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放歌這貨接電話的時候,都沒有刻意避開助理,也是沒那必要,他這點破事,怕是全世界都知道了,何況自己身邊的人。他也真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主,席晚晴的關心和溫柔也讓他根本沒有什麼脾氣。
而且,席晚晴最是懂他,也完全沒想着耽誤他的正事兒,沒跟他聊多一會就收了電話,只講晚上等他。
秦放歌也是讓她可以先休息會,說是他到家肯定會很晚。
席晚晴卻只道:“我會一直等你的。”
秦放歌有拿出來一首現代詩歌,抄餘秋雨的,也譜成曲做成歌曲,就是《我一直在等你》。
席晚晴懂浪漫也懂他的心,這樣的深情,讓秦放歌真的無力抗拒。當然,也讓他越發明白,過往終究回不去,曾經的那個家,也只能成爲美好而又遺憾的回憶,哪怕做得不夠好,也是無力去改變。
щшш ●ttκan ●C○
有點被喂狗糧的朱莉感覺倒也還好,他這也是習慣了秦放歌的深情和多情,他要沒這樣的情懷,怕是也創作不出來那麼多優秀的藝術作品。藝術家都是不同凡人的怪物,這點毫無疑問。
秦放歌的心情更是收拾得快,喝口水洗個手,稍事休息片刻,就又重新精神抖擻的投入工作中。他這會手機關機,也就席晚晴有特權能找到他,其他姑娘像是陳天虹她們想找他都難。當然她們也都有各自的事情,上課或者是練琴,也不會時刻關注他大師班直播的情況,秦放歌也不希望她們花時間在這上面。
席晚晴也算是假公濟私,可她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也只想對秦放歌訴說她心底的愛意,以及永遠和他一起的決心。
休息一陣之後,秦放歌從音樂廳的後臺,重新回到音樂廳舞臺上。
辦大師班沒正式演出那麼多的規矩,觀衆們也都可以很隨意,他們都可以算是來聽課的學生。如果是正式演出,秦放歌這樣出場的時候,肯定就是雷鳴般的掌聲迎接他,哪怕意思意思,聲勢也會是相當浩大的。
不過秦放歌更喜歡這樣大師班的感覺,因爲,作爲音樂教育家,他會更有成就感。這有受他之前音樂教師職業的影響,也有作爲教育家的意義和價值,他自己也是覺得比作爲演奏家來得更高。他的演奏技術和水平,在教導學生的時候,也是有直接體現出來的呀!
回到舞臺上,秦放歌也是跟幾位學生互動交流一番,關心他們上半場的課程有沒有聽懂,還存在哪些困難等等,一副平易近人的老師模樣。
看到面帶笑容如沐春風的秦放歌,不少擔心他的觀衆也終於是放下心來。特別是那些本身就是學音樂的粉絲,他們也是最瞭解,將自己的真實情感代入到音樂作品中的時候,有那麼一段時間,都是有些難以迴歸正常的。
這也是最正常不過的現象,入戲齣戲,終歸是要有些適應期的,要不然,也只能說明你的情感不夠投入。最怕的是,遲遲難以齣戲。
而在網絡直播間裡,粉絲們也發彈幕表達自己的心情,還有對秦放歌的關心和熱愛。
“看到哥哥的笑容,感覺自己瞬間就被治癒了!”
“原本還擔心哥哥難以齣戲呢!都怪埃德加,他的大提琴協奏曲實在太過悲傷了。”
“其實是真不希望哥哥過多創作和演奏這樣悲慟的音樂。”
“雖然知道不現實,但還是希望哥哥多些快樂,少些煩惱和憂愁。”
“哥哥原創作品中表達陰鬱灰暗,深沉悲哀的也很多啊!”
