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建設

賀炎良剿滅巴西遊擊隊有功,被提升爲第一警備旅中校旅長,晉升命令下達當日,第一警備旅全體士兵在李明遠命令下由阿雷格里港出發,於兩日後抵達第一批退役士兵安置地―聖瑪利亞,

聖瑪利亞位於南里奧格蘭州中部,遠離巴西控制的聖卡塔琳娜州和烏拉圭等敵對國家,處於華人獨立軍佔領地區的中心地帶,是李明遠計劃中的後方基地。

在聖瑪利亞地區駐紮着掃蕩部隊主力,第一批退役部隊也被安置在聖瑪利亞周圍鄉下地區,再加上奉命前來的四千第一警備旅士兵,聖瑪利亞地區的華人數量達到兩萬多人,在南里奧格蘭州,像聖瑪利亞這樣規模的城市有七八個,不過在安置的人口方面,聖瑪利亞是僅次於阿雷格里港的地方。

阿雷格里港是南里奧格蘭州的首府和華人獨立軍的臨時總部,大量的華人士兵和退役士兵被安置在阿雷格里港,在利用阿雷格港近海的地理優勢的同時,大量野戰軍主力也是爲了防備巴西軍隊的海上進攻。

華人獨立軍在巴拉圭戰爭中,總共繳獲三艘鐵甲艦,其中一艘主炮受損的鐵甲艦在稍事修理,去除一座炮臺後,已經恢復大部分作戰能力,和另外兩艘鐵甲艦組成主力戰艦,在港口處由俘虜的巴西海軍教導華人士兵進行操作訓練,距離正式形成海上戰鬥力還有一大段距離。

海上作戰和水上作戰不同,在巴拉圭境內作戰時可以依靠俘虜的巴西海軍士兵操作火炮打擊措不及防的敵人,可是在遼闊的大海上巴西海軍不會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不會像活靶子一樣任由華人獨立軍攻擊,因此,在海上力量不敵巴西海軍的時候,把總部建立在阿雷格里港有一定的危險。

由於擔心巴西軍隊由海上進攻阿雷格李港,劉樸等人勸說過李明遠把總部後移至聖瑪利亞,不過李明遠卻拒絕了他們的提議。

阿雷格里港是南里奧格蘭州少有的優良港口,是華人獨立軍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如果主力部隊後移,留守的部隊將難以抵擋擁有鐵甲艦的巴西軍隊。

巴西人口近千萬,是南美大陸人口最多的國家,巴拉圭戰爭中十多萬的陸軍損失會讓它一時之間失去陸上反擊能力,不過擁有近千萬人口優勢的巴西海上力量仍然不可小視,兩艘大型鐵甲艦加上數量不小的炮艇、風帆戰艦,如果英國再插手其中鼓動巴西從海上進攻,進而奪取阿雷格里港,華人獨立軍不僅將失去最優良的港口,同樣會被巴西海軍封鎖在陸地上,

海上通道被封鎖、陸地上面又全部是敵對國家,沒有華人移民的輸入補充和海外國家的貿易物資交換,華人獨立軍轉戰千里征戰磨練出來的戰鬥力也沒有用武之地,所以,李明遠力排衆議,沒有選擇看似穩妥,實則危險的建議,而是以阿雷格里港爲臨時總部,時刻警戒巴西軍隊的海上進攻。

劉樸、孫彬等人作爲李明遠的謀士,在平時的傳統戰爭中可能給李明遠提供有用的建議,但是作爲沒有接受近現代海權理論影響的他們,不會想到海軍的力量對於一場近代戰爭的決定性意義,劉樸等人沒有看到華人獨立軍主力後移的壞處,李明遠沒有因此對他們提出的建議不屑一顧,而是在做出總部設置在阿雷格里港的同時,同意將退役士兵還有大量物資以及從秘魯拆卸運輸而來的步槍、子彈生產線建立在聖瑪利亞,作爲後方的生產建設基地。

基地的建設離不開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爲了讓軍工廠早日建設完成、投入生產,李明遠抽調三千名巴西戰俘交由賀炎良使用,剩餘一萬多巴西俘虜則集中安排在阿雷格里港,負責港口地區防禦工事的建造工作。

從傳令軍官手中接收完三千巴西戰俘,賀炎良問道“我這裡有一萬退役士兵加上三千戰俘,軍工廠的建設生產工作可以在世子的規定時間內完成,不過完成軍工廠的計劃後,這些戰俘怎麼安排?是不是要就地解決掉?”

