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晚上,不知道多少人一夜無眠!
第二天秦元清看到訪問團的成員們,很多一個個精神不振,想來昨晚在陌生環境認牀睡不好吧。
秦元清暗自想到。
大家吃過早餐之後,就乘坐着大巴出發了,今天他們參觀的是‘太空站’模塊化裝配中心,裝配中心直接爲‘雙環太空站’項目服務的,來自各個生產單位的配件最終在這裡進行組裝成形,然後直接在這裡通過300噸級運輸型空天飛機運輸到太空。
以前,還需要通過大型運輸機運載着前往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甚至還需要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進行最後一道的組裝,而現在都不需要,直接在這裡組裝好後,由300噸級運輸型空天飛機運輸着直飛太空,省卻了不知道多少事。
“各位,這裡是太空站裝配中心,整個裝配中心佔地面積一萬畝,專門進行太空站模塊的裝配,中心採用工程師+機器人形式,工程師數量與機器人數量達到1:1的比例。”秦元清親自擔任瞭解說員,給大家介紹着。
“我們的‘雙環太空站’,是通過模塊化建設的,一個個模塊運送到太空,最後在外層空間對接組裝!”秦元清也不怕泄密,這種東西你就是看了, 你也學不會, 或者短時間內你學不會,華夏爲了建設‘雙環太空站’,單單研製階段就花費了十年時間,這還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還有着完善強大的航天工業。。
而俄國航天工業, 顯然做不到,哪怕俄國航天工業經過升級改造之後, 是世界第二大航天工業, 甚至連美利堅的航天工業都比不上。但是說實在的,還不夠看, 連華夏航天工業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更何況這裡面涉及到諸多技術,不是那麼好攻克的。技術這種玩意, 你單看着是沒有用的, 看着也許覺得簡單, 一紮進去的時候就會發現,好似進入泥潭一般, 前進一步都會極其的不容易。
俄方專家心頭巨震, 不管是模塊化建設還是外層空間對接組裝, 都足以讓他們感受到震撼。
航天器對接一直是空間技術中的難點,需要對接的組建越多, 整個發射過程的風險便越高,目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對接技術, 也只做到了將航天器拆成兩部分,發射到外層空間進行交會對接,對接只需要對接中間可以穿過人的小通道就可以了。
歷代的空間站建設,毫無疑問都是這麼做的。
可是‘雙環太空站’顯然不是, 而是進行多層多次外層空間對接, 這個技術含量簡直是超乎想象。
“貴方的航天技術已經到了這種程度......真是讓人震撼!”望着正在裝配的模塊化,安德烈臉上寫滿了複雜的表情。
還是那句話,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作爲航天專家,雖然沒有具體參與,但是單單現在所看到的, 以及秦元清所說的, 就足以讓他明白這其中的難度了。
wωω★тт kan★C○
安德烈不得不承認,不說昨日所看到的空天飛機總裝,就是今天這個‘雙環太空站’項目的模塊化生產,那都是遠超俄國航天工業, 這種技術他們很多甚至連想都未曾想到。
“這就是我們專門爲‘雙環太空站’準備的生命系統,整個生命系統將會極大的滿足‘雙環太空站’日後航天員工作、生活所需,降低‘雙環太空站’的運行成本。”秦元清帶着訪問團來到了一個特殊的區域,就是‘雙環太空站’的生命系統,這生命系統看似沒什麼,實際上卻是蘊含着極高的技術含量。
如何讓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期駐守,這是每一個航天強國都在思考、探索的事情,畢竟往返太空的成本還是相當高昂的。
再者這一方面,生命系統其實也是日後殖民其他行星的必備條件,畢竟太陽系範圍內,已經探索的資料顯示不管是哪顆行星其實都沒有生命,並不是真正適合宜居的。而要在一個行星上,就得有足夠先進的生命系統,確保航天員生活工作所需。
俄方不少專家彼此對視了一眼,交換了片刻眼中的震撼。
說實在的,這一次他們前來華夏的時候,其實對於能夠有什麼收穫是沒有太大的期待的,畢竟誰都知道,航天技術是高精尖技術,是各國都藏着掖着的,哪怕是再好的朋友也不會給對方看。
可沒有想到這次華夏方面,竟然如此大方,第一天直接帶他們參觀空天飛機的總裝,甚至還允許他們上空天飛機參觀。今天也是給他們看到真東西,真技術,這種太空站的技術, 簡直是甩了‘國際空間站’十條街都不止。
不僅僅是參觀太空站的裝配,下午還直接去中心, 親眼讓他們看到了太空站的組裝視頻,當看到兩個太空模塊進行無縫銜接,最後在拼接進大的太空站的時候,那種精密到極致的技術,讓每一個專家都靈魂在戰慄着。
秦元清也不會擔心因此而有什麼泄密不泄密的,這種東西不是你看就會的,也不是你想嘗試就可以嘗試的,比如‘雙環太空站’在未建成時,呈現不規則體,重心始終在變,如何維持‘雙環太空站’在建設期時始終在預定軌道上運行,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技術難題,華夏也是花了許多精力用了10年時間才解決的。
而不解決這個問題,建設這種大型空間站,那麼建設期就會出現,因爲中心的變化導致空間站不斷變軌,甚至運動受到干擾,在地球的引力下都會一頭扎入大氣層,墜毀!