“感覺哥哥整體而言還是積極開朗的,哪怕歌劇《唐璜》這樣悲劇,也是有相當積極的力量。”
“剛剛的那首大提琴協奏曲,我琢磨着,也不光是一昧的悲傷陰鬱呀!溫柔卻絕不痛苦絕望,精神高貴、信心堅定,具有百聽不厭的力量。”
“不管怎樣,看到哥哥臉上燦爛的笑容,就覺得世界真的很美好。”
“哥哥憂鬱的樣子真是讓人心疼,從他手裡演奏出來音樂更是讓人心神俱碎。”
“確實如此,但這似乎也是所有藝術家共同的特性,源自內心的不安和彷徨?”
“我倒是覺得,有了這些悲傷陰鬱,才更顯得歡樂美好的珍貴。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情感,沒有必要去刻意迴避,正視就好。”
“哥哥加油,你永遠是最棒的!”
“我們會永遠愛你!”
“不管世界如何變化,我會一直陪着哥哥到最後。”
匯聚到最後,這樣給秦放歌加油鼓勁,大聲表達愛意的彈幕越發多了起來。不少觀衆也是在斟酌回味的時候,品味出了剛剛秦放歌指導“約翰牛”演奏英倫作曲家埃德爲亡妻而作的最後一首作品,E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時候,那種深沉的愛意和思念,裡面濃郁的悲哀陰鬱揮之不去。秦放歌這位作者,似乎也是最是理解埃德加,和他好像身同感受,那種失去摯愛的痛苦,真的催人心脾,讓人心碎。
下半場的“秦放歌國際大提琴大師班”繼續進行,秦放歌的情緒似乎並沒有受到剛剛那首特別令人致鬱的協奏曲的影響。
可好死不死的,這次參加大提琴大師班的學生們,所選擇的曲目,大都都是情緒比較深沉和黯淡的作品,純熟浪漫美好的作品基本沒有……
這其實也是由於大提琴這件樂器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和人聲相似,也最擅長表現這類深沉和悲傷類的,算是比較負面的情感。
再有,就算是表現力特別豐富的小提琴,也很多學生專門選擇沉鬱憂傷的作品呢!
這不免也讓秦放歌的粉絲們心驚膽戰一番,好在,再也沒有出現比“英倫憂鬱王子”約翰選擇的E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更讓人心碎的音樂作品。
下半場的三位學生都是國人,可選擇的基本也都是國外作曲家的作品。這點倒也不奇怪,本來大提琴就的西洋樂器,然後,中國的作曲家數量本身就少,專門爲大提琴而創作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實在沒得選擇。就連秦放歌自己,也沒有公開發行什麼專門爲大提琴而作的作品。
是秦放歌的粉絲,又學習大提琴的學生們,也只能是從他的其他音樂作品,特別是小提琴作品中進行改編,然後練習和演奏。
但由於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演奏技術技巧差距也是相當大的,這些他們自行改編的作品,自娛自樂還行,斷然是不敢拿到秦放歌這個作曲家面前來獻醜的。
像是大家最喜歡改編的二十四首隨想曲,還有《幽默曲》,《幻想曲》,《浪漫曲》,以及那首最爲契合大提琴的《G弦上的詠歎調》,秦放歌給出的標籤就是“甚慢,極有表情”。
這些作品都不適合拿到大師課上來,說到底,也還是秦放歌自己的問題,多創作幾首大提琴的作品不就好啦!
當然,秦放歌其實是有創作類似的作品,給韓薇的作品,就屬於這樣的類型。給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演奏,改編起來也會格外容易,甚至,可以直接移植到大提琴上就行的。因爲,在低音提琴的演奏,比起大提琴來更爲困難,低音提琴操控演奏更難,對演奏的力量和精準度的要求也更高,沒辦法,樂器的塊頭擺在那裡的。
但秦放歌爲韓薇而作的低音提琴作品,到現在爲止,尚未在公開場合演奏過。而且,裡面所蘊藏的情感,比起埃德加的“天鵝絕唱”E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其實是更負面也更狂暴的。
韓薇就喜歡這樣的調調,正好秦放歌也有他最負面和黑暗的情緒要釋放,作品裡面,處處充滿着鬼魅,陰暗,神秘,還有最讓人恐懼的死亡。
秦放歌就有給韓薇寫過一首《死神與少女》,音樂的標題就直接了當的點名了音樂的主題。
真的,對比起來,現在學生們選擇的這些大提琴作品,情感真的算不得什麼啦!