“賀旅長誤會了,這些戰俘不只是用來建設軍工廠,世子還有其他工作交給他們做。”

傳令軍官說着從懷裡掏出一張圖紙,遞給賀炎良說道“這是參謀部根據世子提議設計的小型防禦工事,等到軍工廠建設完成後,三千戰俘和一部分退役士兵就要轉入修建小型要塞的工作中,賀旅長,這是世子親自交代的任務,你可要認真完成。”

賀炎良在傷兵隊學習了半年的軍事理論知識,對於普通的工事圖紙也能看得明白,不過傳令軍官遞給他的圖紙卻讓他心中犯了迷糊,防禦工事的結構構造很簡單,不過一個工事的建築面積不到三四米長,這麼小的建築工事能發揮出什麼作用?

“吳參謀,圖紙上的要塞有什麼用,我怎麼一點也看不明白?”

“賀旅長看不明白也正常,圖紙上的要塞有些特殊,和平時洋人修建的要塞不一樣。”

參謀軍官把圖紙放在一條桌子上,指着圖紙下邊的標註道“一般的要塞常常修建在城市周圍旁邊,構成防禦城市的防禦支點,不過你們這次要修建的小型要塞不同,它們將按照參謀部測量後選定的具體位置,安排在野外各個區域,形成一個覆蓋整個聖瑪利亞地區的要塞羣。”

“聖瑪利亞面積不小,修建在野外的小型要塞防禦人數不足,而且分散在整個地區不是讓敵人各個擊破嗎?”賀炎良疑問道。

“不會,每個小型要塞會選擇在高坡、山林等隱蔽地區,要塞的主體結構深入地下,要塞表面保留修築地點的原有面貌,保證敵人發現不了,而且每個小型要塞下面以挖掘的地道要連接,即使一個要塞暴露,要塞裡的守軍也可以通過地道撤退後,封鎖通向要塞的地道部分,防止敵人找到其他要塞入口。”

“用地道連接各個小型要塞,即使敵人佔據了聖瑪利亞地面上的地區,我軍也可以利用事先挖掘好的地道集中到敵人附近,在夜間突入敵人營地,殲滅進入聖瑪利亞的敵軍。”

賀炎良聽完參謀軍官的介紹,思考了一會,領悟道。

“巴西軍隊再次反攻的時候,軍隊數量肯定更加龐大,在巴拉圭作戰時世子帶領我軍利用敵軍不備打敗巴西軍隊,吃了一次大虧後,巴西軍隊自然會十分警覺,再想像上次一樣速戰速決殲滅敵人基本不可能,

所以參謀部在世子的建議下重新制定了應對巴西軍隊反攻的計劃,其中阿雷格里港將作爲我軍主力防守地點拖住巴西海上的進攻力量,聖瑪利亞和其他佔領地區實行堅壁清野、全民皆兵的策略,把敵人放進南里奧格蘭州,然後利用各地相連接的地堡要塞實行兵力集結,以局部的優勢兵力殲滅分散駐守的巴西軍隊。”

“巴西軍隊反攻南里奧格蘭州是爲了收復失地,在敵軍進攻初期,我軍轉入地堡要塞和一些重要地區防守,把撤離後的城市、小鎮留給巴西軍隊,他們不會放任這些地區不管,一定會分兵佔領各地,這樣一來我軍就避免了和巴西主力的部隊的直接對戰,反而可以利用世子教導的麻雀戰、突襲戰幹掉小股敵人,不斷削弱敵軍有生力量,爲主力部隊殲滅入侵敵人創造機會。”

