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對答

因爲先前承天門外擊鼓一事,林聿修在京中名聲大噪,連朝臣也對他多有耳聞。

今次殿試,他一上殿,在場衆人神色皆是一振。

面對這些一齊看向他的目光,林聿修卻並無懼色,他擡頭直視着坐在龍椅上的皇帝,眼中自有一股清明正氣。

葉傾懷沒有給他出題,而是問了他一個與他會試答卷有關的問題。

“林生,你在明書一科中那篇題爲《論古》的策論,朕看了。你在最後寫道: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朕想聽你說說,該如何‘鑑之’,才能不爲後人所哀?”

林聿修忖了忖,答道:“回陛下,《六書》有言:民爲邦本,本週邦寧。學生觀古今,見歷朝覆滅,無不起於民亂。民之亂,非因民之好亂,而是本於吏治不清,貪官爲害。而貪腐橫行,乃是因紀綱不肅,法度不行。故學生以爲,若要不爲後人所哀,當固邦本,振紀綱,察吏治。”

顧世海打斷了他,道:“大景律法共計五百條,在歷朝律法中,是最詳實也是最嚴厲的。去年各州府秋決逾三千人,若是如此仍要提振法度,恐有立法過度之嫌。”

“顧閣老,法宜嚴而不宜猛。學生所言法度不行,並不是立法不嚴,而是執法不嚴。”林聿修不卑不亢答道,“再完善的律法,終究要人去執行。學生竊見近年以來,律法裁奪常有徇情而罔顧理之是非者,以模棱兩可謂之調停,以委屈遷就謂之善處,使我大景名爲法治,實爲人治。”

“自古司法斷案便講究情、理、法兼容,法律不外乎人情。林生是要質疑聖賢之言嗎?”顧世海的聲音已有些陰沉。

林聿修卻不懼不退,直視着他道:“顧閣老乃當朝刑部尚書,擁有一切律法的解釋權。那麼學生敢問顧閣老,顧閣老所言‘法律不外乎人情’中的‘人情’,是何人之情?是權貴者之情嗎?還是天下黎民之情?”

他的聲音很平靜,卻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刺破了所有虛僞的假象。

“興瑞二十五年,我朝頒《景律疏例》,明確王侯對於藩屬土地的兼買有裁決權。順平五年,刑部修訂《捕亡律》,規定世享爵位的家族可免除兵役。順平九年,內閣修訂《職律例》,規定正三品以上官員初次犯罪可免除死刑,刑罰至多可罰褫奪官位,永不錄用。學生想問問顧閣老,這種種法案修訂,可是顧閣老所說的法律不外乎人情?”

大景的法律自立朝以來一直在完善修訂,但是最近幾年的每次修訂都明顯有偏袒權貴階層的傾向。

這件事顧世海清楚,刑部清楚,朝臣也清楚,連葉傾懷也曾在陸宴塵的課上學到過,但是從來沒有人提出過質疑。

因爲這種傾向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妥。

“林聿修,你今科的明法得了滿分,那麼你一定讀過《法經考注》這本經典。你還記得《法經考注》中第一章講到律法的本質是什麼嗎?是公平的象徵嗎?是正義的使者嗎?”顧世海問完,不待林聿修回答,便搖頭道,“都不是。律法的本質,是統治的工具。”

林聿修神色沉了沉,道:“顧閣老說的沒錯,律法的本質,是統治的工具。但是,學生對於這句話的理解與顧閣老有所不同。主編《大景律例》的法學大家溫正安先生曾說過,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如果一部律法不能遵循此道,那便是一部惡法。‘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我朝是第一個將這句話寫進律例並身體力行的朝代。足以見得,我朝的律法不僅是用來尊重權威的,它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確保權威不至於淪爲專斷。”

