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科舉改革

雖說對於帝王,四十來歲已是執政後期,但對於官場而已,四十來歲入值內閣算是年輕。

不過,這也是朱由校如今願意看到的現象,帝國就需要一批年輕的官員來銳意進取,現在還不是保守維穩的時候。

不僅僅是內閣需要新鮮的血液,即便是六部都察院以及科研領域也需要新鮮血液。

在大明兩院院士中,除徐光啓外,宋應星、畢懋康、孫元化、伽利略等一批足以可稱得上是這個時代最耀眼的科學巨匠大都已是垂垂老矣,甚至不少已經不得不離開了科研前線,而轉爲後方的教育工作。

爲此,朱由校命令禮部投入巨資支持青年科學家的課題研究,並讓學部加強對基礎教育領域自然科學教育的普及程度。

朱由校準備讓學部從新改良科舉,參考現代高考制度,取消科舉以八股文爲主考試內容爲儒家四書五經的主要模式。

隨着主政的官員中接受過新思想新教育的官員越來越多,從根子上改變儒家對大明正統思想教育領域的統治地位已經具備了基礎條件。

所以,朱由校也不會擔心會因爲改變科舉考試形式而引起多大的社會動盪。

之前的大明教學是分兩個系統的,一個是舉業,一是啓蒙,這兩個系統之間教科書與教學方法不一樣,而現在新式教育在楊廷麟、張岱與魏敏兒等人努力下已經佔據了啓蒙領域的基礎教育,甚至在高等教育即直接可以做官方面也通過大學的形式有所滲透。

只是現在考取功名還是以八股取士爲標準,如今改變取士方式倒也是迴應接受大學教育的新士子的呼聲。

當然,反對聲也是有的,特別是那些所謂的儒學世家,他們這輩子在官場與商場所獲得的一切特權都來自於他們自身一大利器,即四書五經的熟稔和一整套教育體系。

如今,朝廷改了八股時文取士標準,就等於剝奪了他們在這個世界上享受高人一等生活的最後屏障。

這比讓當年讓他們交商稅,納錢糧還要讓他們難受,只是可惜的是,當今陛下早已消滅了北宗孔門,儒學各世早已沒了脊樑骨,除了心理埋怨或者辭官不做以外,也別無辦法。

不過,朱由校也考慮了他們這些仍舊只讀四書的人的感受,因而並沒有直接消除八股取士,而選擇淡化。

朱由校打算仿造現在高考模式,將科舉分爲文理,對於武科舉在現今已經進入機械作戰的大明,已經沒必要存在。

而所謂文理科舉,自然是分爲文科與理科的模式,且文理兩科都有數門功課,每門採取百分制。

文科考試取士內容則分爲文學、史學、時務與經濟、算術、外文、地理六科,其中外文是在當今世界非漢語系中自選一門選修,按照朱由校的要求,等到全世界都通用漢語後,這門課程就可取消,現在不過是爲培養戰爭與貿易所需人才纔不得不設而已。

如此以來,即便是文科取士也不再是以儒學爲主,即便是儒學佔據很多內容的文學中,僅僅考經學的部分也不過佔據十分的分值,而八股文則佔據着四十分的分值,但要求卻不再限制以四書五經爲題,要以當下熱議之話題爲題目,考生也可以儒墨法道諸子學說盡情發揮,只需格式符合八股文就是,評分標準只以邏輯是否嚴密,開題是否新穎,文采是否卓然爲三要素。

而理科取士除考格物、化學、生物三門外,也考算術、文學、史學三門,可以說文史與算術乃文理都得學的主科。

等到新式科舉改革方案一出,果真引起軒然大波!

有憤然輟學表示此生不再舉業的,也有依舊減不掉對功名的熱衷而不得不一邊痛罵一邊從新學習新式學科的。

學部也立即發出命令,着即讓各布政使司提學副使將各州府縣學宮、學堂的學子已取得功名和未取得功名的童生分好文理二科,並命各地學子主動去州府縣學宮學堂處登記自己是修文科還是修理科。

很多傳統儒家也就是書香門第的子弟都選擇了文科,畢竟對他們而言,即便多了史學、地理、時務與經濟還有一門外文,但也比學什麼格物化學生物強。

對於新式科舉如何準備考試,朱由校也特地讓學部頒佈了下一次即天啓三十二年的會試考試大綱。

殿試考試形式不必,依舊是策問爲主。

同時,對於鄉試與院試乃至府縣試也由提學副使和各府州縣正堂官即知府或知州知縣頒佈考試大綱。

這樣也可讓學子們按照考試大綱複習。

然而很多學子不會想到的是,因爲很多地方官員幾乎都是以前的理學專家,也就對文史極爲在行,再加上做官這麼多年,在時務和經濟上也有了豐厚的經驗,所以出的文科題除掉外文一道外都很難。