別看以前俄國航天局、NASA都有建設空間站的經驗,在空間技術上很強大,可是那是基於實驗性質的,不管是哪一代空間站,還是十幾年前被海外驕傲,可實際上它就是實驗性質的,是用來摸索、探索空間技術的。
而‘雙環太空站’,是實質意義上的,是空間技術達到一定程度的成熟標誌,同時也意味着進入‘太空時代’、‘航天時代’的標誌。
如果說,太空時代以前,人類是二維生物,頂多是二維半生物,通過各種工具、手段去認識三維,那麼太空時代就意味着,人類從二維、二維半時代進化到三維生物,雖然這種進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但是毫無疑問,成爲三維生物就是一種生命的躍遷!
第三天、第四天的行程都是安排航天企業,第三天是去華夏航天科技集團,第四天則是去民營企業參觀。
去華夏航天科技集團還好,第四天參觀民營企業,訪問團在經歷了前三天的靈魂和內心的震撼之後,終於平靜了一下,航天航空經濟走廊,雖然聚焦了華夏超過七成的航天航空工業,也有體量龐大、光是園區的規模達到3萬畝的民營航天企業都有,但是技術面就遠不如前三天所看到,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生產出來的東西,都談不上超越時代,也就是世界一流水平,這些俄國航天工業都有。當然也有掌握着一些很具有開創性甚至是令人眼前一亮的技術,但是卻是不至於讓人絕望。
可是在第四天晚上舉行的小規模會議進行總結的時候,訪問團越總結越覺得不對勁,民營航天企業都比肩俄國航天工業,不僅僅是技術達到了,規模上更是超過,這意味着單獨華夏民營航天企業的航天工業就超過了俄國航天工業的力量。
而他們都知道,在華夏航天領域,民營航天企業入場比較晚,底蘊薄弱,屬於華夏航天領域的補充力量,而不是主力軍,主力軍是那些國有航天企業,這些纔是真正掌握先進技術。
或者說,從某種意義上,這些華夏民營航天企業所掌握的技術,都是國有航天企業淘汰的航天技術,國有航天企業無暇顧及民用領域,扶持了民營航天企業,而就是這樣,華夏民營航天企業的航天工業力量都超過了俄國航天工業!
巨大的挫敗感!
四天四個城市,每個城市的發展都超過了莫斯科,散發着勃勃生機,恍如還在成長中的巨人一般,誰也不知道他會成長成爲多麼強大的戰士。
而秦元清此時正和張天勤一塊,欣賞着長安這一座華夏不夜城,相比以往,長安城更加繁榮了。
“真的要離開了?”秦元清充滿着複雜情感地問道。
“老了,按道理我前幾年就應該退休了,只是大局爲重,繼續發光發熱,現在也是時候退了,將這個位置讓給更有能力更加年輕的人,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張天勤顯得很平靜,在這一個位置一坐就是十幾年,兢兢業業的,而在他的帶領下,華夏的航天突飛猛進,實現了從世界一流水平到世界引領者的巨大飛越,華夏的航天工業遠超其他國家航天工業的總和,能有這份成就,他也滿足了。
再者年紀太大了,也不允許他繼續工作下去了,七十餘歲,也不年輕了,普通人都已經是享受着含飴弄孫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