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軍隊

在民國這個混亂的時代,如果想有發言權,就要有自己的軍隊,套用偉人的話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

而這個時代需要發言權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軍閥,他們需要軍閥來攫取利益,享受權利的慾望和其他方面的慾望。另一方則是政治團隊,政治團隊並不一定要依靠軍隊而存在,但是政治團隊一定會因爲政治團隊而強大。

有軍隊的人不一定可以成爲團隊,但是有軍隊的政治團隊,往往更加有發言權,軍隊很多時候就是政治團隊的發言權罷了。

舉個例子,當年靖康之恥過後,南宋中央是不想繼續北伐的,因爲如果要想恢復敵人佔領區的經濟,那麼花費當時政府大量的資金,所以中央放棄了。

但是當時有一個沒有形成同盟的“政治團隊”就叫北伐派,因爲他們手裡有軍隊,所以他們可以不停的北伐,當他們的政治團隊的核心人物,岳飛死後,他們也就沒有了軍權,也就在政府沒有了發言權。

所以劉源比誰都清楚,掌握一支高效,有戰鬥力的部隊是多麼的重要,所以他在四川穩定下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發展軍隊建設。

大量從江西來的國民黨左派黨員,他們組成了最基層管理力量,他們講協助劉源,組成黨支部,進入到農村,建立起村長和村委一起工作的二元體制。

每一個村長在出發之前,都帶着劉源的第一分以黨中央特派員身份下發的關於《組件四川省民兵的方案》,要求每個村都要有自己的民兵排,每個鎮都要有自己的民兵營。槍械物資由政府發放。

平時從事生產,每一個党支書都帶上了一個上過戰場的老兵,他們講負責民兵的訓練工作,平時負責生產,每個星期都抽出一天來進行訓練。

劉源要的正規部隊,是一支機動性強,戰鬥力強,作戰意識強的部隊,所以他對正規部隊要求非常高。

算上川軍本土部隊,劉湘掌控的部隊,包括第十方面軍在內,劉源手下暫時掌控的部隊超過了三十萬,根據劉源和各位四川將軍的商議,超過十五萬人的部隊將由正規作戰部隊轉爲建設部隊,因爲在不久的將來劉源要進行大規模的建設,所以難免需要大量的人手,而未來的戰爭也需要一支專業的工兵隊伍,他們就將是這支工兵隊伍的前身。

不單單是川軍的本土部隊,大量的劉源收編的西北軍、黔軍軍閥的部隊,還有第十方面軍的傷員也都成爲了建設兵團的一員。

而剩下的十五萬部隊則成爲精華,他們大多都有強烈的作戰意識和技能,所以劉源把他們留在了正規部隊,對外宣稱四川國民野戰軍。

軍爲戰時作戰單位,所有隨着戰鬥停止,大多數部隊都開始重新整編。

唯一留下的軍級作戰單位,爲四川國民近衛軍,軍長由劉源擔任,副軍長杜聿明,黨代表聶榮臻。大量不合格的作戰指揮官被調出近衛軍,而其他軍隊的軍官,則一般下降一級,調到近衛軍擔任職務。

近衛軍人下屬三個甲種師,每個師一萬三千人,配屬獨立的炮兵旅,裝甲大隊,兵開始着手準備自己的飛行偵察隊,同時開始秀江屬於自己的軍事基地。

至於其他的部隊,也開始走精兵政策,其他的部隊都改變爲師,同時部隊人數也開始得到相應的削減,不過雖然人數削弱了,但是武器彈藥的供應不變,由於剔除了戰鬥力低下的士兵,戰鬥力反而有所提升。

蔣校長剛剛入主中央,他迫切需要地方實力派的支持,因爲劉源雖然走了,但是宋慶齡夫人依然存在,雖然蔣經國開始管理江西的政務,但是宋慶齡夫人對江西的政治依然擁有無與倫比的控制力。

江西還好,畢竟那裡已經沒有了劉源的軍隊,但是四川和江西卻依然是個巨大的隱患,本來按照劉源意圖,桂軍也是該剷除的,但是蔣介石卻用驅狼逐虎之計,只是變相的削弱了桂軍,同時也削弱了劉源。

準備左手漁翁之利的蔣介石發現無論如何也消滅不了劉源,反而讓他走遍大半個南國,尤其是赤水之戰,更讓蔣介石看到了劉源在指揮上的造詣。

加上紅黨的崛起,蔣介石不得不放棄對地方實力派的消除,而轉而把力量放在紅黨上,對於劉源只能抱着承認的態度了。

而劉源再四川整編過的部隊,正式被國民政府承認,蔣介石給了一個第十路軍的番號,總指揮依然是劉源。

而條件就是劉源好好在四川那個貧困的地方窩着,別出來給自己找麻煩。

當然劉源絕對不是閒得住的人,整頓完軍隊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讓軍校重新開學,不過這一次軍校的校長依然是劉源,但是卻多了一位副校長,蔣方震老先生,同時聶榮臻等人也都在軍校擔任職務。