修建地下要塞的目的是讓巴西軍隊分兵,而爲了收復國土,即使面對空與一人的城市、小鎮,巴西軍隊也不得不派兵駐守,實行表面上的收復國土現象,掉入華人獨立軍爲他們設下的陷阱之中。

“賀旅長,聖瑪利亞是設定的後方基地,軍工廠還有各種工廠設施都要搬遷安置在這裡,世子早先把第一批退役士兵安置在聖瑪利亞還有把三千士兵調撥給你,都是爲了能夠更好的建設和保衛基地安全,賀旅長身上的擔子不輕,有困難的話可以提出來,在下會向參謀部和世子轉達。”

巴西軍隊反攻,阿雷格里港和聖瑪利亞軍工廠將成爲兩個重點防守的要點,不可能輕易放棄,所以賀炎良在完成基地建設和地堡要塞的修築後,還要擔起守護基地的責任,擔子不可謂不重。

參謀軍官詢問他是否有難處,賀炎良認真想了想,開口道“如果巴西軍隊入侵,駐守在聖瑪利亞的羅師長是不是會調回阿雷格里港?”

“掃蕩部隊的任務是驅逐巴西居民,任務完成後第一師和騎兵旅都會調回阿雷格里港修整。”

掃蕩部隊調回阿雷格里港意味着聖瑪利亞的駐軍只有四千第一警備旅的士兵和一萬退役士兵,四千第一警備旅士兵是作戰主力,而連警備旅都沒有選上的一萬士兵除了一千殘疾傷兵,其餘九千人能夠挑選出來協助作戰的大約有四千人,總共八千人是防守聖瑪利亞的全部軍力。

八千人駐守面積更小的聖瑪利亞基地有些吃力,爲了防止基地失陷,賀炎良提出調撥一個團的野戰軍駐守聖瑪利亞基地,參謀軍官點頭同意,承諾會向參謀部如實反應。

交代完參謀部下發的任務,留下測量篩選建造地堡要塞的士兵,參謀軍官離開聖瑪利亞回返阿雷格里港。

聖瑪利亞,剛收割完玉米的退役士兵在賀炎良指揮下,和巴西戰俘同時開始修築工作,其中三千戰俘被安排挖土、搬運石頭等最勞累的工作,而退役士兵則負責在聖瑪利亞城堡的原有基礎上加厚加高城牆,拆卸成零散部件的火槍生產器械被退役士兵拉進城堡裡,一門門火炮也在吊索的拉動下安置在城堡上方,忙碌的建設工程遍佈在聖瑪利亞的城堡和野外地區。

聖瑪利亞退役士兵、戰俘忙碌不停,阿雷格里港同樣是一派建設的景象。

巴拉圭境內和巴西軍隊交戰,幾次戰鬥下來,華人獨立軍總共俘虜兩萬七千巴西軍隊,加上從巴拉圭手中移交的五千巴西俘虜,華人獨立軍手中的俘虜數量達到三萬兩千人,三萬多俘虜都是上好的免費勞動力,給賀炎良送去三千俘虜,埃雷欣、南卡希亞斯兩個靠近巴西人勢力的地方各送去五千人俘虜,再加上其他一些地方調撥出去的俘虜,留在阿雷格里港的巴西戰俘還有一萬五千人,一萬五千巴西戰俘全部被安排在連接大海的帕圖斯湖港口加固和修建炮臺。

華人獨立軍海軍部隊沒有正式成軍,海上戰鬥力不足的海軍部隊需要港口處的炮臺和防禦工事提供保護,所以在巴西人修建的炮臺基礎上,六門新規劃的炮臺正在緊張建造中,新規劃的六門火炮分佈在港口東西兩面,每面新增三門火炮,與巴西人留下的火炮一同組成保衛港口的核心力量。

光有炮臺不能讓李明遠放心軍艦的安全,炮臺外側,在巴拉圭戰事中繳獲的被擊毀的炮艇和失去戰鬥力的風帆戰艦全部被拆掉,炮艇和戰船上面的火炮則拆卸下來安裝在炮臺外側,形成外圍防護火力,

