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任何一部電影的投資預算,在正規的影視投資公司,都是由預算審覈人員根據項目申請人提交的拍攝預算表,以及對這個項目的市場銷售預測,綜合分析後審批通過的。
拿《古今大戰秦俑情》這部影片來說,友聯的市場人員預測,這部電影立項時的銷售潛力只有C,成績比較低。
對比一下,當初王三日提交《賭神》立項時,市場預測成績爲B+。《秋天的童話》雖然預測成績是B-,但這是文藝片,B-的成績並不算差,沒想到卻成了票房的一匹大黑馬。
而今年的劉鎮偉的《賭聖》,提交預算時預測成績爲A,而吳宇森的《喋血雙雄》預測成績爲B。
當然,這個成績只是根據劇本做出初始預測。等到成片後組織內部人員看片評估時,還要做一次市場預測。這一次的預測相對就要準確多了。
《古今大戰秦俑情》市場銷售潛力預測較低的原因很簡單,作爲一部大陸香江合拍電影,那麼灣灣的電影市場肯定是進不去了。
正常來說,一部在平均水準之上的香江電影,本埠票房分成佔總收入的四成左右,灣灣的票房分成能佔兩到三成之間。
剩餘收入基本來自於倭國、韓國,以及在東南亞國家的賣斷費用,也就是兩到三成左右。
這個收入比例是粗略的,具體還要根據影片類型、情節內容、導演和主要演員等因素來決定。
香江和灣灣這兩地的票房,是製片方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因此,一部電影在這兩地所形成的口碑,以及觀衆認可程度,是這部電影能否回本,亦或是大賣的最重要標誌。
而大陸內地此時的電影市場,暫時還不具備實行票房分成的條件。而且由於前些年國家外匯緊缺,因此國內引進的海外電影,都是以極低的價格直接買斷。
這一進一出,一下子就把《古今大戰秦俑情》的市場預測成績給拉了下來,因此最終僅得到C,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按照友聯的規定,B級以下的項目是不能直接立項的,需要由項目申請人提出特殊申請理由進行復審,並在複審時獲得大多數評審人員的通過才成。
《古今大戰秦俑情》是孫大海推出的兩地合拍項目,其目的不僅在培育大陸電影市場和觀衆,同時也有嘗試新的電影類型,鍛鍊旗下演、職員的想法。
複審也是有的,不過基本上是在走過場,幾位參加複審的評審隨意問了程小東幾句,就通過了立項。
這並不完全因爲這部電影的背後是老闆孫大海,幾位評審就放水。關鍵是申請複審的理由,真的是很有說服力。
香江的電影公司,並不是看不到廣闊的大陸市場,只不過資本的逐利性,使得他們很難單純爲了培育大陸市場,而放棄一個項目三成以上的收入。
外加上大陸和香江在的風俗習慣、語言、鑑賞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意識形態的不同。
因此自大陸逐漸放開合拍(合作)電影的限制之後,兩地的合拍電影雖然也有,但數量極少,而且影片題材和參與的香江電影人,也多爲非主流。
不過,香江迴歸已經不可逆轉。
隨着1997年的臨近,香江影壇對於大陸的定影合拍合作政策,以及對內地電影市場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友聯這次搞出的合拍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等於在爲大家開路。
因此,在普通電影人和觀衆,關注於電影本身的時候,那些影視公司的老闆,以及站在娛樂圈頂端的那些人,卻是以這部電影爲基點,從宏觀方面權衡電影合拍所帶來的利害得失。
在程小東接受完採訪,香江媒體就開始就電影中的特效問題,搞起了大辯論。
一時間紛紛攘攘,各種論點層出不窮,各路人士粉墨登場。這個話題,居然形成了風靡一時的社會熱點。
那些參與者們,一邊高談闊論,宣揚着自己的想法,一邊偷偷地數着稿費或出場費,恨不得這樣的辯論一輩子都不停纔好。
各家新聞媒體藉此獲得的直接收益纔是最大的,他們心裡自然都樂開了花。不過,在表面上他們誰也不會表現出來,而是擺出一副只提供交流平臺,但不參與進來的冷靜旁觀者身份,暗暗地推波助瀾。
其實,這其中還有一個受益者,那就是友聯了。
友聯也沒有想到,程小東例行公事一般接待的一次採訪,居然引發出了一場大辯論,甚至波及到了周邊國家和地區。
這對友聯來說,可是一件大好事,影片還沒有正式公映,在香江以及周邊就鬧的幾乎人盡皆知。
事情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可不是自家通過炒作負面消息來吸引觀衆的眼球。各路媒體的聯合炒作,使得《古今大戰秦俑情》這部電影名聲大噪。
無數沒有觀影慾望的人,在本片上映後,也會有很大的可能買票入場,去看一看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這部影片,其中的電影特效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友聯負責宣發工作的部門可是開心壞了。
公司爲《古今大戰秦俑情》準備的大筆宣發經費還沒有怎麼花,影片在觀衆中的期待值居然就已經這樣高了。
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劇組花出那五百萬港幣的後期特效製作費用,居然還能起到了這樣附加的作用,真是意外之喜。
友聯發現到情況有變,便緊急修改了原定的宣發計劃。既然現在羣衆基礎已經打好了,友聯便花錢請一些關係較好的電影人,一同參與到辯論中。
雖然他們不可能完全把握住辯論的方向,但多少可以起到一些對自己有利的引導作用。
同時,友聯旗下的電影人也紛紛出馬,爲自家電影宣傳站臺的同時,也把領先影視特效工作室推到了大家的面前。
一時間,領先影視特效工作室的名字在香江也成了熱點。
這個成立剛剛一年的工作室,就如同八十年代大陸人眼中的“金利來”,九十年代的“皮爾·卡丹”一樣,幾乎成了好萊塢影視特效團隊在大多數香江人口中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