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零五章 蘭芳、宋卡發展情況

華人族羣對土地的渴望是無法抑制的,

十九世紀末正處於中原大地最黑暗的歷史時期,數千萬百姓爲了爭取活下去的希望,絡繹不絕得離開熟悉、貧窮的家鄉,向關東、西北、海外等地區遷移。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移南美,

沉重的苦難造就了華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大遷移,也改變了數億海外華人以及他們後代的命運。

當後世,大漢帝國的歷史學家們,以沉重又飽含敬佩的筆觸,記錄祖先遷移的途徑時,寫道:“出海的家庭身無分文,他們穿着身上僅有的一件破舊衣裳,牽着光腳的孩童,一步一步拄着木棍,以乞討的方式,跨過幾百、數千公里的路程,來到最近的沿海港口,最後登上一艘艘擁擠的蒸汽運輸船,一路在海上顛簸數月時間,方能抵達南美本土。”

大規模的海外遷移活動,是掙扎在生死邊緣的百姓們,最後的努力,他們的努力、苦難在踏上海外異國土地的一刻,雖然沒有徹底結束,但是也宣告了一段新生活的開始。

1868年至1889年間,出海謀生的華人數量出現幾何式的增長,滿清朝廷的出海禁令和管治,在東南沿海和各地方官員的有意縱容下,形同虛設,

甚至許許多多的地方官員爲了從貧苦百姓身上剝削出最後的利益,開始主動誘使青壯百姓出海,然後再以他們的家人爲抵押,要求出海歸來的青壯付出一部分銀錢後,才能帶着家人一同移居海外。

青年百姓率先出海闖蕩,在海外找到求生的門路後,再付出一定的金錢爲代價,把親人接到海外生活。

清廷官員極盡所能的搜刮方式,在滿足了自己腰包的同時,也減輕了底層百姓出海的難度,家裡太窮、身無分文也沒關係,把家人留在老家,簽下一份欠債協議,官府主動幫你解決出海關文問題,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時期下,二十一年間,出海華人總量超過1400萬,除去移居南美本土的近700萬人(漢國本土1742萬人口中,包括約200萬白人、印第安人,以及移民和移民後代。)

剩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百姓,選擇留在南洋生活。

宋卡面積3萬餘平方公里,二十一年間接收人口200餘萬,總人口280餘萬,蘭芳大統制國宣稱領土50萬平方公里,實際領土30萬平方公里,接納華人人口260餘萬,華人總人口340餘萬。

宋卡、蘭芳、泰國、東印度羣島各地總計接收了近600萬華人移民,在青壯移民的不斷輸送下,宋卡、蘭芳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漸漸具備了在一定程度上對抗英國、荷蘭殖民者侵略的實力。

1882年10月,宋卡、蘭芳同時宣佈接受南美漢國全面改編,兩國政治、經濟等方面按照南美漢國模式,進行徹底的改革維新。

1884年9月,經過兩年時間磨合和改造,以普通華人身份進入宋卡和蘭芳,總計1萬國防軍部隊和400餘名政務官員正式從舊有的統治階級手中,接管兩國的經濟、軍事、政治大權。

1884年11月,按照本土政府指示,宋卡和蘭芳大統制國相繼以進駐的1萬國防軍正規軍爲基礎,分別建立起了一支3.4萬和3.6萬人規模的正規軍。

兩地總計7萬餘人的部隊,雖然表面上披着宋卡和蘭芳的旗號,實際上卻和南美本土一般無二,新遷移進來的百姓由南美本土派遣的政務人員統一管理、安排,新生兒和移民幼童接受和南美本土一樣的忠君愛國教育,在宋卡和蘭芳各地新建立的各級學堂中,教師們每天強調的一句話便是宋卡和蘭芳同屬大漢帝國的一部分,所有在兩地生活的百姓,都是大漢帝國的子民,他們和本土百姓只是居住地區不同,而身份卻是一樣的。

南美漢國對宋卡和蘭芳兩國潛移默化的滲透,引起了英國殖民者和荷蘭殖民者的警惕,

1886年2月,比歷史上蘭芳滅國的時間提前半年,荷蘭東印度殖民政府以華人百姓非法越界墾荒爲藉口,派遣4000白人士兵、1.3萬土著士兵,對蘭芳大統制國發動突然進攻。

戰爭最初按照東印度殖民政府的方向進行,3月中旬,1.7萬荷蘭殖民軍相繼佔領二十餘座華人移民放棄的營地,進抵蘭芳首府坤甸城下,

3月17日,荷蘭殖民軍以土著部隊爲前導,對坤甸城發起進攻,戰爭持續半個月,荷蘭殖民軍一方相繼付出600白人士兵和3000土著士兵傷亡的代價,仍然沒有攻克坤甸城。

4月6日,就在荷蘭殖民軍指揮官猶豫不決,想要撤離的時候,突然遭到一支規模近3萬人的華人部隊圍攻。

一方是保衛家園、全面接受本土軍事訓練的3萬餘蘭芳國防軍士兵,一方是久戰疲憊、傷亡慘重的荷蘭殖民軍,在懸殊的綜合實力對比下,一夜之間,縱橫婆羅洲近百年,少有敵手的荷蘭殖民軍慘遭圍殲,1.7萬餘殖民軍中被俘虜者超過1萬人,而真正戰死者,不到4000人。

坤甸之戰的結果,使英國和荷蘭殖民軍清醒的認識到,宋卡、蘭芳已經不是以前那個任他們剝削、凌辱的華人族羣組成的國家,接受南美漢國十餘年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全面改革後,總計擁有人口超過630萬,具備近代文明信仰支撐的兩地,依照南美漢國的動員體制,完全可以在極端條件下,動員出50到80萬大軍。

