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航天人,奉獻於航天,長眠於大漠的決心,始終堅定不移。”
突然,楚浩的身後響起了一個聲音。
楚浩扭頭一看,是一位大概六十幾許的老者,臉上的皺紋很深,眼睛卻很亮,甚至灼熱閃耀的就和太陽一般,而這其中似乎蘊藏着時間的蹤跡和智慧的留影。
“王院士你好。”石老上前跟這位老者握了握手。
然後對楚浩介紹道:“這是王永知院士,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聽了這話,楚浩瞬間肅然起敬,雙手緊握着王永知的手,搖晃着,“真是久聞您的大名,今日終於得見泰山。”
對於他剛纔所說的話,更是深有感觸,可以說是航天人的真實寫照,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是對載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歷盡千難成偉業,人間萬事出艱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國已經發展幾十年後起步的.爲了縮小差距,迎頭趕上,載人航天工程開始實施就明確提出,要堅持做到起步晚、起點高,投入少、效益高,項目少、水平高,從總體上體現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規模最龐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大、質量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和極具風險性的一項重點工程.這項空前複雜的工程在比較短的時間裡不斷取得歷史性突破,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航天人敢於攻堅、勇於創新.從試驗室到各生產企業,從大漠深處的航天發射場到浩瀚三大洋上的遠望號測量船,到處留下了航天人攻堅的足跡,灑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
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從飛船設計、火箭改進、軌道控制、空間應用到測控通信、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着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都瞄準世界先進技術,確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強勁的後發優勢,關鍵技術就能與世界先進水平並駕齊驅,局部還有所超越.面對一系列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科技人員始終不懈探索、敢於超越,攻克了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難題,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生產性關鍵技術,展示了新時期中國航天人的卓越創新能力.這些重大突破,使我國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建設者,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建立了卓越功勳的團隊.中國航天人勇敢地肩負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聖使命,爲了祖國的航天事業,淡泊名利,默默奉獻.他們獻出了青春年華,獻出了聰明才智,獻出了熱血汗水,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用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將“一切爲了祖國,一切爲了成功”寫在了浩瀚無垠的太空中.
陳耕大將曾問錢雪森,中國人搞火箭行不行?錢雪森說,外國人能搞,爲什麼中國人不行?中國人比他們矮半截麼?
正是中國航天人堅定的信念與執着的努力,造就了中國人的飛天夢。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壯哉!航天人!
王永知院士這般人物,楚浩自然是認識的。
他是航天技術專家,華夏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
1952年考入水木大學航空系,1961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導彈設計專業,1992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當選華夏工程院首批院士。
至於說,楚浩爲什麼會這麼清楚,是因爲在前世,2010年的時候,國際永久編號第46669號小行星命名爲“王永知星”
院士長期致力於華夏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參加和主持了6個導彈型號、2個運載火箭型號和神舟系列飛船的設計研製工作。參與主持完成了華夏載人航天工程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主持了總體技術方案設計,組織了研製、試驗中的總體技術協調,提出了一系列推動華夏載人航天工程跨越式發展的設計思路,正確處理了許多重大技術問題。
“楚老師,說笑,我才應該說久聞大名纔對。”
說到這,王永知院士笑了笑,:“我這可不是客套,論起知名度,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楚老師的名號都遠遠比我響亮的多,成就也比我高的多。”
的確,楚浩不論是從名望還是成就上來說,都是華夏科研界的領軍人物,而且還是鐵板釘釘的諾獎獲得者,論起這些虛的東西,着實要比王永知高上一些。
楚浩搔了搔後腦勺,有些不好意思,“論對華夏所作出的貢獻,我與您相比,真是拍馬不能及。”
又客套了幾句,王永知將石老和楚浩,都請到會議室。