相反,因爲很多地方官也不知道自然科學或者知道很少,所以出的很簡單,譬如甘肅布政司天水府的府學理科格物一門的試題中就有天上有幾個太陽這樣的簡單之踢。

即便是南直隸這樣的科舉大省,在院試理科題目中出的題也不過是筷子插入水中看起來是被折斷成兩根是什麼緣由這樣簡單的題。

相反,在文科中,很多官員爲展現自己的豐厚學識,把題目出的特部刁鑽,好不容易有了史學一門,有官員直接出了南詔國因何而亡的題目,很多考生對此都是一臉懵逼。

等到天啓三十二年的時候,甚至連會試文科會元也不過只得了四百九十四的分數,相反理科會試後的理科貢士平均分都在五百以上。

於是,這也促進越來越多大人轉文投理,不過這也正中朱由校的下懷,畢竟一個國家最基礎的還是科學生產其次纔是高尚靈魂的塑造。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此時的大明皇帝朱由校還是得把目光聚焦在東南亞半島的戰事上。

第三百九十四章 又要搞大清洗第兩百九十章 山呼萬歲第三百四十一章 看似平靜的天啓九年第一百零八章 偷襲定邊堡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洋漢人齊呼王師已到第三百五十四章 鄭芝虎面聖第五百零二章 對西伯利亞的強制性文化灌輸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帝龍威第一百五十九章 御前軍事會議第三百六十四章 被滿門抄斬第兩百八十一章 說親第一百三十四章 地方官迎駕第三十七章 出宮第一百二十章 炮營再顯神威第三百五十五章 在大明建立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第一百四十四章 溫體仁拜訪劉宗周第五百九十七章 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第八十二章 逃出軍營與杖斃第三百零二章 忠臣與奸臣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會(一)第兩百六十一章 詔令各地藩王進京參祭第五百九十一章 佔領佛羅倫薩城第兩百八十章 瞻仰徐達與楚王改變主意第三百九十六章 兩廣總督見伽利略第三百零二章 忠臣與奸臣第七十一章 笨得像豬第五百零六章 德川幕府見天皇第三百九十五章 讓伽利略來大明第三百零四章 下獄(下)第五百九十八章 統一歐亞第四十五張 建立科技體系第一百四十八章 人間四月雪紛飛(第二更)第五百二十五章 軍事上高壓經濟文化上低壓第七十九章 大事第三百一十九章 大明最高科學技術獎與開戰第三百六十三章 坑害大漢奸鮑承先第三百八十六章 直接槍斃第三百四十一章 看似平靜的天啓九年第三百九十章 較量第五百六十一章 兵抵利物浦第三百零五章 罷免兩位內閣閣臣第四百零四章 戰車碾壓第四百三十二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五百一十一章 升官與封爵第一百七十二章 國子監祭酒劉宗周犯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對戰多爾袞第一百三十八章 回京第一百七十一章 唱雙簧第四百零三章 貪婪的哥薩克騎兵第三百三十九章 無心處理政務的朱由校第四百八十五章 張煌言去漠北第三百四十四章 別開生面的經筵第三百六十八章 祁彪佳與商景蘭第四百二十五章 是否對爪哇國採取滅國行動(第四更)第六十八章 皇家工程院的爆炸第八十五章 狠辣第兩百二十一章 張岱是主筆第五百四十五章 在西洋蓬勃發展的鴉片貿易第五百二十二章 爲何李明睿做不了首輔第三百七十三章 兵鋒直指澳門第八十八章 袁崇煥第五百二十三章 直接槍殺西洋番第兩百六十章 招工與土地承包第兩百四十四章 董其昌,你想怎麼死第五百八十四章 想打歐羅巴第九十二章 本指揮使看上你了第四百二十三章 只有擴張纔是最符合帝國利益(第二更)第六十四章 朱由校的帝王心術第一百九十三章 衍聖公孔胤植氣急敗壞第六章 誰是亡國之君第一百九十三章 衍聖公孔胤植氣急敗壞第四百八十一章 戶部尚書郭允厚是突破口第一百六十七章 徐光啓的進化論錯誤理解方式第三百章 入學就捱打的學員與總兵當班主任第三十六章 寧完我與鰲拜第六十四章 朱由校的帝王心術第兩百四十章 董其昌刷名望第五百九十九章 帝國公民分三等第四百三十六章 皇太極來京城第五百四十四章 朝堂上見癮君子第四十二章 工部第四百一十六章 兩閣老斗法第五百二十一章 因爲有個好皇帝第四十一章 秦晉百姓若反,則孫承宗必死第四百六十二章 威逼李明睿第四百七十二章 預謀活捉多爾袞第七十六章 我只是陛下走狗第七十一章 笨得像豬第五百八十六章 先打意大利亞第兩百九十二章 藩王一律鎖拿進京第五百三十八章 要販煙先禁菸第二十五章 活捉韃子第四百六十八章 布木布泰求見皇后張嫣第兩百八十八章 平叛第一百七十三章 羣臣憎恨溫體仁第兩百九十九章 公路收費第五百三十六章 紅葉塢見顧橫波第一百一十五章 韃子掠京畿第一百九十七章 從孔氏嫡庶上否定孔胤植第五百六十六章 “賣國賊” 愛德華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