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皇令驚天下,神武帝國出動兵力一百五十萬,統帥乃是大將軍風揚。
風揚,身爲帝國八大將帥之一,戰鬥經驗豐富,實力更是強勁。
至於風揚的身份,同樣是一等君帥,與吳銘相仿,只是實際職務和資歷,並非吳銘可比。
風揚本人就是個武道修煉者,與武道宗門烈陽武院淵源頗深,其修爲比之西門宇飛也相差不多,麾下得力干將數以千百計。
一百五十萬大軍開拔進入雲天省,穆王府調集地方兵力一百萬,全部歸屬風揚管轄,另外,雲天省內的仙佛武三道宗門,不論他們本意如何,表面上都表現的積極響應。
如此一來,雲天省內數千大小宗門也都開始聚集,準備進攻伏屍地。
常言道,佛在西方。
伏屍地,也在西方。
佛道兩大頂級宗門萬佛寺和雷音寺的位置,距離伏屍地並不遠,此次神武帝國準備大舉進攻伏屍地,雷音寺和萬佛寺自然最高興,否則,有朝一日魁魃族進犯,雷音寺和萬佛寺首當其衝。
所以這一次,藉着這個機會,萬佛寺和雷音寺最主動。
萬佛寺和雷音寺在修煉界的聲威本就極高,與蓬萊仙島和蜀山齊名,他們高舉剿滅魁魃族的大旗,雲天省內數千宗門自然紛紛跟隨,如此一來,萬佛寺和雷音寺各自都召集了十幾萬修煉者。
局勢萬分嚴峻。
單說吳銘,當司馬雲天等人將這個消息告訴他時,他只是冷冷一笑。
臥榻之側怎容他人酣睡?
神武帝國怎能不知道伏屍地的威脅,自然也不會眼睜睜看着魁魃族發展壯大坐視不理,按照吳銘的想法,神武帝國早就應該動手了纔是。
能等了這麼久,從這一點也不難看出,神武帝國剛剛改朝換代,統治力和行動力上都有些不足。
司馬雲天等人本以爲吳銘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大爲吃驚。
沒想到,吳銘非但不吃驚,反而很淡定。
“吳兄,神武帝國這麼大的動靜,你就一點也不吃驚?”
“吃驚?有什麼好吃驚的,呵呵,神武帝國能容忍到這個時候,我倒是有點意外。”
司馬雲天皺了皺眉道:“吳兄,這一戰規模不小,不論帝國還是修煉界氣勢高漲,集結了數百萬人,又有萬佛寺雷音寺這種頂級宗門傾力相助,看來魁魃族是大難臨頭了。”
吳銘瞥了司馬雲天一眼:“哦?你這麼認爲?”
“哎,不是我這麼認爲,現在所有人都信心百倍,大將軍風揚更是揚言,一個月內掃平伏屍地。”
“一個月?”
“嗯,對了吳兄,此次穆王府召集地方兵力,你也在應招之內,相信明後天你就能收到指令,也讓你帶領麾下,歸屬大將軍風揚管轄,一同進發伏屍地。”
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所以,根本都不出吳銘的預料。
聽了司馬雲天說完這些,吳銘一點驚訝的神色都沒有,見到吳銘淡定自若的表情,司馬雲天反倒是有些心神不寧。
“吳兄,你,你怎麼好像都瞭如指掌?”司馬雲天不解的問道。
“帝國要征討伏屍地是肯定的,我既然有帝國封號在身,被召喚參戰也是必然的。”
司馬雲天笑道:“哎,吳兄真稱得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什麼事都想在了別人前面。只是,時間不多了,我們是不是該早做準備?”
“準備?做什麼準備?”吳銘反問司馬雲天。
司馬雲天再次露出不解之色。
“準,準備應招參戰啊。”
“哼哼,此戰必敗無疑,既然知道必敗無疑,我爲何要帶着兄弟們去送死?”
“呃……,吳兄你的意思是,我們不去?可,可這畢竟是帝國號令,穆王府親召,不去的話,似乎不好吧。”
不料,吳銘爽朗大笑起來。
“哈哈,哈哈哈哈哈,該去的時候自然要去,但現在還不是時候,現在不是有人想要建功立業,並且揚言必勝無疑麼?既然是必勝無疑,我們何必去蹚這渾水,反倒是有搶功的嫌疑,我不想當什麼救世主,我只想做我自己認爲應該做的事。”
司馬雲天從來就不知道吳銘心裡想什麼。
“好,一切全憑你做主便是。”
“這段時間你們謹慎一些就好,沒有我的號令,不可參與此戰之中,能躲則躲,能避則避。”
“那,那你?”
“我要去一趟泰山。”
“泰,泰山?現在大軍開拔一路向西,泰山卻是在雲天城東邊,老大,你非但不應招參戰,反而反向而行,這……。”
司馬雲天瞭解吳銘的脾氣,他本不該多問,可是這一次吳銘的行事作風,實在讓他太想不通了,這才順口問了幾句,話剛出口,司馬雲天就意識到了自己多言。
“好,我明白了。”說了一句,司馬雲天轉身離去。
吳銘已經打定主意,不論能不能有所收穫,都要去一趟泰山之巔。
而且他心裡有一種難言的預感,這一次恐怕不會一帆風順。
臨行前,吳銘又找到英龍和鐵戰,目的只有一個,裁決那邊還是沒什麼消息?
英龍的答案卻是肯定的,裁決最近出奇的平靜,他們沒有得到任何平西統的指令。
裁決麾下的平西統好像放棄了雲天令一樣,竟然對雲天令重建事宜不管不問,這也就罷了,吳銘上次得罪了兩個裁決聖使,可是到現在,這件事就好像真的過去了一樣。
裁決什麼都沒有追究,甚至根本沒人問及此事。
能真的過去?回想起當初那個秦少聰,還有那黑白雙煞,吳銘絕不相信那小子不會報復。
裁決越是平靜,吳銘心裡反倒是沒底了。
總感覺,裁決是在醞釀着一個很重要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將會是一場噩夢,就連吳銘到現在也無法預想的噩夢。
無奈,這件事也只能暫且擱在一旁。
時間緊迫,吳銘整理心情,帶着小黑、龍義、柔兒和雷炎雷朵直接啓程,一路向東,趕奔泰山之巔。
與此同時,帝國大軍二百三十多萬蓄勢待發,隨時開拔西進。