“既然楚老師已經來了,那我就不說什麼廢話了,直接進入正題。”王永知剛一落座就說道。
楚浩揉了揉鼻子,他感覺這次的事情,恐怕比他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因爲他已經從王永知的行爲中,讀出了迫不及待這四個字。
“你知道,二號飛船,發射失敗的事情吧?”王永知問道。
楚浩點了點頭。
“那我就長話短說了,經過我們對二號飛船殘骸的檢測,我們可以確定是隔熱材料不過關最終導致飛船失敗的,而我們請楚老師你來,就想讓你看看能不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另外能加入我們神舟飛船工程那是最好不過的。”王永知說道。
楚浩眉頭微皺,他大概也猜到了,王永知請他過來是爲了什麼,無非就是材料問題,至於說什麼軌道計算,航天員培養,飛船設計什麼的也不是他的強項。
但是他沒想到,居然是飛船隔熱層出了問題,那這可就是大問題了。
可以說飛船隔熱層就是飛船的衣服,就像人類的衣服一樣,天冷時能保暖,太陽照射時能防曬,同時衣服還能夠隔離灰塵、霧霾等有害因素對皮膚的傷害。
一般來說,載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這三個艙段構成。軌道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主要空間,安裝在軌道艙內的設備發熱量不大。
軌道艙的外衣由多層隔熱材料組件構成,厚度約爲2釐米。它能夠高效的隔離空間環境與軌道艙艙壁之間的換熱量,極大的減少艙體表面的漏熱,同時降低軌道外熱流劇烈變化對艙體溫度的影響。在多層隔熱組件的外表面,還有一層華麗的複合膜,它的功能是要提高飛船對軌道原子氧等粒子的防護能力。
返回艙承擔着將航天員安全帶回地面的重要使命,需要耐受返回過程中穿越地球大氣層時的高溫燒蝕環境,所以返回艙外衣的裡層是厚厚的劃分成網格狀的防燒蝕材料,在外表面再噴塗特殊設計的有機熱控塗層,不僅提高外熱流吸收能力還能降低紅外輻射能力,爲保證在軌期間的返回艙溫度條件提供有力支持。
推進艙是非密封的艙段,裡面密集的佈置了多種設備,主動流體迴路的散熱輻射器也安裝在推進艙,因此推進艙對散熱的要求很高。
一般來說,在推進艙的艙體結構上設計了一圈淺綠色的有機塗層散熱面;其次,艙體上安裝的輻射器外表面則選用了純白色的熱控塗層,這身清爽的散熱衣,都能極大的提高輻射散熱能力。
而在推進艙的底部,安裝的是大推力的發動機,爲有效抑制發動機點火後的高溫對推進艙內的影響,這一區域也設計了多層隔熱材料,但與軌道艙不同之處在於它是高溫多層隔熱材料,能夠隔離的最高溫達900℃,它被稱爲高溫隔熱衣。
當然了,推進器的渦輪也通常是耐高溫鈦合金材料,這個就是石老的強項了。
可以說,隔熱材料是飛船十分重要的一環,對飛船最後的成功,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但楚浩真沒想到居然會是隔熱材料出了問題,正是因爲隔熱材料的重要性,所以隔熱材料都是需要早期科研攻關就應該研究出來,甚至可以說比較成熟的產品纔可以。
可是現在,隔熱材料居然出了問題,這就有些太不可思議了。
王永知老臉微紅,忍不住辯解道:“這一次飛船本體所使用的材料,跟設計初期不太相同,這就造成了,需要更高級的隔熱材料才行。”
楚浩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王永知的說法,的確,有時候爲了增加某一方面的強度,會不得不犧牲其他地方的一些性能要求,這點在科研上,很正常。
至於說,爲什麼會失敗,楚浩現在還沒能接觸到具體的材料,他只能說第一是技術的問題,第二恐怕真的是運氣不好。
因爲飛船着火併不是全身都瞬間着火,只是說某一個特殊的,相對薄弱的地方開始起火,然後蔓延到整個飛船。
楚浩搖了搖頭,“這個問題,恐怕需要看到具體的論文,以及實驗過程,包括性能參數,我才能知道,大概需要怎麼解決,不過應該不會太難。”
石老和王永知對視了一眼,皆能看到對方眼中的欣喜,他們真沒想到,從楚浩嘴裡會蹦出,應該不會太難。
如果說,別人說出這番話,恐怕所有人都會認爲其在吹牛,畢竟這可是難道整個神舟飛船計劃,數百名專家的難題。
但是在楚浩嘴裡說出來這話,還真算不上什麼吹牛,畢竟在科研上,楚浩所說過的話,還真沒有說沒實現過的。
“這些資料文件,恐怕需要你在正式加入神舟飛船計劃,才能對你開放,雖然我很想讓你加入,但是我覺得你還需要慎重考慮一下。”王永知面色沉重的說道。
如果是其他人,他倒也不會這麼慎重,可是楚浩太特殊了。
所謂這麼一個,風華正茂,榮譽滿身的少年天才來說,讓他隱姓埋名,一直處於保密狀態,不能跟社會,家人接觸,他自己都覺得這是一種犯罪。
說實話,如果不是神舟飛船計劃太過於重要,上面還真不會同意,他們吸納楚浩進入神舟飛船計劃的要求。
“我正式申請加入神舟飛船計劃。”楚浩義正言辭的說道。
他之前既然答應了石老,那麼他就不會反悔,而且現在他也真不忍心華夏騰飛的翅膀,就此折翼,更不忍讓這麼多,千千萬萬的航天人去忍受一次次失敗的打擊和挫折。
這是因爲他們不夠努力?不夠辛苦?
並不,只是因爲他們面前的困難太多了,他們要從層層迷霧和阻礙中殺出一條血路。
與世界各國相比,他們是條件最艱苦,待遇最差,經費最少的,但卻是進步最快的。
堂堂兩彈元勳,在原子彈爆炸之後的表彰大會上,所得到的獎金只有區區的五塊錢而已,五塊錢就換來了原子彈,這真不知道是一筆多麼划算的買賣,這種買賣恐怕只有華夏航天人能夠去做。
華夏與世界強國相比,接觸太空的時間足足晚了半個多世紀,但華夏卻是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將宇航員送上太空的國家。
至於說,現在這一世,華夏航天人所取得的成就,不如楚浩上一世,但這絕對不是旁人能夠指責他們的理由,因爲他們已經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另外,楚浩其實心裡也並不覺得,有多麼的困難,就如同石老和王永知所想的那樣,需要花費五年,甚至十年的時間,才能獲得成功。
在他看來,真用不着那麼多時間,甚至可以說他有信心,在十五個月之後,也就是前世中,神舟五號上天的日子裡,也同樣將載人飛船送到天空之中。
要不然,他真覺得自己是在吃乾飯了。
區區十五個月的隱姓埋名,以及種種的約束,和損失,楚浩覺得與所得到的相比,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