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

大陸地區暗潮涌動,局勢難測,而在南美本土,隨着登基大典的時間一天天臨近,各項準備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着。

戲班、雜耍藝人赴京表演祝賀,參與大典閱兵儀式的各支部隊陸續完成排練工作,期待着在登基典禮上的良好表現,江南紡織廠、蘇鬆紡織廠的一線工人,連夜加工加點,爲參加典禮的文官、武將、士兵趕製禮服…………

時間在本土官員、百姓們的期待下,緩緩撥到了1879年12月26日。

早上七時四十分,長安(科爾多瓦)城郊,剛剛建設完成的圓丘高臺上,李明遠身着十二章明黃色冕服,一步一個臺階的走上祭天高臺。

高臺兩側旗幟迎風招搖,一邊是以紅色爲背景,黑體復古漢字“漢”居中的帝國國旗,另一邊是以赤龍軍旗爲主,陸軍七師、禁衛師八杆師級軍旗環繞的獵獵軍旗。

文官、武將、受檢閱部隊方陣、觀禮百姓依次圍繞祭天高臺分佈,總數四萬餘人的龐大隊伍,有序的站在廣闊的空地上,等待着登基典禮的正式開啓。

早上八點整,青銅大鐘敲響三次,李明遠站立在圓丘高臺正中央,接過侍衛手中的明黃色登基詔書,莊嚴念道

“”朕惟華夏之君,自明運既終,女真韃虜竊居中原,斷髮易服,毀漢家五千年文明。

胡腥遍地,華夏沉淪,惜乎吾漢家百姓,身處於水火之中,時運不濟,國家多難,天國瞬起迭滅,忠貞兒郎流落海外,幸天不絕華夏,昊天上帝託夢於朕,傳治國興邦之法,擇南美殷人故地爲根基,命再造炎黃文明於異域!

大爭之世,列強爭雄,朕本侍王嫡出之後,華夏英靈之赤子,蒙昊天上帝庇佑,祖宗之靈,遂舉三尺長槍,領漢家兒郎於險地,聚英賢於左右,披荊斬棘,克盡蠻夷白狄,復華夏威嚴於域外,收兩萬裡錦繡江山爲根本,凡長安(科爾多瓦市)、松江府(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淮陽府(羅薩里奧)、新京府(阿雷格里港)、鬆州(布宜諾斯艾利斯省)、晉州(卡塔馬卡省和圖庫曼省)、林州(查科省和福爾摩薩省)、金州(丘布特省)、雲州(科連特斯省)…………

合一京、一道、三府、二十三州之地,爲新立之帝國。

自舉大業於南美,將士用命,國民擁戴,屢命諸將與兒郎征討外敵,揚威振武,四方戡定,民安國定。

今文武大臣、國民合辭勸進,尊朕爲皇帝,三辭不受,爲不失國民之期望,勉循衆請,於己卯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告祭天地於太華山(安第斯山)之陽,即皇帝位於高臺。定有天下之號曰漢,建元建業。恭詣太廟,追尊先父爲高祖誠皇帝,先母爲皇后,…………(追封四代皇帝皇后。)

立大社大稷於長安(科爾多瓦),冊封吳氏爲皇后,張氏爲貴妃。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登基詔書宣告完畢,高臺四周頓時響起震耳欲聾的歡呼聲。

漢國早已廢除跪拜禮,但是在登基大典安排上,無論是文臣、武將、士兵,還是普通百姓,都執意行三跪九叩的大禮,恭賀李明遠登基稱帝。

衆人行禮完畢,李明遠繼續念道

“自朕舉事十一年,忠臣大將追隨左右,盡忠王事,恪守君臣大義,其心可明,其功可見,非授爵賜職不能彰其大功,故賜封李三鬥、陳國柱、張安鬆三人爲世襲侯爵;

劉樸、羅林山、趙永增、王大山、王小山、李大威、劉永福、葉成林、陳宗柏、吳鳳典,陳森、李漢十二人爲世襲伯爵;

陳尚發、羅忠國、馮國安、邱銘章、孫彬、趙延、馮長青、賀炎良、梅東興、陳金鐘…………胡亞基十六人爲世襲子爵;

沈福山、樑興、黃乃裳、黃深貴、陳新桂…………席正蒲二十人爲世襲男爵。

公爵爲五等貴族爵位之首,非有救國、興國之功勳不可輕授,望卿等勉之策之,待立得大功之時,朕將不吝惜公爵之賞!”

賜封貴族、賞賜功臣是登基典禮上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以李三鬥、陳國柱、張安鬆三名退役老將爲首,總計五十一名新封世襲貴族,上前走到祭天高臺次級臺階,排成兩列,依次從李明遠手中接過作爲世襲貴族爵位憑證的冊封詔書、金質券書等信物。

完成貴族爵位授予儀式,李明遠接着對中央政府官員和軍隊將領做出職級調整。

任命駐大陸地區各站點主事官席正蒲爲中央銀行行長,掌握國家貨幣發行權,

駐美華工事務負責人王有田調任督察院御史,兼任皇家銀行行長!

戶部副部長鄭懷德調任立法院院長!

