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消化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被稱爲帝國主義時代,如果按照李明遠對帝國主義四個字的直觀印象,那就是皇帝特別多,德國、奧匈帝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等國家的君主都戴上皇帝的桂冠,1876年,伊麗莎白眼瞅着一圈歐洲君主稱皇坐帝,嫌棄英吉利女王頭銜格調太低,與大英帝國世界第一的綜合國力不相匹配,因此,在私下暗示首相迪斯累利一番後,水到渠成的加冕爲印度女皇,也算過了一把當皇帝的癮。

歐洲皇帝法統來源於羅馬帝國,在一票稱帝的國家中,除了俄國沙皇的頭銜與東羅馬沾邊,英、法、奧匈、德國的皇帝頭銜都是自行加冕,沒有法統依據,而緊隨歐洲君主國家潮流的墨西哥、巴西,還有後面的埃塞俄比亞皇帝,皇位的頭銜只能在國內出出風頭,出了國門,沒有幾個國家承認。

皇帝象徵着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廣袤領土的統治權,單以領土論,漢國本土面積340餘萬平方公里,海外佔據的剛果殖民地,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本土加海外殖民地領土面積近600萬平方公里,以東方文化圈的角度看,統治如此廣袤領土的國家君主,當得上一聲皇帝的稱號,不過和領土成反比的是稀少的人口,南美本土地區,華人和歸化的白人女性、混血兒等加起來約600萬,印第安人、阿根廷、烏拉圭佔領區的白人180餘萬,統治區域內全部人口800餘萬,擱在中原大陸,也只是兩三個府的人口水平。

稱帝與否,對漢國的國家實力沒有實質性影響,李明遠本人也沒有太過急迫的稱帝願望,但是跟隨李明遠打江山的太平殘軍老兄弟、從南洋、北美等地區加入統治集團的少壯派軍官將領、官員們,都希望稱帝改元,按照東方文化傳統,建立獨立自主的帝制國家。

打江山,坐天下,李明遠感受的到漢國上下將領、官員、百姓對正統性的追求與固執,爲此,出於獎賞漢國軍隊戰功、提振全體國民凝聚力目的,李明遠改變廣積糧、緩稱王的低調策略,在漢國全國範圍內,正確宣佈稱帝改制的時間表,最遲年底之前,舉行稱帝建元大典。

有過一次建國稱王的經驗,稱帝改制的準備流程大致有據可循,從舉行大典時候,皇帝、官員、軍人穿着的各式服裝,到禮儀、奏樂的考究,絕大部分是舉人、秀才出身的禮部官員們,井井有條、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細緻安排着,從《禮》、《易》、《春秋》等古典書籍中挑選出上百個年號,每一個年號都附上詳細的寓意,呈交給李明遠做最終定奪。

“永興、建武、昭武、建業、隆平……”密密麻麻一排文字擺在桌案上,李明遠仔細看了兩遍,然後選擇“建業”作爲稱帝后的第一個年號。

南美立國、大業肇建,漢國的建立與發展是一個波瀾壯闊的開拓史,只有建業二字符合李明遠對國家的期待與預想。

稱帝改制對於南美漢國的所有國民而言都是一個喜慶與意義非凡的日子,創立帝國,意味着國家徹底拋棄滿清朝廷的影響,獨立於大陸之外,普通百姓在面對自我身份認知上,第一感覺不再是旅居海外的華人,而是堂堂正正的漢國國民,國民心態隨着居住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剛開始或許察覺不到差距,但是幾年或者一輩人過後,再回頭對比,南美漢帝國的國民精神風貌將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

給予全部華人和自願歸化的白人、印第安人以正式國民的身份,每戶國民免費發放5畝耕地,漢國政府頒佈的法令即是藉着稱帝改制的喜慶氛圍,提高百姓君主制的認同與忠誠,也是一種隱秘的行政手段,

用來分給新獲得國民身份的華人還有免費發放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阿根廷中南部、烏拉圭兩個新佔領區,依照漢國政府頒佈的《農業法》,單獨一塊上等肥力的耕地,最小面積爲30畝,每戶家庭獲得政府劃分的土地後,不得再將土地碎片式分割,肥力稍次一等,出產糧食少一點的耕地,單塊土地最低面積爲40畝,牧場和林地的最低面積則爲500到700畝。

免費發放的5畝耕地中,少部分在同一個地區或者與自家土地挨着,農民獲得5畝耕地所有權後,可以自行與其他農民置換土地,或者把兩塊地合併在一起,而那些分佈在新佔領區的土地,

華人農民要麼放棄單獨5畝的小塊土地,要麼搬遷到新佔領區,把原來的土地還給政府,重新在佔領區領取另一塊土地,

拉普拉塔平原和烏拉圭氣候條件宜人,土地肥沃,早先聚集在巴西南部兩州、阿根廷北部五州的華人,面對更加吸引人的土地,自然明白如何選擇,通過這種隱蔽的鼓勵方式,佔領區的華人數量又迎來一個暴漲期,留在當地的阿根廷、烏拉圭白人,在數量方面漸漸失去對華人的優勢。