林聿修這一席話說得有理有據,發人深省。

他以一介白身站在整個王朝最有權勢的幾個人面前,爲這個國家最底層的人民發聲,爲他們爭取最基本的尊嚴和微薄的權力。

他既沒有諂媚討好的卑怯,也沒有忿忿不平的惱怒。他看得到民衆的苦難,卻也能體諒統治者的不易。

所以,從頭到尾,他都像一個旁觀者一般冷靜,冷靜地闡述着一種現象,以及這種現象下隱藏的危機。

偌大的太和殿上有片刻的安靜。

然後,皇帝率先打破了沉默。

“你接着說。固邦本,振紀綱,察吏治。你說的這三點,又該如何落實呢?”葉傾懷問道。

“固邦本,在於使民富。民富則國富,民富則不會生亂。但我朝現在的情況卻是國困民窮。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是因爲其中有人在一邊吸食民脂,一邊蠶食國庫。據學生所知,中州的富紳若是家中妻妾不足十房,便會被人瞧不起。京中貴婦如今流行用一種潁州產的薄細絹紗做鞋子的裝飾,這種絹紗一匹就要三百多兩白銀,相當於一個百戶縣半年的賦收。”

林聿修嘆了口氣,道:“如果一百個人生產出來的絲綿綢緞,還不夠—個富人穿用,那麼天下會有多少人在寒冬無衣庇體呢?一個農夫耕作,卻有十個人不勞而獲,天下又會有多少人遭受飢餓呢?這些飢寒交迫的人活不下去,自然就會叛亂了。”

“學生以爲,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在於我朝的賦稅體制。我朝國庫最主要的收入是按男丁數量收取的賦稅。也就是說,一個窮人和一個富人所要交的賦稅是一樣多的。但是,窮人和富人所佔有的耕地卻有巨大差異。同樣的賦稅對於富人來說是九牛一毛,對於窮人來說或許就是沉重的負擔。”

“更重要的是,戶部收取賦稅的依據是人口,而人口數量是由各地呈報上來的。興瑞年間,戶部曾在全國發起過三次人口統計,三次統計結果有巨大的偏差,於是興瑞帝派人下去查探,發現漏報的極多,尤其出現在官員和富紳中。這些權貴通過瞞報家中人丁數量,從而避免了一大部分賦稅。而這些賦稅,本來都該是國庫的銀子。正是因此,纔有瞭如今‘小民膏血漸盡而京儲仍覺空虛’的局面。”

(本章完)

第84章 惡癖第三十二章 坦誠第158章 隱情第130章 洞房第127章 貢士第113章 憂心210.第210章 返京第191章 截殺第88章 鷹衛第160章 無眠第四十四章 往事第71章 番外——秦寶珠3第二十七章 新年第146章 爭執第173章 杜荊第120章 刑場第197章 萬壽節第133章 對答第102章 冤情第二十五章 除夕第176章 敗仗第六十三章 聖旨第174章 戰況第十五章 明路第84章 惡癖第200章 鏡子第五十九章 謀反第136章 決意第98章 何青長第141章 覲見第94章 死水第五十章 喜服第182章 夢魘第六十三章 聖旨第147章 請命第139章 政務第三十五章 暗潮第142章 得意第77章 困獸第127章 貢士第137章 極刑第134章 爲難第120章 刑場第173章 杜荊第177章 掛帥第208章 失蹤第185章 高熱第168章 舒窈第三十五章 暗潮第200章 鏡子第三十一章 試探216.第216章 行雲寨第五十九章 謀反第86章 演戲第七章 童話第130章 洞房第78章 金牌第四十二章 爲難第二十九章 復課第127章 貢士第五章 稱病第168章 舒窈第六章 會審190.第190章 難民第148章 憂慮第180章 不仁215.第215章 內亂第127章 貢士第六十二章 談判第四十六章 貴人第170章 琴聲第一章 落幕第79章 靈堂第201章 網第七章 童話第三十五章 暗潮第97章 惡人第96章 較勁第134章 爲難第188章 要求第十五章 明路第99章 知遇第三十章 尋人第204章 嬉春第三十六章 失控第147章 請命第185章 高熱第三十四張 對峙第152章 晚膳第98章 何青長第十五章 明路第101章 出殯第107章 結餘第十五章 明路第154章 商會第119章 選擇第二十四章 婚事第六十三章 聖旨第103章 出師第155章 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