大家紛紛就坐。戰士們端來早已準備好的酒菜,劉一民和衆人連碰三杯,這才說道:“各位先生,我知道大家都是蜚聲中外的大藝術家,我有個想法,說出來和大家探討。不對的地方,請指正。”

郭沫若到了八路軍根據地就象回家一樣,見劉一民如此斯文客氣,就笑話他是拿刀的手玩開了繡花針,裝溫柔了。有什麼話直接說就是了,不必客氣。

劉一民也就不客氣了,說道:“在諸位之中,論起繪畫技巧、功力,沈先生可能還不是數一數二的。爲什麼我要在沈先生的畫上寫下那麼一段話呢?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在山東開過一次文藝宣傳工作座談會,我在會上講話,核心是要解決文藝宣傳工作爲什麼人服務的問題。簡言之,就是文藝宣傳工作要走在時代前列,爲抗戰服務,爲工農商學兵大衆服務。無論是繪畫、書法,還是、戲劇、電影,都要反映火熱的抗戰生活,記錄侵華日軍暴行,歌頌抗日軍民不畏、奮起抗爭的民族精神。現在,山東根據地的藝術家們按照這一精神,創作了許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大家可能在大店也看到了,家家戶戶大門上貼的八路軍打鬼子年畫,就是用武強年畫的形式創作出來的,根據地的老鄉們家家購買。這就是藝術的宣傳、教化、鼓動的魅力所在。也就是大後方現在開始討論的文藝的民族化、大衆化問題。我的看法是,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只有大衆化的纔是有生命力的。大家想一下,如果將來我們的抗戰勝利了,翻開中國藝術史,上面竟然沒有描寫抗戰的名品大作,那豈不是天大的遺憾麼?往遠一點說,將來過了很多年,世界和平了,經濟發展了,小日本的子孫後代嫌他們祖宗犯下的罪惡丟人,不承認曾經發動侵華戰爭和曾經殺人放火,我們的後人拿什麼東西作物證呢?除了史學家的記錄和新聞記者的照片,我們的藝術家創作的畫作也是重要的證據。再說了,前方將士在和日軍拼刺刀,淪陷區的老百姓在日軍的鐵蹄下,你卻去畫花鳥蟲魚,有人看麼?沒有人看,關起門來孤芳自賞也行,但是大家得清楚,一切有生命力的佳作,都是靠大衆的欣賞、讚譽而傳下來的。當然,也有的是埋在深山人未識,一朝發現天下名。但這類作品創作者本人是無法享受成功的快樂的。我說的意思,就是希望諸位回到大後方後,引導、宣傳、教育我們的藝術家們,走出書齋畫室,到生活中去,到老百姓中去,到抗日軍隊中去,到支前活動中去,到日軍轟炸後救死扶傷的隊伍中去,用你們的筆記錄下真實的抗日戰爭。我們的戰士、游擊隊員、民兵都是你們創作描摹的對象。母親送兒上戰場,妻子送夫打東洋,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藝術家們應該歌頌的對象。大後方民衆生產自救、捐款捐物、支援前線,敵後根據地搞民主選舉,等等,都可以進入畫家的畫作、文學家的作品。甚至侵華日軍的暴行,都可以畫下來,供我們的後代深思。象淞滬抗戰、忻口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和我們八路軍的平型關伏擊戰、襲佔太原、天津,魯中戰役、膠濟路戰役、泰西戰役等,這麼多大場面的戰役,波瀾壯闊,裡面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竟然在我們全民族最優秀的藝術家的作品裡看不到,我感到很遺憾。我敢保證,如果有一個畫家,能用如椽巨筆把這些大的戰役畫出來,必定會成爲我國曆史上傳至後世千萬代的不朽之作。那是要在國家大博物館永久保存展覽的。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說法不?”

劉一民的思想在他給沈逸千《送糧圖》上題字中就已經反映了出來,在座的藝術家們都看清楚了。現在他又進行了長篇大論的闡述,那意思再清楚不過。大家都開始默默品茶,場面一時間沉寂了下來。

半天,傅抱石才說道:“劉將軍,你身在前線,還關心大後方文藝界的民族化、大衆化討論,讓我十分汗顏。我思考了一下,覺得你說的兩句話特別值得深思,那就是隻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只有大衆化的纔是有生命力的。我覺得,這兩句話可以拿去讓參加討論的同仁們共同研討。我寫《明末民族藝人傳》的目的,是爲了以前賢的事蹟激勵文藝界同仁投身抗日戰爭。今天聽了你的話,讓我茅塞頓開,覺得自己做的很不夠,應該直接描寫抗日將士的事蹟。”

劉一民端起酒杯向傅抱石敬了一杯,說道:“借古諷今是文藝創作的重要形式,是好傳統,同樣能起到鼓舞士氣、宣傳抗日的作用。我覺得傅先生作的好,以後可以更進一步,收集資料,把文藝界的抗日誌士的事蹟收集整理,寫出來。也可以把那些漢奸文人的罪行寫出來,剝開他們的畫皮,讓民衆看清楚他們的嘴臉。省得等我們勝利了,時間長了,這些人搖身一變,又不承認他們的漢奸罪行了。”

郭沫若一聽,就說這個主意好,有褒有貶,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回去後就組織人開始動手寫作。

潘天壽這年41歲,在國立美專主持中國畫教學。從一見到劉一民開始,他就在觀察劉一民。這一會兒忍不住了,開口說道:“劉師長,你顛覆了我對軍人的印象。想不到指揮於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首級的英雄,竟然也是一筆好寫的文人。真是想不到啊!”