時間過去二十年,南美漢國在世界列強角逐中,逐步奠定了自己的國際地位,二十年後,再想效仿法蘭西人將南美漢國趕出安南的方式,強迫南美漢國放棄對宋卡和蘭芳的支持以及暗中控制,卻是不大現實的事情。

通過坤甸戰役,認清雙方在南洋地區的實力對比後,英國馬來殖民政府選擇了最爲明智的方式,勸說荷蘭東印度殖民當局與蘭芳大統制國,要求雙方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矛盾和衝突。

面對英國殖民政府伸過來的橄欖枝,蘭芳軍政最高領導層在本土政府命令下,一方面派出人員與荷蘭交涉、談判,一方面利用荷蘭殖民軍遭受重大損失的機會,以收復失地的名義,大舉向荷屬婆羅洲發動進攻。

6月12日,蘇卡達納、馬辰等西婆羅洲地區全部落入蘭芳國防軍手中,而被坤甸之戰以及後續諸多戰鬥中華人軍隊戰鬥力嚇破膽的荷蘭殖民軍,只能步步後退,不斷的向東印度總督府拍發求援電報。

荷屬東印度羣島島嶼過萬,荷蘭殖民軍數萬的的軍隊撒在近190萬平方公里的分散島嶼上,哪那麼容易能夠調集起來,支援婆羅洲守軍,而且受坤甸之戰影響,東印度羣島其他地區的土著勢力也蠢蠢欲動,在這種危機關頭,東印度羣島總督不敢貿然調動部隊,只能不斷向英國殖民政府求援,要求英國政府從中協調,儘快解決婆羅洲糾紛。

7月10日,婆羅洲戰爭爆發五個月後,充滿硝煙的東印度羣島再次恢復平靜,

蘭芳、荷蘭東印度總督府簽訂協議,正式承認蘭芳大統制國爲獨立國家,荷蘭王國解除與蘭芳的隸屬關係,兩方以馬辰、普圖西包一線爲分界線,分界線以西約30萬平方公里爲蘭芳領土,以東約24萬平方公里爲荷蘭王國領土。

《坤甸停戰協議》簽訂,蘭芳領土擴大兩倍,雖然不能與全盛時期相比,但是在荷蘭殖民者和英國殖民者團團圍困下,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也足夠派遣至蘭芳的一衆官員將領們感到滿意。

蘭芳、宋卡是南美漢國百年戰略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容不得有失,所以在大朝會最後,李明遠任命曾經擔任過安南北部兩省總督的梅東興爲新任蘭芳統制,代替本土政府,執掌蘭芳的政務大權。

第一百一十八章 初步安定第一百四十八章 合作第三百八十八章 津田梅子的選擇第四百四十六章 失孤幼童移民第三百二十三章 南洋雲動第一百四十四章 南美七國第二百二十一章 精武會與留學生第二百八十七章 劉永福的心思第三百七十五章 年度發展彙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海軍第二百一十六章 1878年二第二百零二章 輕工業發展第八十九章 接見信使第十九章 買賣華工第三百九十八章 發展與改革第七十三章 俘虜達丁尼第四百零二章 大擴軍第一百九十三章 營地失守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二章 穩定人心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關二第一百零二章 斷巴西聯軍後路第一百六十四章 下南洋二第一百九十章 貸款博弈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南洋事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下南洋二第二百零二章 輕工業發展第二百九十七章 官員選拔第六十七章 會見威斯特上校第一百四十七章 意外來客第四百二十五章 巴西近況第一百三十二章 海軍第一百五十章 整體計劃第四百六十四章 變動第一百一十一章 遠征結束第一百六十二章 海軍成軍第四百一十一章 英國政策轉變 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分兵進佔第一百零七章 大戰開啓第四百三十八章 巴拉圭危局 完第三百二十二章 十年發展規劃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況第四百五十一章 恩卡納西翁第二百五十三章 納土納羣島發展第一百六十一章 軍服廠第一百五十五章 叢林槍聲二第八十四章 暗流第二百一十四章 經濟貿易合作第三百七十三章 海軍機構重組第三百七十三章 海軍機構重組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四百四十一章 佈局與準備第一百八十章 戰後影響第七十七章 殲滅小股敵軍第一百五十章 整體計劃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建小型鐵甲艦第一百二十二章 迫擊炮和商談購買工業機械第二百三十六章 德國軍官代表團第四百三十四章 巴西帝國 完第八十二章 進入印第安村落第八十八章 變故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足第六十九章 總統府第四百六十三章 美國介入第七十章四章 離開秘魯第二十四章 激戰第三十三章 印加寶藏的傳說第三十五章 物資清單第七十章四章 離開秘魯第二百二十五章 漁民的兒子第八十四章 暗流第二百零九章 洪春魁 完第二百一十章 洪門第四百四十章 裝甲戰艦時代來臨第八十章 印第安人得救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二百零六章 祭拜先烈第四百五十五章 強盜的邏輯第九十六章攻城受挫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匯聚第三百二十六章 宋卡第四百五十三章 恩卡納西翁 下第三百五十三章 尋釁第三百六十章 收復河內城第三百九十四章 經濟危機與機遇第八十九章 接見信使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鮮、日本女性移民一第二百一十章 洪門第二百九十六章 新舊交替的時代 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蘭芳來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章與戰功第一百零四章 大戰前的休整蠢蠢欲動的周邊國家第三百零一章 外交事務安排第五十一章 熱血宣言第七十一章 拜見第四百四十三章 本土建設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軍購艦方案第八十九章 接見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