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工業產業以及航運業

1889年6月底,新的一年已經過去一半,在過去的半年中,漢國政府除了在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外,在直接涉及到國家總體實力的工業體系建設方面,也一直保持着極大的重視。

截止1889年上半年,本土官辦工廠企業400家,民營私人企業2700餘家,10人以上工廠企業一共3200多家,使用蒸汽機爲動力的近代企業2100餘家,工人總數60萬、產業工人34萬。

同一時期,日本十人以上工廠將近3000家,使用蒸汽動力670家,工人總數38萬,產業工人17萬。

大陸地區官辦工業企業24家。私營工業企業100多家。近代產業工(不包括礦工)人約8萬,其中上海3.6萬人。約佔產業工人總人數的一半。

總觀三方工業發展,漢國、日本、清廷三方人口分別爲1800萬(1889年6月底數據)、4000萬、3.7億。

工業起步時間都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

而經過二十餘年發展變遷後,三方工業發展的成果卻呈現完全不同的景象。

先說日本一方,日本國內土地貧瘠、資源稀缺,雖然利用剝削本國廉價勞動力生產了一批初級工業商品,但是那些初級工業商品因爲質量和機械成本原因,在與西方列強的貿易競爭中,完全處於不利地位。

初級工業產品獲得不了期望的利潤,同時又缺乏海外殖民地作爲替代市場,爲了持續本國的工業化進展,日本選擇增加各項增加各項賦稅、發展紡布、染織等輕工業的方式,獲取工業發展所需的起步資本。(1895年之前,日本工業發展一直處於低水平、低規模狀態,1895年之後,日本不僅獲得了清廷賠償的白銀,更主要的是獲得了大陸廣袤的市場,和賠償的白銀相比,大陸地區爲日本初級工業產品提供了廣袤的工業市場,其價值比賠償的白銀對日本的發展,要高得多。)

其次,清廷方面,清廷政府爲了增加自身實力、維持封建統治,同意部分省份興辦洋務、發展工業,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等國營企業皆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起來的,

但是,不同於漢國政府管轄的國營企業,大陸地區的國營企業不僅數量稀少,而且管理體制僵化、管理人員貪污腐敗現象比之政府部門更有過之。

拿江南製造總局舉例,主導企業管理的官員對近代工業技術一無所知,對企業發展絲毫不放在心上,只是把名下國營企業當做斂財的工具,根據漢國本土獲得的情報顯示,從1665年成立至1889年上半年總共二十餘年時間內,江南製造總局的臃官數量由40餘人增加至200餘人,數量增長了五倍。

而且除去企業管理僵化、官員貪污腐敗橫行等因素外,工業發展體系不完備和清廷保守派官員的阻撓,也是導致大陸地區工業化半途而廢的重要原因。

1889年上半年,大陸地區外購的工業原材料價格同比二十年前上漲百分之五十。(其中有官員腐敗、勾結外商的原因。),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等國營企業因爲工業原料上漲過快、西方國家商品競爭等原因,連續虧損,許多產業工人被企業官員開除,工廠效益連續下滑,而於此同時,清廷政府包括所謂洋務派官員對民間工業企業的限制,導致大陸地區各項工業行業皆被西方商人壟斷,即便有少數一部分商人冒着風險,以外商的名義創立工業企業,也因爲遭受清廷政府、外商、買辦商人等三方勢力的聯合打壓,難以發展壯大爲全國性企業。

和大陸、日本相比,漢國人口最少,建國時間最短。但是同樣也是因爲建國時間最短,本土國民皆是來自不同地區的華人等原因,漢國政府得以在沒有任何久利益階層的阻撓下,從一張白紙開始,規劃本土的工業化發展道路。

建國初期,以農業、畜牧業爲立國產業,利用本土廣袤的拉普拉塔平原,大力發展農業、畜牧業,然後用農業、畜牧業發展獲取的資金,投入到鋼鐵、新興化學產業中,反哺本土工業發展。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漢國化工產業成長爲新型技術產業,各種由本土研發、生產的優勢化工產品,因爲其不可替代性和質量、性能優越性,快速成爲本土的又一項支柱型創收產業,被出口到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爲本土政府帶來了不菲的財政收入。

畜牧業、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新型化工產業四項優勢產業爲本土帶來源源不斷的財政資金,然後本土政府再宏觀規劃的基礎上,根本緊要程度不同,將這些資金投入到不同工業行業中。

四項優勢產業反哺重工業,而像鋼鐵聯合集團、江南紡織廠、漢國礦業公司、皇家造船廠、新京造船廠、長安機器局等高技術重工產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也爲本土民間工業企業輸送着越來越多的技術人才。

漢國鋼鐵聯合集團、新京造船廠、興和造船廠、皇家造船廠四家大型國營企業是漢國產業工人的最初培養中心。

四家國營企業中,鋼鐵聯合集團以及附屬的三百餘家工廠企業,擁有各類員工2.6萬餘人,產業工人1.5萬。(漢國鋼鐵聯合集團是一家系統性企業,依託煤炭產地建立,其中不僅有與鋼鐵冶煉相關的企業,像鋼鐵需求量極大的步槍、火炮、裝甲炮彈等軍工企業,也一併建立在產業基地內,附屬在鋼鐵聯合集團名下,接受軍方、政府、聯合集團三方共同管轄)。

