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局已穩

楊嗣昌知道一般這種被帝王平臺召見就標誌着要被帝王重用。

如同後世求職者面試五百強企業一般,能不能成功的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就在這一次機會。

所以,楊嗣昌也沒敢隨意應對,忙認真地朝朱由校行了一禮:

“回稟陛下,以微臣看來,同意韃子求和之議實乃上上之策,雖然陛下一再蠲免賦稅,練兵強軍,但如今災荒依舊持續加重,軍備依舊廢弛,守城倒還尚可支撐一二,可卻無善戰之兵征伐平叛,若利用和議之機,得到三五年時間,革除弊政,廣積錢糧,大練兵馬,且在登萊、山海關、旅順、皮島等地設置重兵,再與蒙古聯盟,對韃子與亂臣賊子吳襄部形成合圍後再主動出擊,則不愁不平遼東之事。”

朱由校聽後不由得暗歎,這楊嗣昌不愧是個軍事戰略家,這戰略思想真是一套一套的,同他在崇禎朝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略一般,他現在又提出同樣類似的戰略,採取三面合圍的方式對遼東之敵進行圍剿。

這種注重於整體戰,着眼於全局的眼光的確讓朱由校不由得暗暗敬服。

但朱由校不得不承認,這楊嗣昌在指揮上則遜色得多,其表現遠遠不如他的理論戰略,一個流寇出身的張獻忠就能逼得他不得不自殺,這也看出來,一個優秀的戰略者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戰術指揮者,楊嗣昌雖然有一個很好的全局觀,但到底也是一個沒上過戰場的理論者,貶義點說,就是一紙上談兵之徒。

這種人自古以來並不少見,且在當今大明朝尤其居多,畢竟在大明多數搞軍事的都是文人,他們本就善於空談,短於實踐,讓他們坐於廟堂之上鍼砭時弊、運籌帷幄還可,但一旦領兵打戰卻是兩眼抓瞎,空有滿腹學識,無論是韃子還是流寇可不會配合你,老老實實地往你紮好的口袋裡鑽。

朱由校要做的就是改變這種錯誤的軍事指揮模式,除了極個別文武全才如盧象升以外,打戰的事得讓將軍來管,而坐於朝堂上全面佈局則由文官們來做,即便是要對武將進行轄制,以防止出現擁兵自重之現象,也不會讓文官去操縱武官的指揮,最多讓政委這個角色提前出現,日後禁衛軍系統的各級基層指揮員將不是一個長,而是兩個平級長,只是分工不同,如同現在副統帥也是兩個一樣。

“甚好,難得你有如此覺悟,眼見和議在即,朕有意讓你做副使,你意下如何?”朱由校問道。

楊嗣昌倒也沒拒絕,忙又躬身:“微臣願替陛下分憂,請纓與韃子和議。”

朱由校聽後便點了點頭,忙喝命道:“楊嗣昌,接旨!着即起復你爲兵部武選司郎中,授四品中順大夫,協助左侍郎盧象升處理兵部事務,待和議事定,即充當副使之職,同禮部左侍郎即此次和議正使溫體仁一同趕赴薊州與韃子進行和議事。”

楊嗣昌忙謝了恩,並退了下去,他也算是宦海沉浮多年,做過地方官,也在京城當過小官,因而對於如今執掌兵部文選司協理部務對他而言,他也能淡然處之,不喜亦不悲。

這個本來在原有的歷史上比盧象升官大一級且算是直接害得盧象升戰死的楊嗣昌在這一世卻做了盧象升的下屬。

一想到此,朱由校就不由得暗歎,因爲自己的出現,歷史人物的命運也在開始改變。

不過,如今讓楊嗣昌協理兵部事務,的確要讓盧象升卸掉不少擔子,而以楊嗣昌多年爲官的經驗,主持起兵部事務來倒也是駕輕就熟。

朱由校很滿意這種現狀,如今整個大明王朝,從遼東到西北,再到中央,都算得上是有能臣坐鎮,現在就差一個袁可立未用,朱由校打算在他病好之後就直接起復他爲登萊巡撫。

如同楊嗣昌所說,登萊是控制遼東的一塊軍事要地,且是海上最好控制遼東的地方,不可謂不重要,而袁可立當時也正是擔任登萊巡撫,且以登萊爲基地,對韃子後方進行騷擾遊擊,從而擴大了登萊軍的實際控制區,也正因爲此,纔出現了東江鎮的毛文龍。

暫時按下此事不表,現在,隨着皇家工業公司和皇家銀行的成立,經濟方面也算是開始有了朱由校的立足之地;而隨着禁衛軍的擴充,朱由校在軍事方面的話語權自然也會得到加強,即便是各處要緊的地方也有得力的大臣坐鎮,除了北方的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王在晉、楊嗣昌以外,還有南邊的魏忠賢、西南的秦良玉。