而外圍炮臺和港口炮臺之間則由二十五艘炮艇組成遊擊艦隊,利用炮艇體積小、活動靈活的優勢襲擾巴西軍隊的進攻,同時二十五艘炮艇還將擔任預警作用,當巡邏外海的海軍部隊發佈敵軍來襲警告後,二十五艘炮艇會在最短時間內將繳獲的水雷佈散在港口外面的湖面上,充當阻擋巴西軍艦的第一道防線。

近代水雷最早出現在1769年的俄土戰爭期間,當時俄國工兵初次嘗試使用漂雷,炸燬了土耳其通向杜那依的浮橋。此後,各型水雷不斷地被研製和改進,並廣泛使用,19世紀中期,俄國人b·c·亞圖比發明了電解液觸發錨雷。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沙皇俄國曾將這種觸發錨雷應用於港灣防禦戰中。

然後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水雷也在海上作戰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李明遠剛聽到繳獲到水雷的時候十分高興,以爲可以大量佈設水雷阻擋巴西軍艦的海上進攻,不過看到繳獲的水雷後,這種念頭立刻被打消了,繳獲的水雷數量不多,充其量只夠佈設一次使用,而且阿雷格里港也沒有生產水雷的工廠。

繳獲的水雷用過一次就沒了,囑託正在訓練的華人海軍保存好水雷,等到交戰的時候再取出來使用後,李明遠感覺是時候再次花錢購買武器和武器生產器械了。

第一百八十一章 勢力倍增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北分裂第二百零二章 橡膠工業與自行車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況第四百一十五章 軍中第七章 羅林山第四百二十七章 日常第三百三十八章 父子三代入伍第三百八十九章 排華 完第二百五十七 南洋首富第四百四十一章 佈局與準備第三百七十四章 京城新氣象第一百一十五章 掃蕩第三百二十一章 和談成功,戰爭結束第一百九十二章 糧食自足第一百八十三章 後續一第三百章 被封鎖弊端海軍十年建設下(書友北風著)第二百八十一章 末路 完第一百二十八章 佔據托爾蒂島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國反應第五十六章 城外第二百七十七章 圍三缺一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八十七章 戰鬥第二百七十章 影響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們的國將隕落第一百九十五章 破城第四百四十三章 本土建設第三百零七章 無題第三百八十四章 排華與覺醒第四百零九章 南美外交風波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人相見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巴西帝國 完第三百三十一章 時代印記第一章 南美華工第三百六十章 收復河內城第三百一十章 整頓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安特列里奧斯易手第四百零八章 海軍少壯派 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對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局勢突變,巴西求和!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況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靈萱第四章零五章 蘭芳、宋卡發展情況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六十二章 出手第一百八十三章 後續一第四十九章 商討訓練方案第二百七十五章 戰起第三百五十章 人口增長與融合第四百六十四章 變動第二百零二章 輕工業發展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況第一百六十一章 軍服廠第三十九章 秘魯緊急會議第七十六章 衝突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備第三百六十章 收復河內城第二百五十九章 紛繁複雜的南洋勢力第十六章 建國地點的選擇第三百一十章 整頓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院校重組第六章 杜拉亞礦場第三百三十四章 前奏第五章 動員第二百一十一章 洪門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後續二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快人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華工移民中轉站第一百八十八章 貸款博弈第一百二十五章 飛龍島危局第一章 南美華工第二百零四章 延遲的南洋消息第十六章 建國地點的選擇第一百八十一章 勢力倍增第三十六章 敲定武器交易第三百一十一章 整頓 完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軍事造船廠第二十四章 激戰第四百三十八章 巴拉圭危局 完第一百四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一百六十三章 下南洋第四百二十二章 電力第三百五十三章 尋釁第五十三章 演習結果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軍事造船廠第二百二十六章 接收軍艦第八十一章 繳械第二百六十九章 聖菲下第四十八章 滲透戰術教學第七十九章 俘虜逃跑第一百三十一章 和談完成,初步安定第五十五章 打賭第四百三十九章 巴拉圭危局 續第一百六十二章 海軍成軍第四百二十五章 巴西近況第六十四章 得知消息第二百二十六章 接收軍艦第二百七十五章 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