新京造船廠名下有8000噸級軍用船塢一座(名義上可以建造8000噸級軍艦,一般用於建造7000至5000噸之間噸位的軍艦。),

、5000噸級軍用船塢2座、3000噸級軍用船塢3座。

擁有各類配套工業企業149家,各類員工3000人,產業工人2400人,

皇家造船廠名下有8000噸級軍用船塢一座

、5000噸級軍用船塢2座、3000噸級軍用船塢4座。

擁有各類配套工業企業162家,各類員工3200人,產業工人2500人。

興和造船廠兼顧民用輪船、內河蒸汽船建造任務,名下有5000噸級軍用船塢1座、3000噸級軍用船塢4座。

民用8000噸級船塢2座、民用5000噸級船塢4座、民用3000噸級船塢9座。

擁有各類配套工業企業194家,各類員工3500人,產業工人2700人。

四家國營企業的技術員工主要來源爲歸國留學生和本土培養的中級技術院校畢業生,少部分爲引進的外國技術專家、工人和早期跟隨外國技工學習的學徒工人。

漢國政府鼓勵民間工業企業發展,每年政府都會從國營企業中,選調出一部分技術工人,下放到民間工業企業中,爲民間企業培養需要的技術人才。

輕工業、農業步哺育重工業發展,國營企業支撐民營工業企業發展,在政府實行的幾種不同類型工業行業之間相互扶持的政策下,漢國本土的工業體系才從一個數個行業,慢慢擴散到整個工業行業,並且這個擴散速度還在迅速加快,比如漢國的民用造船業,

1868年年底,漢國政府僅有繳獲的各型船隻100餘艘,總噸位不過2萬噸。

而到了1889年上半年,漢國遠洋運輸船隻數量達到170艘,遠洋運輸船隻噸位達到26萬噸。

用於遠洋運輸航行的船隻噸位皆在1000噸以上,其中安裝並改用蒸汽機爲動力的船隻超過150艘。

與遠洋運輸船相比,雖然用於本土近海、內河運輸的船隻噸位一般只有50到200噸,最大的也只有2000到3000噸,

但是因爲本土各地水系發達,水上運輸行業對近海和內河運輸船隻的需求量大,本土的近海、內河船隻數量也超過了1000艘,船隻噸位則達到12萬噸。

本土民用船隻總噸位接近39萬噸,擁有大小航運企業500餘家,雖然根據政府職能部門估計,隨着未來數年航運業競爭、整個力度加大,本土航運公司的數量將很快下降到200餘家,

不過,民間航運公司根據市場規律,相互整合、合併,將一家家只擁有一兩艘船隻的小公司整合、合併到一塊,即能增加公司的市場競爭力,也有利於本土航運業的健康發展,爲此,本土政府並沒有插手其中,反而準備藉着本土第一艘5000噸級遠洋輪船下水的機會,加大對民間航運企業的扶持力度。

第二十四章 激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院校重組第四十七章 閒聊第七十五章 遭遇玻利維亞土著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永福歸順第三百五十三章 尋釁第三百一十六章 政變 中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況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礦場到手第三百零七章 無題第三百五十一章 安南變故第三十五章 物資清單第一百章 烏拉圭戰局第四百二十九章 德國人 二第八十九章 接見信使第四百三十七章 巴拉圭危局 下第三百二十五章 印度勞工問題第四百五十八章 比亞里卡 下第四十七章 閒聊第二百零一章 教育第四百三十八章 巴拉圭危局 完第三百九十二 章 轟動第一百一十章 大勝第三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六十章 古巴港口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軍購艦方案第三百一十四章 第一次和談破裂第二百零五章 去宗教化第三百二十一章 和談成功,戰爭結束第三百三十章 投靠第二十三章 佯攻第十四章 山谷伏擊一第三十七章 發現山洞第三百三十九章 轉型期第一百八十三章 後續一第一百零一章 大幕開啓第三百三十三章 醫藥領域現狀第二百四十三章 國士精神第一百九十五章 破城第三百六十九章 端倪第三百二十四章 南洋勢力收縮第二十四章 激戰第四百三十八章 巴拉圭危局 完第二百二十一章 精武會與留學生第二百九十六章 新舊交替的時代 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會面第三百零八章 整頓第四百三十七章 巴拉圭危局 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一百六十三章 下南洋第三百八十九章 排華 完第三百三十章 投靠第二百八十五章 灘頭第二百九十三章 院校重組第四百三十九章 巴拉圭危局 續第一百六十二章 海軍成軍第四百三十四章 巴西帝國 完第九十四章 決戰前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匯聚第三百五十七章 事態擴大第三百六十九章 端倪第四百一十六章 無線電報第一百九十三章 營地失守第二十八章 莫延多援軍投降第四百四十八章 航運業 完第三百六十三章 撤離準備第三百四十章 無題第一百五十章 整體計劃第九,二章 破城第二百一十四章 經濟貿易合作第二百五十七 南洋首富第二百三十六章 德國軍官代表團第三百零七章 無題第九十九章 玻利維亞事了第四百零九章 南美外交風波第二百二十八章 剛果二第三百三十五章 整頓風暴 完第一百四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四百二十八章 德國人第四百零八章 海軍少壯派 下第三百零六章 基斯馬尤 完第十一章 狙擊比試第七十五章 遭遇玻利維亞土著第二章 暴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暴雨下的飛龍島第五十四章 狩獵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軍購艦方案第三百一十五章 政變第四百六十三章 美國介入第二百七十二章 羅薩里奧戰役結束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相見一第二百七十六章 先下一城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洋局定第四百四十九章 戰前第二百六十一章 戰後收穫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一百一十二章 當地居民處理辦法第一章 南美華工第九十七章 和談第一百五十六章 安特列里奧斯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