可以說,朱由校現在完全不必擔心大明再出什麼亂子,即便是李自成或者張獻忠等農民軍這個時候真的揭竿而起,他也能很好的應對。

不過,這一日胡壽春卻突然求見了朱由校,原因卻是由於皇家銀行較高的利率已經使得幾乎整個京城的人都來皇家銀行存儲,但卻因此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百姓們存儲的銀錢大多種類不一,有銀子、金子、也有銅錢,甚至還有寶鈔等幾乎能在大明見到的各類貨幣。

但這樣一來,卻給銀行增加了許多換算成本。

朱由校也因此越覺得該統一一下貨幣了,金銀的確是經濟生活中唯一有效的一般等價物,但受限於與它們的物理性質,不便於流通於市場,尤其是在商品經濟活動越來越達的天啓朝,一次買賣動輒百萬千萬已是屢見不鮮之事,做一次買賣總不能帶着幾十萬兩銀子在身上吧,即便是有銀票代替,但銀票終究不能充當代替金銀作爲一般等價物的角色。

當然,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裡,以金銀直接爲一般等價物的確能滿足經濟所需,但朱由校現在要做的是打破小農經濟模式,讓大明帝國進入資本擴張時代,要聚斂財富,就必須確定一種法定貨幣來代替金銀作爲一般等價物,並通過這種法定貨幣來操縱大明的經濟。

第一百八十六章 拉下去,砍了第四百四十七章 活捉皇太極第十三章 陛下的意思第七十一章 笨得像豬第一百六十九章 要有上國之臣的威風第八章 皇后第五百二十七章 想太多的西洋諸番第七十三章 訓練開始第五百零一章 當今大明之社會風氣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佔赫圖阿拉城第五十五章 軍官生第三百九十三章 投降日本與夷滅三族第五百八十六章 先打意大利亞第四百九十九章 逼羅剎國談判第一百五十七章 銀行開張第一百一十六章 朕親自爲誘餌第一百二十一章 開始懷疑人生的皇太極第四百五十一章 豪格嘲笑皇太極第三十八章 巡城御史第五百六十二章 李定國帶兵英國全境遊第兩百一十二章 包圍孔府第兩百零八章 孔聞詩要求見皇帝朱由校第兩百四十七章 遊行第九十二章 本指揮使看上你了第四十八章 朕只要三千人第三百九十章 較量第七十二章 怪物第五十九章 除夕第一百零二章 採取強制措施第四十章 王承恩與孫承宗鬥嘴第四百六十八章 布木布泰求見皇后張嫣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會(一)第五十七章 朕的好兒郎第四百七十五章 布木布泰的掙扎第三百五十八章 殉節第三百三十九章 無心處理政務的朱由校第兩百一十六章 自裁第三百六十三章 坑害大漢奸鮑承先第三百八十三章 讓朱由校頭疼的事第三百一十七章 科爾沁部與察哈爾部第兩百三十八章 作威作福第四百零二章 當古典軍隊遇上近代化步兵第五百章 不平等條約第五百二十二章 爲何李明睿做不了首輔第四百八十六章 不守規矩則殺之第四百四十四章 分割包圍第兩百二十二章 官拜翰林第三百一十八章 喀爾喀部的反應第四百五十六章 大明政治與基礎教育改革設想第兩百一十一章 斬殺第一百七十一章 唱雙簧第一百八十九章 突然的發現第四百四十三章 伏擊皇太極第五百七十七章 科舉改革第兩百五十七章 經濟工作會議第四百六十六章 夜訪景仁宮第三百一十四章 宣旨(一)第一百六十章 招兵要求與成立軍事學堂第三百四十二章 第一步第三百零七章 滿桂見皇帝第一百七十三章 羣臣憎恨溫體仁第三十四章 誰說我大明科技落後第四百一十五章 李明睿的多疑與錢謙益的不淡定第三百一十四章 宣旨(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要有上國之臣的威風第五百九十九章 帝國公民分三等第兩百五十九章 皇莊的性質第兩百八十一章 說親第一百五十七章 銀行開張第兩百二十三章 遼東情況第四百四十五章 準備總攻第五百九十九章 帝國公民分三等第三百零九章 流放到雲貴川的文人們第四百五十九章 伽利略感嘆華夏古人的偉大第五百六十八章 英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第五百二十五章 軍事上高壓經濟文化上低壓第三百九十七章 伽利略眼中的大明第三百零六章 大明變了第三百三十八章 海蘭珠面聖第四百零三章 貪婪的哥薩克騎兵第五百六十三章 傲慢的軍方人物楊嗣昌第三百零六章 大明變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霍亂引發的經濟波動第四百四十七章 活捉皇太極第四百二十五章 是否對爪哇國採取滅國行動(第四更)第三百三十九章 無心處理政務的朱由校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會(一)第八十七章 挑撥第三百零八章 天啓八年的大明財政狀況第兩百七十章 裝瘋第三百二十九章 科爾沁被滅第三百七十六章 廣州之圍解除第二章 紅丸第一百零九章 有人要你的命第三百三十一章 漠南蒙古改土歸流第五百零八章 攻進京都第五百九十九章 帝國公民分三等第三百三十八章 海蘭珠面聖第五十六章 管生活的劉汝愚第七十七章 自以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