可惜的是,秦放歌的粉絲們對此並不知情,他們也是真的擔心秦放歌的精神狀況,生怕他陷入悲哀中無法自拔……
所謂關心則亂,很多粉絲也算是真正的理解到,爲什麼大家都說天才其實和神經病沒啥區別。沒辦法,要駕馭這麼多的情感,特別是身爲作曲家的秦放歌,不搞成神經病似乎都不現實。
“換成我們自己的話,真的會神經衰弱的!”
“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想,哥哥的風流多情,是不是出於和這些負面情緒的對抗呀!”
“悲傷和陰鬱無處不在,還有死亡的陰影一直縈繞,所以,哥哥纔要更努力的尋找光明,以期對抗黑暗。”
“我覺得可以這樣解釋的,哥哥不也說過要有善於發現真善美的眼睛的嗎?”
“美麗而又有才華的女孩子,說是這世間最珍惜的寶藏也不爲過吧!”
“怎麼感覺我們是在爲哥哥的多情開脫呢?”
“作曲家的世界本來就是特別複雜,他們看到了世界的本質!”
“是的,陰鬱悲傷,黑暗死亡都切實存在的,而浪漫美好積極陽光,也是最珍貴的。”
“我倒是越發覺得,哥哥像這樣正常,真的非常不容易,沒有大意志力的話,是很容易被負面情緒所影響的。”
“曾經有段時間,我看各種新聞,就真的感覺到特別絕望,甚至恨不得這個世界早點毀滅了事。後面哥哥的出現,就像是點亮了我生命的光,讓我看到生活中美好和希望的存在。但現在我也知道了,哥哥應該也有經歷過和我一樣的悲哀和絕望,應該說,比我想得更深更遠。”
“我最佩服的就是,哥哥在看透這些黑暗和悲哀的時候,依舊勇敢的選擇熱愛生活!”
“哥哥過去的很多作品中,都是有着特別深沉和悲哀的情感。”
“我只希望哥哥今後能過得開開心心的!”
只是,粉絲們也都知道,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秦放歌是閒不的,這點大家有共識。看他現在的情況就知道啦!
也是有不少的粉絲在揣測,“哥哥這麼勤奮和努力究竟所謂何事?誰能講得明白啊?是對這個世界深沉的愛,還是出於其他方面的原因?”
對此,粉絲們也是衆說紛紜,似乎都有道理,但也好像都沒有什麼站得住腳地方。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秦放歌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愛,這是所有人都看得見聽得到也感覺得出來的。
不管是基於偉大或者其他的目的,哪怕是秦放歌在唐璜中所說的,“我愛所有的女人”這樣的目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得到粉絲們肯定和支持的。至於所有的喜歡和認可,這個最忠實的粉絲也都是不敢奢望的。
秦放歌在這樣的大師班上的表現,就是最爲突出的。他這也完全公益,花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他自己組建的公益基金會,捐出他歌劇創作和演出的全部收入。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創作難度很高,因爲它是利用單一的旋律來呈現對位的旋律,大提琴不僅要演奏高音聲部的音樂旋律,還要配合高聲部的音樂旋律的低音伴奏,用單旋律樂器表現和聲豐富的復調音樂,沒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深厚的對位法功力不能實現。
同時,《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也對演奏者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大提琴的弦比小提琴粗,每一個音程之間的距離更長,演奏快速樂句的時候比較困難,除了具備演奏樂器具有的一般的音樂素養之外,對演奏者的力量和肌肉控制能力要求非常高。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大大地提升了大提琴的表現力,使大提琴由只能伴奏低音的樂器與其他樂器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從此在樂器中樹立了地位。目前最被公認的、最具權威性的版本有卡薩爾斯、托特裡埃、傅尼葉、羅斯特洛波維奇、馬友友等人的唱片。馬友友于1997年把這部作品拍成了電影《馬友友的巴赫靈感》,用音樂和視覺藝術結合刺激了人們的思想,拓寬了人們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