劉一民說:“潘先生,以後有機會多到根據地來,到我們這裡辦學校也行。八路軍負責學校的一切開支,保證讓你們能安心教學。我差的遠了,我黨領袖主席,那纔是大文人呢,他的詩詞是我見過的寫的最好的,他的草書書法,也可能只有于右任老先生能和他相比。有機會的話,你到西安去一趟,見見毛主席,看看他寫的字、寫的詩詞,就知道人實際上是一羣救國救民的民族精英。你要不信的話,我給你背誦一首毛主席《七律?長征》”。

說着,劉一民就背誦開了。詩是詩中瑰寶,劉一民又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剛剛背完,就引來了一片掌聲。

郭沫若端起酒杯,和劉一民碰了一下,一揚脖,一飲而盡。放下酒杯,郭沫若就說:“我一定得去西安拜訪毛潤之先生。”

這頓飯,吃的是賓主盡興而歸。後來,郭沫若先生一行又在雙溝鎮停留了一段時間,給倪華、唐星櫻、趙小曼、晶晶等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畫作、墨寶。

各位書友大大:請大力支持山人,能訂閱就訂閱,能就。山人不勝感激。謝謝大家!RO

第1428章 建川美次第1077章 前度王郎又重來第992章 葬禮第518章 一九三八年的斬首戰(五)第979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370章 輕取泰安(四)第518章 一九三八年的斬首戰(五)第800章 天上星,亮晶晶(下)第185章 改編第1034章 整編(續)第282章 臨清保衛戰(一)第207章 無能的板垣(二)第1132章 日照境第995章 狂瀾(續)第1565章 金蘭大戰第1428章 建川美次第1201章 猶太人才第429章 黃河夜話(三)第696章 南打北拉(二)第142章 談判(二)第1502章 展望第669章 一個大黨問題第1318章 血色清晨(續)第310章 揮師東進(一)第1225章 東北人民抗日聯軍第1264章 安井藤治的抉擇第923章 反摩擦方針第1401章 紅色英雄城第668章 近衛辭職第393章 東望青島(三)第122章 會師風雲(七)第1306章 瀋陽大轟炸(續)第804章 抗日山(續)第1316章 上菜了第1076章 聞風而逃第804章 抗日山(續)第971章 總司令來了第1453章 東北野戰軍第171章 紅軍大學校長(二)第689章 皖東北特委第657章 重炮傳奇第248章 沸騰的天津(七)第54章 烏江飛渡(一)第1562章 南進,南進(續)第108章 涪嘉戰役(三)第534章 青州戰記(一)第105章 聚首德陽(二)第1398章 鮮血染紅的夜晚第529章 老子放飛的不是鳥,是炮彈第1519章 一戰定華北(五)第111章 涪嘉戰役(六)第749章 遍地八路第145章 談判(五)第857章 新安古鎮(上)第865章 糾結的多田駿第1356章 激戰長春(七)第542章 寺內壽一橫插一槓(續)第1082章 哈哈,第二十九師團(下)第419章 第十師團的末日(五)第1075章 黑虎掏心第359章 橫掃魯東南(二)第1524章 一戰定華北(十)第1305章 瀋陽大轟炸第230章 襲取天津(二)第1549章 不可思議的大潰敗(續)第695章 南打北拉(一)第1389章 空中陷阱(續)第958章 狠辣的多田駿第428章 黃河夜話(二)第588章 截殺第460章 連雲港(七)第821章 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中)第292章 冀中大突圍(二)第608章 光明在前第556章 別了,尾高龜藏第347章 徂徠之春(一)第996章 潰敗第404章 暴風雨之前(三)第95章 成都風雲(九)第1126章 佳人遠行第1372章 浴房春色第1117章 契入點第1456章 三千里江山(續)第660章 亂了陣腳第1507章 天津無秘密第1181章 單刀直入第52章 席捲黔東南(五)第817章 對日貿易禁運第1015章 粉飾第1126章 佳人遠行第633章 泰西戰役前奏第1198章 孤島電影 爆發求雙倍月票第1363章 鼾聲震天第24章 紅軍後衛團第736章 軍事論壇(續)第1270章 風掃殘雲第407章 坊子夜話(二)第859章 新安古鎮(下)第823章 用肩膀搭建的浮橋第349章 匹馬入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