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 戰後的麻煩事

戰爭結束後,曼圖洛夫手上的工作就多了起來。

作爲分管工業和建設事務的副總理,他被委任爲“拆遷委員會”主席,負責軸心國佔領區的工業拆遷和技術轉移工作。

本來,斯大林是打算把德國境內所有的工業設備都拆除乾淨,統統搬到蘇聯恢復生產,但這樣一來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會對社會主義德國的發展造成很大的阻礙。

考慮到歷史上蘇聯大規模拆遷所造成的後果,曼圖洛夫向斯大林提出了“以技術爲主”的工業轉移方針。

按照他的設想,蘇聯在德國的工作應該以轉移技術文件和技術人員爲主,而前期的工業的拆遷規模也不宜過大,只需要帶走部分設備作爲樣本,供蘇聯技術人員研發參考使用就可以,剩餘的東西就留給社會主義德國作爲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和資本。

而德國對蘇聯的戰爭賠償則以工業產品的形式來償還,這樣不但不會對未來社會主義德國的發展帶來過分嚴重的損害,而且還能刺激他們的工業經濟發展,同時可以提高蘇聯的物資供應量,也能增加德國對於蘇聯的經濟依賴,做到雙贏的局面。

經過一番的商討後,曼圖洛夫的提議最終得到政治局的採納,“拆遷委員會”也因此更名爲“工業技術轉移委員會”,開始對德國的工業技術進行轉移工作。

工業技術轉移委員會的工作並不多,因爲從蘇軍進入巴伐利亞開始,相關的部門就已經開始把德國各大企業的技術文件轉移到蘇聯,並且以威逼利誘的手段挖走了蘇佔區裡的德國技術專家。

在戰爭結束後,德國各大工業企業的技術文件基本上已經被蘇聯人員帶走,德國技術專家也在蘇聯內務部、國家安全部的威逼利誘之下轉移到蘇聯工作,只有一小部分還留在德國,或者逃到了荷蘭、比利時的英美佔領區裡。

剩下來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技術含量不太高的技術文件,還有一些不太重要,或者知識水平不太高的專家。這些文件和專家蘇聯都不太需要,絕大部分都留在了德國,作爲未來社會主義德國政府的工業發展之用。

如此一來,曼圖洛夫這個委員會的工作就只剩下工業設備拆遷了,但由於他們只需要拆走部分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設備作爲研究樣本之用,所以工作量還不算大,誰都能應付得來。

不過,曼圖洛夫的工作並不止這些,作爲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他還需要參與聯共(布)第19次代表大會的準備工作。

精通蘇聯歷史的大大們可能會問我,蘇共19大不是在1952年召開的嗎?沒錯,在歷史上是的,但在這個世界裡,因爲戰爭的提前結束,斯大林不得不遵守蘇共代表大會五年一屆的慣例,在1939年聯共(布)18大之後的第5年(1944年)召開第19大代表大會。

作爲蘇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曼圖洛夫手上的工作並不少。他需要對下一屆蘇共中央委員會正式委員和候補委員的人選進行考察,作爲中央書記的他,又要出席多場中央書記處會議,就第19次代表大會的詳情,以及會議上即將提出的決策、決議進行商討。

這些事情雖然多,但還不算麻煩。最麻煩的事情還是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人選的考察和任命工作。

1944年5月10日,也就是德國投降後的第二天,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兼中央書記處書記亞歷山大·謝爾巴科夫在一場慶祝衛國戰爭勝利的酒會上喝了過量的酒精飲料,導致心臟衰竭,最終不治。

事實上,謝爾巴科夫一直以來都有酗酒的壞習慣,使他本人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差,5月10日勝利酒會的時候,喝的酒量更是平時的兩三倍,結果他本來就不怎麼健康,不怎麼年輕(43歲)的身體最終不支。

謝爾巴科夫去世後,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蘇共中央國際聯絡部長和一個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的位置就空了出來。

對於接任的人選,蘇共高層裡還沒有一個統一的人選,因爲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兼中央書記處書記的位置實在是太吸引人,每一股政治勢力都希望放自己的人上去。