教導旅這個番號徹底消失,就連臧克家和林徽因這種已經開始工作的軍官都重新迴歸到校園,而未來的白馬將軍趙一曼因爲作戰英勇已經升任團長,戴上了上校軍銜,也不得不重新回到軍校。

而損失慘重的北上軍團的指揮官中很多的年輕的面孔也都成爲了新的軍校生,而剛剛過了十五歲的楊成武,則成了軍校中低調的一員。

至於徐正也重新返校,不過他重新學習的的不是特種作戰,而是作戰指揮,他堅信他能成長爲一名合格的指揮官,完成他兄長的遺願。

至於軍事運籌學學的非常好的以華羅庚爲代表的軍校生則離開了軍校,他們收到了特殊的任命,或許說他們消失在軍隊中了。

西方的軍校留學生已經完成了他們的學習,除了隆美爾,所以的留學生都離開了中國,第二批留學生將來到中國,他們則是新的交換生。

同時大量的作戰優秀,文化知識好的軍官(非軍校生),被選調到美國西點軍校、德國慕尼黑軍事大學、德國柏林軍事指揮學院深造。

而得知消息的何應欽也找蔣介石,希望派遣軍官去國外留學,但是卻美國和德國婉拒,只是給了少許名額。

中國的軍事留學生開始以他們獨特的姿態,走上了國際舞臺,他們踏實,認真,勇敢,他們將成爲抗日戰爭中優秀的一員。

第6章 浴血淞滬(三)第88章 柳條湖 北大營的槍(五)第207章 血戰南京城下(五)第107章 堅守第14章 汀泗橋大捷第7章 徐州行(一)第100章 英魂毋忘第105章 人在低潮,心比天高第87章 狸貓換太子第5章 西安事變(五)第7章 新成立的獨立團第49章 反擊開始第114章 痛楚第153 夢裡花落知多少第34章 圍殲王元義第126章 進京第43章 板垣換路了第27章 再次被圍第37章 張靈甫中槍第57章 夜不能寐第10章 縱橫捭闔(一)第57章 玩一把大的(三)第37章 張靈甫中槍第104章 闖三關(二)第27章 不見第78章 二連勝第106章 以退爲進第67章 美國之行 四川混亂的開始第194章 皖西大決戰(十)第213章 漫漫長征路第104章 闖三關(二)第84章 李二牛的小幸福第59章 李默演講 大別山雙子星聚首第8章 檢閱第10章 處罰第65章 我要當校長第77章 有人要倒黴了第59章 快樂與悲傷第32章 廖磊楊明第52章 城頭告破第110章 父慈子孝第127 調兵遣將第49章 暗樁的第一次發動第127章 進京(二)第121章 熱潮(二)第49章 反擊開始第15章 盧溝橋的槍聲(三)第40章 軍心大振第11章 韓復渠的僞裝第160章 身後事第46章 必須反擊第55章 城北戰場第105章 人在低潮,心比天高第147章 軍旗升起的地方(七)第30章 烽火第147章 軍旗升起的地方(七)第216章 生與死第118 喜訊第217章 南昌改編第177章 大別山下(三)第45章 擔憂第13章 盧溝橋的槍聲(一)第129章 長征事第81章 我回來時 王臨華夏第78章 二連勝第20章 危險訊號第90章 被敵人俘虜了第52章 城頭告破第23章 真知灼見第118章 去問個清楚第54章 中央委員第52章 鬆井的電報第142章 軍旗升起的地方(三)第68章 川亂未平 中央軍兵圍大別第58章 二牛調戲第119章 三大家族的選擇第102章 預言第67章 美國之行 四川混亂的開始第102章 預言第59章 殺機暗藏第54章 形勢有變第7章 浴血淞滬(四)第61章 互相交底第225章 烏江強渡第26章 無恥戰法第45章 擔憂第1章 急行軍第36章 長江之浪第126章 進京第59章 殺機暗藏第103 闖三關第133章 九江初戰(四)第46章 二敗第89章 柳條湖 北大營的槍聲(六)第71章 入校風波第109章 殺戮起第75章 突發事件第191章 皖西大決戰(七)第93章 英雄不忍同胞死 少帥生間隙第19章 黃埔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