拉普拉塔平原適宜耕種的土地,百分之九十以上沒有得到開發,漢國不缺少分配給新移民的土地,但是爲了配合國家工業農業並重的戰略規劃,即使擁有足夠多的未開墾土地,每一戶華人家庭免費發放兩三百畝土地,儲備的土地依舊能夠滿足後續移民需求,李明遠也沒有這樣做。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越不容易珍惜,第一批跟隨李明遠在秘魯起義的十多萬華工,轉進幾千裡,途中因爲戰鬥、疾病等因素死傷上萬人,拼着生命風險纔得到500畝到1000畝不等的土地,如果新移民什麼都沒有做,就能夠免費得到200畝或者300畝土地,他們的心理肯定會不平衡,而且每戶華人家庭都有幾百畝土地,大家都是小地主,過上了在大陸時候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誰還願意到工廠企業做工人,誰還想到戰鬥拼死拼活戰鬥。

絕對的平均是最大的不公平,漢國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每戶30畝上好耕地,能夠保證移民過上吃飽飯的好日子,也給他們留下繼續努力,提升社會地位的上升空間。當城裡的工業水平越來越高,更多的新移民進入城內,賺取比伺弄二三十畝土地更高的工資時,漢國的工業、農業發展也會得到良性促進和循環。

農業生產工業化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流,早期移民的華工通過努力,不少人已經擁有兩三百畝的耕地或者兩三千畝的林地、牧場,

所以,在南美本土,戶均擁有三百畝到兩千畝土地的家庭是農業生產的主力,戶均擁有三十畝到一百畝土地的家,雖然人口數量是前者的四五倍,但是土地總量卻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同時隨着城市化和工業化進展,不少農民在保留土地所有權的同時,把土地租給其他農民耕種,而本人則帶着家人全部搬遷到城市裡生活。

消化佔領區、安置新移民是漢國政府當前的主要任務,而面對英國人被迫伸出的橄欖枝,李明遠只是給滯留在里約熱內盧的胡亞基劃定談判底線:本土方面,以當前實際控制線劃分領土,保留剛果殖民地、納土納羣島所有權,確保宋卡不被英國馬來殖民當局吞併,必要時候可以放棄基斯馬尤和姆特瓦拉據點,但是英國和其盟國,不得阻攔往返亞洲、南美航線的漢國移民運輸船隊,在途中停靠修整以及接受物資補給。

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三百八十四章 排華與覺醒第一百八十九章 貸款博弈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海盜第四百四十六章 失孤幼童移民第二百七十六章 先下一城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舊交替的時代第六十四章 得知消息第三百七十四章 京城新氣象第十八章 偵查阿雷基帕第四百五十二章 恩卡納西翁 中第三百六十四章 安南事了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北分裂第二百四十四章 巴塔哥尼亞 完第一章 南美華工第六十五章 《軍法條例》第三百七十四章 京城新氣象第三百九十章 顯露實力第三百八十八章 津田梅子的選擇第四百五十五章 強盜的邏輯第一百三十八章 華工移民中轉站第二百二十九章 礦產資源開採與電力第一百六十二章 海軍成軍第一章 南美華工第一百章 烏拉圭戰局第五十五章 打賭第五十六章 城外第三百三十一章 時代印記第三百二十四章 南洋勢力收縮第三百五十四章 支援河內第三百零九章 整頓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開戰第八十三章 談判破解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相見一第二百零一章 教育第一百七十九章 大戰下第四百五十九章 無題第一百六十九章 葉成林第七十六章 衝突第一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一百四十一章 機器設備類別第三百五十一章 安南變故第二百九十九 搖搖欲墜的帝國第二百七十五章 戰起第一百三十七章 賀炎良的春天第一百一十三章 劃分土地第五十一章 熱血宣言第十章 軍中比武第三百一十五章 政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三百四十五章 巴塔哥尼亞開發第一百零三章 解決男女失衡第一百四十九章 一個問題第三百零一章 外交事務安排第二章 開始複習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靈萱第二百七十四章 部署第五十三章 演習結果第六十九章 總統府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軍事造船廠第一百三十二章 海軍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足第一百七十五章 貧民第二百九月四章 客棧第二百九十章 戰後發展第一百六十章 南洋攻略第二百八十三章 分兵進佔第三百六十六章 冒險者的天堂第九章 實力擴增第二百九十一章 戰後發展二第三百四十八章 封爵之賞第三百八十三章 南太平洋島嶼第二百八十四章 應敵第二百七十四章 部署第三百零五章 基斯馬尤四第六十八章 演習開始前第三百九十章 顯露實力第三百九十六章 跳躍發展的十年 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鮮、日本女性移民一第二百二十八章 剛果二第二十二章 守城司令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二第三百八十一章 巡遊第三百九十四章 經濟危機與機遇第三百二十章 消化第三百七十章 降將身死第四百零七章 少壯派軍官 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叢林槍聲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二第八十六章 進攻失利第三百三十五章 整頓風暴 完第三百零七章 無題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人相見二第三百三十三章 醫藥領域現狀第三百六十二章 法國反應第七十九章 俘虜逃跑第二百零七章 洪春魁第一百七十二章 穩固發展第二百六十八章 聖菲第三百二十章 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