目前來說,最有能力競爭這個位置的人選有兩個,一個是莫斯科市委第二書記卡蒂婭·曼圖洛娃(伏羅希洛娃),第二個就是莫斯科市蘇維埃行政委員會主席格奧爾基·波波夫。

按照慣例,蘇聯的市委第一書記通常由本市的市委第二書記接任,如果第二書記不上去的話,就從外面的州份/加盟共和國調人過來。

因爲莫斯科是蘇聯首都的緣故,其市委第一書記的地位甚至比一些州委書記、加盟國書記還要高,所以從加盟共和國書記接任莫斯科市委書記其實也是一種升遷。

在歷史上,赫魯曉夫就是從在1949年從烏克蘭共和國黨委第一書記的位置升任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兼中央書記處書記,這樣他纔有了競逐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機會。

否則的話,無論他這個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當得多好,只要他沒有當上中央書記處書記,那也是沒有競逐蘇共第一書記的機會的。

如果接任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的人選是由本市產生的話,那作爲第二書記的卡蒂婭機會就比較大,也有可能會由市蘇維埃行政委員會主席格奧爾基·波波夫接任。

但如果從外面調人過來的話,那就有很多可能性了,一般現任重要州份/加盟共和國的第一把手都有機會當上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只要當上這個位置,同時兼任中央書記處書記,那就能進入蘇共高層決策機構當中。

在曼圖洛夫看來,讓卡蒂婭當上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兼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她是自己的女人,在政治上比任何人還要可靠,比任何人都值得信任,而且她在莫斯科市發展的規劃設想比較有前瞻性,熟悉莫斯科的情況。

在但她的短板也很明顯,今年才30歲的她,工作經驗沒人家豐富,黨齡、年齡都沒人家強,如果只當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估計還是可以的,但同時兼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話,就有點爭議了(雖然安德烈耶夫和曼圖洛夫當上中央書記的時候都比她年輕)。

相比之下,莫斯科市蘇維埃執行委員會主席格奧爾基·波波夫的工作經驗就豐富得多,在莫斯科工作的時間更長,對莫斯科的瞭解和認知也比卡蒂婭還要深,但他在自己位置上的表現並不突出,而且按照慣例,很少會有市蘇維埃主席升任第一書記的情況出現。

第十三章 頓巴斯人373 莫洛托夫338 登陸172 五一閱兵354 國安體系的調整236 愛沙尼亞人336 低調289 海上較量第五十六章 俄羅斯浴157 造艦困難369 針對以色列的動作344 蘇共19大301 “鈾炸彈”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下來談談第六十三章 北進計劃第六十五章 正面反擊203 元首的憤怒第九十七章 書記同志359 紅色東南亞323 提前行動第一章 年輕的書記第一百二十五章 戰況預測233 帝國的精英202 防禦演習343 戰後的麻煩事328 巴格拉季昂第五十六章 俄羅斯浴243 第一元帥367 輿論攻勢187 和羅科索夫斯基通話第六十七章 僞軍295 空襲艦隊191 炸彈雨140 三人炮塔271 生產積極性300 核子信件第八十七章 減少傷亡160 動力裝置第一百零六章 爲斯大林和女人乾杯第五十六章 俄羅斯浴170 T-34/85第七十二章 草原會議376 戰爭補償313 中組部部長233 帝國的精英275 德軍的意圖第三十三章 我不喝酒175 戰爭已經爆發第五十八章 莫斯科的夜晚205 年輕的大將192 意義深遠第九十五章 蘇軍預備隊380 蘇共二十大225 怎麼冷靜?353 匿名信339 進軍法國335 強勢推進332 圍殲213 工業轉移374 應對第一百三十章 共用公寓313 中組部部長207 蘇維埃宮284 利哈喬夫340 搶技術第七十章 派俄奸出場第一百零一章 掉叉子366 列寧格勒的氣氛第一百一十四章 伊戈爾155 副總理221 密林伏擊328 巴格拉季昂178 下命令吧!234 希特勒的炮灰192 意義深遠163 迪納摩球場303 沃茲涅先斯基269 新的盟友第二章 耐寒的毛妹342 不列顛攪屎棍265 炸芬蘭178 下命令吧!272 怠工問題296 重要的決定292 海上的敵人136 息事寧人291 新的位置第八十章 空襲海拉爾202 防禦演習第四十九章 瞧什麼?320 兵臨城下214 升遷背後的角力第四十五章 老寓長222 梅赫里斯的思維137 棘手的戰爭232 被包圍的王牌師第一章 年輕的書記329 大反攻第一百零二章 關心下屬221 密林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