首相職位待缺,以長安城皇宮內正在修建的五殿兩閣爲參照,設立七個內閣大學士職位,即中極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大明殿大學士,泰安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平閣大學士,級別副閣級,在首相欠缺的情況下,與各部部長共同輔佐皇帝處理國家政務。七個大學士職位中,暫時只任命劉樸爲中極殿大學士,兼商業部部長,其他六個職位空缺。

官職調整過後,中央政府直屬機構主要官員職務如下,

1 戶部部長張光海(安南科舉官員出身,前安南光祿寺額外司務,由戶副部長提升爲正部長)

2.-財政部:趙延

3-吏部:鄭其如(安南明鄉人,進士出身,曾擔任安南國福隆知府職務)

4-禮部:章芳琳(南洋華商出身)

5-教育部:孫彬

6-總參謀部:主角兼任

7-刑部:張懷瑾(安南國二甲進士出身,前廣田知縣)

8:工部:陳申(安南國前工部郎中)

9-外交部:胡亞基,外交部非洲殖民司司長黃乃裳

10-商業部:劉樸、副部長陳金鐘(南洋華商出身)

11-督察院:王有田

12-立法院:鄭懷德(安南進士出身,前左副都御史)

南洋總督梅東興

軍隊主要將領名單如下:

大漢帝國陸軍第一師,師長羅林山,中將軍銜,

第二師師長長趙永增。中將軍銜,

第三師師長王大山,中將軍銜,

第四師長王小山,少將軍銜,

第五師師長劉永福,少將軍銜,

第六師師長葉成林,少將軍銜,

第七師師長吳鳳典,少將軍銜,

禁衛師師長陳宗柏,少將軍銜。

南洋軍團司令李文彩,少將軍銜,左副司令陳尚發,上校軍銜,右副陳新桂,上校軍銜。

特種部隊司令:孫奇聖,少將軍銜。

炮兵師師長羅忠國,少將軍銜。

海軍第一艦隊司令陳森,少將軍銜,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李漢,少將軍銜,海軍陸戰隊指揮官馮國安,上校軍銜。

軍事情報部部長樑興,少將軍銜

國家安全部部長沈福山,少將軍銜。

大陸地區情報負責人吳調卿,上校軍銜。

加官晉爵,跟隨李明遠起家的官員將領,依據功勞大小,各有不同爵位、職務分封,

祭拜昊天上帝、追封四代祖父爲皇帝,追封被曾剃頭殺害的伯父李秀成爲吳王,諡忠貞吳烈王,令駐大陸地區情報機構尋找可能倖存於民間的李秀成後人,降等一級繼承其父爵位。

因爲四國盟約關係破裂,爲李明遠舉行的登基典禮並沒有外國元首參加,只有德國、奧匈帝國受邀派遣駐南美地區外交官出席,代表兩國皇帝,向李明遠表示祝賀。

第二百九十三章 院校重組第四百五十一章 恩卡納西翁第二百七十章 影響第二百三十一章 剛果四第三百三十五章 整頓風暴 完第三十三章 印加寶藏的傳說第三百四十二章 閱兵與大婚第四百零一章 君主制度第三百二十五章 印度勞工問題第一百三十六章 風波再起第三百八十四章 排華與覺醒第二百一十三章 四國聯盟第九十三章 戰後分配第七十七章 殲滅小股敵軍第四百五十二章 恩卡納西翁 中第八十一章 繳械第二百六十八章 聖菲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永福歸順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況第三百七十五章 年度發展彙報第四十六章 授軍旗第四百五十四章 恩卡納西翁 完第二百四十二章 巴塔哥尼亞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工業母機、貴族制度第二百三十四章 日本、朝鮮女性移民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合作第三百八十六章 青年覺醒第一百二十五章 飛龍島危局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國反應第二百八十九章 統一阿根廷第一百五十七章 橡膠第六十章 古巴港口第二百六十四章 工業母機、貴族制度第三百一十六章 政變 中第三百零二章 女性移民第六章 杜拉亞礦場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足第四百四十五章 航運業 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清軍哨探第二百一十一章 洪門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發展第二百八十三章 分兵進佔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軍購艦方案第四百五十四章 恩卡納西翁 完第三百零五章 基斯馬尤四第三百七十章 降將身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接收軍艦第三百六十八章 太平降將 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南美七國第三十四章 交談第二百四十六章 巴西黑人叛亂第八十二章 進入印第安村落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四十四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百四十九章 1880年的結束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工業佈局第一百零三章 解決男女失衡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戰上第三百四十章 遠東影響第一百零三章 解決男女失衡第四百一十九章 年關 完第八十一章 繳械第三十五章 物資清單第七十一章 拜見第三百七十一章 鐵甲鉅艦時代第四百五十八章 比亞里卡 下第三百二十二章 十年發展規劃第八十六章 進攻失利第三百零七章 無題第六十章 古巴港口第三百二十章 消化第三百三十八章 父子三代入伍第四百五十三章 恩卡納西翁 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立國大典第四百五十三章 恩卡納西翁 下第四百二十二章 電力第三百六十八章 太平降將 下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礦場到手第一百七十三章 清軍哨探第三百四十六章 南太平洋戰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會面第四百二十七章 日常第四百一十三章 美國人的反擊第五十七章 明朝遺民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國反應第四百零七章 少壯派軍官 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機器設備類別第一百六十九章 葉成林第三百零六章 基斯馬尤 完第一百九十章 貸款博弈三第一百零五章 奧利瓦戰鬥第二百二十章 留學生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軍購艦方案第二百九十七章 官員選拔第十一章 狙擊比試第五十九章 視察軍工廠第二十六章 激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